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 resolution records of flood deposition in the mud area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被引量:4
1
作者 胡刚 李安春 +3 位作者 刘健 徐刚 梅西 孔祥淮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909-920,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paleofloo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flood frequenc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core cj0702, take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 We identified flood deposits by means of high-re... This paper presents a paleoflood study to determine the flood frequency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core cj0702, taken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subaqueous delta. We identified flood deposits by means of high-resolution grain-size variation, sensitive population, geochemical indexes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ore covers a time span of 120 years by 21~pb dating and was sampled at 1-2 cm intervals. Grain size, geochemical element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of the core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lt and clay, as well as groups of interbedded silt, clay silt, and clay. Vertically, the grain size pattern was controll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by the sediment input in winter from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delta. River flooding caused extreme values in all our measured parameters. We identified more than 20 flood events that occurred since 1887 us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 Th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component of sediment grain size (14.32-96.39 gm) contribution〉30%, Zr/Rb ratio〉l.5,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riteria for flood identification generally. We also found that floods that had taken place in the upstream, midstream, or downstream parts of the river were clearly identified by these indexes while the large-scale floods that covered the whole drainage area did not leave clear indications in the sediment record. This study for identification of flood ev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hyperpycnal current sedimentation as well as for forecasting of flo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resolution grain size flood deposition mud area the Changjiang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Agent MD-1 on Quartz Sand 被引量:1
2
作者 GaoManglai LiuYong MengXiuxia WangJiansh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74,82,共6页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MDFF) is a novel oil recovery technique based on the thermopositive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the MDFF agent on different interfaces within reservoir systems. In this...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MDFF) is a novel oil recovery technique based on the thermopositive monolayer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of the MDFF agent on different interfaces within reservoir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dsorption property of the MDFF agent, MD-1, on quartz sand has been studied throug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pH and temperatures. Experimental data are also analyzed kinetically and thermodynam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MD-1 on quartz sand takes place mainly because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which corresponds to adsorption that increases with pH. Kinetic analyses show that at a higher pH