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吸滞PM_(2.5)研究进展——从宏观到微观 被引量:3
1
作者 房佳兴 李少宁 +2 位作者 赵娜 徐晓天 鲁绍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2-2645,共14页
PM_(2.5)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虽然国内外大气PM_(2.5)状况已有好转,但雾霾天气仍然时有发生。植物能有效吸附和净化大气中PM_(2.5),其净化作用受到生态学广泛关注。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该领域研究尺度由宏观尺度转向微观尺度,... PM_(2.5)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虽然国内外大气PM_(2.5)状况已有好转,但雾霾天气仍然时有发生。植物能有效吸附和净化大气中PM_(2.5),其净化作用受到生态学广泛关注。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该领域研究尺度由宏观尺度转向微观尺度,研究对象由植被区转向植物个体,研究方法由野外监测转向人工控制法。因此在区域尺度上对比了植被、非植被区PM_(2.5)浓度差异及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_(2.5)吸滞量,以风洞、熏气法两种研究方法归纳了人工控制条件下植物净化PM_(2.5)的研究成果,在大气PM_(2.5)浓度和气象因素两方面探讨了环境因素对植物净化PM_(2.5)的影响机制。得出宏观研究方面很多城市缺乏植被区与非植被区PM_(2.5)浓度监测数据,微观方面植物个体吸滞PM_(2.5)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植物吸滞PM_(2.5)过程与机理的室内模拟外界环境的高精度对比试验,更缺乏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吸收、分配PM_(2.5)过程的研究。未来应加强植被区、非植被区PM_(2.5)动态特征研究,完善某些地区环境监测站点布局,可适当增加典型植被区对照的非植被区站点并提升站点设备可靠性;加强植物性状与其净化PM_(2.5)作用相关性的研究,并通过一次性熏气法量化植物在一次污染事件中对PM_(2.5)的实际净化作用,解析植物各器官对吸收PM_(2.5)的贡献率;增加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吸滞PM_(2.5)能力与过程研究,可利用人工控制试验结合模型提高研究可靠性,揭示环境因素与植物各器官吸收、分配PM_(2.5)之间的耦合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PM_(2.5) 吸滞作用 人工控制条件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菜浮床栽培对集约化养殖鱼塘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94
2
作者 陈家长 孟顺龙 +2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范立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以叶绿素a(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浮床栽培空心菜对集约化养殖鱼塘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通过4次收获,空心菜产量可达69618.0~73161.6kg.hm-2;空心菜覆盖率为10%和20%处理组通过收... 以叶绿素a(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浮床栽培空心菜对集约化养殖鱼塘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通过4次收获,空心菜产量可达69618.0~73161.6kg.hm-2;空心菜覆盖率为10%和20%处理组通过收获空心菜直接从1hm2养殖池塘中移出的TN分别为27.51、52.35kg,TP分别为2.83、5.39kg。在相同监测时间下,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等各项水质指标按对照组、10%处理组、20%处理组的顺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20%处理组对Chla、TN、NH4+-N、NO2-N、NO3-N、TP、PO43-P、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5.16%~49.02%、9.04%~36.56%、19.23%~46.34%、22.76%~47.74%、13.33%~56.52%、33.33%~45.10%、27.27%~48.15%、3.13%~19.05%。与对照塘相比,处理塘鱼类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在主养鱼为鲫鱼的苗种养殖池塘中采用浮床栽培空心菜能够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加强水体自净功能,将空心菜的覆盖率确定为20%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床栽培 空心菜 池塘养殖 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许永霞 廖超英 +2 位作者 孙长忠 法蕾 马淑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3,共4页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件下稳定;从光照条件来看,全光和暗光条件下藻类生物量逐渐减少,而弱光条件下生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弱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最旺盛;水分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含水量达到30%~35%时藻类生长良好,说明足够的水分供给能够增强液体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藻类接种的初期,加强水分的供应能够保证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结皮 生物量 人工培养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除臭菌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宏才 魏荷芬 +2 位作者 汪顺丽 胡子全 赵海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0-255,共6页
为了筛选出具有高效除臭能力的菌株,采用驯化富集、平板划线的方法从鸡粪中筛选除臭微生物,采用初筛、复筛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所筛选微生物的除臭效果。初筛采用嗅阈值法,复筛以氨气和硫化氢的去除率为检测指标,最终获得除臭效果最好的菌... 为了筛选出具有高效除臭能力的菌株,采用驯化富集、平板划线的方法从鸡粪中筛选除臭微生物,采用初筛、复筛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所筛选微生物的除臭效果。初筛采用嗅阈值法,复筛以氨气和硫化氢的去除率为检测指标,最终获得除臭效果最好的菌株CCJZ022。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CCJZ022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对其初始pH值、培养温度及接种量进行优化,发现该菌株在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接种量为12%时除臭效果最好,对氨气和硫化氢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6.73%和54.51%。利用该菌株进行鸡粪除臭的小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明该菌株可以应用于鸡粪除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除臭 红平红球菌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蛙变态期人工养殖条件的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曹玉萍 任珊珊 +2 位作者 何凯宇 张昭 王大伟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03-304,309,共3页
