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0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rigin of the“Cultural Strategy”Perspective in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1
作者 QIU Yu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20年第12期351-355,共5页
The field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in the Yan’an period is the first thing worthy of attention.In order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history,the literature of Yan’an period must be able to be distinguished f... The field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in the Yan’an period is the first thing worthy of attention.In order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literary history,the literature of Yan’an period must be able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Sui literary literature”and“new Chinese literature”.The complex field relationship in the Yan’an period makes the“cultural strategy”an indispensable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literature in thi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strategy yan’an lit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 Yan: Will Literature Make Humans Less Greedy?
2
作者 GONG ZIMING 《China Today》 2019年第5期64-67,共4页
MO Yan, winner of 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s hailed as a writer who merges hallucinatory realism with folk tales, and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Since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Falling Rain on a Spring ... MO Yan, winner of 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s hailed as a writer who merges hallucinatory realism with folk tales, and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Since he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Falling Rain on a Spring Night in 1981, Mo has again and again expande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stories, from his earlier works Red Sorghum, to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nd Frog , then to his recent writings such as A Gorgeous Robe (play script) and Seven Stars Shine on Me (po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yan literature GREE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Virgin Land to be Cultivated:On the Aesthetic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3
作者 ZHANG Hui-l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10期1068-1075,共8页
In terms of the aesthetic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most researchers explain it drawing on general aesthetic theory,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logic of individual cases.Folk aesthetics is deep... In terms of the aesthetic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most researchers explain it drawing on general aesthetic theory,but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logic of individual cases.Folk aesthetics is deeply rooted in folk life,including local nature,village culture,farming life and folk belief.These folklore factors constitute the“local logic”,which regulates and influences folk aesthetic culture.The hidden“grammar”must be found in the folk life of the masses with a view to explaining the“essence”of folk aesthetics effectively.The concept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is understood in two different ways:One interprets it as“study of art and literature of folks”,regarding folk as a modifier of study of art and literature.Folk literature and art is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iscipline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literary standard.This concep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udies,emphasizing that“folk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special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The other interprets it as“study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treating literature and art among the fol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fining the discipline in accordance with cultural standard.This concep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folk culture AESTH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Compil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4
作者 WANG Hai-yan CHEN Yu-to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2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 Gener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nd“Teaching Guidelines”in 2018,the humanistic at...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 Gener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nd“Teaching Guidelines”in 2018,the humanistic attributes of English majors 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litera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re emphasized.Nowadays,the English literature curriculum is facing the problems of marginalization,reduction of class hours,simplification of curriculum and so on.Th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the literature curriculum.The study has collected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courses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new era should consider how to adapt to students’deep learning,autonomous learning,cross learning and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support.The diversity of learning requires us to break the monotony of textbook compilation,show diversit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liberal arts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English lit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Sparks a Mo Yan Craze
5
作者 Lin Hua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12年第11期12-15,共4页
正At 19 o'clock, October 11th, Beijing time, the Swedish Academy awarded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o the Chinese writer Mo Yan. Within several hours, Mo Yan's works were struck by the "Nobel ef... 正At 19 o'clock, October 11th, Beijing time, the Swedish Academy awarded the 2012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o the Chinese writer Mo Yan. Within several hours, Mo Yan's works were struck by the "Nobel effect", sales shooting up in both bookstores and online marts. Some websites also jumped on the bandwagon and put up a reservation service for the new e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Sparks a Mo yan Cra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学习指导
6
作者 朱葵 邱宝芹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05年第21期9-11,共3页
关键词 学习指导 Unit 12 art and lit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onggaoliang Jiazu
7
作者 李赞成 许焕荣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3期188-189,191,共3页
Since Mo Yan has got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him.The author combin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Honggaoliang Jiazu.