the activation energy for adsorption gets lower and, 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becomes quicker for MD-1 on quartz sand. Thermodynamic analyses show that p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sorption of MD-1 on quartz sand. At a higher pH, more negative surface charges result in the increase of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MD-1 and quartz sand. Therefore, the saturated adsorption amount increases and more adsorption heat will be rel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eposition filming flooding agent quartz sand ADSORPTION kinetics thermo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碳酸钙沉积层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3
作者 唐玉姬 魏立新 +5 位作者 于鑫 张丽 姜怀 张书新 高清河 王超 《电镀与涂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目的]在NaCl部分取代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体系中研究不同电沉积时间所得CaCO_(3)层下20钢的腐蚀规律。[方法]采用含NaCl、CaCl_(2)和NaHCO_(3)的混合盐溶液,通过电沉积法在碳钢表面制备CaCO_(3)沉积层。通过电化学测... [目的]在NaCl部分取代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体系中研究不同电沉积时间所得CaCO_(3)层下20钢的腐蚀规律。[方法]采用含NaCl、CaCl_(2)和NaHCO_(3)的混合盐溶液,通过电沉积法在碳钢表面制备CaCO_(3)沉积层。通过电化学测量和失重试验,结合表面分析技术观察浸泡后碳钢的腐蚀形貌和表征腐蚀产物,考察了CaCO_(3)层对碳钢在NaCl-ASP采出水中腐蚀的影响。[结果]电沉积3 h的样品腐蚀速率最低,电沉积1 h的样品腐蚀速率最高。CaCO_(3)沉积层致密性较高的样品有较强的防腐作用。不同CaCO_(3)沉积时间的样品的腐蚀速率从小到大的排序为:电沉积3 h<电沉积30 min<裸电极<电沉积1h。NaCl-ASP体系下生成的腐蚀产物为FeOOH、Fe_(2)O_(3)等。[结论]不同电沉积时间形成的CaCO_(3)的致密性会影响碳钢的垢下腐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钠三元复合驱采出水 碳酸钙 碳钢 垢下腐蚀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管网淤积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特征分析
4
作者 贺蔚 冯思源 +2 位作者 张健 康昀 李卫 《给水排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为探究管道淤积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宿迁市中心城区西南片区为例,基于MIKE URBAN构建产汇流-二维地表-一维管网耦合模型,分析了3种暴雨重现期时,不同管道淤积厚度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管道淤积从S_(0%)增至S_(50%),管道排水... 为探究管道淤积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宿迁市中心城区西南片区为例,基于MIKE URBAN构建产汇流-二维地表-一维管网耦合模型,分析了3种暴雨重现期时,不同管道淤积厚度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管道淤积从S_(0%)增至S_(50%),管道排水能力逐渐削减;降雨重现期越小,管道淤积带来的内涝积水总量增长越多。降雨重现期2、5和20年时的积水总量分别增加109.6%,89.5%和72.7%;②内涝高风险区淹没面积比内涝低风险区受淤积的影响更大;③相同降雨重现期下,管道淤积厚度越大,内涝积水产生时间越早,达峰时间越晚;④内涝高风险区宜增加管道清淤频次,淤积厚度达S_(30%)即可进行清淤;下垫面不透水率高、汇水区面积大、区域地势平坦的管段对淤积厚度的变化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 雨水管道 城市内涝 数值模拟 MIKEflood 宿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防汛中河道堆积物清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杜大伟 《全面腐蚀控制》 2025年第1期188-190,194,共4页
本文针对水库防汛中河道堆积物清理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清淤技术与方法,并结合某水库实际情况,提出水库河道堆积物清理的可行方案。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数据分析,证实该方案能有效改善河道行洪条件,提高水库防洪能力,为类似水库... 本文针对水库防汛中河道堆积物清理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清淤技术与方法,并结合某水库实际情况,提出水库河道堆积物清理的可行方案。通过现场试验与监测数据分析,证实该方案能有效改善河道行洪条件,提高水库防洪能力,为类似水库清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防汛 河道堆积物 清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河流扇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宏波 张雷 +2 位作者 曹茜 张建伍 潘星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 根据野外露头及岩心的分析化验资料,在源-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的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盒8段Sr/Cu的值多大于10,V/Cr值多小于2.0,地层厚度差小于30 m,未出现明显的突变,古沉积坡度为0.5°~1.0°,古地貌开阔平缓且无明显坡折带,沉积水体较浅,是在古气候干旱、古地形平缓的背景下,受阶段性洪水作用主导的事件沉积。(2)盒8段沉积期,盆地不存在大面积汇水区,沉积体系中河流并未进入湖泊水体,而是向东南流出盆地或是消失在内陆干旱地区,全盆地以洪泛平原沉积为主,表现为河道与泛滥平原交互分布的沉积格局,形成了河流扇沉积模式。(3)湖水进退往复,洪水期与枯水期间歇发育,洪水期多期次决口河道接力搬运使得粗粒级砂岩向湖盆长距离延伸,枯水期发育厚层泥质沉积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扇 干旱气候 事件沉积 洪泛平原 洪水期 枯水期 源-汇系统 盒8段 二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蓄滞洪区泥沙淤积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胜天 朱贻凡 +7 位作者 周柏池 娄和震 丁建新 宋文龙 丛佩娟 龚记熠 王怀星 李杰康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4,共10页
