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FLOOD SEASON OVER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IATION
1
作者 钱步东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7年第3期220-228,共9页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flood season over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re investigated,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China, using the rather long period rainfall data in this centu...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flood season over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EI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re investigated,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China, using the rather long period rainfall data in this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flood seasons of ENSO warm phase (EI Nino year) and cold phase (La Nina year), as well as between the patterns in EI Nino years and their following you. The most parts of China received below normal rainfall in flood season of the onset years of EI Nino events, but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received above normal amounts. Comparatively, the most parts of China received above normal rainfall in flood season of the following years of EI Nino events, but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reaches among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Haihe River, and the Northeast China received less. During ENSO cold phase, th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and the North China received more amounts than normal lainfall in flood season of the onset years of in Nina events, and the other regions of China received les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of La Nina events,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Southeast China, the most part of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regions between the Huanghe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received more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 seasons, but the other parts received below normal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China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 TELECONN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FLOOD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IMPROVED PSO-PLS
2
作者 WANG Zhi-yi HU Bang-hui +3 位作者 YANG Xiu-qun WANG Xue-zhong WANG Ju HUANG H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2期163-175,共13页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predictive effect of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regression mode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automatically filter the optimal subset of a set of candidat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predictive effect of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 regression mode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automatically filter the optimal subset of a set of candidate factors of PLS regression model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version of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artial Least Squares(PSO-PLS) regression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station data of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flood season.Using the PSO-PLS regression method, the prediction of flood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has been studied. By introducing the precipitation period series of the mean generating function(MGF) extension as an alternative factor,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model was also built up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results.Randomly selected 10%, 20%, 30% of the modeling samples were used as a test trial; random cross valid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PSO-PLS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model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PLS regression model.The training results of the three prediction models with regard to the regional and single station precipitation are considerable, whereas the foreca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SO-PLS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method are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PLS regression method.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model has the best forecast performance on precipitation anomaly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mong three models.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PS score) of 36 stations is 74.7.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modeling samples, the PS score remained stable. This shows that the PSO algorithm is objective and stable. The MGF improved PSO-PLS regression prediction model is also showed to have good prediction stability and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flood season precipitation of Southwest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egrees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 City