以对中国林蛙变态期生理特点的研究为依据 ,人为设置各种生存环境 ,总结出人工养殖的适宜条件 :模拟野生环境 ,制造水陆过渡装置 ,如斜面、浅滩、悬浮物、水面突出物等 .结果表明 :变态期的蝌蚪呼吸系统正处于鳃、肺替换状态 ,极易溺水... 以对中国林蛙变态期生理特点的研究为依据 ,人为设置各种生存环境 ,总结出人工养殖的适宜条件 :模拟野生环境 ,制造水陆过渡装置 ,如斜面、浅滩、悬浮物、水面突出物等 .结果表明 :变态期的蝌蚪呼吸系统正处于鳃、肺替换状态 ,极易溺水而死 ;水陆过渡装置便于其适应调整生理变化的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蛙 变态期 环境条件 人工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菌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对屠宰场废水的处理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永庆 张龙 +2 位作者 李南华 柴化建 赵海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采用分离纯化技术从淤泥样品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比对,鉴定M-3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对M-3菌株进行产絮培养条件优化,并测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絮凝物质... 采用分离纯化技术从淤泥样品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比对,鉴定M-3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对M-3菌株进行产絮培养条件优化,并测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絮凝物质对屠宰场废水的絮凝效率。结果表明: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p H=7.0,培养温度30℃,装液量200 m L/500 m L;活性絮凝物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达88.4%;在屠宰场废水p H值超过8时有较好的絮凝效果,p H值为12时效果最佳,絮凝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8.0%、34.6%,絮凝剂最佳投加比例为1~2 m L/100 m L,助絮剂1%Ca Cl2最佳投加比例为3~4 m L/100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絮凝剂产生菌 微生物絮凝剂 培养条件 屠宰场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家蚕高雄山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建东 王玉荣 +1 位作者 韩燕峰 梁宗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0-92,共3页
为获得家蚕高雄山虫草人工培养的有利条件,采用注射接种感染家蚕并保湿培养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等不同培养条件对家蚕高雄山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低温度(15℃)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温度过高时(〉30℃)不能形... 为获得家蚕高雄山虫草人工培养的有利条件,采用注射接种感染家蚕并保湿培养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等不同培养条件对家蚕高雄山虫草子实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低温度(15℃)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温度过高时(〉30℃)不能形成子实体。2)在140~160lx的照度下,最有利子实体干物质的积累。3)白光比其他色光更有利于子实体长度的增加,红光则会抑制子实体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高雄山虫草 人工培养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玉菇冷库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林群英 叶运寿 +1 位作者 宋斌 许喜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5-37,共3页
白玉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菌品种。基于冷库工厂化生产模式条件下,对白玉菇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杉木屑、棉子壳和玉米芯等的栽培培养基利于白玉菇菌丝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白玉菇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条件为生长温度1... 白玉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菌品种。基于冷库工厂化生产模式条件下,对白玉菇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杉木屑、棉子壳和玉米芯等的栽培培养基利于白玉菇菌丝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白玉菇子实体生长的最佳条件为生长温度15℃、空气相对湿度90%、光照强度800 lx、CO2浓度2 000 mg/L,在该条件下生长的白玉菇生物转化率为33%、正品率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菇 冷库 人工栽培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污水絮凝微生物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马菲菲 贺琨 +1 位作者 胡子全 赵海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1-215,共5页
为获得絮凝微生物和提高其絮凝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以江苏碧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活污水旁50 cm内10 cm深处土壤为絮凝微生物的菌源,采用选择培养基和平板划线方法分离纯化出31株菌株,分离纯化的31株菌株经30℃、160 r/min振荡培养72 h... 为获得絮凝微生物和提高其絮凝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以江苏碧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生活污水旁50 cm内10 cm深处土壤为絮凝微生物的菌源,采用选择培养基和平板划线方法分离纯化出31株菌株,分离纯化的31株菌株经30℃、160 r/min振荡培养72 h后,用发酵液处理质量分数为0.4%的高岭土悬浊液前后的OD550值的变化来表征絮凝率的大小。筛选出4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株(T1、T2、T3、T4),将这4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菌株自由组合、随机复配,筛选出絮凝率最大的复合菌群为T1+T2+T4。