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al wall cutting and lump coal formation i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1
作者 Yong Yuan Shengzhi Wang +1 位作者 Wenmiao Wang Cheng 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371-1383,共13页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lump coal rate i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Therefore,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al wall cutting process,which revealed the crack expansion,development,evolution i... It is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lump coal rate in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Therefore,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oal wall cutting process,which revealed the crack expansion,development,evolution in the coal body and the corresponding lump coal formation mechanism,was performed in PFC2D.Moreover,a correlation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utting force and lump coal formation,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lump coal rate.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sults:(1)Based on a soft ball model,a coal wall cutting model is established.By setting the roller parameters based on linear bonding and simulating the roller cutting process of the coal body,the coal wall cutting process is effectively simulated,and accurate lump coal rate statistics are provided.(2)Under the cutting stress,the coal body in the working face underwent three stages—microfracture generation,fracture expansion,and fracture penetration—to form lump coal,in which the fracture direction is orthogonal to the cutting pressure chain.Within a certain range from the roller,as the cutting depth of the roller increased,the number of new fractures in the coal body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stabilizes.(3)Under the cutting stress,the fractured coal body is locally compressed,thereby forming a compact core.Th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compact core causes fluctuations in the cutting force.The fluctuation amplitud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al mass.(4)Because the simulation does not consider secondary damage in the coal,the simulated lump coal rate is larger than the actual lump coal rate in the working face;this devia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large lump coal with a diameter greater than 3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face Lump coal rate Fracture evolution cutting force Particle flow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velocity matching of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in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2
作者 罗善明 缪协兴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2年第1期68-72,共5页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in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is analyzed in detail from the angle of reliability. The coupling equation of reliability is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in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is analyzed in detail from the angle of reliability. The coupling equation of reliability is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ly, and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velocity matching of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is obtained, which meets a certain reliability demand for making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coal caving not influence coal cutting of coal-cut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efficient of the velocity matching and the reliability of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system is linear on the whole when R <0.9.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ifferent numerical value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coal fac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mand for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velocity matching of coal cutting and caving reli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COAL CUTTING AND TESTING