关键词 MO yan Honggaoliang Jiazu literature REVIE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8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会通与现代汉语“文学”概念的形成
9
作者 高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 在中国传统的“四部”图书分类之下不可能有“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没有把诗、词、小说、戏曲等统一起来的概念。现代“文学”是从西方通过日译的中介而进入中国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知识体系分类的产物。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即西方“literature”从输人中国到内涵相对固定并广泛地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汉语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词语的输人;与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文章”观合流从而形成能够包容并言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近代概念;以新文学作为实践经验依据并吸收古代文学和文论因素从而建立的现代“文学”概念。西方“文学”概念在中国的接受实际上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中国人对文学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改变中国人的观念并建立现代“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又深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从而变得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念 文科 中西会通 文字与文章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教学改革
10
作者 张广才 邓绍民 《昌吉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课程教学存在教学体系不足、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因此,通过开展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课程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当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课程教学存在教学体系不足、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因此,通过开展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实践课程群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施这些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汉语言文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应用型汉语言文学 实践课程群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11
作者 宋晓楠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2-376,共5页
目的 以乡村环境改观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并以重塑乡村秩序为目的,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公共艺术和乡村民众的有效联结。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 目的 以乡村环境改观和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并以重塑乡村秩序为目的,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实现公共艺术和乡村民众的有效联结。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结论 将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设施设计,能够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人文、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而改善民众的传统观念,提高民众对乡村的认同意识,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公共艺术 乡村公共空间设施 公共空间改造 环境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蔽与澄明:审美意向性结构的敞开方案——读颜翔林《想象与思辨的互渗——文学与哲学关系之阐释》
12
作者 陈楠 敦玉林 《台州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颜翔林的《想象与思辨的互渗——文学与哲学关系之阐释》延续作者有关“怀疑论美学”的理论思考,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深入地阐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发掘“间性”关系、深化审美生存论建构、寻找美学自我话语等角度,诠释文学与... 颜翔林的《想象与思辨的互渗——文学与哲学关系之阐释》延续作者有关“怀疑论美学”的理论思考,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深入地阐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发掘“间性”关系、深化审美生存论建构、寻找美学自我话语等角度,诠释文学与哲学作为意向性结构的审美关联形态、内在关联性及其可能性敞开等问题,为当代美学研究新范式的拓展提供一种可能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与思辨的互渗——文学与哲学关系之阐释》 颜翔林 文学与哲学关系 怀疑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述论
13
作者 秦林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0,共11页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 在解放区前期,为了引导文艺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多次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根据其不同性质,可分为导引型、褒奖型、纠偏型三种基本类型。文艺座谈会以鲜明的导向,向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根据地文艺必须发扬现实主义精神、为抗战服务,必须大众化、为民众所接受;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则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并确立自己的阶级立场。作为文艺体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解放区前期敌后文艺座谈会在当时发挥了引领文艺方向的重要作用,并为解放区后期文学乃至其后的新中国文学如何加强文艺体制建设(特别是组织文艺座谈会本身)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后文艺座谈会 文艺方向 文艺体制 解放区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剧批评看何其芳的“古为今用”观
14
作者 张宇 张乾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9-73,共5页
在20世纪60年代对历史剧的批评中,何其芳始终秉持着“古为今用”的观点,即在对作品人物进行阶级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历史题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斗争服务;在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艺术虚构,使作品既真实又具有艺... 在20世纪60年代对历史剧的批评中,何其芳始终秉持着“古为今用”的观点,即在对作品人物进行阶级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历史题材为人民群众的现实斗争服务;在符合历史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艺术虚构,使作品既真实又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一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何其芳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时代背景与文艺政策的规约。何其芳早期的戏剧创作与其戏剧批评所持观点具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唯美主义向革命现实主义的转变。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何其芳对自己的文学观进行反思与改造的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 古为今用 阶级分析 艺术真实 延安文艺座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艺观的人民性意蕴及其实践进路
15
