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usiness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1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年第1期16-16,共1页
The Business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85, which is one of the earliest business schools in China to deal with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school is also one of t... The Business Schoo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85, which is one of the earliest business schools in China to deal with both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school is also one of the eight key universities that are firstly authorized to confer the doctoral degrees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Now the school has six departments, thirteen research centers, seven doctoral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学校 商业管理 大学 sun yat-sen
原文传递
Solving the Olbers’s Paradox, Explaining the “Red-Shift”, and Challenging the Relativities by “Sun Matters Theory” and “Sun Model of Universe”, an Evolution of the Einstein’s Static Universe Model
2
作者 Wanpeng Sun 《Natural Science》 2024年第2期7-18,共12页
Olbers’s paradox, known as the dark night paradox, is an argument in astrophysics tha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sky conflicts with the assumption of an infinite and eternal static universe. Big-Bang theory was used ... Olbers’s paradox, known as the dark night paradox, is an argument in astrophysics tha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sky conflicts with the assumption of an infinite and eternal static universe. Big-Bang theory was used to partially explain this paradox, while introducing new problems. Hereby, we propose a better theory, named Sun Matters Theory, to explain this paradox. Moreover, this unique theory supports and extended the Einstein’s static universe model proposed by Albert Einstein in 1917. Further, we proposed our new universe model, “Sun Model of Universe”. Based on the new model and novel theory, we generated innovative field equation by upgrading Einstein’s Field Equation through adding back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ntroducing a new variable and modifying the gravitationally-related concepts. According to the Sun Model of Universe, the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comprise the so-called “Sun Matters”.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like the red shift is explained a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ordinary light with Sun Matters leading to its energy and frequency decrease. In Sun Model, our big universe consists of many universes with ordinary matter at the core mixed and surrounded with the Sun Matters. In those universes, the laws of physics may be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ur ordinary universe with parallel civilizations. The darkness of night can be easily explained a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the Sun Matters leading to the sharp decrease in the light intensity. Sun Matters also scatter the light from a star, which makes it shining as observed by Hubble. Further, there is a kind of Sun Matters named “Sun Waters”, surrounding every starts. When lights pass by the sun, the Sun Waters deflect the lights to bend the light path. According to the Sun Model, it is the light bent not the space bent that was proposed 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bers’s Paradox sun Matters Theory sun Model of universe Einstein’s universe Dark Ma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n与东软联合创建“NS University”
3
《广东通信技术》 2002年第11期C002-C003,共2页
关键词 “NS university sun公司 东软公司 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morial Hall of Dr.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in Cuiheng
4
《China Today》 1997年第3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The Memorial Hall of Dr.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in Cuihe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rk Galaxies, Sun-Earth-Moon Interaction, Tunguska Event—Explained by WUM
5
作者 Vladimir S. Netchitailo 《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CAS 2024年第2期836-853,共18页
Grea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achieved by Astronomy in the last decades revealed new unexplainable phenomena. Astronomers have conclusive new evidence that a recently discovered “dark galaxy” is, in fa... Grea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achieved by Astronomy in the last decades revealed new unexplainable phenomena. Astronomers have conclusive new evidence that a recently discovered “dark galaxy” is, in fact, an object the size of a galaxy, made entirely of dark matter. They found that the speed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aries randomly each day. 115 years ago, the Tunguska Event was observed, and astronomers still do not have an explanation of It. Main results of the present article are: 1) Dark galaxies explained by the spinning of their Dark Matter Cores with the surface speed at equator less than the escape velocity. Their Rotational Fission is not happening. Extrasolar systems do not emerge;2) 21-cm Emission explained by the self-annihilation of Dark Matter particles XIONs (5.3 μeV);3) Sun-Earth-Moon Interaction explain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Sun’s and the Moon’s magnetic field on the electrical currents of the charged Geomagma (the 660-km layer), and, as a result, the Earth’s daylength varies;4) Tunguska Event explained by a huge atmospheric explosion of the Superbolide, which was a stable Dark Matter Bubble before entering the Earth’s atm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rld-universe Model Dark Stars Dark Galaxies 21-cm Emission Formation of Macrostructures sun-Earth-Moon Interaction Tunguska Event Dark Mat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科技期刊出版史略(1866—2024)
