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Probabilistic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f Releasing Predictions to the Public
1
作者 Shi YaolinGraduate School,Academia Simca,Beijing 100039,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4年第2期54-60,共7页
Chinese seismologists have been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ing scientific problem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but now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an even more challenging problem:figuring out a procedure of releasing a predict... Chinese seismologists have been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ing scientific problem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but now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an even more challenging problem:figuring out a procedure of releasing a prediction to the public.In order to make the correct decision,in addition to the widely launched studies of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nalysis,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releasing an earthquake prediction to the public,and the possible economic cost of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earthquakes.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place deterministic predictions by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s.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is a method well-suit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chaotic seismic events.It can integrate the long-term risk estimate and short-term forecasting into a unified procedure,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decision-making on the release of predictions to the public,and achieve maximum beneficial social result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erministic challenging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CHAOTIC consequences COPING unified replace qu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arthquakes before strong quakes in Kanto area and the Hyugo earthquake in Japan
2
作者 王裕仓 宋治平 +2 位作者 细野耕司 陈学中 尹祥础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1期33-40,共8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charateristic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akes before Hyugo earthquake of M =7.2 and several strong quakes in Kanto area in Japa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over a certa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charateristic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akes before Hyugo earthquake of M =7.2 and several strong quakes in Kanto area in Japa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over a certain megnitude are mainly positive ones a certain time before the main shock in or near the focal regions of most strong quakes,and form a concentratingintervals of positive quakes,The main quakes generally locate in or near the areas of positive quake distribution.Negative quakes often occur several months before the main shocks (not excluding positive ones), with the decrease of LURR (Loading/Unloading Response Ratio) values.It possibly shows that earthquake generating process has come to a short term stage.These characteristics may help to predict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future earthquakes,and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preliminary prediction of the time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of M =6.6 on Sep.11,1996 in Kanto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LURR)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Hyugo earthqu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PSO-ELM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韶金 刘子维 +2 位作者 周浩 江颖 翟笃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 筛选42个历史地震震例,对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抗震设防烈度、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ΔL)、人口密度以及发震时刻7个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构建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地震死亡人数预测模型。将37个震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训练,并使用5个震例数据来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PCA-PSO-ELM组合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87%,相比于PCA-ELM模型和ELM模型,其平均误差率分别降低8.70个百分点和18.38个百分点。因此,采用PCA-PSO-ELM组合模型预测地震死亡人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死亡人数预测 主成分分析 粒子群优化 极限学习机 震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响应 被引量:28
4
作者 祝芙英 吴云 +3 位作者 林剑 周义炎 熊晶 杨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0-187,共8页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震中上空附近的电离层VTEC;以VTEC的滑动均值为背景参考值,以2倍均方差作为误差限值,对临震一个月的VTEC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震中上空附近的电离层VTEC;以VTEC的滑动均值为背景参考值,以2倍均方差作为误差限值,对临震一个月的VTEC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显示,在震前多次出现VTEC的异常扰动,其中4月29日、5月6—7日为异常减少,5月9日为异常增加,而且电离层VTEC的异常驼峰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由于距离发震时刻较近,排除其它因素后可能源于此次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 汶川地震 地震监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长期预测的回顾认识 被引量:8
5
作者 郭安宁 白雪见 +3 位作者 任栋 赵乘程 张向红 吴建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9-644,共6页
