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研究
1
作者 王乃江 刘璐 +1 位作者 冯浩 魏永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和不同覆盖措施5个副处理,共33个处理,进行了连续3 a(2014—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6个穗部性状均易受田间环境变化的影响,变异系数均介于10.87%~22.49%(中等变异),其中穗粒重对田间环境变化最敏感,其次为百粒重。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与田间实测数据适配欠佳,但在修订后,6个适配度评价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穗粒重受百粒重的影响(0.667)>穗行数(0.554)>穗长(0.463)>行粒数(0.283)>穗粗(0.102),百粒重受行粒数的影响(-0.734)>穗长(-0.398)>穗行数(0.318)>穗粗(0.151),行粒数受穗长的影响(0.939)>穗行数(-0.167),穗粗受穗长的影响(0.606)>穗行数(0.272)。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地区通过改善穗部性状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田环境 穗部性状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in dehydration rate is related to post-silking thermal time and ear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maize hybrids
2
作者 SHI Wen-jun SHAO Hui +5 位作者 SHA Ye SHI Rong SHI Dong-feng CHEN Ya-chao BAN Xiang-ben MI Guo-hu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4期964-976,共13页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of maize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growing land plot size in Northeast China. Grain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However, it...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of maize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th growing land plot size in Northeast China. Grain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at influences grain dehydration rate. In this study, maize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in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five hybrids under two planting densities in 2017 and 2018. It was found that damaged-grain ratio wa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mechanized harvest quality, and this ratio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moisture content at harvest(R^(2)=0.6372, P<0.01). To fulfill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5% damaged-grain ratio for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the optimal maiz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was 22.3%. From silking to physiological maturity,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thermal time(growing degree days, GDDs)(r=-0.9412, P<0.01). The average grain moisture content at physiological maturity was 29.4%. Thereafter,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DDs and grain moisture still existed,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came smaller(r=-0.8267, P<0.01). At this stage, grain dehydrating proces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genotypes. Grain dehydrated faster when a hybrid has a smaller husk area(r=0.6591, P<0.05), larger ear angle(r=-0.7582, P<0.05), longer ear peduncle(r=-0.9356, P<0.01) and finer ear(r=0.9369, P<0.01). These parameters can be used for breeders and farmers to select hybrids suitable for mechanized grain harv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 grain moisture grain dehydrating grain damage mechanized harvest ear traits GENO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小耳猪肌源性因子5(MYF5)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燕 朱莉 +3 位作者 唐琳 展亚楠 李昕鹏 孔小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9,共6页
肌源性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被认为是猪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为探究MYF5基因的遗传变异对滇南小耳猪生长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滇南小耳猪肉新品种(系)培育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MYF5为候选基因,杜洛克猪(n=40)... 肌源性因子5(myogenic factor 5,MYF5)被认为是猪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为探究MYF5基因的遗传变异对滇南小耳猪生长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滇南小耳猪肉新品种(系)培育提供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MYF5为候选基因,杜洛克猪(n=40)为对照组,筛选滇南小耳猪(n=18)的优势SNP位点,并对筛选的优势SNP与其主要胴体及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滇南小耳猪MYF5基因检出的16个SNP位点中,1个位于编码区,为同义突变,并筛选到4个优势SNP。