6
作者 张冰 詹拔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共27页
本文力图较为完整地展现中山大学100多年的科技期刊出版历史全貌,在明晰中山大学办学源流的基础上将其前身各校的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纳入梳理,整理统计出中山大学及其前身各校在正式建校前(1866—1923年)出版科技期刊25种、建校后的民国时... 本文力图较为完整地展现中山大学100多年的科技期刊出版历史全貌,在明晰中山大学办学源流的基础上将其前身各校的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纳入梳理,整理统计出中山大学及其前身各校在正式建校前(1866—1923年)出版科技期刊25种、建校后的民国时期(1924—1948年)出版科技期刊87种,共和国时期(1949—2024年)出版科技期刊60种,共计172种,并对代表性刊物进行简要介绍。中山大学的科技期刊出版以医学类期刊的贡献最为突出,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科技期刊从科研学术角度记录了中山大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同时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 科技期刊 出版史 校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正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70周年(1955—2024)
7
作者 詹拔群 张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本文介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的创刊与源流,分为创刊初期(1955—1966)、首批复刊(1973—1978)、改革开放后(1979—2012)和迈进新时代(2013—2023)四个时间段回顾该刊70年的办刊历程,着重介绍了在各个时期为该刊的发展壮... 本文介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的创刊与源流,分为创刊初期(1955—1966)、首批复刊(1973—1978)、改革开放后(1979—2012)和迈进新时代(2013—2023)四个时间段回顾该刊70年的办刊历程,着重介绍了在各个时期为该刊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中山大学学者及其发表的成果,展现中山大学与该刊在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新时代以来,自然科学版致力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成效。该刊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采取了策划组织大型专题专辑、变更期刊文种为中英文、实施稿件质量提升计划、不断完善数字化出版等重要办刊举措,大力推进国际化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要作者 数字化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Power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Ambulance Lectures:First Aid to the Injured
8
作者 Yuqiong Long Xiaoling Zho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5年第1期189-197,共9页
This article,empowered by ChatGPT and through retrieving relev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explores how the translator Sun Yat-sen flexibly employed strategies lik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as well as methods lik... This article,empowered by ChatGPT and through retrieving relevant historical literature,explores how the translator Sun Yat-sen flexibly employed strategies lik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as well as methods like omission,addition,and modification in his translation of Ambulance Lectures:First Aid to the Injured.Additionally,the research highlights the use of ChatGPT as a tool to assist in the study.While ChatGPT is abl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quickly and proper translations,improvements are still needed in terms of image accuracy and citation generation.By providing specific context,probing for factual evidence,clarifying the reference objects,and narrowing the scope,prompts can be gradually refined for increasingly satisfactory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mbulance Lectures:First Aid to the Injured sun yat-s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百年发展历程
9
作者 阮映东 魏鹏娟 胡建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数学系是中山大学创校时最早系之一,也是国内高校较早开办的几个数学系之一。筹办初就延揽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家担任教职并主导数学学科的建设及发展,高起点发展并形成了先进的数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像李国平、李华宗、周绍... 数学系是中山大学创校时最早系之一,也是国内高校较早开办的几个数学系之一。筹办初就延揽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数学家担任教职并主导数学学科的建设及发展,高起点发展并形成了先进的数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像李国平、李华宗、周绍棠等杰出数学家。著名数学家姜立夫长期引领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数学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出了陆启铿、叶叔华、黄华华等杰出校友。中山大学数学学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众多前沿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之后,中山大学数学学科在国家教学名师邓东皋的带领下通过引进和培养大力充实师资队伍,为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基础数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目前形成了包括数学基地班、拔尖人才计划2.0、强基计划、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山大学数学学科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喜人成绩,有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四大国际顶尖基础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 学科建设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资源检索向思维赋能转变:中山大学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10
