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语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方式统一问题初探
1
作者 达瓦 德吉卓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2,共6页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地名管理和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展示地方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名工作涉及面广,特别是少数民族语地名涉及音译、意译、转写等复杂工作,加...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地名管理和规范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展示地方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名工作涉及面广,特别是少数民族语地名涉及音译、意译、转写等复杂工作,加之地名标牌制作是在不同时期逐步完成的。因此,在藏语地名罗马化过程中出现了转写方式不一、书写不统一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名的规范化。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列举了西藏自治区藏语地名罗马化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不统一问题的表现,从对地名管理规章的理解和实践层面分析了出现不统一问题的原因,以地名管理条例和译写规则为依据,提出了西藏自治区藏语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方式统一化、规范化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语地名 罗马字母 地名管理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rning to combine multiple string similarity metrics for effective toponym matching 被引量:2
2
作者 Rui Santos Patricia Murrieta-Flores Bruno Mart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18年第9期913-938,共26页
Several tasks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to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involve toponym matching,that is,the problem of matching place names that share a common referent.In this articl... Several tasks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to th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 involve toponym matching,that is,the problem of matching place names that share a common referent.In this article,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wide-ranging evalu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tring similarity metrics over the toponym matching task.We also report on experiments involving the usage of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for combining multiple similarity metrics,which has the natural advantage of avoiding the manual tuning of similarity thresholds.Experiments with a very large dataset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for the individual similarity metrics are relatively small,and that carefully tuning the similarity threshold is important for achieving good results.The methods based on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particularly when considering ensembles of decision trees,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on this task,significantly outperforming the individual similarity metr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nym matching supervised learning string similarity metrics duplicate detection ensemble learn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原文传递
TopoBERT:a plug and play toponym recognition module harnessing fine-tuned BERT 被引量:1
3
作者 Bing Zhou Lei Zou +2 位作者 Yingjie Hu Yi Qiang Daniel Goldber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3年第1期3045-3064,共20页
Extracting precis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ual content,referred to as toponym recognition,is fundamental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crucial in a plethora of spatial analyses,e.g.mining loc... Extracting precise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ual content,referred to as toponym recognition,is fundamental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crucial in a plethora of spatial analyses,e.g.mining location-based information from social media,news reports,and survey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However,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toponym recognition methods and tools is deficient in supporting tasks that rely on extracting fine-grain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rom texts,e.g.locating people