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一民 徐开明 +3 位作者 黄醒中 黄爱军 李中檀 马树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96-703,共8页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肱骨骨折 髓内钉 假体置换 骨折置入固定 锁定钢板 骨折分型 解剖学 肩关节功能 骨折愈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9
2
作者 邱勤业 胡汉生 +6 位作者 范震波 李穗 张华焕 余升华 杨展翔 李远辉 尹德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69-5574,共6页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或者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通过内固定物置入达到有效的固定,这样不会影响到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而且创伤小。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联合解剖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例,观察锁定钢板治疗后的愈合以及内固定后肩关节评分。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在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结果与结论:①75例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3个月。②治疗后X射线片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均得到了愈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以及肱骨头坏死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感染经治疗痊愈,72例无肩痛,3例偶有肩痛。③Neer评分优57例,良11例,中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7%。与其它内固定物比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强度大,疗效满意,已成为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微创经皮钢板 解剖锁定钢板 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 生物力学 Neer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被引量:31
3
作者 冯磊 王敬学 +3 位作者 王国华 宋修峰 张婷婷 张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45-5550,共6页
背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半月板的全部情况。目的:以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析其磁共振成像征象的... 背景: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检测膝关节半月板的全部情况。目的:以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经临床治疗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分析其磁共振成像征象的特征并分级,显示半月板受损情况,与关节镜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磁共振成像中,Ⅰ级表现为不与半月板关节面接触的点状或圆形高信号,Ⅱ级表现为半月板内出现水平或斜行的线样或条状高信号影,但未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缘,Ⅲ级表现为半月板内线条样或复杂形态高信号影延伸至半月板的关节面,可伴有半月板形态的改变。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半月板变性和撕裂,正确地诊断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形态及严重程度,这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内侧副韧带 外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小健 庄健 +4 位作者 周凯华 陈铭吉 高如峰 郑奋 潘福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88-695,共8页
背景:锁定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钢板,可以改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 背景:锁定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钢板,可以改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28-81岁,平均56.4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2例。内固定治疗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行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另外,检索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分析临床病例疗效与检索文献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获得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特点。结果与结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应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1例患者均得到13-4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失效,临床愈合时间为8-16周。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其中优11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但也可发生螺钉松动、肱骨头坏死等相关并发症,因此,内固定治疗操作时应注意保护肱骨头血运,复位肱骨颈内侧骨折块并牢固固定,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内固定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锁定接骨板 肱骨 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肱骨头 大结节 肩峰 钢板 克氏针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与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关继奎 关雨 +4 位作者 赵丽 王慧 孔丽 李静 刘建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39-2446,共8页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 背景:以置入内固定物治疗是股骨远端骨折研究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因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结构复杂,故评价股骨远端骨折后不同内固定物治疗后生物力学变化可引导临床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的抗压刚度和抗弯强度,同时比较3种内固定之间的生物力学变化。对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动力髁螺钉以及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明确3组内固定物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内固定物置入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时,动力髁螺钉的应力遮挡过大,而逆行交锁髓内钉的刚度过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既具有一定的变形性,使应力能够通过骨传导,又具有较强的刚度,能够为骨折的内固定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发现,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远端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 动力髁螺钉 逆行交锁髓内钉 膝关节 膝内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英飞 王涛 张平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57-5562,共6页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继发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被报道。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更多继发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被报道。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治疗方法及相应临床疗效的临床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依据Vancouver分型标准,分析各类型骨折及各种治疗方式的结果与并发症,明确不同骨折类型的治疗方法,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估标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骨质疏松和假体类型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Vancouver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案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实际应用中常会有几种方式结合运用,对于B2和B3型骨折患者,应注意骨折周围、髓腔内外充分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髋关节置换 股骨假体 骨折 骨密度 骨质丢失 内固定 异体皮质骨板 环抱器 锁定钢板 植骨 翻修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里程 蓝霞 +5 位作者 张立海 陶笙 张群 梁向党 郭义柱 唐佩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703-1710,共8页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d,平均116.7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骨盆 骨折 畸形愈合 内固定 截骨 疼痛 坐骨神经 深静脉血栓 双下肢不等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骨关节植入图片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勇平 刘小荣 蒋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12-719,共8页
