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胃蛋白酶原A、胃质子泵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邓燕飞 薛洋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8-625,共8页
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斑鳜胃蛋白酶原A(PGA1、PGA2)、胃质子泵α和β亚基cDNA序列。结果表明,PGA1、PGA2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1361bp、1348bp,其编码的前肽中均包含信号肽、激活肽和胃蛋白酶3个部分,成熟肽中含有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6个半胱... 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斑鳜胃蛋白酶原A(PGA1、PGA2)、胃质子泵α和β亚基cDNA序列。结果表明,PGA1、PGA2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1361bp、1348bp,其编码的前肽中均包含信号肽、激活肽和胃蛋白酶3个部分,成熟肽中含有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6个半胱氨酸残基。PGA1与PGA2在氨基酸序列组成、理化性质、功能位点、空间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暗示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PGA1、PGA2的DNA序列均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胃质子泵α和β亚基cDNA全长序列分别为3531bp、1742bp,α亚基具有高度保守性,而β亚基具有相对变异性。斑鳜成体组织中PGA1、PGA2和胃质子泵α、β亚基的RT-PCR检测显示,它们均一致在食道和胃中大量表达,推测PGA1、PGA2与胃质子泵间的表达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胃蛋白酶原A 胃质子泵 序列特征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田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74,共7页
水温15.00℃~28.00℃下,将体质量(17.17±2.76)g的3月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饲养在面积3 m2的水泥池中,投喂活饵料鱼(饵料鱼组)和配合饲料(饲料组),180 d后分别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 水温15.00℃~28.00℃下,将体质量(17.17±2.76)g的3月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饲养在面积3 m2的水泥池中,投喂活饵料鱼(饵料鱼组)和配合饲料(饲料组),180 d后分别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眼间距(X6)、体高(X7)、体宽(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两组斑鳜体质量变异系数均最大,具有最大的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采用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饵料鱼=-145.798+0.628X2+2.925X7,Y饲料=-103.470+0.465X2+1.837X4+1.631X7。通径分析发现,饵料鱼组体高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长次之,两者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71;饲料组体高的直接作用最大,体长和吻长次之,三者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81。综上表明,不同饵料影响斑鳜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亦不同,但第一主控性状均为体高。建议将体高作为9月龄斑鳜选育的首选形态性状,体长作为饵料鱼养殖斑鳜的辅选性状,体长和吻长作为饲料养殖斑鳜的辅选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ng-read genome assemblies reveal a cis-regulatory landscape associated with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two sister Siniperca fish species 被引量:1
3
作者 Guang-Xian Tu Xin-Shuang Zhang +8 位作者 Rui-Run Jiang Long Zhang Cheng-Jun Lai Zhu-Yue Yan Yan-Rong Lv Shao-Ping Weng Li Zhang Jian-Guo He Muhua Wang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87-302,共16页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accurately identifying structural variants(SVs) across genomes,their impact on cisregulato ry diverge n ce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especially fish,remains to be explored.Recently identified...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accurately identifying structural variants(SVs) across genomes,their impact on cisregulato ry diverge n ce of closely related species,especially fish,remains to be explored.Recently identified broad H3K4me3 domains are essential for the regul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several biological processes.However,the role of broad H3K4me3 domains in phenotypic divergence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Siniperca chuatsi and S.scherzeri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divergent in several phenotypic traits,making them an ideal model to study cis-regulatory evolution in sister species.Here,we generated chromosome-level genomes of S.chuatsi and S.scherzeri,with assembled genome sizes of 716.35 and740.54 Mb,respectively.The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S.chuatsi and S.scherzeri were studied by inferring dynamic changes in ancestral population sizes.To explore the genetic basis of adaptation in S.chuatsi and S.scherzeri,we performed gene family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analysis and identified positively selected genes(PSGs).