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滇南小耳猪MYF5基因1486、1574、1629以及1701位点间突变频率一致且有相近的遗传图距,连锁紧密。A1486G位点分别为GG、AG、AA基因型;G1574A位点分别为AA、GA、GG基因型;C1629T位点分别为TT、CT、CC基因型;T1701C位点分别为CC、TC、TT基因型。就肌内脂肪含量而言,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1),MM基因型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5),NN基因型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5)。就大理石纹评分而言,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1),MM基因型极显著高于MN基因型(P<0.01),MN基因型极显著高于NN基因型(P<0.01)。因此,本研究可基本推断在有关作用于滇南小耳猪种肉质性状的基因中,MYF5基因较为关键。该试验结论可为滇南小耳猪育种中改善肉品质等性状给予分子标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F5基因 滇南小耳猪 SNP 肉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百八十七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穗部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4
作者 李清超 杨珊 +3 位作者 张登峰 刘建新 孙开利 吴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1491,共11页
为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鉴定优质玉米资源。以贵州、陕西、甘肃、湖北4个省份收集的487份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0个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 为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鉴定优质玉米资源。以贵州、陕西、甘肃、湖北4个省份收集的487份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0个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为6.1%~71.0%,表型多样性指数为0.319~2.038。相关分析表明,10个穗部性状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系统聚类分析将487份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有187份种质资源,类群Ⅱ有208份种质资源,类群Ⅲ有48份种质资源,类群Ⅳ有44份种质资源,贵州和陕西的玉米种质资源代表性更强。最终筛选到15份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质材料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和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穗部性状 多样性分析 系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冯绮静 农华展 +3 位作者 林瓞文 何炘珂 王蕴波 杨泉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9-75,共7页
针对国内外50份甜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果穗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间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国内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地上茎节数、穗上叶片数、采收期等性状均显著高于国外杂交种(P<0.05);国内杂交种的鲜... 针对国内外50份甜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果穗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间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国内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地上茎节数、穗上叶片数、采收期等性状均显著高于国外杂交种(P<0.05);国内杂交种的鲜苞重、单穗净重、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粗等性状均显著高于国外杂交种(P<0.05),而穗行数则相反(P<0.05),百粒重、轴粗等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国内杂交种在蔗糖含量、品尝评分显著低于国外品种,果皮厚度显著高于国外品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农艺性状 果穗性状 品质 品尝评分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粉唑醇颗粒剂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周锋 王国权 +7 位作者 逯盼盼 安家琳 宋锦博 刘飞飞 李嘉欣 石珊珊 李卫国 刘润强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2-67,共6页
为了切实践行高工效植保的理念,采用地表撒施的方法施用1%粉唑醇颗粒剂后进行全田漫灌,以不施药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施药量(6、12、18、24、30、36和42 kg/hm^(2))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 为了切实践行高工效植保的理念,采用地表撒施的方法施用1%粉唑醇颗粒剂后进行全田漫灌,以不施药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施药量(6、12、18、24、30、36和42 kg/hm^(2))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药量处理不仅对各生育期玉米生长性状(株高、茎秆直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对成熟期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施药量为30 kg/hm^(2)时增产显著,施药量为24 kg/hm^(2)时略有增产。研究结果实现了一次施药即可促进玉米生长、改善穗部性状、提高产量,符合当前我们植保工作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1%粉唑醇颗粒剂 生长性状 穗部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果穗玉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猪肉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郝倩 蔺海朝 +4 位作者 王诚 王怀中 呼红梅 王彦平 郝丽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0-164,共5页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青贮果穗玉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192头日龄相近,初始体重为(36.82±1.50) kg的“杜×长×大”商品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Ⅲ),每组4个重复。... 