背景:骨折治疗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相当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失败。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体内易出现腐蚀和应力遮挡引起皮质骨疏松;另外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拆除,可致再次骨折。目的:分析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特... 背景:骨折治疗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相当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失败。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内固定物以金属材料为主,在人体内易出现腐蚀和应力遮挡引起皮质骨疏松;另外骨折愈合后需二次手术拆除,可致再次骨折。目的:分析可吸收材料的生物特性及治疗骨折的适应症,并比较可吸收材料在骨折内固定中的特点。方法:收集不同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具有显著优越性,可吸收材料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生物材料 可吸收材料 可吸收螺钉 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5
9
作者 吴玉杰 朱彤 +3 位作者 沈康平 傅智轶 金文杰 刘兴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7期3192-3199,共8页
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经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选取48例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固定治疗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体格检查,拍摄患者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射线片,评价并分析其治疗后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13.4个月。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经3-6个月随访治愈,螺钉松动3例,经延长外固定时间后治愈,不愈合患者1例,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愈合,愈合后寰枢椎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并发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严格选择适应证、内固定治疗中精细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齿状突骨折 并发症 内固定 螺钉 前入路 后路融合 骨折分类 单枚螺钉 双枚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晓明 马华松 +2 位作者 王蒙 谭荣 杨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39-5544,共6页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脊柱植入物 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相关因素 椎弓根螺钉固定 骨性融合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 游离 病理解剖学 生物力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孙翔 阚世廉 袁天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728-735,共8页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结合了传统钢板和支架原理,即头部有锁定螺纹的螺钉和钢板锁钉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锁定单元,又有传统螺钉和动力加压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加压单元,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 背景:锁定加压钢板结合了传统钢板和支架原理,即头部有锁定螺纹的螺钉和钢板锁钉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锁定单元,又有传统螺钉和动力加压孔构成的内固定支架加压单元,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面具有很多优势。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锁定加压钢板是依靠钢板与螺钉的成角稳定性和螺钉与骨之间的把持力来实现骨折内固定的。骨髓腔细小时应避免螺钉尖端损伤近端皮质的骨螺纹,应更换为双皮质自攻螺钉至少在对侧骨皮质获得把持力。骨质疏松植入螺钉,由于单皮质骨螺钉产生的工作长度减少,在所有骨折块均使用双皮质自攻螺钉,以提高螺钉工作长度。当长骨轴线与钢板对线不良时,要么打入长自攻螺钉,要么改变角度打入标准螺钉。锁定加压钢板应选择适宜的长度,钢板的长度取决钢板跨越比和钢板螺钉密度,钢板与螺钉间的应力还受螺钉数量和位置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可应用于骨干或干骺端的简单骨折、粉碎性骨折、关节内及关节周围骨折、骨折延迟愈合、闭合或开放截骨术和不适合髓内钉固定的骨干骨折,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有很好的成角稳定性和把持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需要术者熟练掌握锁定加压钢板的内固定技术,避免由于失误导致内固定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锁定加压钢板 胫骨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钢板 螺钉 解剖复位 加压固定 解剖钢板 粉碎性骨折 拉出力 弯曲应力 成角稳定性 抗疲劳测试 感染 骨折延迟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在影响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明 勘武生 +2 位作者 方真华 郑琼 徐敏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47-2454,共8页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生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与置换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目的:探讨影响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5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生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与置换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目的:探讨影响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52例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设定影响评分的相关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估各因素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将文章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关节旋转中心、股骨偏心距和置换后康复训练对中期疗效影响明显。置换前诊断、手术入路、患者性别、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效果影响不明显。关节外科医师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正确预防、科学处理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各种因素,将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影响因素 疗效 髋关节功能评分 MAYO 疗效评定 假体类型 手术入路 髋臼旋转中心 骨水泥 年龄 性别 体质量指数 诊断 康复训练 偏心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立祥 陈迎春 +2 位作者 张亘瑷 姚琦 侯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123-4129,共7页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男11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岁。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过屈过伸位X射线测量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后腰椎间盘和相邻间盘活动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7.1-9.4分,平均得分8.3分,内固定治疗后0-3.1分,平均得分1.5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81.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35-81分(平均60分),内固定治疗后0-45分(平均22分),功能障碍恢复率为63.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后1例出现松动,1例出现下肢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3个月后逐渐缓解。腰椎间盘在内固定后平均活动度为5.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中期临床症状恢复良好,说明该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但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后路动态稳定系统 非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退行性变植入物 椎管狭窄 滑脱 疼痛 脊柱融合 椎弓根螺钉 相邻节段退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治疗中Quadrant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劲松 曾荣 +2 位作者 陈思圆 魏波 林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63-5568,共6页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min,平均时间14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失血量120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d,平均住院时间6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QUADRANT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不稳 椎弓根钉固定 植骨融合 腰椎管减压 椎间盘摘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方案设计: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宣煌 张国栋 +1 位作者 吴长福 林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926-4933,共8页