3
作者 Cai Yongwei Ren Jianche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3期46-48,共3页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egrees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Method]Based on monthly rainfall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data at Binzhou m...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analyze 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egrees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Method]Based on monthly rainfall and average temperature data at Binzhou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during March-November of1981-2010,by using linear regression,climatic tendency rate and dry-wet coefficient,precipitation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degrees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of the past 30 years in Binzhou were analyzed from natural precipitation tendency chang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water demand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Result]In the past 30 years,precipitation during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 presented increasing tendency.Spring,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all increased somewhat,especially summer precipitation.Monthly average rainfall distribution was very uneven,and rainfall in July and August was more.In the past 30 years,average dry-wet coefficient K value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 was 0.60,it overall belonged to moderate drought climate type,and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drought was 97%.It belonged to serious drought climate type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light drought climate type in summer.Dry-wet coefficient presented rising tendency,illustrating that climate was developing toward wet direction.Seen from mean over the years,except humid in July,it was over light drought in other months.[Conclusion]Climate was overall arid during crop growth season in Binzhou,but precipitation somewhat increased in the past 30 years.Therefore,we suggested that artificial rainfall work should be enhan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growth season precipitation Drought and flood degrees Binzhou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of Total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s (April to September) of 5 Years (1983-1987)
4
作者 汤懋苍 李天时 +1 位作者 张建 李存强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289-300,共12页
Ⅰ.INTRODUC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exist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anomalous axes of soil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1.6m in winter (December to February) andprecipitations in following f... Ⅰ.INTRODUCTION We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exists a good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anomalous axes of soil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1.6m in winter (December to February) andprecipitations in following flood season (Tang et al., 1982a). We have also designed a simplethermodynamical model and applied it to the forecasting of precipitations in the flood season(Tang et al., 1982 b,c). The practical forecast started from 1975. Before 1980, however, therewere only 40-50 stations in China for measuring the soil temperature at a 1.6m depth. Since1980, the stations have been increased to a total of about 180, but no available mean valueshad been obtained from newly added stations before 1982. Therefore the analysis and map-ping of anomalies of soil temperature was not performed until 1983, and from then on theprecision of analysi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following i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forecast in five years from 1983 to 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5 Years April to September The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of Total precipitation in flood seas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源区百年来汛期降水气候特征
5
作者 胡文斌 陈治霖 +2 位作者 刘建成 刘欢 唐亚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81,共8页
掌握岷江源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对补充长江上游流域气象水文研究和服务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源区的四川省松潘县降水数据,利用树轮气候学和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1901—2014年汛期(5—9月份)降水的变化特征。结... 掌握岷江源区汛期降水的气候特征对补充长江上游流域气象水文研究和服务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源区的四川省松潘县降水数据,利用树轮气候学和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1901—2014年汛期(5—9月份)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树木径向生长和CRU数据均与松潘气象站汛期降水量显著相关,树木年轮数据能较好提升CRU数据质量,以这两种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重建过去百年来的汛期降水量;(2)汛期降水贡献了当地年降水量的72%,百年来气候倾向率为-10.7 mm/(100 a),无明显减少趋势;(3)汛期降水变化稳定,无显著性突变发生,存在35~37、15~20、10~11 a的周期性,有利于降水的长期气候预测。研究成果补充了岷江源区的气象水文数据并为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特征 树木年轮 汛期 松潘 岷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部近53a主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6
