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in gastric mucosal cells by the serum derived from rat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stomach meridian acupoints 被引量:11
1
作者 Zong-Bao Yang Jie Yan Xiao-Ping Zou Shou-Xiang Yi Xiao-Rong Chang Ya-Ping Lin Xi-Ping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4期5557-5561,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rum derived from rat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stomach meridian acupoints on the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gene in gastric mucosal cells. METHO...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erum derived from rat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stomach meridian acupoints on the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gene in gastric mucosal cells. METHODS: The stress-induced gastric mucosal injury in ra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water-immersion and restrained stress methods. 52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 = 8), model group (n = 8), model serum group (n = 12), stomach serum group (n = 12), and gallbladder serum group (n = 12). The gastric mucosal cells were separated by pronase-EDTA digestion method and incubated with serum. The EGFR gene expression in gastric mucosal cells was detect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method. 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0.6860 ± 0.0594), the serum derived from rats of the stomach group (1.2272 ± 0.0813, P = 0.00 < 0.01) and gallbladder group (0.9640 ± 0.0387, P = 0.00 < 0.01) had a tendency to enhance the EGFR gene expression in gastric mucosal cells. Such tendency existed in the model group (0.7104 ± 0.0457) but with no signifi cant difference (P = 0.495 > 0.05) and in model serum group (0.8516 ± 0.0409) with an extremely obvious difference (P = 0.001 < 0.01). Furthermore, the EGFR gene expression in stomach serum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allbladder serum group (P = 0.00 < 0.01).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serumderived from rat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t stomach meridian acupoints can distinctly increase the EGFR gene expression of gastric mucosal cells. Therefore, there is certain meridian specificity in the serum, which could provide a proof for the TCM theory “particular relation between meridian and internal org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ACUPUNCTURE SERUM stomach meridian acupoints Gastric mucosal cells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Gene ex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ussion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Perioperative Period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s
2
作者 Jinlu Wang Qiang Zan Sirui Xi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1年第1期82-89,共8页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orthopedic perioperative period.It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peripheral vein dilation,slow blood flow;long-term immobilization,b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orthopedic perioperative period.It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peripheral vein dilation,slow blood flow;long-term immobilization,bed rest and so on.On the one hand,it affects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exercise and functional recovery,on the other hand,it increases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economic burden,increases the pain of patients and even endangers their lives.Effec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This stud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on 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daily conditioning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hop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stomach meridian Spleen meridi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l Excessive Heat by Puncturing Acupoints of Stomach Meridian 被引量:3
3
作者 柏亚萍 傅杰英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7年第4期224-229,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the acupoints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in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l excessive heat. Methods: Fifty-one cases of the patients with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the acupoints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in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l excessive heat. Methods: Fifty-one cases of the patients with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l excessive heat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The acupoints of the stomach meridian were mainly selected for the treatment group (A),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ack-Shu and Front-Mu points were us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B). The treatment was given once every other day, with one month as a course, 3 courses in total,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the patients and to determine the obesity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and the experimental indexes such as leptin, blood lipids, blood sugar and ACHE. Results: In comparison of the control group, various obesity indexes could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1), hyperleptinemia and fat metabolic disturbance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oth P〈0,05) and the imbalance status of the parasympathetic hyperfunct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reversed (P〈0.05) in the patients with obesit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The stomach-meridian acupoints can function on many ring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besity and are key and effective acupoints for obesity of gastrointestinal excessive 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stomach meridian OBESITY
原文传递
Research Status and Perspective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tomach Meridian Points and Stomach
4
作者 张英进 严洁 韩丑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action mechanism on correlation between stomach meridians points and stomach as well as its perspective from myriad ancient and modem literature.