3
作者 田取珍 岳龙旺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1999年第2期62-66,共5页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in longwall fa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mpact coal cutt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operation method for impact coal cotting. Similar material to the coal in particular mi...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in longwall fa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mpact coal cutt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operation method for impact coal cotting. Similar material to the coal in particular min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al mass. Impact coal breaking test was performed on the test rig. The traveling pattern of the impact stress wave in coal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impact parameters on coal property is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act coal cutting longwall face impact stress
全文增补中
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逸散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4
作者 高成 刘立仁 +1 位作者 郑磊 吕明杰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风流分布与煤尘浓度分布的关系。为降低截割湍流风对煤尘横向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系统,通过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上的喷雾装置在采煤机滚筒与人行道间形成雾幕,削弱截割湍流风的扰动作用,阻隔煤尘颗粒横向扩散,实现对滚筒截割尘源的动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割煤状态下滚筒转动产生的截割湍流风使风流向人行道区域发生偏移,当滚筒转速为29.29 r/min、系统风速为1.40 m/s时,其横向偏移分速度可超过0.54 m/s,并使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扩散,出现浓度超过300 mg/m3的煤尘团,尤其是顺风割煤时煤尘横向扩散更为明显,人行道处煤尘浓度达385.12 mg/m^(3)。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的降尘率达83.68%,且单个喷洒点的待机能耗低于1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尘治理 多重参考系模型 截割湍流风 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 尘源跟踪 喷雾降尘 M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工作面贯通测量的应用分析
5
作者 武丽亚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3期92-94,共3页
文章重点探讨复杂地质下煤矿工作面贯通测量技术,分析巷道贯通的误差控制。以某煤矿3107主运巷与3106辅运巷贯通为例,采用南方NTS-342R全站仪实现高精度测量。贯通相遇点水平偏差控制在0.2 m以下,高程误差仅0.08 m。误差预估显示,水平... 文章重点探讨复杂地质下煤矿工作面贯通测量技术,分析巷道贯通的误差控制。以某煤矿3107主运巷与3106辅运巷贯通为例,采用南方NTS-342R全站仪实现高精度测量。贯通相遇点水平偏差控制在0.2 m以下,高程误差仅0.08 m。误差预估显示,水平误差为±0.283 m,高程误差为±0.171 m,均满足规范要求。研究证实,精确测量与严格质控对提升巷道贯通精度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为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工作面 地质测量 测量方案 贯通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切顶卸压留煤柱合理宽度优化分析
6
作者 宋永明 《陕西煤炭》 2025年第3期36-40,共5页
针对埋深较大、煤层较厚的综放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不连沟煤矿F6218工作面实际生产条件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出煤柱理论宽度应为24.63 m,并采用FLAC ^(3D)模拟验证了切顶卸压效果,对... 针对埋深较大、煤层较厚的综放工作面巷道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不连沟煤矿F6218工作面实际生产条件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研究方法,计算得出煤柱理论宽度应为24.63 m,并采用FLAC ^(3D)模拟验证了切顶卸压效果,对比了不同宽度煤柱应力及塑性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切顶卸压可以切断顶板应力传播路径,护巷效果显著,且巷道切顶后煤柱宽度可进一步优化;煤柱留设宽度为26 m时,煤柱内部应力集中程度较为缓和,塑性区范围稳定,且存在一定范围的弹性核,满足现场实际生产需要。煤柱钻孔窥视表明,留设26 m煤柱切顶后,煤柱内部存在一定范围的未破坏区域,有利于维护巷道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 煤柱优化 切顶卸压 钻孔窥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研究
