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史记》的杰出成就光耀千秋——《〈史记〉精华十五讲》撰著感言
1
作者 陈其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6-52,108,共8页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气势非凡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它展露出卓越的史识和非凡的创造力,做到了“通古今之变”;运用多维历史视野,实现了“立体式著史”;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突出地体现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在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气势非凡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它展露出卓越的史识和非凡的创造力,做到了“通古今之变”;运用多维历史视野,实现了“立体式著史”;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突出地体现了“人”是历史的创造者;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实现了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记载了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展现拥抱全民族文化的宽阔胸怀。《史记》在微观层面的体例安排和谋篇布局上同样呕心沥血,《秦本纪》的编排、“世家”的设置、《李斯列传》叙述风格的变化等精微之处,都体现出史家的深邃智慧和博大胸怀。站在当今时代高度,深入探索《史记》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卓越史识、百科全书式的珍贵内容,以及这一切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是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通古今之变 立体式著史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者因之”——司马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凯麟 陈科华 《晓庄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3,22,共4页
司马迁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又有赖于对这种人性的充分"因之"即"善者因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为达致富目的而可以不... 司马迁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又有赖于对这种人性的充分"因之"即"善者因之",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为达致富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相反,只有靠勤劳、节俭和智慧去致富才具有伦理的正当性,这就是"本富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自然人性论 善者因之 本富为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思想在司马迁性格中的地位——兼与李长之先生商榷 被引量:4
3
作者 米文佐 傅满仓 《甘肃高师学报》 2004年第3期49-51,共3页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司马迁 性格 李长之 《史记》 道家 无为思想 仁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宁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72,共8页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李广 汉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与“春秋笔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俊杰 赵金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1-74,82,共5页
司马迁对孔子有种特别的崇拜,他撰《史记》自比孔子著《春秋》,《春秋》在他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司马迁学习孔子以布衣之身敢为万世立法的宏伟气概,以及与之相匹应的"春秋笔法"。"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就是"... 司马迁对孔子有种特别的崇拜,他撰《史记》自比孔子著《春秋》,《春秋》在他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司马迁学习孔子以布衣之身敢为万世立法的宏伟气概,以及与之相匹应的"春秋笔法"。"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就是"春秋笔法"在《史记》中的继承与发展。司马迁以"春秋笔法"书写历史,行使史家对历史的裁决权,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皇家的世俗权力与史家的历史裁决权力,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拔河式的较量,最终史权会从皇权的奴役下翻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孔子 春秋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怨”梳理:字义根柢、阐释分歧与方法启思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9期75-80,共6页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皆生枝杈,又彼此交织而成复杂之势。站在今... "诗可以怨"的阐释史包含由《诗》到"诗"的泛化以及从"怨而不怒"到"发愤抒情"的分野。其中"诗""可以""怨"三者的释义皆生枝杈,又彼此交织而成复杂之势。站在今天的立场重新审视"诗可以怨"诸说,既需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前者立足梳理,从"跪跽受命"的字义隐喻出发,找到"怨而怒"的第一条分岔路口,方可解开治丝益棼的结点;后者尝试借鉴与转换,跳出具体的阐释之争,而重在发掘命题背后的言说技巧与乌托邦策略,这也正是"诗可以怨"方法的当代启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司马迁 乌托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被引量:4
7
作者 金久红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3-96,共4页
在《史记》行文中,通过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的相互参校来来追求史实之真的做法,时有所见。作为《史记》采撰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表明司马迁在这两种材料的可信度上并没有成见。在尊经传、重文字的传统下,太史公对于口传史料的重要性及可... 在《史记》行文中,通过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的相互参校来来追求史实之真的做法,时有所见。作为《史记》采撰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表明司马迁在这两种材料的可信度上并没有成见。在尊经传、重文字的传统下,太史公对于口传史料的重要性及可信性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在这两者互相印证的过程中,就不仅体现了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而且反映了他在取材中能兼容并蓄的史家胸怀和卓越识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料 文字史料 互相参校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过秦”思潮的发生和发展——从陆贾到司马迁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强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13-221,共9页