为研究饲粮中添加青贮果穗玉米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192头日龄相近,初始体重为(36.82±1.50) kg的“杜×长×大”商品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Ⅲ),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生长阶段(54 d)分别饲喂含15%、30%和45%青贮果穗玉米的试验饲粮,育肥阶段(62 d)分别饲喂含23%、46%和69%青贮果穗玉米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青贮果穗玉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各项指标无显著影响。对照、试验Ⅲ组全期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其他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试验Ⅲ组肌肉亚油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36.22%(P<0.05),粗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Ⅰ组显著降低(P<0.05)。综上可知,猪生长、育肥阶段饲粮适宜的青贮果穗玉米含量比例分别为15%~30%和23%~46%,可为其在生长育肥猪上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育肥猪 青贮果穗玉米 生长性能 胴体性状 猪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技术对甜玉米金银13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何炘珂 林瓞文 +2 位作者 冯绮静 王蕴波 杨泉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以甜玉米金银131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去除二级果穗、不同施氮量等试验处理,探讨栽培技术对金银131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金银131的最佳密度为3500~3700株/亩;生产上去除二级穗比保留二级穗要好;在施足有机肥、基肥基础上... 以甜玉米金银131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去除二级果穗、不同施氮量等试验处理,探讨栽培技术对金银131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金银131的最佳密度为3500~3700株/亩;生产上去除二级穗比保留二级穗要好;在施足有机肥、基肥基础上,及时足量追施氮肥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种植密度 去二级穗 氮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地区鲜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9
作者 王先万 宋涛 +1 位作者 施六八 穆德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7-12,共6页
为筛选适宜在皖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鲜食玉米品种,在皖南地区试验点对引进的创甜1号、香甜糯828等16个参试鲜食玉米品种以及2个对照品种粤甜16号和凤糯2146进行比较试验,对比分析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 为筛选适宜在皖南地区推广的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鲜食玉米品种,在皖南地区试验点对引进的创甜1号、香甜糯828等16个参试鲜食玉米品种以及2个对照品种粤甜16号和凤糯2146进行比较试验,对比分析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等方面表现。结果表明,全生育期方面,各参试品种全生育期77~87 d;品种抗性方面,脆蜜90抗倒性、抗病性一般,荃甜58和科糯8号抗病性一般;产量方面,甜玉米组中隆平甜1502比对照组增产13.40%,糯玉米组中迪甜糯八号、凤糯211、彩甜糯1703、田福糯1号和东甜糯100较对照分别增产17.92%、19.52%、10.7%、26.65%和17.81%,这6个玉米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具有农艺性状较好、抗性好且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皖南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玉米产量 植株性状 果穗性状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播种对不同品种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石达金 吕巨智 +3 位作者 唐国荣 李发桥 谭贤杰 闫飞燕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0期52-5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研究评价了机械播种是否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并筛选适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实施机械播种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5.4万株/hm^(2)时,理...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研究评价了机械播种是否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子产生影响,并筛选适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实施机械播种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当播种密度5.4万株/hm^(2)时,理论产量达到8887.5kg/hm^(2);每穴播种2粒种子相比于1粒种子,显著提高了出苗率并降低了漏播率。此外,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桂单162和青青700两品种更适合进行机械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机械播种 农艺性状 鲜穗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果穗DUS性状测试的图像处理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赵春明 韩仲志 +2 位作者 杨锦忠 李娜娜 梁改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100-4105,共6页
【目的】评价图像处理法采集和数量化玉米果穗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DUS)性状的技术适用性。【方法】以4个品种各50个果穗及8个品种93~107个穗轴为材料,通过图像处理采集玉米DUS测试指南规定的7个性状(穗长、穗粗、穗形、粒顶色... 【目的】评价图像处理法采集和数量化玉米果穗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DUS)性状的技术适用性。【方法】以4个品种各50个果穗及8个品种93~107个穗轴为材料,通过图像处理采集玉米DUS测试指南规定的7个性状(穗长、穗粗、穗形、粒顶色、穗轴色、穗行数和籽粒排列形式),应用多性状整体控制单一比较法分析品种特异性。【结果】穗长、穗粗和穗行数的图像处理误差分别为6.2%、1.6%和0.66%。果穗的穗缘角(穗形)在0~2.22°之间变化,各品种穗行角(籽粒排列形式)均值在89.4°~90.7°之间。穗形等4个质量或假质量性状成功转换为数量性状,信息量随之增加。籽粒顶端颜色在果穗间和果穗侧面间的差异都极其微小,其它性状的果穗侧面间差异与果穗间差异相当或者更小。图像处理容易获得同源样品的更多形态性状,可能导致品种伪差异的风险升高。