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Vs in cis-regulatory divergence of closely related fish species,we identified high-quality SVs as well as divergent H3K27ac and H3K4me3 domains in the genomes of S.chuatsi and S.scherzeri.Integrate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is-regulatory divergence caused by SVs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phenotypic divergence between S.chuatsi and S.scherzeri.Additionally,divergent broad H3K4me3 domains were mostly associated with cancer-related genes in S.chuatsi and S.scherzeri and contributed to their phenotypic diverg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s-regulatory divergence Structural variants H3K27ac Broad H3K4me3 siniperca chuatsi siniperca scherze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聚缩虫病并发感染水霉菌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煜 王鑫鑫 +3 位作者 陈斌 卓玉琛 张晶晶 樊海平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272-1276,共5页
为防治斑鳜聚缩虫、水霉菌并发病,采用多种商品渔药及食盐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对聚缩虫和水霉菌有一定杀灭效果且对斑鳜毒性较低的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和食盐,并进行了联合药物对该病的治疗试验和药物协同作用评判。试验结果显示,在... 为防治斑鳜聚缩虫、水霉菌并发病,采用多种商品渔药及食盐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对聚缩虫和水霉菌有一定杀灭效果且对斑鳜毒性较低的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和食盐,并进行了联合药物对该病的治疗试验和药物协同作用评判。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8℃~22℃条件下,0.3 mg·L^(-1)的纤虫净与8 000 mg·L^(-1)食盐联合用药连续浸泡144 h对聚缩虫、水霉菌的死亡率均达到100%,植物源性杀虫剂纤虫净与食盐对聚缩虫药效的相互作用为相加,对水霉菌具有协同增强作用,该药物组合对斑鳜聚缩虫病并发感染水霉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聚缩虫病 水霉菌 并发感染 渔药 防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土著鳜鱼种质资源鉴定
5
作者 王江江 高晓田 +4 位作者 赵春龙 于琪 赵欣 孙砚峰 吴成宾 《河北渔业》 2024年第9期37-46,F0003,共11页
为探明河北省内的鳜属鱼类现状,更好地为全国鳜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以线粒体COX 1和全基因组范围SNP标记为支撑对鳜属群体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40条全长为697 bp的CO... 为探明河北省内的鳜属鱼类现状,更好地为全国鳜鱼种质资源保护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以线粒体COX 1和全基因组范围SNP标记为支撑对鳜属群体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40条全长为697 bp的COX 1同源序列和SSH01、SSH02两个单倍型序列。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两个单倍型先聚为一支,后又与斑鳜聚为一支。在地理种群系统发生树中,两个单倍型与参考的韩国Changju斑鳜聚为一支。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 o均值为0.330,PIC均值为0.269,近交系数均值约为0,SSH01和SSH02在观测杂合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群体中共祖系数为0的占总体的71.41%,存在较多亲缘关系近的个体。PCA分析结果发现,群体为可分为3个遗传结构,Cluster0、Cluster1、Cluster2;Admixture显示最有可能存在2个祖先;连锁不平衡分析的结果为,在95%置信区间下群体的N e范围为14.8~27.6。河北省斑鳜存在两个单倍型,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与韩国Changju斑鳜有较高的亲缘性,可通过人为引种和增殖放流的方式保护好省内的鳜鱼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线粒体COX 1 SN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不同饵料对斑鳜生长及消化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赖铭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23-2534,共12页
【目的】探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摄食配合饲料后其生长与消化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开展以配合饲料替代传统饵料鱼的斑鳜规模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驯化和未驯化斑鳜苗种各180尾,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活饵鱼,饲养20周后饥饿24... 【目的】探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摄食配合饲料后其生长与消化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开展以配合饲料替代传统饵料鱼的斑鳜规模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驯化和未驯化斑鳜苗种各180尾,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活饵鱼,饲养20周后饥饿24 h,测定分析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至饲养20周后,饲料组斑鳜的存活率、脏体比与活饵组斑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活饵组斑鳜(P<0.05,下同);饲料组斑鳜肠道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斑鳜,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活饵组斑鳜,而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此外,饲料组斑鳜肠道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著低于活饵组斑鳜,但二者间的肠黏膜褶皱数无显著差异。