7
作者 武翔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1期140-142,152,共4页
针对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留巷难度大及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11503运输巷为研究对象,提出使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并分析了留巷效果。结合现场留巷情况,主要采用围岩注浆、柔性挡矸支护方式优化留巷段围岩支护效果。工程应用后,11... 针对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留巷难度大及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11503运输巷为研究对象,提出使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并分析了留巷效果。结合现场留巷情况,主要采用围岩注浆、柔性挡矸支护方式优化留巷段围岩支护效果。工程应用后,11503运输巷留巷段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巷道断面可满足后续使用需求,表明现场采用的留巷技术方案及围岩优化技术措施可满足高地应力综放工作面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的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综放工作面 切顶卸压 沿空留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优化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补全方法
8
作者 汪卫兵 侯学谦 +3 位作者 赵栓峰 贺海涛 邢志中 路正雄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28,共9页
煤矿综采工作面巷道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过程中需要完整且密集的煤壁点云数据。受遮挡、视角限制等因素影响,采集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往往不完整且稀疏,影响下游任务,需进行煤壁点云修复和补全。目前缺少针对井下点云补全任务的数据... 煤矿综采工作面巷道的数字化三维重建过程中需要完整且密集的煤壁点云数据。受遮挡、视角限制等因素影响,采集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往往不完整且稀疏,影响下游任务,需进行煤壁点云修复和补全。目前缺少针对井下点云补全任务的数据集和网络模型,现有模型用于煤壁点云补全时存在点云密度分布不均匀、点云特征信息丢失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采用监督学习方式学习点云特征信息,通过最小化密度采样和残差网络迭代优化输出完整点云。采集煤矿井下真实综采工作面煤壁点云数据,预处理后筛选可用数据,通过模拟随机空洞制作煤壁点云缺失数据集,并用缺失数据集训练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经典的FoldingNet,TopNet,AtlasNet,PCN,3D-Capsule点云补全网络模型相比,基于残差优化的煤壁点云补全网络模型针对构造的缺失煤壁点云和稀疏煤壁点云补全的倒角距离、地移距离及F1分数均能达到最优水平,整体补全效果最佳;针对实际缺失的煤壁点云,该模型能够实现有效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综采工作面 数字化煤层 巷道三维重建 点云修复 点云补全 残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9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采动影响下小煤柱巷道切顶卸压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汉璞 张百胜 +2 位作者 郭俊庆 杨依卓 崔俊彪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为解决多次采动影响下留小煤柱巷道矿压显现剧烈、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提出了“切顶卸压+顶、帮锚索补强”联合控制技术。以贾家沟煤矿10115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切顶卸压位置、高度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分布的关系,给出切顶卸压关键参... 为解决多次采动影响下留小煤柱巷道矿压显现剧烈、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提出了“切顶卸压+顶、帮锚索补强”联合控制技术。以贾家沟煤矿10115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切顶卸压位置、高度与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分布的关系,给出切顶卸压关键参数,并研究了留小煤柱巷道在切顶卸压后受两次采动影响下的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切顶卸压后,煤柱上的应力峰值随切顶深度的增加呈指数降低;10115运输巷在邻近工作面一次采动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依次呈现出无变形、缓慢变形、快速变形和围岩稳定的变化规律,本工作面二次采动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依次呈现出明显变形和剧烈变形的规律;巷道围岩在受二次采动影响时变形更加剧烈,巷道变形量为一次采动时的3.0~7.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顶卸压 小煤柱 矿压显现 二次采动 综放工作面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切顶卸压技术对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常辛 李晓旭 +2 位作者 石蒙 冀瑞锋 张焱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针对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宽煤柱条件下临空巷道面临的高围岩应力、大变形等问题,以老石旦煤矿16403综放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从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角度对临空巷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16402运... 