汉朝自陆贾首发"过秦"之嚆矢,中经张释之、贾山、贾谊、晁错等人的努力,到武帝时,研究"过秦"成为巨大的社会思潮。司马迁以《史记》为载体投入"过秦"研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探讨秦失政的原因,重点关注... 汉朝自陆贾首发"过秦"之嚆矢,中经张释之、贾山、贾谊、晁错等人的努力,到武帝时,研究"过秦"成为巨大的社会思潮。司马迁以《史记》为载体投入"过秦"研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探讨秦失政的原因,重点关注现实政治方面,以《史记》承担起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贾 司马迁 《史记》 “过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散文学视野中的司马迁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书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5,共7页
司马迁将文章的价值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心里文章就是历史与社会的命脉与维系,文章的写作乃是生命的目的。这种认识与选择对于后世文人自然是永远的激励。《史记》的实录奠定了中国散文学最为基本的品质:真实。而由事到人的变化... 司马迁将文章的价值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心里文章就是历史与社会的命脉与维系,文章的写作乃是生命的目的。这种认识与选择对于后世文人自然是永远的激励。《史记》的实录奠定了中国散文学最为基本的品质:真实。而由事到人的变化,在文学序列中也是一场看不见的革命。作者自我的投入,观点、情感与忧愤的抒发,更是使史传真正赋予了文学的性质,使得"史家之绝唱"同时也成了"无韵之离骚"。不仅如此,《史记》以散为主,散中有骈;叙言引言,参差变化;文白相融,雅俗自适;有长有短,屈伸自如;文质彬彬,不腴不枯;有条有理,但又兼具情致。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崇高典范,后世散文永恒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散文学 司马迁 价值 真实 自我 散文典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货殖列传》看司马迁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汉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2-84,共3页
司马迁在2100多年前提出的民生观念、荣辱观念、物价观念、周转观念、安居观念、经营观念和职业观念,对西汉时期的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和会计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复兴的今天,其精华内核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司马迁 《货殖列传》 会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记》“志怪笔法”透视司马迁的情感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明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70-72,共3页
关于《史记》的“志怪笔法” ,学术界论述颇详 ,但很少有学者从情感出发去解读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 ,设身处地地理解司马迁的心灵世界。其实《史记》是太史公的心灵史诗 ,史蕴诗心 ,它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叙述层面 ;在“善恶报应”说和“... 关于《史记》的“志怪笔法” ,学术界论述颇详 ,但很少有学者从情感出发去解读和挖掘其背后的东西 ,设身处地地理解司马迁的心灵世界。其实《史记》是太史公的心灵史诗 ,史蕴诗心 ,它超越了具体的史实和叙述层面 ;在“善恶报应”说和“天命观”论调的深层 ,包含着一位正直史学家对于不合理社会现象所作的非理性说明和不自觉的情感渗透 ,我们得细加琢磨方能领略其“得意忘言”的特殊旨趣 ,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志怪笔法 司马迁 情感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家司马迁与史家司马迁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京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14,共3页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in Xianqin period follow the “Dao"and profess the “Zhi",and history record the truth.It is much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The primal name of Shiji is Taishigong or Taishi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hilosophy in Xianqin period follow the “Dao"and profess the “Zhi",and history record the truth.It is much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The primal name of Shiji is Taishigong or Taishigongshu,it is both a philosophy book and a history book.Si Maqian is both a thinker and a historian.He has two natures,or we can say that he took the philosophy means by his history record.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ake a notice of this two different principles,because it has relationship of much comment including both praise and crit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学 史学 司马迁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刍荛鄙说到竹帛正言——略论司马迁对口传史料的考订取舍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久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0-154,共5页
由于文字材料的缺失和不完备,早期历史著述在较大程度上要依赖口传材料。但口传材料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采录之前必须下一番考辨取舍和编纂加工的功夫,否则就难以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太史公撰著《史记》,对口传史料精审考辨,摒弃荒谬者... 由于文字材料的缺失和不完备,早期历史著述在较大程度上要依赖口传材料。但口传材料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采录之前必须下一番考辨取舍和编纂加工的功夫,否则就难以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太史公撰著《史记》,对口传史料精审考辨,摒弃荒谬者,采用可信者,或折合诸说为一说,其考订取舍口传史料的方法,堪称中国古典史学著作在此方面的优秀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口传史料 考订取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女性形象述评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功文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7-92,共6页