关键词 stomach meridian stomach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and meridians Literature Review
原文传递
督脉火龙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胃肠激素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胡志鹏 汪秀梅 《针灸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督脉火龙灸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属脾胃虚寒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机体胃肠激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督脉火龙灸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属脾胃虚寒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机体胃肠激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CAG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督脉火龙灸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胃黏膜评分变化,采用生命质量量表(SF-36)中生理健康(PCS)和心理健康(MCS)评分评价患者身心健康状况,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胃肠激素指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胃黏膜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CS、MC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明显降低了血清中GAS及MOD水平,提升了SS、MTL、SOD及GSH-P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胃黏膜评分及血清中GAS、MOD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S、MCS评分及血清中SS、MTL、SOD和GSH-Px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火龙灸用于CAG证属脾胃虚寒者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恢复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胃肠激素水平及氧化应激状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寒 督脉火龙灸 胃肠激素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循经理论为基础的刮痧联合五行音乐在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中的应用
6
作者 姚丽君 朱晓芳 +2 位作者 何莹莹 韩思妤 朱璐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以循经理论为基础的刮痧联合五行音乐在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106例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 目的探讨以循经理论为基础的刮痧联合五行音乐在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中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106例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循经理论为基础的刮痧联合五行音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疼痛症状变化、生活质量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内容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低(P<0.05),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循经理论为基础的刮痧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肝胃气滞型胃络痛伴失眠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睡眠质量,减轻疼痛,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经理论 刮痧 五行音乐 肝胃气滞型 胃络痛 失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守沛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经验
7
作者 朱瑛 曹守沛 《河南中医》 2025年第2期244-249,共6页
曹守沛教授认为,“脾虚内伤,痰浊、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生的常见病因,“心脾气虚,痰瘀阻络”为其常见病机。曹教授注重“心脾同治”,倡导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以健脾益气、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曹守沛教授认为,“脾虚内伤,痰浊、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发生的常见病因,“心脾气虚,痰瘀阻络”为其常见病机。曹教授注重“心脾同治”,倡导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以健脾益气、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将“健脾益气通脉”的思想贯穿冠心病治疗的始终,自拟“调脾通络方”加减辨治冠心病。曹教授治疗过程中,药物用量均衡,标本兼顾,痰瘀并治,同时衷中参西,对“证”亦对“病”、对“症”,分别施以针对性用药,实现全面辨治,整体调护。气虚血瘀者,因其痰浊证素不显,兼有血虚之候,以自拟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之;痰浊、血瘀并见者则以自拟方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或二陈汤加减,以痰瘀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从脾胃论治 心脾气虚证 调脾通络方 曹守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腧穴歌诀记忆法在经络腧穴学教学的应用——以胃经为例
8
作者 李记泉 戴俭宇 +4 位作者 白增华 王列 马原 金颖 李思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4期24-26,共3页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经络腧穴学中的腧穴数量繁多,一直以来都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记忆的难点。针灸歌赋借用文学体例形式,融合针灸学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针灸和经络腧穴的...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经络腧穴学中的腧穴数量繁多,一直以来都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记忆的难点。针灸歌赋借用文学体例形式,融合针灸学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针灸和经络腧穴的重要载体之一。时过境迁,古代腧穴歌诀难以契合现代经络腧穴学教学要求。文章在现代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指导下,结合古代腧穴歌诀,拟定一套覆盖十四经的腧穴歌诀。以胃经腧穴歌诀为例,阐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提高腧穴教学的近期与远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腧穴学 针灸歌赋 歌诀记忆法 胃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9
作者 李博 杨小静 +3 位作者 梁婧翘 张雅冬 韩强 许昕(指导)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59-163,共5页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脉 脾胃病 异病同治 妇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理论探析