【结论】图像处理具有客观、高效、低成本地采集和数量化玉米果穗DUS性状和其它更多性状的能力,结合多性状整体控制单一比较法等适当的统计分析技术,将在中国的新品种DUS测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果穗性状 图像处理 DUS测试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谭巍巍 王阳 +11 位作者 李永祥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王迪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杨德光 王天宇 黎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 【目的】探讨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机制。【方法】以优良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共同亲本,分别与掖478和齐319杂交,构建两套F2:3群体为研究材料(分别缩写为Y/H和Q/H),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北京、河南、新疆等3个地点共6个环境下进行了穗长、穗粗、穗行数和穗粒重4个性状的表型鉴定,采用单环境分析和多年多点的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在单环境分析中,2个群体分别检测到33个QTL和46个QTL,主要分布在第4、5、6、7、10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Y/H群体中共定位到4个环境钝感的QTL(即在2或2以上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到的QTL,且在联合分析中与环境无互作效应),其中以位于第4、5染色体上的qGW1-4-1、qKRE1-5-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在不同的环境中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在Q/H群体中共定位到6个环境钝感的QTL,其中以qKRE2-3-2、qED2-2-1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解释7.23%—18.3%和7.1%—15.6%表型变异。通过多个环境的联合分析,Y/H和Q/H群体分别检测到2个和6个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且以穗粒重与环境互作的QTL最多,而其它性状的大部分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几个显著QTL位点参与上位性互作,而大部分上位性QTL为非显著位点间的互作,对表型的贡献率较小。比较分析2个群体的QTL定位结果,在2个群体间共检测到4对共有QTL,分别与穗粒重和穗行数相关,位于bin1.10、bin5.05、bin6.05和bin7.02。【结论】这些在不同环境或不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的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图位克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上位性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性效应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干旱和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谭巍巍 李永祥 +11 位作者 王阳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王迪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杨德光 王天宇 黎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48,共14页
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剖析可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干旱胁迫下的稳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分别与自交系掖478和齐319进行杂交,构建了两套F2:3群体(分别记为Y/H和Q/H)。在正常水... 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遗传剖析可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尤其是对干旱胁迫下的稳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分别与自交系掖478和齐319进行杂交,构建了两套F2:3群体(分别记为Y/H和Q/H)。在正常水分灌溉和干旱胁迫下对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和穗重等7个穗部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单环境分析和相同处理水平的联合分析方法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2个群体的亲本及F2:3家系的各性状值均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且穗粒重与穗长、穗重、穗粗呈正相关。在干旱胁迫下和正常水分条件下,通过两种检测方法共定位到75个玉米穗部性状QTL,其中Y/H群体共定位了20个QTL,分布在第1、第2、第5、第6、第7、第10染色体上;Q/H群体共定位了55个QTL,分布在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第10染色体上;但是在干旱条件下两群体分别只检测到4个和19个QTL,明显低于正常水分条件下检测到的QTL数目。通过联合分析只检测到3个QTL与环境发生显著互作和6对QTL存在上位性互作效应,说明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同时还发现,Y/H群体在正常灌溉与干旱条件下检测到2个一致性的QTL,分别是qKRE1-5-1和qKRE1-7-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6.15%19.48%;Q/H群体检测到3个一致性QTL,分别是qKRE2-5-1、qGW2-10-1和qKRE2-3-1,对表型变异解释的变化范围是7.14%16.65%,说明这些QTL受环境影响较小,能够稳定遗传,可以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区间应用于玉米穗部性状抗旱性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干旱胁迫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碱草属8种野生牧草居群穗部形态多样性 被引量:24
14
作者 德英 穆怀彬 +2 位作者 刘新亮 赵来喜 王照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3-1631,共9页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 采用14项穗部性状对披碱草属8种(Elymusspp.)101个野生牧草居群的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不同种的各居群之间以及采自不同地区同一种的各居群之间表现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8个披碱草属牧草种间存在差异,14项穗部性状中,肥披碱草(E.excelsus)有9个性状(穗长、穗宽、小穗长、小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第一外稃芒长、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均为最大值;黑紫披碱草(E.atratus)的穗宽、第一外稃长、第一颖芒长3个性状均为最小值;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第一颖芒长>旗叶与穗基部长度>第一颖长>主穗轴第一节间长>第一颖宽>第一外稃芒长>穗宽>小穗数>每穗轴小花数>小穗宽>穗长>小穗长>第一外稃长>第一内稃长。