sending help requests with addresses through social media during disasters.The emerging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 have,revolutionized,natural language_processing and understanding by machines,offering a promising pathway to optimize toponym recognition to underp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In this paper,TopoBERT,a uniquely designed toponym recognition module based on a one-dimensional'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1D)and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BERT),is proposed and fine-tuned.Three datasets are leveraged to tune the hyperparameters and discover the best strategy to train the model.Another seven dataset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TopoBERT achieves state-of-the-art performance(average f1-score=0.854)compared to the seven baseline models.It is encapsulated into easy-to-use python scripts and can be seamlessly applied to diverse toponym recognition tasks without additional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geoparse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toponym recognition BERT
原文传递
基于GIS分析的通榆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研究
4
作者 邹存铭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以东北脱贫地区通榆县为案例区,通过地名资料统计,基于GIS的地名分析,研究了通榆县乡村聚落的历史沿革,刻画了通榆县乡村聚落从清末至今百余年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地区,作为近现代移民区的通榆县的乡村聚落... 以东北脱贫地区通榆县为案例区,通过地名资料统计,基于GIS的地名分析,研究了通榆县乡村聚落的历史沿革,刻画了通榆县乡村聚落从清末至今百余年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地区,作为近现代移民区的通榆县的乡村聚落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聚落形成于清朝末期.通榆县百年尺度的乡村聚落演变是一个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而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历史变迁、移民涌入和人口增长为主要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通榆县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Based Analysis on the Toponymic Culture of Beijing
5
作者 Wen Zongyong Xing Xiaojuan +4 位作者 Lou Weisi Cao Yu’ao Li Chengcheng Li Min(Translated) Liu Jiayan(Proofread)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1年第2期75-81,共7页
Geographical names or toponyms in Beijing boast a long history,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umanistic values,thus the toponymic culture protection in Beij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Geographical names or toponyms in Beijing boast a long history,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umanistic values,thus the toponymic culture protection in Beij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National Censu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presented in map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the toponymic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characteristics toponymic culture PROTECTION
原文传递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 ——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桂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6,共13页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成精细治理城市空间的技术基础。城市当局还发动了对街巷地名的“雅化”、民族主义化和“地名革命”等运动,通过对街巷地名的政治化操作,将街头打造成意识形态展演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各种限制性因素,城市当局对街巷地名的全盘整顿难以落到实处。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既展示了权力生产和行使的新方式,也反映出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京街巷 城市地名 地名治理 更名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藏文文献中གབོག(gog)、གབོག་ཡུལི(gog yul)、ཀབོག(kog)、ཀབོག་ཡུལི(kog yul)四地名新考
7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方艺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7,94,共9页