作者 简咏梅 李建刚 《陕西水利》 2025年第3期18-21,共4页
选用天山北坡中部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年~2023年主汛期(6月~8月)逐日降水资料,将日雨量分为6个等级,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及降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中部近53a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天池,年平均... 选用天山北坡中部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年~2023年主汛期(6月~8月)逐日降水资料,将日雨量分为6个等级,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及降水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中部近53a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天池,年平均34.4d,蔡家湖最少,仅17.9d。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北少南多、北部低海拔地区少于南部高海拔地区的特点,时间分布上呈单峰型,7月最多;(2)除吉木萨尔外,各站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从各量级雨日数所占比率来看,从小雨到大暴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占比呈减少趋势;(3)除昌吉、阜康、天池减少外,其余各站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天池和木垒外,小雨对主汛期雨量影响最大,在6个降水量级中所占的比率均超过30%。西部各站占比最小的是大暴雨,中东部则是微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中部 主汛期 降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机制研究
7
作者 官晓军 范能柱 +3 位作者 李婷婷 庄瑶 鲍瑞娟 林晖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0,共15页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 基于1979—2020年孟加拉湾风暴(以下简称孟湾风暴)最佳路径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前汛期华南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PEPE)个例,采用HYSPLIT模式和Fuzzy c-means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影响PEPE的孟湾风暴活动特征及其水汽输送特征,研究影响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大尺度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与全年相比,前汛期孟湾风暴生命期偏长且强风暴比例更高,风暴持续时间和华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约1/3前汛期孟湾风暴对华南地区PEPE产生重要影响,此类风暴强度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受孟湾风暴影响的PEPE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的南支和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及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尤其是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使华南地区南边界的水汽辐合显著加强。未造成PEPE的孟湾风暴以北支水汽输送通道为主。(3)从大尺度环流上看,孟湾风暴活动引起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和高、中、低层天气系统的配合有利于发生PEPE,其水汽输送机制的关键环流因子是中南半岛以南的南亚次大陆区域偏强的越赤道偏西气流,该支气流起到了衔接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水汽的作用,建立起南支水汽输送通道。以上研究结果加深了孟湾风暴对华南前汛期PEPE影响的认识,关注前汛期孟湾风暴的活动和关键环流因子的发展演变是PEPE监测、预测的新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华南前汛期 持续性极端降水过程 水汽输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邓丽仙 杨帆 +4 位作者 杨洋 李姣 赵兰兰 胡成龙 李长江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127,共9页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盘龙江上游的松华坝水库以上区域及南部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2)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存在31 a的主周期,中部主城区降水集中度高于南部地区;(3)汛期降水的中心整体呈现向东部、南部方向偏移的态势,且移动趋势显著;(4)滇池流域旱涝频发,尤其盘龙江中段昆明主城区为旱涝多发区。该成果对滇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汛期降水 集中度 集中期 降水中心 旱涝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及预测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丽娟 王悦颖 +3 位作者 李维京 孙林海 李想 章大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和其他关键区海温对东亚季风关键系统影响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应用为线索,回顾我国汛期降水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按照三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50%、60%、50%、70%;按照四类雨... 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和其他关键区海温对东亚季风关键系统影响机理的科学认知与应用为线索,回顾我国汛期降水业务发布预测的技巧。按照三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50%、60%、50%、70%;按照四类雨型划分,1981—2020年每10年的雨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30%、30%、40%、50%,即我国汛期旱涝空间分布型的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筛选预测准确率偏低且有显著洪涝发生年用于复盘,重点分析当年的主要预测依据和预测偏差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对海温影响东亚夏季风系统机理的有限认知影响很大,包括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影响、ENSO影响的不对称性、ENSO空间型的变化、印度洋等海域海温异常的影响均起重要作用,提出多因子多时间尺度协同作用理论、客观化预测方法、精细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一体化系统建设等有助于提高精准化预测能力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汛期 降水预测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汛期降水径流序列多尺度小波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轩党委 张献志 +5 位作者 刘龙庆 严昌盛 白钰 虞航 郭强 刘玉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6,42,共6页
