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被引量:
32
1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1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8-1485,共8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Pb含量影响不大。塑料分隔以及玉米-鹰嘴豆间作可显著减少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在玉米单作中,塑料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分别比不分隔处理时降低41·1%和33·3%。在不分隔处理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仅分别为玉米单作和玉米-羽扇豆间作时的53·9%和63·8%。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地下部Cd含量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是间作还是分隔方式均对玉米地上部Cd含量影响不大。同时,还讨论了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羽扇豆和鹰嘴豆Pb、Cd含量的影响。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含量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降低,但Cd含量却不断提高。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羽扇豆
鹰嘴豆
间作
铅
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被引量:
12
2
作者
赵学谦
廖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18-422,共5页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播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播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播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播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播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播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播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摇×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1kg/hm^2,增长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间栽
生物多样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被引量:
3
3
作者
霍琳
王成宝
+1 位作者
姜万礼
杨思存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3-6,共4页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间套作种植后,玉米和油葵植株矮化或弱化,主要产量要素降低;胡麻、豌豆与玉米间作可改善经济性状,而与油葵间作则相反。玉米与胡麻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玉米与豌豆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土地当量比
生产优势度
系统稳定性
兴电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被引量:
32
1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胡莹
刘云霞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8-1485,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022500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资助项目(KZCX1-SW-19)~~
文摘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Pb含量影响不大。塑料分隔以及玉米-鹰嘴豆间作可显著减少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在玉米单作中,塑料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分别比不分隔处理时降低41·1%和33·3%。在不分隔处理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仅分别为玉米单作和玉米-羽扇豆间作时的53·9%和63·8%。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地下部Cd含量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是间作还是分隔方式均对玉米地上部Cd含量影响不大。同时,还讨论了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羽扇豆和鹰嘴豆Pb、Cd含量的影响。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含量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降低,但Cd含量却不断提高。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玉米
羽扇豆
鹰嘴豆
间作
铅
镉
Keywords
corn
lupin
chickpea
intercmp
lead
cadmium
分类号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S513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29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被引量:
12
2
作者
赵学谦
廖华明
机构
四川省农业厅
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18-422,共5页
文摘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播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播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播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播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摇×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1kg/hm^2,增长8.68%。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间栽
生物多样性
产量
Keywords
rice (Oryza sativa L. )
rice blast (Pyricularia grisea Sacc. )
intercmp
biodiversity
yield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被引量:
3
3
作者
霍琳
王成宝
姜万礼
杨思存
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出处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3-6,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北绿洲农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1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农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03003)资助
文摘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间套作种植后,玉米和油葵植株矮化或弱化,主要产量要素降低;胡麻、豌豆与玉米间作可改善经济性状,而与油葵间作则相反。玉米与胡麻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玉米与豌豆间作。
关键词
间套作
土地当量比
生产优势度
系统稳定性
兴电灌区
Keywords
intercmp
ping pattern
Land equivalent ratio
Production dominance
System stability
Xingdian irrigation areas
分类号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黄益宗
朱永官
胡莹
刘云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赵学谦
廖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霍琳
王成宝
姜万礼
杨思存
《甘肃农业科技》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