为探究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蓄滞洪区泥沙淤积特征,评估受灾情况,基于实地淤积调查和高分遥感影像,计算淤积厚度空间分布,并结合DEM数据估算蓄滞洪量和蓄滞洪区利用率。结果表明:淤积厚度插值的均方根误差E_(RMS)为1.... 为探究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蓄滞洪区泥沙淤积特征,评估受灾情况,基于实地淤积调查和高分遥感影像,计算淤积厚度空间分布,并结合DEM数据估算蓄滞洪量和蓄滞洪区利用率。结果表明:淤积厚度插值的均方根误差E_(RMS)为1.32,纳什系数E_(NS)为0.78,蓄滞洪量计算的E_(RMS)为0.75,E_(NS)为0.92,证明研究计算方法可行,计算结果可靠;8个蓄滞洪区共蓄洪24.63亿m^(3),蓄滞洪区利用率约为36.90%,平均淤积厚度为2.60 cm,总淤积量达7.67×10^(7) t;海河流域洪水含沙量约31.14 kg/m^(3),其中大清河系和永定河系的洪水含沙量达到过去20 a平均含沙量的20~40倍;此外,研究发现海河流域西部和北部山地的淤积情况更严重,较早启用的、位于上游的蓄滞洪区淤积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海河流域 蓄滞洪区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重力流沉积主控因素与分类方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洪军 王夏斌 +6 位作者 陈飞 詹盛云 岳大力 刘警阳 李伟 任柯宇 张姝琪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2期167-182,共16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是当前全球油气的勘探热点。近三十年来,在湖相重力流的沉积特征、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陆相沉积盆地构造复杂、重力流类型发育多样,湖相重力流分类研究仍存在欠缺。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重... 深水重力流沉积是当前全球油气的勘探热点。近三十年来,在湖相重力流的沉积特征、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陆相沉积盆地构造复杂、重力流类型发育多样,湖相重力流分类研究仍存在欠缺。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重力流发展历程与研究热点,总结了一套基于沉积成因和主控因素的湖相重力流沉积分类方案,并将湖相重力流的研究热点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重力流主控因素研究:不同类型盆地的湖相重力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差异性明显,主要受盆内因素和盆外因素控制,盆内因素主要包括盆地类型(如地形坡度)、沉降速率、水体密度等,盆外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的成分和来源。2)“源-汇”系统下的重力流砂体分布:湖相重力流的形成演化和砂体分布样式通常受控于“源-渠-汇”系统,该系统能够将盆内因素与盆外因素很好地联系起来。3)湖相重力流分类:陆相湖盆相较海相盆地具有规模较小、水体较浅、构造活动强烈等特点,导致重力流沉积的控制因素与沉积特征多样、分类复杂。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可按沉积成因、发育位置或物源供给进行分类,但湖相重力流的分类方案尚未统一。本文综合考虑重力流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将湖相重力流分为3大类7亚类,具体包括洪水型(缓坡富砂型、缓坡砂泥混合型、缓坡富泥型、陡坡富砂型、陡坡砂泥混合型)、滑塌型(挠曲滑塌型、断控滑塌型)以及洪水-滑塌共存型。目前,湖相重力流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在流体、流态转化和深水水道成因机制上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综合动力学和沉积学交叉领域探究湖相重力流的形成演化与成因机理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滑塌型重力流 洪水型重力流 主控因素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过程分析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
9
作者 张文淼 鲜本忠 +5 位作者 季汉成 马国福 肖文华 田荣恒 陈思芮 杨百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2-1371,共20页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单元,建立了不同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根据岩相组合将该剖面的主控沉积过程解释为碎屑流、洪流与片流3种洪水,分别对应于碎屑流建造期、洪流建造期与片流建造期。结合沉积过程与砂砾岩沉积形态特征,将目的层解释为8种沉积单元,具体包括扇三角洲平原环境的陆上碎屑流舌状体、洪流主控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碎屑流舌状体、高密度浊流水道、牵引流水下分流河道、高密度浊流朵体、水下片流朵体及滑塌体。在扇三角洲碎屑流建造期,发育多期垂向上叠置的、向湖盆进积的碎屑流舌状体;在洪流建造期,平原中形成洪流主控辫状河道,而进入湖盆后洪流转化为高密度浊流,发育高密度浊流水道与朵体;在片流建造期,则以水下快速沉积形成的水下片流朵体为特征。洪水期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快速沉积和沉积物坡失稳易于形成滑塌体,而间洪期则以平原上辫状河道和前缘中低流态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为特征。基于洪水类型及其沉积过程的扇三角洲沉积规律的研究,深化了对其砂体形态与结构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过程 洪水流体类型 沉积单元 滦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on of colour bathymetry, LiDAR and dGPS surveys for assessing fluvial changes after flood events in the Tagliamento River (Italy)
10
