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
被引量:
3
1
作者
向世陵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清
朱熹
保合太和
利贞
继善成性
性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确的性善论
被引量:
1
2
作者
汪学群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7-22,共6页
宋儒对儒学创新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心性论,这对于深化儒学,应对佛教挑战具有双重意义。但在具体论述或提法上也不乏疏失,清初诸儒大都对此有所辩驳,陈确也不例外。其基本观点是服膺孔孟尤其是孟子,主张性与情才气统一,反对彼此割裂,不...
宋儒对儒学创新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心性论,这对于深化儒学,应对佛教挑战具有双重意义。但在具体论述或提法上也不乏疏失,清初诸儒大都对此有所辩驳,陈确也不例外。其基本观点是服膺孔孟尤其是孟子,主张性与情才气统一,反对彼此割裂,不赞同性的二元论,构建自己的性善一元论。与此同时又发挥《周易》"继善成性"的观点,着力在孟子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才、扩充角度诠释性善,使性善落到实处,这与晚明王学末流空谈性善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确
性情才皆善
继善成性
黄宗羲的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
被引量:
10
3
作者
张文智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共9页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证释》
继善成性
德至道凝
原文传递
题名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
被引量:
3
1
作者
向世陵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07JJD720042)
文摘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研究,是在逐字逐句的斟酌中走向前进。他对朱注强调全面理解,并多有义理发挥和字义辩证。在"保合太和"论中,以实理充盈诠解"保合太和",符合朱熹以理为本解释天道流行圆满的主旨;注意"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的区别,并将"利"与"贞"分说之;认为"各正"虽指向理,但理不能离气。在"继善成性"论中,肯定"动静无端",道具于阴与行于阳是同一过程的两面;突出道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继善与成性相互发明,其间的差异并不具有绝对性的意义;承认人性兼有善恶高下,推进程颢以来善恶皆谓性和理有善恶的观点,具体化了朱熹对孟子性善论性而不言气的批评;讲性善重要的不在于"善"的质的统一,而在于量的差别。
关键词
蔡清
朱熹
保合太和
利贞
继善成性
性善
Keywords
CAI Qing
ZHU Xi
bao he tai he
li zhen
ji shan cheng xing
human nature of kindness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确的性善论
被引量:
1
2
作者
汪学群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7-22,共6页
文摘
宋儒对儒学创新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心性论,这对于深化儒学,应对佛教挑战具有双重意义。但在具体论述或提法上也不乏疏失,清初诸儒大都对此有所辩驳,陈确也不例外。其基本观点是服膺孔孟尤其是孟子,主张性与情才气统一,反对彼此割裂,不赞同性的二元论,构建自己的性善一元论。与此同时又发挥《周易》"继善成性"的观点,着力在孟子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才、扩充角度诠释性善,使性善落到实处,这与晚明王学末流空谈性善迥然不同。
关键词
陈确
性情才皆善
继善成性
黄宗羲的批评
Keywords
Chen Que
Nature
Emotion and Talent as Goodness
ji shan cheng xing
(Succeeding Goodness to Accomplish Nature)
Criticism of Huang Zong-xi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
被引量:
10
3
作者
张文智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5,共9页
基金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文摘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关键词
《易经证释》
继善成性
德至道凝
Keywords
Yi.
ji
ng zheng shi
ji shan cheng xing
the completion of virtues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Dao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蔡清对朱熹《本义》的折中修正——以“保合太和”与“继善成性”的注解为例
向世陵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陈确的性善论
汪学群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易经证释》之本体生成论看“继善成性”说
张文智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