背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目的: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内固定设计的方法和临床应方法: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类型,... 背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目的: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内固定设计的方法和临床应方法: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类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骨折模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螺钉的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以此导临床。结果与结论:对骨折标本模型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根据三维模型测量数据,完成虚拟螺钉内固定并成功指导临床手术。结果显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计算机上设计出用于治疗Ⅱ型齿状骨折的数字化螺钉固定,对临床手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Ⅱ型齿状突骨折 数字化设计 三维重建 螺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关锋 王新家 +2 位作者 罗滨 王伟东 曾机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351-6356,共6页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的17例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6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道路交通伤8例,伤后入院时间2h-5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Halo-vest外固定,然后逐步撑开,在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通过Frankel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常规X射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CT显示植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kel分级,显效(降低2级)5例,有效(降低1级)10例,无效2例。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失稳固定的效果不仅安全可靠,并且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颈椎骨折 骨折脱位 前后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Halo-vest外固定 HALO-VEST支架 脊柱植入物 骨性融合 生物力学 并发症 其他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速度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玄霖 钱亿飞 张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51-5556,共6页
背景:脑损伤和脑卒中存活者有相当部分遗留有足下垂内翻畸形,需要借助于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5... 背景:脑损伤和脑卒中存活者有相当部分遗留有足下垂内翻畸形,需要借助于踝足矫形器进行治疗。目的:探讨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前置组28例和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为后置组26例。所有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每天观察两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在观察期间,无退出及死亡,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60.0±12.9)明显高于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59.1±10.9),但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中,前置式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9.6±11.6)m/min较后置踝足矫形器组步行速度(33.0±12.4)m/min明显加快(P<0.05)。说明前置式踝足矫形器更合适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偏瘫 步态分析 步行功能 步行速度 步态稳定性 步行能力 平衡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滑脱腰椎的椎体稳定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瑜琪 王金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339-6344,共6页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腰椎滑脱症 椎体稳定性 腰椎前凸角 椎间隙高度 植入物内固定 腰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延明 张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455-2462,共8页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 背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已被广泛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置入内固定治疗。目的:评估与比较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关节功能评分综合分析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对两种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置入内固定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学术探讨 防旋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置入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静脉血栓 髋内翻 并发症 骨关节植入物图片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入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成熟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卫东 黄爱军 陈丽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912-4918,共7页
背景:注入骨水泥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目的:评估注入骨水泥内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固定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胸腰椎标本,测定骨密度以及最大压力载荷、位移、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建立... 背景:注入骨水泥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常用的固定方法之一。目的:评估注入骨水泥内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固定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胸腰椎标本,测定骨密度以及最大压力载荷、位移、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建立骨折模型,注入骨水泥固定后,再次测定最大压力载荷、位移、刚度指标,比较注入骨水泥固定前后生物性能的变化,同时与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生物学性能进行比较。对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通过评估患者缓解疼痛程度、胸腰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外渗等情况,明确注入骨水泥固定治疗的效果。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实验测定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最大载荷为2285N,比骨折前承受的最大载荷1954N强度增加了近16.9%,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刚度为427N,比骨折前刚度349N增加了近22.1%,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性能。对应用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以及应用闭合复位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发现2种方法均可以使患者的疼痛得到明显的缓解,而闭合复位注入骨水泥固定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骨水泥注入量、局部后凸角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均更好,表明闭合复位辅助下注入骨水泥固定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骨水泥 胸腰椎 骨质疏松 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弓根螺 神经根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