针对特厚煤层坚硬顶板、宽煤柱条件下临空巷道面临的高围岩应力、大变形等问题,以老石旦煤矿16403综放工作面为工程研究背景,从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角度对临空巷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16402运输巷实施不同切顶卸压方案时,临近采空区的16403回风巷侧向顶板采动应力传递规律,并在现场施工水力压裂钻孔进行切顶卸压,实现临空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低位坚硬岩层悬臂梁+高位坚硬岩层砌体梁”破断结构是特厚煤层宽煤柱临空巷道大变形的主要原因,可采用切顶卸压技术破坏宽煤柱顶板侧向破断结构来控制临空巷道围岩大变形;切顶角变化可使关键块B长度发生改变,切顶角越大,则关键块B长度越小,临空侧顶板载荷向煤柱传递的程度越弱,临空巷道围岩承受的采动应力越小,切顶角为100°时临空巷道围岩垂直应力与变形量最小;在16402运输巷以切顶角100°施工水力压裂钻孔后,16403回风巷顶底板变形量较未实施切顶卸压的16402回风巷减小86.5%,两帮变形量减小87.1%,临空巷道围岩稳定性得到极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留煤柱护巷 临空巷道 围岩变形控制 切顶卸压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延斌 陈宝东 +1 位作者 吴涛 王百晓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针对付村煤矿井下综采装备落后、开采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考虑生产安全、经济效益、资源回收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在付村煤矿建立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的构想。根据付村煤矿3上煤层赋存条件,基于智能化工作面设备集成控制平台,结合大... 针对付村煤矿井下综采装备落后、开采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考虑生产安全、经济效益、资源回收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在付村煤矿建立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的构想。根据付村煤矿3上煤层赋存条件,基于智能化工作面设备集成控制平台,结合大采高液压支架智能化电控系统、大采高采煤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及移动互联网云存储系统,重点突破了工作面主要设备姿态监测、大采高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工艺、远程控制与集中监控等技术,实现了采煤机自主定位、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移架、全工作面一键顺序启停、故障自动顺序停机、三机协同控制,优化升级了矿井信息化系统,建立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互联网云平台。结果表明:自2017年11月在付村煤矿3上1008工作面进行工程应用以来,工作面生产班工作人员从12人减少为5人巡视检查,减员率达50%以上,日采煤达6000 t,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建立了枣矿集团6 m厚煤层智能化开采的生产模式,为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发展提供示范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智能化工作面 姿态监测 记忆截割 自动跟机移架 三机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巷道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龙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5期104-106,共3页
某煤矿2304工作面悬顶垮落,造成巷道变形严重。采用水力压裂切顶卸压技术破坏顶板岩层完整性,减小顶板垮落对工作面的破坏。现场工程实践表明,卸压后巷道最大顶底板变形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水力压裂切顶卸压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巷道 水力压裂 切顶卸压 顶板垮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建民 张豪 《煤矿机械》 2024年第7期160-162,共3页
阐述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装备技术应用的研究背景,介绍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主要装备的关键技术特点,指出了主要装备技术的创新点及主要突破点,并分析了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为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装备配套及安全高... 阐述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装备技术应用的研究背景,介绍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主要装备的关键技术特点,指出了主要装备技术的创新点及主要突破点,并分析了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为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装备配套及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姿态感知 记忆截割 远程控制 集控中心 装备技术 智能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智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正合 王雁峰 越二亮 《煤》 2024年第4期16-19,共4页
智能化无人开采是煤矿发展的趋势。文章以永智煤矿5101工作面为背景,对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展开了分析探讨。通过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电液智能控制系统、集控系统、集成供液控制系统、工作面自动找直系统等实现了采煤机记忆割煤、液... 智能化无人开采是煤矿发展的趋势。文章以永智煤矿5101工作面为背景,对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展开了分析探讨。通过采煤机智能控制系统、电液智能控制系统、集控系统、集成供液控制系统、工作面自动找直系统等实现了采煤机记忆割煤、液压支架跟机运行、自动补液、设备监控与故障监测,使工作面初步达到了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智能化割煤 自动补液 工作面自动找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忻矿山小煤柱工作面矿压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康奇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同忻矿8210小煤柱巷道虽处于采空区侧向应力降低区内,围岩应力环境较好,但同时也伴随着巷道围岩整体松软破碎,小煤柱整体完整性较差,承压能力弱,不利于巷道维护,也为矿山工作面安全管控带来一定隐患。因此,同忻矿山决定开展小煤柱工作... 同忻矿8210小煤柱巷道虽处于采空区侧向应力降低区内,围岩应力环境较好,但同时也伴随着巷道围岩整体松软破碎,小煤柱整体完整性较差,承压能力弱,不利于巷道维护,也为矿山工作面安全管控带来一定隐患。因此,同忻矿山决定开展小煤柱工作面矿压综合治理研究,采用初采切眼爆破放顶、尾巷爆破切顶卸压及头巷水力致裂工艺降低矿压影响,提升初采期间顶煤回收率,控制巷道变形。试验结果表明,初采切顶爆破效果良好,初次来压步距及来压强度得到有效缩短弱化,初采可放煤距离大大缩短。尾巷切顶卸压成功爆破400个孔,围岩控制率提高了37%。头巷超长孔定向水力压裂效果良好,裂隙发育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压治理 小煤柱工作面 初采切顶爆破 尾巷切顶卸压 头巷水力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截割湍流粉尘扩散特性研究