10
作者 黄天奇 傅璐瑶 +1 位作者 何克林 马睿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取穴依据、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马睿杰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结果]马睿杰教授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主导,依靠营卫阴阳调节,与脏腑功能相关,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重视经络病候理论和中焦脾胃气机,认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营卫失和,脾胃亏虚、心神失养,升降失常、斡旋失司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胃针法是马睿杰教授以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治疗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此针法通过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平衡机体阴阳等改善失眠。[结论]和胃针法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取穴精简、疼痛感轻、远期疗效好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切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胃针法 失眠 经络病候理论 脾胃 理论探讨 足阳明胃经 临床经验 马睿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特色探骊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汝涵 曹思慧 +8 位作者 罗坚 肖逸 罗容 刘未艾 熊暑霖 刘琼 常小荣 钟欢 刘密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422-1426,共5页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机为要,辨证严谨,选穴精准,以四白、梁门、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用穴,并注重灸法的运用。常小荣教授提倡学习经典与继承创新,坚持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传承发展“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脏腑相关 脾胃病 三段取穴 灸法 名医经验 常小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研究
12
作者 苗乐静 司丽丽 田鸽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19-322,331,共5页
目的:探究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探究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天枢、梁丘、丰隆、上巨虚)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脊髓损伤评定量表(ASIA)神经功能评定(运动、感觉)。脊髓独立性(SCIM-Ⅲ)、膀胱功能(排尿次数、日最大排尿量)、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生活质量水平[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表(MLHFO)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SIA运动评估MS、感觉指数SIS评分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SCIM-Ⅲ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次数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日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多,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VC、FEV1值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VC、FEV1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明显,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能有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功能障碍,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足阳明胃经经穴 脊髓损伤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灵枢·营卫生会》解读“六经病欲解时”和六经病
13
作者 邱睿懿 吴柏升 +1 位作者 王洁宜 刘晓谷 《河南中医》 2024年第6期816-819,共4页
《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荣卫二气于阴分、阳分各行二十五周,对应昼夜。太阳病欲解时,卫气运行到日中重阳,胃气相对较强,卫气行而盛于外,荣气相对充足。阳... 《灵枢·营卫生会》言:“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荣卫二气于阴分、阳分各行二十五周,对应昼夜。太阳病欲解时,卫气运行到日中重阳,胃气相对较强,卫气行而盛于外,荣气相对充足。阳明病欲解时,阳尽而阴受气,卫气盛于荣气。少阳病欲解时,阳气从里出表,荣卫二气较弱。太阴病欲解时为重阴,胃气虚衰,荣卫二气生成不足。少阴病欲解时为阴衰,胃气弱,卫气衰,荣气弱。厥阴病欲解时,阴尽而阳受气,此时胃气弱致荣卫生成不足,但同时有卫气初出的趋势。治疗在于维持胃气的正常运行及荣卫二气的平衡,太阳病当泻卫固荣,方选麻黄汤类方;阳明病当清卫补荣,方选承气汤、白虎汤类方;少阳病当补荣疏卫,方选柴胡类方;太阴病当补荣和卫,方选桂枝汤类方;少阴病当补卫固胃护荣,方选四逆汤类方;厥阴病当护胃存荣固卫,方选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欲解时” 荣气 卫气 胃气 六经病 《灵枢·营卫生会》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机”探析
14
作者 朱杰 叶婷 +2 位作者 宋晓晨 王雪华 陈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64-670,共7页
“枢机”最早起源于北斗七星之天枢,门户枢是其形象化的表现。在《黄帝内经》中应用有三,一是指关节,二是指穴位,三是指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后者被运用到《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其中少阳枢机历代医家关注最多。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丰... “枢机”最早起源于北斗七星之天枢,门户枢是其形象化的表现。在《黄帝内经》中应用有三,一是指关节,二是指穴位,三是指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后者被运用到《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其中少阳枢机历代医家关注最多。后世医家在实践中丰富了“枢机”内涵,提出了脾胃枢机、玄府枢机、卫气营血枢机、三焦枢机、膜原枢机、脏腑枢机、枢经学说等,并在枢机病变的治疗中提出了枢机之剂,对枢机病变治疗的方药进行初步总结。枢机不仅是阴阳表里、寒热内外、上下气血出入的通道,更是正气与邪气斗争进出的场所,是疾病转归的关键。枢机宜调、宜和,在扶正的同时祛邪,给邪气以出路。调枢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瞑眩反应,临床需注意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机 脾胃 玄府 卫气营血 膜原 三焦 经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常小荣 严洁 +2 位作者 李江山 林亚平 易受乡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75-677,共3页