གབོག(gog)、གབོག་ཡུལི(gog yul)、ཀབོག(kog)、ཀབོག་ཡུལི(kog yul)是敦煌古藏文写卷Or.8212(187)《大事纪年》和P.T.1287《赞普传记》中记载的四个重要地名,其中གབོག这一地名还出现在了瓦罕走廊的古藏文石刻上。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已有... གབོག(gog)、གབོག་ཡུལི(gog yul)、ཀབོག(kog)、ཀབོག་ཡུལི(kog yul)是敦煌古藏文写卷Or.8212(187)《大事纪年》和P.T.1287《赞普传记》中记载的四个重要地名,其中གབོག这一地名还出现在了瓦罕走廊的古藏文石刻上。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已有数十位东西方学者对这四个地名做过探讨,然而它们具体所指至今仍莫衷一是。通过考释གབོག、གབོག་ཡུལི、ཀབོག、ཀབོག་ཡུལི在不同语境和上下文中的具体所指,认为瓦罕走廊石刻上的gog,Or.8212(187)第4/10/20行中的གབོག、གབོག་ཡུལི、ཀབོག་ཡུལི及P.T.1287第525行单独出现的ཀབོག均指护蜜(瓦罕),属于吐蕃“堆却”(སྟོབོདོ་ཕྱོབོགསེ།,stod phyogs,上部)地区;Or.8212(187)第16行中的ཀབོག为廓州,在吐蕃地理概念中属于多思劢(མདོབོ་སྨོདོ།,mdosmad)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གབོག/གབོག་ཡུལི།/ཀབོག/ཀབོག་ཡུལི། 古藏文地名 护蜜 廓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地名研究综述
8
作者 张保钢 张褚朋 《北京测绘》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数字地名是地名服务信息化,包括地名地址的采集提取、处理建库、成果转化、地址匹配、数据可视化、数据共享与应用等内容。作者认为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提取地形图、卫星影像上的地名是地名地址数据自动采集的主要方法。城市地标的... 数字地名是地名服务信息化,包括地名地址的采集提取、处理建库、成果转化、地址匹配、数据可视化、数据共享与应用等内容。作者认为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提取地形图、卫星影像上的地名是地名地址数据自动采集的主要方法。城市地标的识别提取、中文信息和空间定位位置的识别相对较易,语义层面的深层次地址实体识别还存在问题,地址解析方法有待完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其解决之道。非地标地物地址、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址的提取方法有待研究。建立快速的地名地址数据交换标准是一个迫切问题。在地址匹配方面,分词统计、人工智能等是主要方法,但都有局限性,地址分级越多,匹配效果越好。外层空间的地名命名需要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步甚至更快一步。每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译音规则都是需要的,G20及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名汉字译写导则有待加强。地名分类有交叉,地址尚无较为科学的分类方法。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和一带一路地名文化是地名文化研究的热点,现代地名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重视,历史地名保护及地名的古为今用仍任重道远。完善的地名地址标识辅以商用导航软件,寻址问路难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地址 数据采集 地址匹配 地名文化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多学科地名研究可视化分析
9
作者 黄劲伟 苗文權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6-102,共17页
地名是语言、地理、历史、哲学和军事等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1995年至今,中国知网收录有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共3177篇。运用CiteSpace工具加以分析,发现90%的文献分布于8个主要类别,其中历史和地理类占比过半。地名研究热点形成和延... 地名是语言、地理、历史、哲学和军事等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从1995年至今,中国知网收录有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共3177篇。运用CiteSpace工具加以分析,发现90%的文献分布于8个主要类别,其中历史和地理类占比过半。地名研究热点形成和延续时间较短,受时事影响较大。工业技术、天文学及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布较为集中,语言文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较为分散,但是影响转化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 地名 文献计量研究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视角下乡村地名文化地图空间表达策略研究
10
作者 李永刚 夏竹君 +2 位作者 叶玲 陶彣君 刘建伟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10期38-41,共4页
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指导构建了地图空间中乡村地名文化的表达框架,从显性、隐性、行为活动性3个层面对地名文化基因进行了解。在监利乡村地名文化图编制实践中,针对3种文化基因制定了各自的表达策略,并详细阐述了三者在地图空间中的系统... 运用文化基因理论指导构建了地图空间中乡村地名文化的表达框架,从显性、隐性、行为活动性3个层面对地名文化基因进行了解。在监利乡村地名文化图编制实践中,针对3种文化基因制定了各自的表达策略,并详细阐述了三者在地图空间中的系统性协调方案。其中显性文化基因表达重物质性实体的客观地理分布,隐性文化基因表达重非物质性精神的多维意境展现,行为活动性文化基因重多行为主体多展示载体的信息交互,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完成了地图空间的完整构建和文化内涵的有效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名 乡村地名文化地图 文化基因 地图空间 地图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城市地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11
作者 花叶 姜朝芳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近年来,随着地名管理模式的改变,国家和社会对地名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上海地名地域文化特点,需要通过对地名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人文、三维建模和数字虚拟等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阐述一系列创新技术,如多源异构人... 近年来,随着地名管理模式的改变,国家和社会对地名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上海地名地域文化特点,需要通过对地名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字人文、三维建模和数字虚拟等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阐述一系列创新技术,如多源异构人文信息自动挖掘融合、全景式的数字人文可视化输出和沉浸式虚拟交互等应用于地名规划审批、地名文化保护挖掘和地名文化传播的探索,以期为城市地名管理赋能提供更深入、全场景的技术支撑,提升上海城市地名管理的水平,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地名信息库 图库合一地名数据服务 时空地名数据 虚拟交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地址数据增量更新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钟丹虹 吴雪涛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1期29-31,共3页