在肠道微生物群落方面,饲料组斑鳜肠道微生物群落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低于活饵组斑鳜,但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2种饵料投喂模式下斑鳜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绝对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之和在98.00%以上;在属分类水平上,饲料组斑鳜肠道内的伯克霍尔德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活饵组斑鳜,而鞘氨醇盒菌属和支原体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活饵组斑鳜。【结论】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投喂斑鳜,其生长速度显著降低,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适应性变化,尤其是配合饲料的投喂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稳定性。可见,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养殖斑鳜具有可行性,但还需进一步优化饲料营养组分及投喂策略,提高配合饲料养殖下斑鳜的生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配合饲料 活饵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肠道组织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肠道组织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早期的免疫响应
7
作者 赖铭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3-771,共9页
【目的】嗜水气单胞菌是危害斑鳜养殖生产的主要病原之一。研究斑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其肠道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解析鱼体对细菌性感染的免疫应答分子机制,为防控淡水鱼类细菌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鳜6 h... 【目的】嗜水气单胞菌是危害斑鳜养殖生产的主要病原之一。研究斑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其肠道组织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解析鱼体对细菌性感染的免疫应答分子机制,为防控淡水鱼类细菌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斑鳜6 h后,利用Illumina Hiseq 6000测序平台对斑鳜肠道组织进行RNA-seq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斑鳜肠道组织存在107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669个上调DEGs和408个下调DEGs。其中,与免疫相关的上调DEGs主要有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F(IL-17F)、正五聚蛋白3(PTX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含pyrin结构域蛋白6(NLRP6)、C型凝集素域家族4E(CLEC4E)、胆固醇-25-羟化酶(CH25H)和激活转录因子1(ATF1)等。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激活信号通路、免疫应答调节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活化的正调控过程以及细胞修复和调节过程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免疫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7个随机选取的与免疫相关的DEGs的表达量与RNA-seq测序结果存在一致性。【结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斑鳜肠道组织MMP3、IL-1β、PTX3、NLRP6、CLEC4E表达量的差异较为显著,可能是参与斑鳜肠炎发生的关键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嗜水气单胞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喂养模式对斑鳜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8
作者 张风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3-90,共8页
为研究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两种投喂模式对斑鳜生长和肌肉营养组分的影响,试验通过设置2个组别,对斑鳜幼鱼分别投喂配合饲料(FG)和鲜活饵料(LG),开展9个月的养殖对比试验,对比生长表型和肌肉营养组分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表型方面,LG组... 为研究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两种投喂模式对斑鳜生长和肌肉营养组分的影响,试验通过设置2个组别,对斑鳜幼鱼分别投喂配合饲料(FG)和鲜活饵料(LG),开展9个月的养殖对比试验,对比生长表型和肌肉营养组分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表型方面,LG组的斑鳜在存活率、增重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等指标方面均显著高于FG组(P<0.05)。在肌肉组分方面,LG组的斑鳜肌肉粗蛋白质含量(20.45%)低于FG组(21.35%,P<0.05),与之相反的是粗脂肪含量(1.45%)高于FG组(0.65%,P<0.05),而在水分和灰分含量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两种投喂模式下的斑鳜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氨基酸,LG组斑鳜的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FG组(P<0.05),甘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FG组(P<0.05),其他14种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无显著差异;在AAS和CS的评分方面,LG组在除赖氨酸外的必需氨基酸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FG组(P<0.05)。在水解脂肪酸方面,LG组斑鳜共检测到17种脂肪酸,比FG组多1种(花生酸),两组间肌肉组分中有1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LG组饱和脂肪酸含量(25.36%)显著低于FG组(29.83%)(P<0.05),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含量均高于FG组(P<0.05)。