基于黄河源区15个地面站点日降水数据、唐乃亥水文站逐日径流数据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1961—2020年汛期降水和径流的周期规律、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近60 a汛期降水、径流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基于黄河源区15个地面站点日降水数据、唐乃亥水文站逐日径流数据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1961—2020年汛期降水和径流的周期规律、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近60 a汛期降水、径流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且不同时间尺度汛期降水、径流丰枯变化趋势均不同;2)汛期降水、径流序列均具有63 a左右、35 a左右特征时间尺度的主周期,两个时间尺度下的平均周期分别为41、25 a左右,汛期降水、汛期径流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3)在63 a特征时间尺度可预测2020年之后未来5~10 a内黄河源区汛期降水、径流整体均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汛期径流 小波分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分布型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岱 杨建玲 +3 位作者 张雯 马阳 李欣 王素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28,共11页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 选取1961-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东部154个气象站7月降水、NCEP/NCAR大气再分析及北极海冰资料,利用SVD分解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北极关键区海冰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降水主要模态分布型的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7月降水异常分布型主要有两种海冰模态,一种是当巴伦支海、千岛群岛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大),戴维斯海峡海冰密集度偏大(小)时,激发从戴维斯海峡向东南以及从鄂霍次克海向西南方向传播的波列,使得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距平为“西高东低”(“西低东高”)的分布,造成区域降水异常为“一致偏少(多)”分布型;另一种当波弗特海东海域海冰密集度偏小时,激发从里海东传至鄂霍次克海的波列以及配合我国华南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使得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南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造成研究区降水异常为“北少南多”分布型,反之为“北多南少”分布型。利用“SVD投影法”建立的海冰关键区因子预测模型,其对西北地区东部主汛期7月的降水距平符号的把握及空间分布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尤其对“区域一致少型”和“北多南少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汛期降水 北极海冰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强降水过程雨滴谱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李晓惠 冯璐 +5 位作者 叶朗明 刘显通 皮婉楷 蒲义良 徐碧裕 邢飞 《暴雨灾害》 2024年第6期637-647,共11页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 为了解华南前汛期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异,利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以2017年6月17日、2023年4月6日锋面降水和2017年6月22日、2022年5月11日暖区降水过程为例,对比分析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的雨滴谱特征、Gamma谱参数形状因子与斜率因子(μ-Λ)关系以及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雨强(Z-R)关系。结果表明:(1)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中,对流降水均占主要贡献,对流降水各粒径(尤其是粒径小于1mm)数浓度高且粒径大;暖区对流降水发生时间概率和降水量贡献比例均大于锋面对流降水。(2)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对流发展阶段,雨强(R)的增长均滞后于雷达反射率因子(Z),暖区降水的R、质量加权直径(D_(m))和粒子数浓度(lgN_(w))极值均远大于锋面降水。(3)D_(m)和lgN_(w)分布显示,暖区对流降水粒子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大D_(m)和lgN_(w);锋面层云降水粒子具有较小D_(m)和lgN_(w)。(4)锋面降水个例和暖区降水个例μ-Λ关系式以及Z-R关系式相差较大,且不同于经典大陆性对流云降水Z-R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锋面降水 暖区降水 华南前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的空间差异
13
作者 卢嘉怡 陈艺倩 +1 位作者 陈兴伟 邓海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共10页
受台风与季风降水的不同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差异显著。为揭示该区域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的差异,以福建省为典型区,应用熵权-CRITIC组合权重模型赋权的TOPSIS方法,选取最大1 d降水量、最大连续5d降水量、降水强度... 受台风与季风降水的不同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差异显著。为揭示该区域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的差异,以福建省为典型区,应用熵权-CRITIC组合权重模型赋权的TOPSIS方法,选取最大1 d降水量、最大连续5d降水量、降水强度、暴雨时间和强降水量等5项代表性指标,分别对25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的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福建省前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指数总体较高,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山区递增的趋势;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总体较低,呈现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山区递减的趋势;2)福建省前后汛期极端降水危险性指数差异大,可分为前汛期显著型站点14个、前后汛期相当型站点6个和后汛期显著型站点5个。因此,区分前后汛期并分别进行极端降水危险性评价,能够更合理地揭示区域极端降水危险性及其空间变化的规律,为区域防汛抗涝、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危险性 前后汛期 空间变化 TOPSIS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昌吉绿洲主汛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14
作者 简咏梅 李建刚 方雯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4期23-29,共7页
选用昌吉回族自治州7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主汛期(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降水量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木垒,年平均为24.26 d;玛纳斯次之,为20.... 选用昌吉回族自治州7个县、市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主汛期(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各站雨日数、降水量及极端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主汛期雨日数最多的是木垒,年平均为24.26 d;玛纳斯次之,为20.64 d;呼图壁最少,仅19.28 d。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北少南多特征,北部低海拔地区少于南部高海拔地区,时间分布上呈单峰型,7月最多。(2)除吉木萨尔雨日数增加外,其他各站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小雨到大暴雨各个量级雨日数占比呈减少趋势;除木垒外,其他各站的小雨对雨量影响最大,在6个降水量级中所占比率超过30%。(3)主汛期微雨及小雨次数贡献率为81.8%,降水量贡献率为33.9%,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次数贡献率仅为7.3%,降水量贡献率却达40.4%,因此将极端降水的标准确定为1 d降水量≥12.1 mm。(4)主汛期极端降水平均强度为20.1 mm,年平均频次为1.5次。降水频次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处于高发时段。极端降水和暴雨事件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其次为6月中旬,8月上旬发生次数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主汛期 极端降水 变化特征 昌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1—2020 年西藏高原汛期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志诚 杜军 +1 位作者 白宇轩 王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2期83-90,共8页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优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Cramer等5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汛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各站平均汛期降水量总体表现为自东向...