作者 何文平 张文曦 彭赟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8,共6页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资源整合、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中山大学图书馆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资源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发现、纸电资源一体化、跨学科知识服务等平台建... 现代信息技术极大丰富了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资源整合、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中山大学图书馆基于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探索适合时代需要的资源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发现、纸电资源一体化、跨学科知识服务等平台建设以及数字人文实验室建设,逐步探索从资源检索向思维赋能转变的大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体系,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供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服务 思维赋能 数字人文 中山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地质学的百年学科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卓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7,共17页
孙中山先生1924年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理科学系就有地质学科。地质学系成立初期就以高水平建设为起点和聚焦岭南地区为特色,引进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任教。1927年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极大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起点的学科... 孙中山先生1924年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理科学系就有地质学科。地质学系成立初期就以高水平建设为起点和聚焦岭南地区为特色,引进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任教。1927年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极大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起点的学科设置和一流师资,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地质学理论在中国南方的早期应用形成了融入欧洲学派和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学科特点。中山大学地质学高等教育在近代史民主革命时期具有领先地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解放后,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经历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及多次艰难的专业复办和调整过程。尽管如此,地质学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创办了地质工程、宝玉石与矿物材料、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学科培养方向。自2002年再次成为独立建制的地球科学系之后,在国家改革开放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下,地质学科重新走强,目前已建设成地质学、地球物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现在位于珠海校区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崭新的面貌和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学科优秀学子和国内外科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 地质学科 百年校庆 两广地质调查所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物理学学科百年发展史(1924—2024)
12
作者 王军 赵福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2,共21页
中山大学物理学学科与中山大学同龄,至今已历一个世纪,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周誉侃、高兆兰、李华钟、郭硕鸿、莫党、张纯祥、张进修、余振新、罗蔚茵等一批物理学家及教学名师。经历了民国初期的以科学化人为核... 中山大学物理学学科与中山大学同龄,至今已历一个世纪,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周誉侃、高兆兰、李华钟、郭硕鸿、莫党、张纯祥、张进修、余振新、罗蔚茵等一批物理学家及教学名师。经历了民国初期的以科学化人为核心的创系阶段、高校内迁的艰辛跋涉阶段、院系调整后面向国家专业人才培养分立学科发展阶段,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物理学学科布局。拥有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首批物理学博士点等。21世纪以来,物理学发展壮大,孵化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2015年后,逐步形成物理学科三校区同质办学错位发展布局。中山大学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广东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和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等大型设备共同支撑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天文学等学科方向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 学科建设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生物学学科百年发展史(1924—2024)
13
作者 冯双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85,共18页
中山大学生物学学科从1924年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历史悠久,成绩斐然,涌现出陈焕镛、罗宗洛、朱洗、蒲蛰龙、陈心陶、张宏达、林浩然等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不易、高校内迁的艰辛、院系调整岭大生物学科并入的受益,也经... 中山大学生物学学科从1924年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历史悠久,成绩斐然,涌现出陈焕镛、罗宗洛、朱洗、蒲蛰龙、陈心陶、张宏达、林浩然等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经历了创业初期的不易、高校内迁的艰辛、院系调整岭大生物学科并入的受益,也经历了陈焕镛和植物研究所调出的削弱、蒲蛰龙调入的补强。改革开放后,屈良鹄、徐安龙等一批学人归国创业,学科梯队建设成效明显。生物学科研究人员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科研需求和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紧密围绕关键问题,在寄生虫研究与实践、生物防治、植物区系与分类、水产养殖、作物育种、RNA组学、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动物学、昆虫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先后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开始,中大生物学和生态学均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学科建设国家梯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学科 生物学 生态学 学科建设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发展史(1924—2024)
14
作者 冯双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0,共18页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由原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和岭南大学化学学科合并而成,已走过百年征程。在陈宗南、富伦、龙康侯、林尚安、曾汉民、计亮年、陈小明等院系负责人和科学家的努力下,克服艰难险阻,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 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由原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和岭南大学化学学科合并而成,已走过百年征程。在陈宗南、富伦、龙康侯、林尚安、曾汉民、计亮年、陈小明等院系负责人和科学家的努力下,克服艰难险阻,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无机化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化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出梁栋材、黄维垣、江元生、苏锵、姜中宏、黄翠芬院士等一批学界翘楚。化学学科在建设与发展上,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搭平台,聚人才,重交叉,促进学产研用结合,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大批科研成果走向应用,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化学成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学科建设国家梯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学科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无机化学 学科建设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问题研究院及其对华事务关系探析(1928-1930)