以T1+T2+T4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培养条件(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p H值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絮凝率为指标,确定复合微生物絮凝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条件的改变可以影响复合微生物絮凝菌群的絮凝效果,各培养条件对复合微生物絮凝菌群絮凝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复合絮凝菌群T1+T2+T4絮凝率最高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0℃、p H=7,培养时间60 h;T1、T2、T4的种子液体积比为0.6∶0.9∶0.3,装液量为90 m L/250 m L,接种量为4.5m L/90 m L。研究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率高达81.01%,可以克服单一菌种絮凝效率不稳定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复合微生物絮凝剂 筛选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座虫草子实体的人工诱导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洋 潘丹丹 +2 位作者 丁海燕 李春如 樊美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8-802,共5页
首次应用长座虫草的无性型—长座被毛孢对长座虫草子实体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最佳的培养工艺。结果表明,长座被毛孢液体摇瓶最佳培养时间为9 d,在营养液中添加10%的动物性蛋白(黄粉虫粉)有助于提高子实体产量,其所需营养液最... 首次应用长座虫草的无性型—长座被毛孢对长座虫草子实体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最佳的培养工艺。结果表明,长座被毛孢液体摇瓶最佳培养时间为9 d,在营养液中添加10%的动物性蛋白(黄粉虫粉)有助于提高子实体产量,其所需营养液最佳pH为6.0,培养温度为25℃,初期菌丝培养时间为完全黑暗培养,待菌丝长满后给予1~200 lx连续光照,可获得更多的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座虫草 长座被毛孢 子实体 人工诱导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代人工耦合技术的流域水资源监控系统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禹 孙德智 +1 位作者 南军 张东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439-1443,共5页
在分析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监测系统具有的污染点分散、水质数据频繁传递、追查和回传的特点,将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虚拟仪表技术和单芯片以太网协议栈、电力线载波通讯等多种获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参数的在线监控,研... 在分析我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监测系统具有的污染点分散、水质数据频繁传递、追查和回传的特点,将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虚拟仪表技术和单芯片以太网协议栈、电力线载波通讯等多种获取技术应用于水资源参数的在线监控,研究了具有真正在线连续检测功能的适用于流域水资源监控的管理系统。通过将最新的人工耦合技术应用于水资源监测,为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耦合技术 中国 流域水资源监控系统 人工神经元网络 虚拟仪表 以太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黄菌株S-1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剑梅 池景良 +3 位作者 谢存一 张疏雨 孙丽梅 朱万芹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27-133,共7页
以桑黄菌株(Inonotus linteu)S-1为试材,采用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初始pH、桑叶提取物浓度对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桑黄菌株S-1人工栽培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桑黄菌株S-1最适斜面培养基为PDA,菌... 以桑黄菌株(Inonotus linteu)S-1为试材,采用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初始pH、桑叶提取物浓度对菌丝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桑黄菌株S-1人工栽培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桑黄菌株S-1最适斜面培养基为PD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0~5.5;优化条件下,在培养基中添加0.05%~0.30%的桑叶提取物,对试验菌株菌丝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以添加浓度为0.25%时促生长作用最为明显;在人工栽培培养基上,桑黄菌株S-1具有良好的子实体形成能力,其最适栽培培养基为木屑78%、麸皮18%、豆饼粉2%、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蔗糖0.2%,生石灰1%、石膏粉1%、桑叶提取物0.25%,含水量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培养条件 人工栽培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忠振 崔丛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05-708,共4页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一段式计算路侧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的模型。首先把影响路侧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归结为3大类;然后设计了反映污染物浓度与交通流参数、气象参数和道路空间特征等因素之间数学关系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结构;...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设计了一段式计算路侧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的模型。首先把影响路侧道路交通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归结为3大类;然后设计了反映污染物浓度与交通流参数、气象参数和道路空间特征等因素之间数学关系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结构;最后通过实际观测搜集大量的数据,对神经元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得到了精度令人满意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污染物浓度 人工神经网络 交通流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絮凝剂细菌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桂萍 潘多涛 刘长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7,共3页