作者 Johnny Moretto Fabio Delai +1 位作者 Lorenzo Picco Mario Aristide Lenz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年第8期21-29,共9页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 The estimation of underwater features of channel bed surfaces without the use of bathymetric sensors results in very high levels of uncertainty. A revised approach enabling an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the wet areas to create more accurate and detailed Digital Terrain Models (DTMs) is here presented. LiDAR-derived elevations of dry surfaces, water depths of wetted areas derived from aerial photos and a predictive depth-colour relationship were adopted. This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at two different reaches of a northeastern Italian gravel-bed river (Tagliamento) before and after two flood events occurred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2010. In-channel dGPS survey points were performed taking different depth levels and different colour scales of the river bed. More than 10,473 control points were acquired, 1107 in 2010 and 9366 in 2011 respectively. A regression model that calculates channel depths using the correct intensity of three colour bands (RGB) was implemented. LiDAR and water depth points were merged and interpolated into DTMs which features an average error, for the wet areas, of ±14 cm. The different number of calibration points obtained for 2010 and 2011 showed that the bathymetric error is also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acquired calibration points.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alculated through a difference of DTMs shows a prevalence of deposition and erosion areas into the we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osion-deposition Pattern LIDAR Data DGPS Survey COLOUR BATHYMETRY floods Gravel Bed Braided RIVER Tagliamento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洪水期运行水位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成潇 米博宇 +3 位作者 吕超楠 赵汗青 高宇 任实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7,35,共9页
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库库容的长效保持。选取典型高洪水期,基于数值模型探究入库水沙量级、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三峡库区沙峰输移和淤积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库洪峰的增大抑制了涪陵沙峰比的衰减,并导致更多泥沙输运至坝前... 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直接关系到水库库容的长效保持。选取典型高洪水期,基于数值模型探究入库水沙量级、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三峡库区沙峰输移和淤积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库洪峰的增大抑制了涪陵沙峰比的衰减,并导致更多泥沙输运至坝前,使得坝前沙峰降幅受运行水位的抬升更为显著;变动回水区较常年回水区更易受到入库水沙异步影响,且随着来沙系数的增大,由低水位抬升时淤积占比更高;水库排沙比受入库水沙异步影响有限,且随着入库洪峰、沙峰的增大,排沙比增加的同时对运行水位抬升导致的衰减更为敏感。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入库水沙异步及运行水位对库区沙峰运动与淤积的影响,可为三峡水库汛期优化沙峰排沙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高洪水期 沙峰衰减 运行水位 沙峰输移 水库库容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秋汛期水沙特点及秋汛洪水对库区冲淤的影响
12
作者 杨成刚 平妍容 +1 位作者 袁晶 董炳江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 长江上游秋汛洪水是三峡水库重要水沙事件,对三峡库区冲淤特性有直接影响。基于1954-2022年实测资料分析表明,近70年来长江上游秋汛期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均值在2013年前后减幅达到87%。2013年以后,三峡库区秋汛洪水的来沙高度集中于嘉陵江流域,占寸滩沙量的70%以上,秋汛洪水通过影响嘉陵江的水沙条件,进而间接影响三峡水库秋汛期的入库水沙条件。与汛期洪水相比,秋汛洪水的泥沙90%以上在库区淤积,且库尾淤积更加突出。实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秋汛洪水期间适时加大水库下泄流量,可显著增大排沙量,减轻库区淤积。研究成果对加深三峡水库淤积特性认识、优化三峡水库秋汛洪水调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三峡水库 秋汛洪水 泥沙淤积 水库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不同二氧化碳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
13