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 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的1990—2000年南北地震带10年地震危险区,用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指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三个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区,其中一个就是四川省九寨沟地区。回顾分析中对"静中动"方法预测效能、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中长期预测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到两点认识:一是通过这次地震的再次验证,证明"静中动"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预测地震的独立指标方法,在验证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认识;二是基于"静中动"方法与南北地震带北段10年地震危险区对应地震较为准确的启发,初步认为前兆可以划分为平静期的前兆与活跃期的前兆,而前者可能对于地震的预测意义更大,未来可以沿这一思路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中动”预测指标 强震预测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地壳运动与地震短临预报 被引量:15
6
作者 强祖基 赁常恭 +1 位作者 赵勇 郭满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 本文在利用卫星红外扫描仪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地震前低空大气的增温是地壳瞬时运动的表现,也是地球-大气耦合现象。通过分析,给出瞬时地壳运动引起增温的三种可能机制:岩石的辐射能量增加;岩层中CH_4、CO_2等气体溢出和太阳辐射导致增温;CH_4、CO_2含量增高和低空电场异常激发。并通过某些震例的增温展布形态及规律,恢复震前应力场和热增温演化特征:我国大陆东部NNE方向为主压应力方向,大陆东南沿海主压应力方向SN向,而我国大陆西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派生主压应力为NE向。最后,介绍了这几年试验性预报效果检验:4年多总共预报32次,其中虚报2次,7次较准,17次较好,6次较差,漏报强震8次。最后涉及到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地壳运动 短临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冬梅 周翠英 +2 位作者 董翔 许萍 赵金花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4期21-26,共6页
分析了山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震群和地震小序列的群体活动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发现震群和小序列的群体活动对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震兆意义。统计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山东及其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群和小序列群体活动... 分析了山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震群和地震小序列的群体活动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发现震群和小序列的群体活动对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震兆意义。统计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山东及其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群和小序列群体活动的异常指标,该指标对其周边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年度和中短期预测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群体活动 中强地震 异常指标 山东地区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预测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增建 郭安宁 +2 位作者 赵乘程 任栋 张炜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7期82-85,共4页
用"静中动判据"和"周期性"方法回顾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的中期预测,并用异年倍九律(异年倍九法)对鲁甸地震的发震日期进行了回顾性反思。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中期预测回顾 临震预测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多种前兆异常研究及强震的尝试性预测 被引量:27
9
作者 杜学彬 薛顺章 任广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强震震源周围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和地形变等5种前兆短临异常 时空演化取决于主要活动构造和强震发震机制;远场异常时空演化与主要活构造有 关,不同活构造上异常时间演化有差异性;在特定年份1a尺度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异 ... 强震震源周围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和地形变等5种前兆短临异常 时空演化取决于主要活动构造和强震发震机制;远场异常时空演化与主要活构造有 关,不同活构造上异常时间演化有差异性;在特定年份1a尺度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异 常高潮期,Ms≥5.0地震能量达到1次以上Ms7.0强震能量的年份与异常高潮期 同步或滞后1a,二者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基本对应。根据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 实际预测检验,在预测区间和预测时间段(0.5a或1a)内发生强震、中强震10次,其 中7次地震地点基本准确,3次地震地点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震 地震预报 地球自转 地震机制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震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少辉 蒋海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共13页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紧邻主震破...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 km范围内,但其时间分布形式复杂,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较多的前震。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到目前为止,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或前震序列,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 前震序列 前震识别 前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声发射实验结果探讨地震活动状态变化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志雄 陶本藻 A.V.Ponomarev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9,共10页
根据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声发射结果,论证了地震非均匀度参数(GL值)在识别声发射活动状态变化的有效性,同时也考察了状态变化参量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前苏联地震学家Mjachkin等提出的地震孕育至发生的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 根据室内岩石破裂实验声发射结果,论证了地震非均匀度参数(GL值)在识别声发射活动状态变化的有效性,同时也考察了状态变化参量计算结果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前苏联地震学家Mjachkin等提出的地震孕育至发生的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探讨了部分强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地震活动由无序到有序状态变化的可能形成机理。利用地震状态参数,即地震非均匀度(GL值)尝试开展了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地震大形势的定量分析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实验 声发射 地震活动状态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攀枝花仁和台压容应变资料预测强震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航 李志君 《四川地震》 2001年第3期17-25,共9页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攀枝花仁和钻孔应变台RZB - 1型压容应变仪记录了数次强震。通过计算该台的主应变方向 ,并结合强震进行分析 ,发现强震发生在该台的最大或最小主应变方向附近 ;计算了该台单位体积应变势能值 ,发现强震发生在应变...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攀枝花仁和钻孔应变台RZB - 1型压容应变仪记录了数次强震。通过计算该台的主应变方向 ,并结合强震进行分析 ,发现强震发生在该台的最大或最小主应变方向附近 ;计算了该台单位体积应变势能值 ,发现强震发生在应变势能值升至峰值后回落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对于强震预测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现象给出弹性力学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应力测量 应变分析 地震预测 弹性力学 主应变方向 应变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地球物理灾害链讨论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地震的中期预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增建 韩延本 郭安宁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6期1-4,共4页