17
作者 刘玉良 吕明杰 +1 位作者 许洋铭 段伟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131,共9页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采煤机截割产尘污染现状,以三道沟煤矿85219综采工作面为例,对不同截割湍流风影响下的前、后滚筒粉尘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比了顺风与逆风截割对工作面湍流粉尘扩散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顺风作业时,横向偏移... 针对大采高工作面采煤机截割产尘污染现状,以三道沟煤矿85219综采工作面为例,对不同截割湍流风影响下的前、后滚筒粉尘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比了顺风与逆风截割对工作面湍流粉尘扩散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顺风作业时,横向偏移速度增加对前滚筒影响更大;逆风作业时,横向偏移分速度对前后滚筒的影响更显著;顺风割煤时,前滚筒产尘浓度随垂直高度降低而减小,后滚筒则增大,逆风割煤情况相反;截割湍流风增大,人行道粉尘质量浓度随扩散范围增大而减小;顺风截割后滚筒产尘是主要粉尘来源,截割湍流风由小增大,人行道环境影响因素由前滚筒变为后滚筒,逆风截割与之相反;现场粉尘测定平均值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整体误差在20%以内,绝大多数误差低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粉尘污染 截割湍流 粉尘扩散 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面顺逆风情况粉尘逸散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治
18
作者 张国宝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8期187-190,194,共5页
为了更深入了解采煤面粉尘污染规律并进行有效防尘,依据流体力学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采煤机顺逆风2种情况下截割-移架的产尘逸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面平均风速顺风较逆风大。由于移架相对位置差异和工作面煤... 为了更深入了解采煤面粉尘污染规律并进行有效防尘,依据流体力学理论,运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采煤机顺逆风2种情况下截割-移架的产尘逸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面平均风速顺风较逆风大。由于移架相对位置差异和工作面煤壁变截面位置不同,顺逆风割煤时粉尘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顺风割煤时,粉尘带位于采煤机下风侧50 m范围内人行道周围区域;逆风割煤时,产尘集中在滚筒附近及其下风侧0~45 m,浓度最高达2000 mg/m^(3)。从底板至顶板高度来看,顺风割煤时对底板和顶板附近的污染更为严重,但对呼吸带高度污染范围较小。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以导流板、采煤机喷雾杆(块)相结合的综采面粉尘防治措施,以达到高效抑尘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面 顺逆风割煤 复合尘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后高效回采技术研究
19
作者 尹明珩 甘路军 +3 位作者 翟文杰 李明 张军胜 郭帅房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4期92-94,共3页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 天池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高,难抽采,在回采割煤时,存在瓦斯超限隐患,且一个割煤循环需要6h以上,严重制约了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为提高开采效率,利用CO_(2)致裂煤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突出煤层回采面CO_(2)致裂二次增透高效回采技术。通过试验发现:CO_(2)致裂后,瓦斯涌出量平均减少了16.7%,并能实现密集钻孔条件下的瓦斯高效抽采,提高回采速度。割煤速度从致裂前2.11~2.91刀/d提高到3.38~4.59刀/d,平均提高了1.6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致裂技术 工作面瓦斯 二次增透 割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尘板对采煤机截煤产尘的影响研究与设计
20
作者 史先影 黎志 《煤矿机械》 2024年第11期5-9,共5页
采煤机截煤产尘作为综采工作面最大的尘源之一,受采煤机机身阻挡,采煤机截煤产尘横向扩散,迫使粉尘向支架行人侧扩散,污染作业人员区域环境。为了探明挡尘板对采煤机截煤产尘影响,结合神东某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构建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 采煤机截煤产尘作为综采工作面最大的尘源之一,受采煤机机身阻挡,采煤机截煤产尘横向扩散,迫使粉尘向支架行人侧扩散,污染作业人员区域环境。为了探明挡尘板对采煤机截煤产尘影响,结合神东某工作面的具体情况构建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截煤产尘的三维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作面的风流-风速分布、粉尘质量浓度、粉尘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合工作面的结构特征设计了挡尘板,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通风的综采工作面,挡尘板对采煤机截煤产尘的影响较大,在与采煤机上风侧端面齐平的情况下,能够将10 m范围内的粉尘全部阻断,20 m范围内的粉尘控制在50 mg/m^(3)。通过工程应用,设计了可移动的机构,满足其随采煤机移动的需要,同时采用上梁下空的结构,防止煤块的冲击引发的失稳。粉尘浓度测试表明,采煤机上、下风侧司机位置的降尘效率达到了90%以上,超过20 m范围的降尘效率在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粉尘治理 截煤产尘 挡尘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