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优势分析以及Mann-Kendall、Cramer等5种突变检验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汛期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各站平均汛期降水量总体表现为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的汛期降水量平均值比较,84.2%站点偏多,以改则最为明显。(2)近40 a西藏78.9%站点汛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2~31.9 mm/10 a),而近30 a(1991—2020年)汛期降水量减少的站点占55.2%,减幅为0.6~42.2 mm/10 a。海拔高度是影响汛期降水量变化趋势的主导因子,3640 m以下地区趋于减少,4000 m以上地区多为增加趋势。(3)近40 a西藏38个站平均汛期降水量以10.2 mm/10 a的速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5月和7月。西藏汛期降水量表现出1980s明显偏少、1990s偏多、2000s略偏少、2010s正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05年前后出现了由多转少的突变,且汛期及各月降水量存在3 a左右的显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量 时空变化 突变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州-太平洋涛动对中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16
作者 刘美希 华维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52-457,共6页
为更好分析近几十年来亚州-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基于1961-2020年CN05.1逐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汛期... 为更好分析近几十年来亚州-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基于1961-2020年CN05.1逐月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汛期(5-9月)APO的气候特征及其对中国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汛期亚州-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中上层扰动温度存在“跷跷板”式的反向分布特征,即亚洲对流层中上层扰动温度偏高(低)时,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中高层扰动温度偏低(高)。汛期亚州-太平洋涛动指数(APO index,APOI)与中国同期降水的相关关系由南至北呈“正—负—正”的空间分布,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华北汛期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APO可通过改变亚洲夏季风环流影响中国汛期降水,APO与东亚和南亚夏季风均为正相关关系,即当APOI偏高时,亚洲夏季风整体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州-太平洋涛动 汛期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源1965—2022年汛期降水的时空特征
17
作者 邓月珍 肖芳进 张婷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3期202-207,共6页
根据乳源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22年和1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4—2022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8 a乳源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乳源年均降水量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5月和6月;乳源汛期降水量总体... 根据乳源国家气象观测站1965—2022年和1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4—2022年的降水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8 a乳源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乳源年均降水量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5月和6月;乳源汛期降水量总体是较为明显增加的趋势,存在6、15、34 a 3个振荡周期,34 a周期是汛期降水量变化的第一主振荡周期;汛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乳源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汛期 时空变化 周期 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朱业玉 顾万龙 +2 位作者 王记芳 程炳岩 潘攀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500,共6页
利用河南1961~2006年50个气象站台站汛期(6~8月份)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95%降水分位数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建立不同站近46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技术方法,对河南... 利用河南1961~2006年50个气象站台站汛期(6~8月份)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95%降水分位数为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建立不同站近46年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采用趋势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等统计技术方法,对河南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总体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而且汛期降水量的比重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高低存在着很好的一致性;空间分布上主要有全省一致型、西北-东南型、南阳盆地型和中部分布型等4种类型,其中全省一致分布型为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年际变化趋势各地有所不同,豫西、豫南区为减少趋势,而豫中、豫北、豫东和豫西南区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且在振荡形态上各有同异,以2~8年和10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最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极端降水 频次 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64
19
作者 任国玉 战云健 +4 位作者 任玉玉 陈峪 王涛 柳艳菊 孙秀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2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3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4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5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6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雨季 丰雨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王绍武 叶瑾琳 +1 位作者 龚道溢 陈振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6-75,共10页
文章对比分析了气候中心的分型(Ⅰ、Ⅱ、Ⅲ类雨带),及北京大学的旱涝型(1a、1b、2、3、4、及5型),并指出这两种分型的优缺点.其次根据中国东部夏季(6~8月)降水量的REOF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型.这种新的分型... 文章对比分析了气候中心的分型(Ⅰ、Ⅱ、Ⅲ类雨带),及北京大学的旱涝型(1a、1b、2、3、4、及5型),并指出这两种分型的优缺点.其次根据中国东部夏季(6~8月)降水量的REOF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型.这种新的分型突出了雨带的主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降水异常的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分型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汛期降水预报 F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