介绍了用洪震链预测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地震的思路,并介绍了具体预测过程,进而讨论了相关问题。
关键词 北回归线效应 洪震链 中期预测 普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307-315,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a、77~78a、53~54a、26~27a、10~11a与3~4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a、77~78a、53~54a、26~27a、10~11a与3~4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该区21世纪以来3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和2010年玉树7.3级强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强震有序网络结构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26—2027年和2030年前后该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昆仑山大震 汶川大震 玉树强震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网络结构与中国大陆西部8级大震有序对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 自1303年以来的710 a间,中国大陆共发生M≥8大震23次,呈现出显著的自组织有序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1902年到2001年的100 a间,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发生了3对前后间隔4 a的8级大震有序对.在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有序网络构建及其总结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新信息,进一步优化完善并构建8级大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并由此进行预测:2022与2026年前后中国大陆西部有可能发生新的8级大震有序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西部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8级大震有序对 大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 被引量:12
16
作者 许绍燮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5期30-33,共4页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论述了关于对地震预报异议的评议;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避免误区、盲区要成为地震界的公德;为地震预报探索者提供公益性的信息与工具平台;关于经验性地震预报。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 经验性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
17
作者 黄冰树 王炜 +3 位作者 夏仕华 黎捷 刘文龙 庄昆元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5-130,共6页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是供分析预报人员在地震现场使用的一套实用性计算机软件。该系统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及目前在地震现场预报中常用的各类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制了...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是供分析预报人员在地震现场使用的一套实用性计算机软件。该系统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及目前在地震现场预报中常用的各类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制了该数据处理系统。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功能更强的地震现场预报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功能模块:(1)计算机自动处理;(2)用户选择运行;(3)震前活动参数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数据处理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阳高两次地震前的大气电场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建国 潘怀文 +1 位作者 李德瑞 刘小芹 《山西地震》 1994年第1期47-51,共5页
通过对大同-阳高发生的两次震中相近的6级左右地震的震例分析及多年来观测研究的结果得出:近场地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不仅形态特殊,易于观测,持续时间长,而且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指出,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 通过对大同-阳高发生的两次震中相近的6级左右地震的震例分析及多年来观测研究的结果得出:近场地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不仅形态特殊,易于观测,持续时间长,而且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指出,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及介质结构的不均匀性,只有进一步开展异常信息与地震时、空、强3要素的内在物理关系研究,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判断,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大气电场 地震预报 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预报能与不能的争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世煇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9,共9页
对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的预测、预报,既是地震理论上的难题,也是技术上、实践上和政治政策上的难题。在我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回避的惨痛的教训。在学术上存在着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与地震可预测预报的尖锐争论,而这种争论... 对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的预测、预报,既是地震理论上的难题,也是技术上、实践上和政治政策上的难题。在我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回避的惨痛的教训。在学术上存在着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与地震可预测预报的尖锐争论,而这种争论又因为掺杂了政治上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微妙、复杂、纠缠不清和难以深入,也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地震不可预测预报论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可预测预报论与可预测预报论的学术立场分歧也必然延伸到人们的防震减灾的社会实践当中。六十余年来,可预测预报论者积极进行预测预报上的学术创新,先后诞生过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和天灾预测法、耿庆国的旱震关系理论、钱复业等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与"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等等理论和技术成果。可预测预报论突破传统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并挖掘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中的一些要素和整理利用中国古代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灾变观测的丰富资料,进行理论创新,并在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克服不了种种理论的批判和质疑。尽管如此,可预测预报论者仍坚信如果能更好地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工作者能创新出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在该领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学 地震理论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防震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的预测及前兆
20
作者 张绍治 姜慧兰 范桂英 《华南地震》 1993年第2期50-54,共5页
介绍了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较成功的预测经验和前兆特征,以期在东部地区建立一个震级接近5级的震例,作为地震预报实用化应用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 灰色预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