目的 :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 4 0只大耳白兔用无水乙醇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 ,然后观察针刺对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结果 :胃粘膜损伤造模后 ,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下降 (P <0 0 1) ,针刺“四白”... 目的 :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 4 0只大耳白兔用无水乙醇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 ,然后观察针刺对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结果 :胃粘膜损伤造模后 ,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下降 (P <0 0 1) ,针刺“四白”、“足三里”穴能增强胃运动 ,针后比针前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后可使胃运动振幅指数上升 ,提示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阳明经穴 胃粘膜损伤 胃运动功能 针灸效应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防御性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2
16
作者 严洁 常小荣 +5 位作者 刘建华 邓常青 李铁浪 李江山 易受乡 林亚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50-352,共3页
方法  采用电针家兔足阳明经头面“四白”穴 ,躯干“梁门”穴、下肢“足三里”穴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的防御性保护作用 ,以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  电针足阳明经不同部位经穴 ,均可使家兔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 ,胃... 方法  采用电针家兔足阳明经头面“四白”穴 ,躯干“梁门”穴、下肢“足三里”穴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的防御性保护作用 ,以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  电针足阳明经不同部位经穴 ,均可使家兔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 ,胃粘膜前列腺素E2 (PGE2 )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含量增加 ,其中以“足三里”穴最为明显 (P <0 0 1) ,而电针“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则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电针足阳明经不同部位经穴 ,可能是通过胃粘膜组织中PGE2 与EGF发挥了对胃粘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损伤 电针疗法 足阳明经穴 防御性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黄晓卿 姚志方 +3 位作者 陈凌 张炜 胡翔龙 倪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 :用药物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 3个穴位和胃经的 4个穴位 ,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 ,比较不同穴位针刺后的调节效...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 :用药物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 3个穴位和胃经的 4个穴位 ,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 ,比较不同穴位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 :(1 )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位针刺效应基本一致。 (2 )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全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 :(1 )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经 心包经 针灸效应 胃电节律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光彬 柳澄 +4 位作者 武乐斌 闫镔 高树中 邵广瑞 吕庆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6,I0007-I0009,共9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功能磁共振成像 足阳明胃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经穴位电阻测试分析 被引量:25
19
作者 安贺军 朱宏 +5 位作者 张波 郭雁冰 李玉华 王普艳 李洁 许继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3期366-368,共3页
目的测试并分析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经穴位的电阻,总结疾病状态下胃经的虚实状况,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共收集51例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 目的测试并分析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经穴位的电阻,总结疾病状态下胃经的虚实状况,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共收集51例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丰隆、足三里、梁丘诸穴电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冲阳穴电阻显著低于其他穴位,梁丘穴电阻显著高于其他穴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络瘀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经穴位电阻值不同,体现了胃经诸穴的不同虚实状况和本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的基本病机,可以有效地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络瘀血 电阻 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孙大勇 黄裕新 +2 位作者 高巍 褚自宏 王庆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 2 0只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 (每组 5只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变化 ,同步测定血浆及胃粘膜组织中降钙素基因...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 2 0只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 (每组 5只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变化 ,同步测定血浆及胃粘膜组织中降钙素基因肽 (CGRP)含量 ,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电针足三里穴可使狗胃粘膜血流量增加 (与针剌前比P <0 0 5或P <0 0 1) ,使血浆和胃体粘膜中的CGRP含量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而针剌上巨虚穴有同样的作用趋向 ,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 ;针刺非经非穴组未见这一变化。【结论】说明电针足阳明胃经穴位 ,尤其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流量 ,这种改善可能与针剌影响血浆和胃粘膜的CGRP含量升高有关 ,这可能也是电针足三里可以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足阳明胃经 胃粘膜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作用机制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