8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垂穗披碱草(E.nutans)>老芒麦(E.sibiricus)=披碱草(E.dahu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肥披碱草>圆柱披碱草(E.cylindricus)>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黑紫披碱草;居群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老芒麦>肥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黑紫披碱草>短芒披碱草>圆柱披碱草>麦薲草;表型分化系数为麦薲草>圆柱披碱草>垂穗披碱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短芒披碱草>黑紫披碱草;8个披碱草属牧草的多样性是由居群内和居群间多样性共同引起的,不同物种其多样性二者所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居群 穗部性状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部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吕学高 蔡一林 +4 位作者 陈天青 徐德林 王伟林 刘志斋 王久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70,共7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穗长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1-1、Ch9连锁群;穗粗检测到7个QTLs,分布于Ch1、Ch1-1、Ch2、Ch4、Ch4-...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秃尖长、200粒质量和穗粒质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穗长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1-1、Ch9连锁群;穗粗检测到7个QTLs,分布于Ch1、Ch1-1、Ch2、Ch4、Ch4-1、Ch6、Ch7连锁群;穗行数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2、Ch5、Ch6、Ch9、Ch10连锁群;行粒数检测到1个QTL,位于Ch9连锁群;轴粗检测到6个QTLs,分布于Ch1、Ch4、Ch5、Ch6、Ch7、Ch10连锁群;200粒质量检测到2个QTLs,分布于Ch7、Ch8连锁群;穗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s,分布于Ch5、Ch6、Ch9连锁群.研究表明,穗部性状QTLs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呈现成簇分布现象;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高值亲本和低值亲本中的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代国丽 蔡一林 +4 位作者 徐德林 吕学高 王国强 王久光 孙海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3-138,共6页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包括98个位点的连锁图谱,结合F2穗部性状的鉴定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秃尖长等8个穗部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穗长检测到3个QTL;穗粗、穗行数... 以玉米自交系L26和095组配的F2世代为定位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包括98个位点的连锁图谱,结合F2穗部性状的鉴定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秃尖长等8个穗部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共检出21个QTL.其中穗长检测到3个QTL;穗粗、穗行数分别检测到2个QTL;行粒数检测到3个QTL;轴粗检测到2个QTL;200粒质量检测到3个QTL;穗粒质量检测到6个QTL;秃尖长没有检测到QTL.检出的21个QTL中,有10个QTL的解释变异率超过了2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研究还发现,穗部性状QTL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且成簇分布.该试验中检测到的21个QTL中,有10个影响不同性状的QTL位于3个染色体区域.各个QTL位点上起增、减效作用的等位基因在亲本间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 穗部性状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玉米DH群体果穗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建华 刘志增 +4 位作者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高慧 赵永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17,共7页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 试验利用由79个DH系组成的‘农单5号’DH群体,分别在6万株/hm2和13.5万株/hm22个密度、2次重复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穗部性状,利用在双亲间存在差异且均匀分布于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60对SSR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作图,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密度条件下共检测出30个QTL位点,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3.26%~31.59%之间,QTL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在2个密度水平下分别检测到的qEL2a(umc1165-umc1261)与qEL2b(umc1165-umc1261)可能是同一位点,qRN4a(umc2135-bnlg292a)、qRN4b(bn-lg292a-bnlg292b)和qED4(bnlg292a-bnlg292b)也很可能是同一位点。在4.08 bin区间存在着控制穗粗或穗行数的重要基因,而该基因位于umc2135-bnlg292b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DH群体 穗部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与耐旱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亮 孙宝成 +5 位作者 唐怀君 刘成 王天宇 黎裕 石云素 宋燕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70-2175,共6页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为玉米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28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鉴定,调查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单穗... 