鲜活饵料养殖的斑鳜在生长性能、肌肉营养品质均略优于饲料养殖的斑鳜,同时两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养殖的斑鳜肌肉均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均为人类可食用的优质蛋白源,研究结果为斑鳜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饲料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3 位作者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赵建 朱新平 +2 位作者 陈永乐 刘毅辉 谢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509,共4页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斑鳜与翘嘴鳜、翘嘴鳜与杂交鳜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对可数性状和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欧氏距离,结果显示:杂交鳜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父本斑鳜,在头部和尾部继承了更多翘嘴鳜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鳜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种内遗传多态性以及与翘嘴鳜的分子鉴别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星 杨军峰 +6 位作者 汤明亮 彭智 赵兴高 曾可为 蔡焰直 邵雪玲 刘思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1-895,共5页
关键词 斑鳜 翘嘴鳜 RAPD 遗传相似度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斑鳜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胡振禧 黄洪贵 +2 位作者 吴妹英 赖铭勇 黄柳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 研究不同温度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28℃温度范围内,斑鳜胚胎均能孵化出膜;随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达囊胚期、原肠期和出膜期的时间均相对缩短,温度对囊胚期前的发育进程影响较小,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后,温度升高胚胎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T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T=306 738x^-2.463,R^2=0.996 6(P〈0.01);在18-26℃温度范围内,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较低,孵化率较高,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达28℃时,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的死亡率极显著上升,孵化率下降极显著(P〈0.01),孵化率y与温度x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y=-1.032 1x^2+44.107x-379.99,R^2=0.917 4(P〈0.01)。斑鳜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温度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斑鳜六个群体mtDNA Cyt b序列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李思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9-593,共5页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群体31尾斑鳜(Sinipercascherzeri)mt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在长度为781bp的同源序列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9.6%,碱基替换大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在31个体中共检出16种单倍型。鸭绿江、海河群体与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斑鳜6个群体间总的遗传分化水平FST为0.9307(P<0.01),差异极显著。构建的NJ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海河群体和鸭绿江群体构成了一支北方群体;长江群体、闽江群体和西江群体构成了南方群体;而钱塘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这表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未与其自然地理分布格局呈完全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CYT B基因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15
14
作者 宓国强 练青平 +1 位作者 王雨辰 沈土山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1-427,共7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 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翘嘴鳜(♀)×斑鳜(♂)人工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漂浮卵,微粘性,卵径1.6~1.8mm。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1h45min,胚盘隆起;2h30min,进入卵裂期;3h15min,进入桑椹期;4h15min,进入囊胚期;11h,进入原肠期;13h40min,进入神经胚期;14h20min,进入胚孔封闭期;17h20min,进入肌节出现期;20h10min,进入视泡期;25h,进入尾芽期;26h40min,进入肌肉效应期;31h,进入晶体出现期;35h10min,进入心跳期;49h10min,进入眼色素形成期;51h20min,进入血液循环期;59h10min后,开始出膜。整个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偏向于母本翘嘴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 斑鳜 杂交子一代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水培养条件下斑鳜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磊 樊启学 +4 位作者 方巍 赵志刚 李波 杨凯 董俊锋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2-1159,共8页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 在孵化环道连续微流水培养、水温(24±2)℃条件下,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初孵仔鱼全长为(4.87±0.10)mm(n=50),卵黄囊体积为(1.461±0.172)mm3(n=50),油球直径为(0.47±0.04)mm(n=50)。仔鱼孵出12h,胸鳍增大,具有一定阵发性水平游动能力,1日龄巡游模式建立;2日龄口膜消失,开始主动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3日龄外源性摄食关系完全建立。5日龄仔鱼的卵黄和油球全部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15日龄全长达到(13.72±0.76)mm(n=12)。