作者 杨明洋 黄世军 +2 位作者 赵凤兰 孙浩月 陈新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 注CO_(2)引起的原油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储层造成的伤害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明确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对致密岩心分别进行了CO_(2)驱替和吞吐两种注入方式的实验,通过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分析了两种注入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特征、原油采出程度以及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CO_(2)注入方式下的致密岩心均会产生沥青质沉积,且主要以膜状吸附的方式沉积在孔隙表面。受CO_(2)与原油相互作用时间的影响,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量大于驱替方式,且吞吐方式下的沉积孔径范围高于驱替方式。沥青质沉积对致密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程度与原油的产出方向有关。驱替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CO_(2)注入方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而吞吐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较大。在围压为10、5 MPa时,CO_(2)驱替和吞吐方式下的沥青质沉积对岩心正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正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7.05%和1.67%,对岩心逆向渗透率的伤害程度(逆向渗透率平均降幅)分别为0.41%和2.66%。受注采模式和流动机制的影响,CO_(2)吞吐方式下的采出程度低于驱替方式。研究结果对于致密储层CO_(2)驱沥青质沉积不同方向上储层伤害程度的认识及注入方式的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CO_(2)驱替 CO_(2)吞吐 沥青质沉积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油管道垢下腐蚀的电化学行为
14
作者 冉文燊 郑民君 +2 位作者 王果 赵静 亢福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针对CO_(2)驱油气田的CaCO_(3)垢下腐蚀问题,用电化学试验、图像表征和腐蚀产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垢层厚度对输油管道用Q235b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垢层对试样的腐蚀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垢层促进腐蚀性介质扩散,加剧基体腐蚀... 针对CO_(2)驱油气田的CaCO_(3)垢下腐蚀问题,用电化学试验、图像表征和腐蚀产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垢层厚度对输油管道用Q235b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垢层对试样的腐蚀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垢层促进腐蚀性介质扩散,加剧基体腐蚀,导致基体蚀坑尺寸和最大蚀坑深度增大,开路电位迅速负向偏移;(2)垢层起到一定的物理屏蔽作用,蚀坑尺寸和最大蚀坑深度减小,蚀坑数量增多,开路电位基本保持不变;(3)垢层起到有效的物理屏蔽作用,垢层内外的氧浓差腐蚀导致蚀坑数量显著增多,开路电位缓慢负向偏移。垢层主要影响试样的阴极反应过程,随着垢层厚度继续增加,试样腐蚀加剧,腐蚀电流密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管道 CO_(2)驱 CaCO_(3)垢 腐蚀演化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高含沙洪水期输沙规律研究
15
作者 李国豪 张敏 刘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6,共8页
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处于淤积抬升状态,其冲淤演变规律对于下游河道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快速预测不同量级高含沙洪水各河段的冲淤量以及判断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冲淤影响很有必要。根据1960—2021年54场高含沙洪水的实测水沙... 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处于淤积抬升状态,其冲淤演变规律对于下游河道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快速预测不同量级高含沙洪水各河段的冲淤量以及判断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冲淤影响很有必要。根据1960—2021年54场高含沙洪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输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关系式,系统地研究高含沙洪水的输沙规律。结果表明,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进一步按来沙系数分级得到高含沙洪水期的输沙率公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冲淤过程,极大地提高了与实测水沙资料的贴合度。以小浪底水文站为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进口控制水文站,采用按来沙系数分级所求的输沙率关系式能够较准确推求花园口站、夹河滩站、高村站的输沙率,从而计算小浪底—花园口、花园口—夹河滩和夹河滩—高村河段的累计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率 来沙系数 河道冲淤 高含沙洪水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泥沙淤积的水库灌溉库容分析
16
作者 杨旭瑜 杨建欣 《陕西水利》 2024年第8期82-84,共3页
水库库容主要受泥沙淤积、蒸发和渗漏制约,而这些又受入库洪水影响。为了科学确定府谷县某水库灌溉库容能力,基于支沟和水库基本情况,采用铁一院法、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在分析河道入库洪水的基础上,对水库的淤积、蒸发和渗漏情况... 水库库容主要受泥沙淤积、蒸发和渗漏制约,而这些又受入库洪水影响。为了科学确定府谷县某水库灌溉库容能力,基于支沟和水库基本情况,采用铁一院法、推理公式法、经验公式法,在分析河道入库洪水的基础上,对水库的淤积、蒸发和渗漏情况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水库设计库容满足工程灌溉用水量需求,目前库死水位为1614 m,现状库容只有86万m^(3),需通过库区开挖清淤平整处理扩大灌溉库容,以满足灌溉用水需求,可为水库防洪灌溉和效益发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入库洪水 泥沙淤积 灌溉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