【目的】干旱是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因素,研究干旱胁迫下玉米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为玉米耐旱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的方法,对28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耐旱鉴定,调查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单穗干重、穗轴粗、粒重、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研究穗部性状与耐旱性的关系。【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穗粗和百粒重与玉米耐旱性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对耐旱相关的穗部性状主成分分析,得到"产量"因子、"果穗行数"因子、"籽粒重量"因子、"轴部"因子、"果穗尺寸"因子,上述5个因子可以反映玉米自交系穗部的耐旱性;通过聚类分析获得耐旱性弱、适中、强的3种类群。【结论】单穗干重、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粒长、粒重、穗粗和百粒重是十分重要的耐旱参考指标,在穗部耐旱性状中,对耐旱性的贡献大小依次为产量因素>果穗行数>籽粒重量>轴部因素>果穗尺寸,玉米在干旱胁迫下粒长、穗轴粗、百粒重较对照下降较少,穗长、穗粗、穗行数、粒重、单穗干重较对照略有增加,行粒数较对照下降适中,此类自交系耐旱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旱性 穗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刘宗华 汤继华 +4 位作者 卫晓轶 王春丽 田国伟 胡彦民 陈伟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09-2417,共9页
【目的】分析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方法】以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一套203个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9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在施氮(N+)和不施氮(N-)条件下,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 【目的】分析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方法】以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一套203个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89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在施氮(N+)和不施氮(N-)条件下,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等6个穗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亲本许178对N胁迫的敏感程度远小于黄C;F2:3群体的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在郑州和新郑两地,2种氮处理水平下定位了玉米穗部性状的53个QTL,其中郑州点检测到28个QTL,主要集中在第2、8和9染色体上(占57.14%);新郑点检测到25个QTL,主要分布在第1、2、6、7和8染色体上(占60%);在所检测到的53个QTL中,表现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效应的QTL依次为13(24.5%)、20(37.7%)、6(11.3%)和14(26.4%)个,单个QTL解释表型变异介于7.1%~23.3%之间。N+条件下6个性状在两个地间检测到的QTL数量明显高于N-条件下检测到的QTL数量,同时在郑州点2种氮处理水平下检测到3个相同的QTL(qED2a,qKW8a,qKW10a),新郑点检测到1个相同的QTL(qEL1a),推断在缺氮条件下检测到的各性状特异表达的QTL可能与玉米的氮高效利用有关。【结论】在两地、2种供氮水平下所定位的53个穗部性状QTL,主要集中在第1、2、8和9染色体上,部分显性和超显性效应的QTL占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部性状 氮利用效率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对玉米杂交新组合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程伟东 杜青 +6 位作者 张刘其 谭贤杰 李石初 吴崇藜 周锦国 李桂珍 磨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新组合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的种植表现,探讨其对不同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及稳定性,为选育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杂交新品种及种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对15个... 【目的】分析玉米杂交新组合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的种植表现,探讨其对不同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及稳定性,为选育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杂交新品种及种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民都鲁市对15个玉米杂交新组合进行试种,以马来西亚品种NK7328为对照,分别调查不同组合生育期、植株性状、果穗性状、籽粒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等,并进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单穗重和穗行数3个性状稳定性较好,而实际产量、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行粒数、秃尖长等性状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所有参试组合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的产量分别为6209.27~10847,01和5041.01~7990.97kg/ha;除NP6外,参试15个组合在南宁试点的产量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53.00~5147.00kg/ha,但部分组合的单穗重和百粒重与产量表现不一致;在南宁试点以NP11的产量、单穗重和百粒重最高。在民都鲁试点,NP6的产量、单穗重和百粒重整体表现较高,其次为KJ1226。在南宁和民都鲁试点,参试组合的生育期分别为110.67—120.33和85.67~90.33d,在南宁试点的生育期比民都鲁试点增加24.33-31.33d。综合来看,在两试点株高和穗位高均表现较好的玉米杂交组合为12上HP02、NP2、NP6、S126和KJ1226,表现较差的组合为S12A226。S126、12上HP02、NP41、GD1219、NP2在两个试点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优于其他组合,NP11、NP5在南宁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而GA1366在民都鲁丰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结论】S126和12上HP02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其他组合;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基因型)是决定其产量及相关性状是否受环境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新组合 地理气候条件 产量性状 果穗性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