研究了地名地址数据的增量更新流程和特点,针对地名地址数据变化迅速、数据海量且属性繁杂的情况,以“天地图·广东”数据更新和广东省地名地址库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数据质量问题和易错点为切入点,探讨了地名地址数据增量更... 研究了地名地址数据的增量更新流程和特点,针对地名地址数据变化迅速、数据海量且属性繁杂的情况,以“天地图·广东”数据更新和广东省地名地址库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数据质量问题和易错点为切入点,探讨了地名地址数据增量更新的质量控制方式,旨在提高数据更新的成果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促进技术设计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同时,通过该研究为类似的地理空间数据增量更新提供质量控制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地址数据 增量更新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记忆视角下房地契档案中的地名文化——以云南师范大学馆藏西南联大珍贵房地契档案为例
13
作者 胡义聪 王晶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档案记忆观”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记忆工程的发展,开始从“记忆”层面重视档案文献的保护,世界记忆工程落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而高校档案馆又为城市记忆提供了重要素材,其中高校馆藏的房地契档案不仅... “档案记忆观”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记忆工程的发展,开始从“记忆”层面重视档案文献的保护,世界记忆工程落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而高校档案馆又为城市记忆提供了重要素材,其中高校馆藏的房地契档案不仅从侧面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还蕴含了丰富地名文化,地名文化又承载着城市记忆,开发利用地名文化就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挖掘和分析西南联大珍贵房地契档案中的昆明街道巷地名文化和其中的价值,并从地名角度出发,采取编制并普及地名志系列丛书、利用档案打造地名文化名片、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名标识牌等措施,利用地名文化来推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文化 房地契档案 城市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地区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命名认知规律探究
14
作者 谢毓 揭春雨 《中国科技术语》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目前学界对于地名中的隐喻和转喻在地理命名中的角色和作用尚需给予更多重视。该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映射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香港地区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在香港地区地名... 目前学界对于地名中的隐喻和转喻在地理命名中的角色和作用尚需给予更多重视。该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概念映射理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香港地区地名中通名的隐喻和转喻进行研究,揭示两者在香港地区地名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应用规律,归纳出两大命名倾向,即人文地理类通名转喻命名法和自然类通名隐喻命名法。前者以地理环境作为概念映射的源域,通过转喻利用事物的临近性为人文地理实体命名,后者则以人体、地理环境为源域,通过隐喻利用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该研究的结果不仅深化了在认知语言学和术语学上对地理通名的理解,还扩展了概念映射理论的应用范围,为命名和术语生成研究增添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地名 地理通名 认知术语学 隐喻 转喻 概念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
15
作者 廖红春 罗涛 +1 位作者 张妍 何茜倩 《城市学报》 2024年第3期80-88,共9页
村落地名作为组成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正在急剧缩减,亟须保护和传承。文章在基于扎根理论实现福建省67888条自然村村落地名的准确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理文化分区内村落地名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异质性。研究表明,福建省的... 村落地名作为组成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的基本要素正在急剧缩减,亟须保护和传承。文章在基于扎根理论实现福建省67888条自然村村落地名的准确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地理文化分区内村落地名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异质性。研究表明,福建省的村落主要集中在海拔低于258 m的平原地区,尤其是闽南海播和闽东江营文化区;相比之下,高山地区如闽北山耕和闽北过渡文化区村落分布密度相对较少。动物类、自然现象类、地貌地物类等自然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而植物类村落地名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人文与抽象要素类村落地名集中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市北部;建筑工程类和社会文化类村落地名则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核心地带。各地市级村落地名构成多样,但主要以建筑工程类和地理特征类为主,而南平市、厦门市、龙岩市的村落地名则更注重建筑工程和村落特点。此外,福州市的村落地名有着更为多样化和综合性的特点。文章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村落地名与其所处地理环境背景、社会文化传承之间的深刻关系,同时也凸显了村落地名在环境与文化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地名文化景观 区域特征 空间格局 沿海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角下地名文化旅游的研究框架
16
作者 张佳蕾 杨效忠 +1 位作者 李冬花 彭敏 《中国生态旅游》 CSCD 2024年第5期935-950,共16页
