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Results by Means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1
作者 Karol Szostek Roman Szostek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7年第11期1868-1883,共16页
It is commonly thought that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from 1887 and Kennedy-Thorndike experiment from 1932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ether) does not exist and that the velocity of light... It is commonly thought that the 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 from 1887 and Kennedy-Thorndike experiment from 1932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ether) does not exist and that the velocity of light in vacuum is absolutely constant. The analysis of this experimen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the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STR). The article explains why Michelson-Morley and Kennedy-Thorndike experiments could not detect the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In this article, a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position than the Lorentz transformation is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ometric analysis of the Michelson-Morley and Kennedy-Thorndike experiments. The transformation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UFR) exists. UFR is a frame of reference in which the velocity of light is constant in every direction. In inertial frames of reference moving in the UFR, the velocity of light may be different. The article has derived the formula for relative speed and patterns for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speed of light that can be measured in the inertial system. Finally, the anisotropy of the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has been explained by using the presented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body kinematics model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nisotrop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is the Doppler effect for observer moving in the U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cs of Bodies universal Frame of Reference coordinATE and time Transformation One-Way Speed of Light Anisotrop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TC(NTSC)远程高精度复现方法研究及工程实现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娅 陈瑞琼 +1 位作者 赵志雄 李孝辉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16年第3期178-192,共15页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与协调世界时(UTC)同步的UTC(NTSC),为了能让更多用户使用溯源到UTC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开发了UTC(NTSC)远程高精度复现系统,解决了标准卫星共视方法测量存在间断,且不能实时输出比对结果的问题。试验表...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与协调世界时(UTC)同步的UTC(NTSC),为了能让更多用户使用溯源到UTC的高精度时间频率信号,开发了UTC(NTSC)远程高精度复现系统,解决了标准卫星共视方法测量存在间断,且不能实时输出比对结果的问题。试验表明,复现时间与UTC(NTSC)偏差小于2 ns,频率准确度优于1×10^(-15)。详细介绍了UTC(NTSC)远程高精度复现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为提高复现精度、增强系统可靠性采用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溯源 协调世界时(utc) 时间复现 卫星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再议协调世界时UTC闰秒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民 孙毅 +2 位作者 古兆兵 高玉平 张升康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21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A准备提交2020年关于UTC连续的问题提案,草案征求意见期间,URSI中国委员会的电磁计量委员会表达了反对意见,引起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关于UTC是否继续闰秒的再讨论,这里揭示了...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电磁计量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 A准备提交2020年关于UTC连续的问题提案,草案征求意见期间,URSI中国委员会的电磁计量委员会表达了反对意见,引起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引发了关于UTC是否继续闰秒的再讨论,这里揭示了UTC闰秒和时间连续性问题的本质,介绍了支持和反对取消闰秒的双方观点,比较了URSI声明的初稿和最终稿,中国的反对意见对国际组织的提案和国际时间规则的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闰秒 协调世界时 世界时 国际原子时 惯性坐标系 非惯性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锚固站的UT1-UTC预报误差抑制技术
4
作者 孟繁智 王成余 +1 位作者 刘文祥 欧钢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449,共6页
针对导航星座自主定轨中的UT1-UTC预报误差,分析了其对星座定轨的影响,并对预报精度进行了仿真;给出了基于锚固站的定轨算法,并使用Walker12/3/1星座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UT1-UTC预报误差对星座定轨精度影响较大,107 ms的预报误差将引... 针对导航星座自主定轨中的UT1-UTC预报误差,分析了其对星座定轨的影响,并对预报精度进行了仿真;给出了基于锚固站的定轨算法,并使用Walker12/3/1星座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UT1-UTC预报误差对星座定轨精度影响较大,107 ms的预报误差将引入168m的星座位置误差;引入锚固站后,这一影响被有效抑制,抑制效果随锚固站测量精度的提高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星座 协调世界时 锚固站 自主定轨 预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I和UTC的进展