作者 李辉艳 蒯正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习近平文艺观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还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文艺批评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理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内涵丰富,涵盖文艺的本质、灵魂、如何实现... 习近平文艺观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还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文艺批评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理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论述内涵丰富,涵盖文艺的本质、灵魂、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等方面。习近平文艺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了文艺的评判标准,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做到:一是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文艺创作更加服务人民;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障人民共享发展;三是推动优秀文艺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艺观 人民性 社会主义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叙事与历史表达——以莫言小说为例
16
作者 王菊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74-181,共8页
对“声音”的赋形化用在莫言文学世界的历史书写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传递出作家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也帮助其确立独树一帜的历史书写风格。文章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檀香刑》为重点分析对象,试图从叙述声音、声音符码、声音仪式... 对“声音”的赋形化用在莫言文学世界的历史书写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传递出作家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也帮助其确立独树一帜的历史书写风格。文章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檀香刑》为重点分析对象,试图从叙述声音、声音符码、声音仪式不同角度出发,分别探析用于叙事的“声音”艺术在文本历史时间、历史隐喻、历史重构中的关键性作用,借以指明“声音”叙事的艺术特殊性及其与莫言历史表达的耦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声音 历史叙事 新世纪文学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艺术视角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以哈尔滨闫家岗稻田画艺术为例
17
作者 李雨乔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80-182,185,共4页
稻田画是大地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稻田画在我国不断兴起,北大荒集团闫家岗稻田画在2023年掀起了一小波的流量浪潮,吸引大波观众慕名前往打卡观赏。... 稻田画是大地艺术传播媒介的方式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稻田画在我国不断兴起,北大荒集团闫家岗稻田画在2023年掀起了一小波的流量浪潮,吸引大波观众慕名前往打卡观赏。以大地艺术的角度出发,结合闫家岗稻田画的自然与人文区位条件,探究闫家岗稻田画的艺术内容与美育功能,并对闫家岗稻田画项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艺术 稻田景观 闫家岗稻田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曲牌体音乐文学双路径发展
18
作者 李壮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8-76,共9页
曲牌体作为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体裁,由于现实艺术需求与文学审美而产生了曲艺、戏曲双路径的发展。从民间说唱曲艺来看,曲牌兼容了诸多民间音乐并沿着文词俗化的方向构建了中国音乐叙事文学体系;从戏曲艺术的产生与成熟发展来看,曲牌的... 曲牌体作为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体裁,由于现实艺术需求与文学审美而产生了曲艺、戏曲双路径的发展。从民间说唱曲艺来看,曲牌兼容了诸多民间音乐并沿着文词俗化的方向构建了中国音乐叙事文学体系;从戏曲艺术的产生与成熟发展来看,曲牌的音乐体制随着多地方文化的需求而呈现适应性改变。对曲牌体音乐文学的研究分析,可同时兼顾文与艺的双重理念,既能够从传统的“文”的书写中寻求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艺”的展现中发掘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形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牌 曲牌 音乐文学 说唱文学 戏曲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艺向度及价值逻辑
19
作者 张志元 郭涛 《学术探索》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满足人民物质富足,也要保证人民精神富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推动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不竭动力,也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溯流从源,文艺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为起点,始... 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满足人民物质富足,也要保证人民精神富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推动人民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不竭动力,也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溯流从源,文艺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为起点,始终将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生成逻辑之中,在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下形成了文艺人民性价值主线;探赜索隐,文艺多样性为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保障,文艺之美充盈了人民美好生活,文艺之道强化了主流价值认同,文艺之力凝聚了民族精神伟力;立足当代,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以精品力作持续优化文艺赋能效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文艺事业的精彩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 文艺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隐逸文人视角下的诗学创新与审美情趣
20
作者 罗芳杰 《西部学刊》 2025年第4期164-168,共5页
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从先秦时期单纯的现实逃避,逐步演变为对精神独立与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一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隐逸文人的诗学创新与审美取向,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哲学思辨性和独特的艺术意趣。受玄学、佛学影响,诗歌语言理性化,... 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从先秦时期单纯的现实逃避,逐步演变为对精神独立与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一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隐逸文人的诗学创新与审美取向,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哲学思辨性和独特的艺术意趣。受玄学、佛学影响,诗歌语言理性化,意境深邃空灵;道教神仙思想则赋予“神仙意象”,追求超越尘俗与天人合一。这种探索推动了隐逸诗歌的新发展与山水审美的成熟。“招隐诗”由召唤归尘转向歌颂隐居生活,展现隐逸文化核心价值。魏晋隐逸文人的诗学创新超越现实,其深邃的精神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现代文化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审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隐逸诗 审美 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