17
作者 张晓雷 徐志恒 +1 位作者 杨晨 毕峥峥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园口至孙口河段2020年4—10月的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根据河段床沙粗化特点,并以花园口床沙粗化过程为代表,设计了4组床沙级配作为模拟计算的初始床沙条件;最后采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床沙级配调整对洪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的流量、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以及河段冲淤量均有影响,但是对流量影响较小,而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与河段冲淤量对床沙级配的改变响应较为敏感。床沙中值粒径d_(50)由0.076 mm(级配1)增至0.242mm(级配4)时,夹河滩断面水位增高0.89 m,花园口至孙口河段冲淤量由冲刷0.679亿m^(3)转变为淤积0.059亿m^(3),冲刷量减幅为109%。研究结果可为新水沙情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沙耦合模型 床沙粗化 洪水演进 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汛期反枯”对三峡库区泥沙冲淤的影响
18
作者 邹红梅 陈芳 杨成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0-195,202,共7页
为深入分析2022年“汛期反枯”这一水文情势对三峡库区泥沙冲淤的影响,采用输沙量法评估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总量变化,以断面法分析水库淤积的沿程分布情况。2022年汛期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大幅减少,致使库区的泥沙淤积规律较往年发生较... 为深入分析2022年“汛期反枯”这一水文情势对三峡库区泥沙冲淤的影响,采用输沙量法评估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总量变化,以断面法分析水库淤积的沿程分布情况。2022年汛期三峡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大幅减少,致使库区的泥沙淤积规律较往年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库区干流泥沙淤积量显著减少,仅淤积1097万t,为蓄水运用以来最低值。断面法计算结果表明库区河床冲刷0.157亿m^(3),且变动回水区和常年回水区均冲刷明显,出现“伪冲刷”现象。分析发现,汛期来沙大幅减少,无法补足淤积泥沙密实沉降造成的河床断面变化是造成库区出现“伪冲刷”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库区淤积泥沙密实规律及影响机制研究,关注特殊水情下库区河床冲淤演变规律,以支撑三峡工程科学调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 汛期反枯 输沙量 径流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输沙与冲淤变化特点
19
作者 肖潇 吴时强 +1 位作者 吕超楠 董炳江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2,共9页
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了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气象条件,导致长江中下游的水位降至有实测资料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该极端水文情势使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出现了新特征。基于详细实测水沙监测及固定断面资料,对2022年极端水文气象条件下长... 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了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气象条件,导致长江中下游的水位降至有实测资料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该极端水文情势使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出现了新特征。基于详细实测水沙监测及固定断面资料,对2022年极端水文气象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输沙的冲淤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6月份长江中下游各测站输沙量有增有减,总体上输沙量保持相对稳定;7—12月份各测站输沙量均出现了大幅下降,宜昌至九江河段通过输沙量法计算得知冲刷的泥沙总量为2391万t,通过断面法计算得知湖口至江阴河段泥沙淤积量为4657万m^(3)(湖口至大通冲刷量为1211万m^(3),大通至江阴淤积量为5868万m^(3)),江阴以下河段冲刷量为6335万m^(3)。上游来流减少和长江口潮位的影响是造成湖口至江阴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冲淤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河道冲淤 极端枯水 汛期反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向阳水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红星 周宝龙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3期42-46,共5页
为研究近坝库岸滑坡堆积体对水库建筑物及附近居民安全的影响,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查明重庆市向阳水库工程滑坡堆积体的稳定边界条件,对自重、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降至367.24 m、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降至367.24 m并叠... 为研究近坝库岸滑坡堆积体对水库建筑物及附近居民安全的影响,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查明重庆市向阳水库工程滑坡堆积体的稳定边界条件,对自重、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降至367.24 m、自重+度汛水位由386 m降至367.24 m并叠加暴雨等3种工况下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滑坡在3种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状态,结果与现场实地调查情况一致,建议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稳定性 堆积体 传递系数法 度汛水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