5
作者 王正明 《宇航计测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11-15,33,共6页
作者参加了 2 0 0 3年 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的第 2 5届国际天文学会大会 (3年一届 ) ,会议期间在第 31专业委员会 (时间专业 )的会议上国际权度局 (BIPM)时间部的首席科学家E F Arias介绍了有关 2 0 0 0年~2 0 0 3年TAI的研究进展... 作者参加了 2 0 0 3年 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的第 2 5届国际天文学会大会 (3年一届 ) ,会议期间在第 31专业委员会 (时间专业 )的会议上国际权度局 (BIPM)时间部的首席科学家E F Arias介绍了有关 2 0 0 0年~2 0 0 3年TAI的研究进展、美国海军天文台 (USNO)的D .McCarthy介绍了 2 0 0 3年 5月 2 8日~ 30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UTC的未来”研讨会的情况 ,与会成员就此两项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介绍了TAI和UTC进展的最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 TAI utc 算法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件接收机UTC卫星双向时间传递 被引量:5
6
作者 江志恒 武文俊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是协调世界时(UTC)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时间比对技术手段,其精度可达0.5ns。目前,全球大约有20多个时间保持水平最高的守时实验室利用卫星时间和测距设备(SATRE)进行连续的实验室间远距离卫星双向时间比对工...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是协调世界时(UTC)产生过程中的重要时间比对技术手段,其精度可达0.5ns。目前,全球大约有20多个时间保持水平最高的守时实验室利用卫星时间和测距设备(SATRE)进行连续的实验室间远距离卫星双向时间比对工作。然而SATRETWSTFT的性能主要受到了周日效应的影响,其在某些链路上变化幅度甚至可达2ns。2016年2月,国际权度局(BIPM)和国际时频咨询委员会(CCTF)卫星双向工作组(WGTWSTFT)共同发起了基于软件接收机(SDR)的国际卫星双向时间比对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对该研究小组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主要以SATRETWSTFT和GPSPPP或IPPP技术为参考对SDRTWSTFT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SDRTWSTFT在洲际内的多数链路上对SATRETWSTFT的周日效应的平均增益因子为2~3,而在洲际间的长基线链路上改善了30%~40%。从2017年10月开始,SDR卫星双向成为了UTC时间比对链路的备份链路,预计未来几年将成为UTC时间比对的正式链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世界时 软件接收机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周日效应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ENSO的UT1-UTC预报干预模型
7
作者 赵一沣 聂文锋 +1 位作者 徐天河 许艳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125-13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预报精度,提出一种顾及ENSO的UT1-UTC预报干预模型:分析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现象对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之差(UT1-UTC)的短期影响;给出干预模型类别,以及干预模型作用时机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球自转参数(ERP)的预报精度,提出一种顾及ENSO的UT1-UTC预报干预模型:分析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现象对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之差(UT1-UTC)的短期影响;给出干预模型类别,以及干预模型作用时机的确定方法,并构建ERP预报干预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干预事件的影响逐渐开始,并短暂影响的干预模型类别,基于拟合误差作为干预基础序列,结合提出的干预模型作用时机标准,提出的干预模型能够显著改善UT1-UTC的短期预报精度,预报跨度180 d的提升幅度在3 ms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参数预报 干预模型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最小二乘外推和自回归模型 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之差(UT1-u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KJ实时信息的检测车工电供时空同步系统设计
8
作者 宫旭东 《铁道通信信号》 2024年第6期29-34,共6页
针对工电供检测车各类型检测数据,因时间、空间信息不统一而难以进行综合分析的问题,基于LKJ实时信息设计一种工电供时空同步系统。首先阐述该时空同步系统结构和实现原理;然后利用GPS/BDS提供的世界标准时间(UTC)信息对时钟进行校准,... 针对工电供检测车各类型检测数据,因时间、空间信息不统一而难以进行综合分析的问题,基于LKJ实时信息设计一种工电供时空同步系统。首先阐述该时空同步系统结构和实现原理;然后利用GPS/BDS提供的世界标准时间(UTC)信息对时钟进行校准,以实现时间同步;利用公里标获取算法计算检测车所处的精确位置;根据线路名匹配算法获取线路名,以公里标和线路名等信息组成空间同步信息;最后对工电供时空同步系统进行为期2年多的现场试用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引入时空同步系统后,检测车的定位精度小于5m,工电供各检测系统输出的检测数据具备时间和空间位置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同步系统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 检测车 工电供 全球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世界标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S对计算机实现精确授时 被引量:6
9
作者 宋崇汶 孙向前 谢毅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2002年第7期477-479,490,共4页
