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黄益宗 朱永官 +1 位作者 胡莹 刘云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8-1485,共8页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在不同分隔/间作方式下对Pb、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玉米、羽扇豆和鹰嘴豆生物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均显著影响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但是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地上部Pb含量影响不大。塑料分隔以及玉米-鹰嘴豆间作可显著减少玉米地下部对Pb的吸收。在玉米单作中,塑料分隔和尼龙网分隔处理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分别比不分隔处理时降低41·1%和33·3%。在不分隔处理时,玉米-鹰嘴豆间作的玉米地下部Pb含量仅分别为玉米单作和玉米-羽扇豆间作时的53·9%和63·8%。不同分隔方式对玉米地下部Cd含量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是间作还是分隔方式均对玉米地上部Cd含量影响不大。同时,还讨论了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羽扇豆和鹰嘴豆Pb、Cd含量的影响。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含量随着作物的生长而不断降低,但Cd含量却不断提高。不同分隔/间作方式对作物根际土壤溶液Pb、Cd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羽扇豆 鹰嘴豆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技术持续控制稻瘟病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学谦 廖华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418-422,共5页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播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播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播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 2002—2005年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在四川省18个市(州)113个县累计推广145.9×10^4hm^2,选用杂交稻和播稻品种搭配组合517个。结果表明,间栽播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播稻下降56.97%,病情指数下降66.38%,控制有效率在22%~97%之间。间载杂交稻的平均发病率比净栽杂交稻下降28.95%,病指下降37.09%,控制有效率在32%~57%之间。其中杂播品种最佳组合为黄壳摇×川香优2号。竹丫谷×宜香优1577。4年水稻的平均复合产量为9598kg/hm^2,比净栽杂交稻提高产量7281kg/hm^2,增长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间栽 生物多样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电灌区主要间套作种植模式产量优势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霍琳 王成宝 +1 位作者 姜万礼 杨思存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11期3-6,共4页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兴电灌区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的产量优势评价结果表明,玉米、油葵、胡麻、豌豆的单作产量均高于间作,其中玉米与豌豆的间作优势最明显,LER达1.51;油葵与胡麻的间作优势相对较差,LER为1.38。玉米与胡麻、玉米与豌豆的生产优势度较高,但稳定性较差。间套作种植后,玉米和油葵植株矮化或弱化,主要产量要素降低;胡麻、豌豆与玉米间作可改善经济性状,而与油葵间作则相反。玉米与胡麻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玉米与豌豆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土地当量比 生产优势度 系统稳定性 兴电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