《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风姿有别,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司马迁通过精谋巧构,专辟两卷集中写刘汉朝廷的贵族女性,将其他众多女性附列于别人的列传之中,并善于通过特定环境来塑造女性。《史记》善于通过语... 《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风姿有别,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司马迁通过精谋巧构,专辟两卷集中写刘汉朝廷的贵族女性,将其他众多女性附列于别人的列传之中,并善于通过特定环境来塑造女性。《史记》善于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女性形象,让她们妍媸毕现。尽管对女性的描写多数仅涉及片言只语,但司马迁的女性观是爱多于憎,并对每位女性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女性形象 女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天人观新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昶 谭汉生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11期46-49,共4页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 对司马迁是否肯定天命、或者强调人为的问题,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史记》中关于“天道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字材料,探讨司马迁的天人观。认为,在他的思想中,天命与人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自然和谐的整体;而贯穿在一切之中,又是一切自身的“天道”,就是先秦哲学“万物既出于一”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天命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记》与古代诗歌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樟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6-30,共5页
司马迁的《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杰作 ,对古代诗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章在论述前人有关《史记》对古代诗歌的贡献的基础上 ,分析了《史记》在思想、题材、表现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对后代诗人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史记》 古代 诗歌 司马迁 史传文学 表现方法 技巧 创作素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价值评价的片面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5,共7页
《史记》的人物传记,首先“实录”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事迹,其次在“太史公曰”里给予其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应具有普遍合理性,但有时司马迁的价值评价有其片面性。其一,他有时只从历史人物自身的过失缺陷上分析其败亡的原因,而忽视社会... 《史记》的人物传记,首先“实录”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事迹,其次在“太史公曰”里给予其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应具有普遍合理性,但有时司马迁的价值评价有其片面性。其一,他有时只从历史人物自身的过失缺陷上分析其败亡的原因,而忽视社会因素对其命运的影响。其二,他有时重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而轻视其历史作用的评价。其三,有时他强烈的主观思想情绪遮蔽了其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价值评价 片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与《荀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桐生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9-72,共4页
司马迁与荀子之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师承渊源 ,但由于《荀子》是儒家的重镇 ,所以司马迁必然要研读《荀子》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史记》与《荀子》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史记·礼书》与《荀子·礼论》互有异同 ,《史记... 司马迁与荀子之间虽然不存在所谓的师承渊源 ,但由于《荀子》是儒家的重镇 ,所以司马迁必然要研读《荀子》 ,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史记》与《荀子》之间有着紧密的学术联系。《史记·礼书》与《荀子·礼论》互有异同 ,《史记·乐书》则与《荀子·乐论》观点相通 ,《史记》在法后王、自然人性论、富民重民等观点上对《荀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荀子》 司马迁 学术渊源 文字 《荀子·礼论》 《史记·礼书》 《史记·乐论》 学术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司马迁、班固著史优劣辩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桂成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4-57,共4页
我国对正史的态度历来不一,对一些史学家的著史也有不同的评价,如对司马迁、班固这两位正史源头作家就有谁优谁劣的争论。从司马迁、班固的生活年代、著史背景、创作好尚等角度去分析并加以考辩,可知司马迁、班固都是我国古代正史著名作... 我国对正史的态度历来不一,对一些史学家的著史也有不同的评价,如对司马迁、班固这两位正史源头作家就有谁优谁劣的争论。从司马迁、班固的生活年代、著史背景、创作好尚等角度去分析并加以考辩,可知司马迁、班固都是我国古代正史著名作家,他们著史各有所长。司马迁主要贡献在"通史"体例上,班固则体现在"断代史"体例上。在创作方面,他们都十分艰辛,意志坚强。争论他们著史谁优谁劣实没必要,能写出《史记》、《汉书》这样的史著实在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史记》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比数”新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志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64-67,共4页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千古名篇,历代选、注者无数,但其中“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一句中“比数”一词,却众说纷纭,看法各异。本文从“比”、“数”两字各自的本义入手,同时考察它们作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中土文献...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乃千古名篇,历代选、注者无数,但其中“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一句中“比数”一词,却众说纷纭,看法各异。本文从“比”、“数”两字各自的本义入手,同时考察它们作为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中土文献及汉译佛典中的使用情况,提出“比数”为同义并列复词,乃“亲近”之义的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比数 新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