仔鱼发育过程中,其全长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较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外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59 mm/d,对仔鱼全长TL(mm)与日龄D(d)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4D3+0.0283D2+0.2159D+4.9335(R2=0.985,n=261)。2—15日龄,口宽与全长呈正比关系。仔鱼从初孵到PNR仅为5—6d,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4d,仔鱼依赖外源性营养开始时间较早,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仔鱼 生长 初次摄食率 不可逆转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1 位作者 李思发 王传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4-309,共6页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斑鳜65尾个体中,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并观察到一些群体的特异性条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长江群体最大(6.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的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7850(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斑鳜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斑鳜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分布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突变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其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横亘于我国内陆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的形成可能是东亚斑鳜最先出现南北间群体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遗传变异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磊 罗渡 +4 位作者 卢薛 王鹏飞 胥鹏 曾雷 李桂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000~1500 g;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 实验所用翘嘴鳜(♀, Siniperca chuatsi)2~3龄,体质量1000~1500 g;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1~2龄,体质量300~500 g。于繁殖季节选取成熟度好的亲鱼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催产。通过筛选D-15、D-17、Ringer液和 M-Hank’s液4种稀释液和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乙二醇(EG)、1,2-丙二醇(PG)和二甲基甲酰胺(DMF)5种抗冻剂,发现DMSO和D-17分别是优选的抗冻剂和稀释液。以D-17作为斑鳜精子的稀释液,按照1︰3(精液︰稀释液)体积比稀释,添加10%体积的DMSO作为抗冻剂,按照三步冷冻法超低温冷冻保存,37℃水浴解冻的斑鳜精子,经CASA分析精子活率为(83.26±18.20)%, SCGE检测表明70%以上的精子核DNA不会发生损伤; FCM分析表明26.74%的解冻精子有完整的细胞膜且线粒体功能正常;用冷冻复苏斑鳜精子与翘嘴鳜精卵进行人工授精,最高受精率(39.6±6.5)%,温度24~28℃孵化时间38 h,孵化后的鱼苗发育正常,开口1周以后的鱼苗全长(1.346±0.255) cm,体高(0.438±0.103) cm,体质量(0.045±0.020) g。鲜精受精鱼苗和冻精受精鱼苗在开口后1周的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D-17+10% DMSO可用于斑鳜精液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本研究将有助于斑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冷冻保存的斑鳜精液在翘嘴鳜(♀)×斑鳜(♂)杂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精子 冷冻保存 杂交育种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许淼洋 郭金涛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640,共5页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鳜鱼 杂交 形态参数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后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传阳 许淼洋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钱德 吴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2.167,观测杂合度0.310,多态信息含量0.388),斑鳜群体遗传多态性高于鳜鱼群体;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的遗传杂合性高于斑鳜与鳜鱼。杂交一代在各位点上均表现为杂合型,是真实二倍体杂种,杂交一代与斑鳜间的遗传距离(0.3446)大于鳜鱼(0.2401),遗传表现上偏向鳜鱼。杂交二代群体与杂交一代间遗传距离最小,在10个特异性位点中观察有遗传分离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鳜鱼杂种鉴定、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鳜鱼 杂交后代 遗传特征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鳜胚胎发育观察 被引量:21
20
作者 宓国强 练青平 +1 位作者 王雨辰 沈土山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64-269,共6页
通过对斑鳜(♀)×翘嘴鳜(♂)人工杂交F1胚胎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杂交F1的卵裂方式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2 h 30 min进入2细胞期,受精后4h 30 min进入... 通过对斑鳜(♀)×翘嘴鳜(♂)人工杂交F1胚胎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了其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杂交F1的卵裂方式属于盘状卵裂,在水温(24±1)℃条件下,受精后2 h 30 min进入2细胞期,受精后4h 30 min进入囊胚期,受精后13 h进入原肠期,受精后19 h 40 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22 h 30 min进入器官形成期,受精后117 h 30 min仔鱼出膜。杂交F1的胚胎发育特征与母本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翘嘴鳜 杂交F1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