地名不仅是空间指位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地名旅游符号的建构、传播、体验是地名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符号和地名文化旅游等相关研究成... 地名不仅是空间指位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地名旅游符号的建构、传播、体验是地名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关键。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符号和地名文化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符号学视角,以“再现体-对象-解释项”符号三元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符号阐释衍义分析的方法,探究地名、目的地、地名符号感知3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地名文化旅游的符号学研究框架。通过符号衍义进一步保证旅游活动中地名表意的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多元性,推动地名符号意义不断丰富。从“再现体”“对象”“解释项”3个维度,归纳地名文化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地名符号建构、地名符号传播研究、地名符号体验研究。结合地名符号建构-传播-体验-再建构的闭环逻辑,从旅游目的地层面、旅游媒介层面、旅游者层面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探讨未来地名文化融入旅游的研究内容与实践路径,为地名文化旅游构建了研究框架与分析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地名文化旅游 符号学 地名符号建构 地名符号传播 地名符号体验
原文传递
漢代“唯”字印輯考
17
作者 張軒 《书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90,195,196,共15页
漢印中有衆多含有“唯”字的印章,其具體含義史籍無載,諸家學者考證亦看法不一。論文通過對漢代“唯”字印進行爬梳整理,搜羅衆家之説,參以己見,以究其義,將漢代“唯”字印分爲表唯一、謙下意;吉語、厭勝印;地名、職官印三類。根據“唯... 漢印中有衆多含有“唯”字的印章,其具體含義史籍無載,諸家學者考證亦看法不一。論文通過對漢代“唯”字印進行爬梳整理,搜羅衆家之説,參以己見,以究其義,將漢代“唯”字印分爲表唯一、謙下意;吉語、厭勝印;地名、職官印三類。根據“唯”字與不同印文内容的綴合,梳理“唯印”不同的功能和意義,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唯印”的藝術屬性和獨特價值,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漢印的發展脉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印 唯印 唯諾 地名
原文传递
雄安新区村落命名特点及地名景观特征分析
18
作者 吴坚 王彦颖 张清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7-84,共8页
将雄安新区村落地名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整理分析,总结村落地名的命名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村落形成的历史进程。研究发现,雄安新区村落主要形成于宋、明、清三个时期,地名命名以使用居民姓氏为主,体现了该地区村落以移民为... 将雄安新区村落地名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整理分析,总结村落地名的命名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村落形成的历史进程。研究发现,雄安新区村落主要形成于宋、明、清三个时期,地名命名以使用居民姓氏为主,体现了该地区村落以移民为主的形成方式,而不同命名方式的复合使用则反映了村落变化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雄安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上军事活动频繁的特点,选取其中与水和军事有关的两类村落地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移动搜索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两类地名的比重和分布趋势,研究不同类型地名景观,揭示雄安新区村落临水而居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征,以及历史上军事活动对村落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村落地名 地理信息系统 地名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证据下中国野生虎的历史分布与人虎关系演变
19
作者 纪小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 利用地名的证据作用,应用空间计量与数理统计方法,描述了野生虎的历史分布,分析了虎地名的构词方式与表征地物,探讨了人虎关系的历史演变,关注了虎的生存状态、虎患及人类响应。地名证据发现:(1)历史上野生虎主要集中于湘东南、黔中、鄂西与辽中南地区的深山沟谷与密林中,其次是省界交汇地区;(2)主要栖居于低海拔、低起伏度与坡度平缓的林谷中,森林破坏与农田扩增导致虎生境的碎片化与领地的锐减;(3)生境破坏与习性改变引发虎群、虎与其他动物、虎与人因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而激烈竞争,虎生存状态趋向恶化;(4)隋唐时期之前,虎地名村落的数量较为稳定,随后不断增加,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意味着人虎冲突程度越发激烈,虎患是天灾与人祸共同作用的结果;(5)明清以来,先进的猎杀技术促使人类在人虎冲突中越发激进,官方有组织的反击行动越发频繁,直接将野生虎推向灭绝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地名村落 历史分布 生境变迁 人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整体协同保护利用的逻辑重构
20
作者 郝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76-81,共6页
分散保护是地名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也是学术界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地名文化遗产分散保护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结果表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利益相关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是导致目前地名文化遗产呈... 分散保护是地名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也是学术界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地名文化遗产分散保护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结果表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利益相关者各方不同利益诉求,是导致目前地名文化遗产呈现分散保护现状的根本原因。只有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解决目前分散保护问题,才能实现地名文化遗产整体协同保护利用目标。通过构建“协同共赢—互利共享”模式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形成均衡共识,共同致力于保护利用,以此破解地名文化遗产分散保护问题,最终实现地名文化遗产整体协同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文化遗产 利益相关者理论 保护 整体协同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