15
作者 赵若璇 马飞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为解决苏联缺乏马列主义汉学家的紧急问题,莫斯科中山大学于1928年在其体系内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院,专门从事马列主义汉学研究。该院的成立始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其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与共产国际紧密相连,迅速成为联共(布)与... 为解决苏联缺乏马列主义汉学家的紧急问题,莫斯科中山大学于1928年在其体系内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院,专门从事马列主义汉学研究。该院的成立始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其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与共产国际紧密相连,迅速成为联共(布)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重要的咨询单位。在与共产国际的互动中,中国问题研究院通过翻译文章的刊发和直接撰写相关文件等方式对共产国际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通过吸纳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参与报告和研讨会,并提供学术研究资源,该院在非决策事务中也对共产国际产生了影响。共产国际试图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以指导中国革命问题,这一积极尝试在学术领域留下了一些重要成果,但由于受制于政治要求的限制,其对共产国际学术性质的帮助并未达到预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中山大学 共产国际 汉学研究 中国问题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粤北时期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述略
16
作者 王志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了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的出版情况:考订了粤北时期创办的刊物7种、继办或复办的刊物4种的办刊基本情况,指出了现有研究资料中存在的纰漏,补充了由中山大学教授主办的4种刊物的情况。同时,辨析了未...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梳理了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时期社科学术期刊的出版情况:考订了粤北时期创办的刊物7种、继办或复办的刊物4种的办刊基本情况,指出了现有研究资料中存在的纰漏,补充了由中山大学教授主办的4种刊物的情况。同时,辨析了未能复办或存疑的刊物3种。这些刊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抗战文化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中山大学 粤北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大学校园营建的本土群像与实践——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研究
17
作者 平辉 王镇林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民国时期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及营造厂设计建造的大规模建筑工程,是研究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实践的生动样本。文章试图回溯其工程实施现场的群像,以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为主要资料源,分析了校园营建过程中大学、建筑...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是民国时期全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及营造厂设计建造的大规模建筑工程,是研究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实践的生动样本。文章试图回溯其工程实施现场的群像,以合约章程与工程记录为主要资料源,分析了校园营建过程中大学、建筑师、承建方等参与主体的角色与互动关系,明晰了对遗产物质空间形态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建筑生产组织网络,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建材生产、工艺技术、办学理念等因素。研究以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为例,为群落式近代建筑遗产在整体工程尺度上的价值挖掘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 近代建筑遗产 合约章程 建筑生产网络 材料 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历史文献数字人文图书馆构建--以徽州文书数字人文图书馆实践反思为例 被引量:33
18
作者 王蕾 薛玉 +1 位作者 肖鹏 申斌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36,共7页
随着"向下看"的史学路径日渐成为主流思潮,民间历史文献资源的收藏、利用与数据库开发已成为学术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数字人文的兴起恰好为这一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系统化思路。文章对当前中国图书馆界数字人文相关会议、理论研... 随着"向下看"的史学路径日渐成为主流思潮,民间历史文献资源的收藏、利用与数据库开发已成为学术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数字人文的兴起恰好为这一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系统化思路。文章对当前中国图书馆界数字人文相关会议、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发进行回顾,提出对数字人文领域而言,民间历史文献资源同样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从中山大学图书馆徽州文书数据库的实践案例出发,从元数据方案、检索点设计和数据关联等角度,初步总结数字人文兴起的语境之下,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和研究传统,展开民间历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书 民间历史文献 数字人文 中山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的怀旧意象及其空间性建构——以中山大学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蔡晓梅 刘晨 朱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0-717,共8页
以中山大学校友作为调研对象,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通过深度访谈和绘制校园意象地图2种方法获取原始资料,援引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性理论,探讨大学的怀旧意象及其空间性建构,发现:①大学具有指示性与评价性怀旧意象,受到大学的客观物质环境... 以中山大学校友作为调研对象,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通过深度访谈和绘制校园意象地图2种方法获取原始资料,援引城市意象和城市空间性理论,探讨大学的怀旧意象及其空间性建构,发现:①大学具有指示性与评价性怀旧意象,受到大学的客观物质环境、校友不同的个人经历、生活路径、毕业时间和性别等影响;②大学基于怀旧意象形成的空间性具有物质性、权力性和情感性3个维度,即大学的怀旧空间性以物质性为载体,以情感性为主导,同时情感性与权力性彼此冲突与融合,使之成为修复性怀旧空间和反思性怀旧空间的矛盾统一体。研究验证并补充了以往人文地理学对怀旧及空间研究的相关结论,并对高校校友资源建设和校友制度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 意象 空间性 新文化地理学 中山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高骏 胡建华 +3 位作者 孙凤萍 李春华 王英 蒋凤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近年来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MWS)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不断流行和蔓延的趋势。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学者确认为是引起PMWS的主要病原体,许多对PCV-2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P... 近年来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multisystemicwastingsyndrome,PMWS)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不断流行和蔓延的趋势。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学者确认为是引起PMWS的主要病原体,许多对PCV-2的研究也主要是针对PMWS的。本文就近年来对猪圆环病毒的病原及致病性、流性病学、诊断及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 PMWS PCV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防制 诊断 病原体 研究进展 性病学 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