从活性污泥、农药厂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株产絮凝剂细菌,经过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NT-1。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值7.0~8.0,装液量45~75mL/150mL,接种量3%~6%,摇床转数为150r/min,32℃培养36~7... 从活性污泥、农药厂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株产絮凝剂细菌,经过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NT-1。该菌产絮凝剂的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膏,初始pH值7.0~8.0,装液量45~75mL/150mL,接种量3%~6%,摇床转数为150r/min,32℃培养36~72h;产生具有高效稳定絮凝活性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絮凝剂 培养条件 絮凝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单核和双核菌丝培养条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裕新 夏志兰 +2 位作者 刘东波 康信聪 熊兴耀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20,23,共4页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灵芝单核、双核菌株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环境适应力的差异。不同单核菌株间生长势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单核菌丝在水分、温度、pH值的适应能力上弱于双核菌丝,但在光照适应性上强于双核菌丝,单核菌丝生长势总体上... 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灵芝单核、双核菌株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环境适应力的差异。不同单核菌株间生长势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单核菌丝在水分、温度、pH值的适应能力上弱于双核菌丝,但在光照适应性上强于双核菌丝,单核菌丝生长势总体上弱于双核菌丝。灵芝单核、双核菌株都存在吐水现象,但单核对水分更敏感。灵芝单核菌株与双核菌株在水分、温度、pH、光照上都存在较大环境适应力差异,双核菌株对环境适应能力要强于单核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菌丝 双核菌丝 培养条件 吐水现象 环境适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界条件对球孢白僵菌几丁质酶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秀梨 荣倩 黄德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7年第4期76-80,共5页
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培养条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对产几丁质酶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酶活性与几丁质浓度、粒子大小、酶解温度、pH值的关系;从而获得了高活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及生物转化几... 本文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培养条件——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培养时间等对产几丁质酶的影响;探讨了几丁质酶活性与几丁质浓度、粒子大小、酶解温度、pH值的关系;从而获得了高活性几丁质酶的培养条件及生物转化几丁质废物的适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几丁质酶 几丁质 培养条件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拟青霉产色素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振元 韩丹 庞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5,共6页
以中国拟青霉液体发酵菌丝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生物发酵生产色素的最适培养条件,为解决天然色素的局限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首先研究了中国拟青霉产色素的最适碳源、氮源,结果显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此基础上,... 以中国拟青霉液体发酵菌丝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生物发酵生产色素的最适培养条件,为解决天然色素的局限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首先研究了中国拟青霉产色素的最适碳源、氮源,结果显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温度、摇床转速、p H值这些环境因素为单一变量,结果得出:合成色素的最适合温度、p H值和转速分别为25℃、水作为缓冲液(中性条件下)和设定摇床转速为160 r/min。根据单因素研究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并与试验值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2%,与响应值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价 环境因素 中国拟青霉 最适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国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88,共7页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环境状况 生态文化 自然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蜜环菌培养基优化及人工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蔡箫 张颖 王晓立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20期33-34,50,共3页
以黄绿蜜环菌为生物材料进行人工驯化研究,结果显示,该菌适宜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蛋白胨,适宜的碳氮比为10∶1,最佳矿质营养元素是硫酸镁,最适pH为6.5,在暗处培养生长最佳。此研究结果为黄绿蜜环菌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绿蜜环菌 培养基优化 人工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空间候选植物青菜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岳 郑慧琼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分析在较小的密闭环境中植物生长发育受光照、重力和乙烯等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空间实验对策。方法青菜幼苗在模拟空间密闭培养箱中培养至开花。光照采用LED作为光源,并利用三维回转的方法模拟微重力效应,利用化学脱除剂控制环境... 目的分析在较小的密闭环境中植物生长发育受光照、重力和乙烯等因素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空间实验对策。方法青菜幼苗在模拟空间密闭培养箱中培养至开花。光照采用LED作为光源,并利用三维回转的方法模拟微重力效应,利用化学脱除剂控制环境中乙烯浓度。结果 LED蓝光谱段和红光谱段组合光源可以作为青菜培养的光源;叶柄和花柄是对重力变化响应的敏感部位,也是影响植株向重力性形态建成的关键部位;以高锰酸钾为主要成分的脱除剂能较好地去除密闭培养空间中的乙烯。结论光照周期、光质和光照强度对青菜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重力变化显著影响青菜叶和花的发育;去除培养环境中的乙烯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条件 密闭培养箱 光周期 乙烯 回转器 青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