阐述了如何利用 GPS对单个计算机进行精确授时。系统利用软件 ,从 GPS接收器获取 UTC时间码和秒定时信息 ,并对计算机时钟进行校准。该系统具有投资省、精度高、用途广等特点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GPS 计算机 授时 秒脉冲 utc 锁频环 时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件接收机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文俊 姜萌 +3 位作者 王翔 张继海 广伟 董绍武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20年第2期94-100,共7页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是目前最准确的远距离时间比对方式之一。多年以来,卫星双向一直是利用硬件调制解调器来开展工作。在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卫星双向工作组的组织下,全球主要时间实验室于2016年发起了基于软件接收机的卫星双向时...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是目前最准确的远距离时间比对方式之一。多年以来,卫星双向一直是利用硬件调制解调器来开展工作。在国际时间频率咨询委员会卫星双向工作组的组织下,全球主要时间实验室于2016年发起了基于软件接收机的卫星双向时间比对试验。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开通了第一条欧亚间基于软件接收机的卫星双向时间比对链路。通过对基于软件接收机的卫星双向时间比对进行测试与标定,结果表明:该时间比对方式的频率相对稳定度和时间稳定度分别可以达到1×10^-15/d和1 ns,其链路总不确定优于1.6 ns。最后将该链路与基于硬件调制解调器的卫星双向时间比对进行比较验证,二者结果互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世界时 时间比对 卫星双向 软件接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I总线的GPS授时卡设计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军良 胡永辉 侯雷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8年第S2期122-127,共6页
为了提高计算机本地时钟的精度,介绍了一种以协调世界时修正计算机本地时钟的设备——基于PCI总线的GPS授时卡。采用了基于PCI总线的设计方案,阐述了PCI总线的驱动程序的设计。最后采集分析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授时卡对计算机的授时精度小... 为了提高计算机本地时钟的精度,介绍了一种以协调世界时修正计算机本地时钟的设备——基于PCI总线的GPS授时卡。采用了基于PCI总线的设计方案,阐述了PCI总线的驱动程序的设计。最后采集分析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授时卡对计算机的授时精度小于1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世界时 总线 PCI GPS W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授时系统相位跟踪点检测的数字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邹德财 边玉敬 +1 位作者 吴海涛 李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9-733,共5页
为了实现长波授时系统接收机的数字化,提高检测效率,对接收到的100kHz长波信号进行1MHz指定频率的采样,充分研究天波对地波信号的影响,找出相位跟踪点与被检测信号的几何关系,提出了一种用数字方式确定相位跟踪点的周期累加值算法... 为了实现长波授时系统接收机的数字化,提高检测效率,对接收到的100kHz长波信号进行1MHz指定频率的采样,充分研究天波对地波信号的影响,找出相位跟踪点与被检测信号的几何关系,提出了一种用数字方式确定相位跟踪点的周期累加值算法.与传统的检测方式相比,该算法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实现,采用大量采样数据代替传统的单个峰值,实现了天波与地波的检测分离,并在运行的同时给出了协调世界时秒信息.采用FPGA相关工具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噪声与天波的干扰,在数字滤波后信号的信噪比高于21.6dB时,该算法能达到0.0%~0.4%的低失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授时系统 天波 周期累加值 协调世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系统时间及其与其他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洪卿 王振伟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12年第4期201-204,234,共5页
指出不同授时规范对"GPS系统时间"定义、解释的差异,给出比较清楚和综合的"GPS系统时间"理解,这会有益于北斗系统和GPS系统组合PNT(定位、导航、授时)应用标准化。
关键词 GPS系统时间 系统时间 周内时间 星期(周)数 协调世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体测量与空间科学中的时间尺度及其转换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伟伟 张捍卫 李凯 《飞行器测控学报》 CSCD 2016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针对时间尺度及其转换方法进行了综述、归纳和分类。从建立的基础出发,将时间尺度划分为原子时尺度和世界时尺度2个大类,其中,原子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广义相对论框架,世界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地球自转和岁差章动模型,而协调世界时是... 针对时间尺度及其转换方法进行了综述、归纳和分类。从建立的基础出发,将时间尺度划分为原子时尺度和世界时尺度2个大类,其中,原子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广义相对论框架,世界时尺度的彼此转换基于地球自转和岁差章动模型,而协调世界时是连接这2类时间尺度的桥梁。根据各类时间尺度间的转换公式,计算了原子时彼此间的差值序列,以及世界时在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服务)1996、2003、2010这3个规范间的差值序列,并分析了这些差值序列的特征。结果表明:地心坐标时与质心坐标时、质心坐标时与质心力学时、地球时与地心坐标时之间的差值序列均随时间呈线性变化关系,且后者差值的增幅远小于前2个差值的增幅;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的差值是不连续的,且增幅逐渐减小;地球时与质心力学时之间的差值序列是以年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差值大小在±1.7 ms以内;格林尼治(平)恒星时、赤经章动及其补充项在IERS 2003、2010规范间的差异较小,而在IERS 1996与另外2个规范间的差异较大。这些结论可为相关研究及工程计算中的时间尺度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时与坐标时 原子时与世界时 国际天文学会(IAU)决议 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服务(IERS)规范 岁差章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视角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微观社会基础与现实构建——以教授治校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霜叶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2年第4期26-30,共5页
时间是一种惯常性的、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教授治校"作为中国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治理机制与制度的构建,除了过去与别国经验的参照启发,理念的辨析与"应然"的清晰,具体制度文本的撰写与实施以外,断然不能忽略作为由... 时间是一种惯常性的、日用而不知的存在。"教授治校"作为中国大学制度的一个核心治理机制与制度的构建,除了过去与别国经验的参照启发,理念的辨析与"应然"的清晰,具体制度文本的撰写与实施以外,断然不能忽略作为由行动者实践出的制度(practicing institution by actors)的社会性脉络与现实基础。本文引入时间的理论视角,从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教授治校的微观社会基础出发,从教授的时间与压力、组织时间协调与人际时间协调对真实世界中的中国大学教授治校过程进行分析与评论,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授治校 现代大学制度 组织协调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高等院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宝生 王天琳 王晓红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30,共12页
对中国2010—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少,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通过省域高校研发人员区位熵来衡量其集聚水平;综合考量高校科技项目和经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科技获... 对中国2010—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少,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通过省域高校研发人员区位熵来衡量其集聚水平;综合考量高校科技项目和经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科技获奖等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协调发展系数和Sperp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存在不平衡性,集聚程度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相关关系,但协调性总体偏低,研发人员集聚滞后和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的情况均存在,总体上看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下降趋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应保障高校研发人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合理有序的流动,加强区域高校合作,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研究为促进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研发人员集聚 科技创新能力 协调关系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PPP高精度时间比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继海 董绍武 +3 位作者 袁海波 广伟 宋会杰 章宇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262-269,共8页
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现已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中国台湾中华电信两个守时实验室的GNSS时间比对系统,本文开展了基于北斗精密单点定位(PPP)的高精度远距离... 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完善,现已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基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中国台湾中华电信两个守时实验室的GNSS时间比对系统,本文开展了基于北斗精密单点定位(PPP)的高精度远距离时间比对技术研究;并结合两个守时实验室的实测数据,利用IGS国际多模GNSS实验工程(MGEX)提供的精密轨道和钟差产品开展了比对试验,进而获得了两地钟差。试验结果表明,北斗PPP解算的两地钟差与GPS PPP解算的两地钟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天稳达到了10-15量级;说明北斗可以实现纳秒级或亚纳秒级精度的时间比对与同步,为北斗正式纳入协调世界时的计算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高精度时间传递与比对 精密单点定位 协调世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比对软件接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志强 梁坤 +2 位作者 张爱敏 袁小迪 宋文霞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58-1664,共7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接收机(SDR)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TWSTFT),该技术能明显降低卫星双向比对中的测量噪声,与基于卫星时间调制解调器(SATRE)的TWSTFT相比,SDR TWSTFT表现出更优良的性能。在基于AM22通信卫星的亚洲—欧洲... 研究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接收机(SDR)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TWSTFT),该技术能明显降低卫星双向比对中的测量噪声,与基于卫星时间调制解调器(SATRE)的TWSTFT相比,SDR TWSTFT表现出更优良的性能。在基于AM22通信卫星的亚洲—欧洲卫星双向比对链路中,NIM与俄罗斯计量院(SU)之间的SDR TWSTFT结果相对于SATRE TWSTFT得到明显改善,增益因子的平均值为2.0;同时,NIM-SU SDR链路也是全球第一条周日变化误差得到明显改善的长基线洲际SDR TWSTFT链路。分析了基于ABS-2A通信卫星的SDR TWSTFT和SATRE TWSTFT时间稳定度计算结果,结果表明SDR TWSTFT对短期链路噪声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协调世界时 远程比对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 增益因子 周日变化误差 长基线洲际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同时测量多种气体斜柱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韦民红 李素文 陈正慧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17-21,共5页
针对多种气体的同时测量问题,搭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测量平台,并使用该测量系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醛、四聚氧等多种气体进行同时测量,获得原始光谱,并对原始光谱采用不同波段进行反演,获得这些气体的斜柱浓度.外场试验表... 针对多种气体的同时测量问题,搭建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测量平台,并使用该测量系统对大气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醛、四聚氧等多种气体进行同时测量,获得原始光谱,并对原始光谱采用不同波段进行反演,获得这些气体的斜柱浓度.外场试验表明,多轴差分吸收光谱(MAX-DOAS)同时测量多种气体斜柱浓度是可行的,且数据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 斜柱浓度 同时测量 协调世界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原子时和地方原子时的概念与实现分析
20
作者 蔡志武 邱巍巍 武晓鹏 《测绘科学与工程》 2010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分析了国际原子时的概念、实现方法、性能要求,总结了主要的地方原子时系统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中、美、俄等国家原子时系统特点,统计分析了各地方时频系统在国际原子时计算中的权重比例,分析了国际原子时与UTC、GPST、BDT等... 本文分析了国际原子时的概念、实现方法、性能要求,总结了主要的地方原子时系统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中、美、俄等国家原子时系统特点,统计分析了各地方时频系统在国际原子时计算中的权重比例,分析了国际原子时与UTC、GPST、BDT等其他时间系统的关系,为原子时的系统实现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原子时 地方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 时间比对 原子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