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improves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被引量:5
1
作者 Wei Huang Pei-xun Zhang +3 位作者 Zhang Peng Feng Xue Tian-bing Wang Bao-guo Ji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690-1695,共6页
Although several surgical procedures exist for treating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the best surgical op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in pa... Although several surgical procedures exist for treating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the best surgical op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and to analyze prognostic factor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62 patients(65 elbows) diagnosed with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who underwent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Preoperatively, the initial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was evaluated using the Mc Gowan scale as modified by Goldberg: 18 patients(28%) had grade IIA neuropathy, 20(31%) had grade IIB, and 27(42%) had grade III. Postoper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Wilson & Krout criteria,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excellent in 38 patients(58%), good in 16(25%), fair in 7(11%), and poor in 4(6%), with an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83%.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Mc Gowan grade and the postoperative Wilson & Krout score. The patients having fair and poor treatment outcomes had more advanced age, lowe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lower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 compared with those having excellent and good treatment outcom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cubital tunnel syndrome, and initial severity, advancing age,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can affect treatment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ulnar nerve compression syndrome age 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electrophysiology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odified Mc Gowan scale Wilson Krout criteria anterior transposition ulnar nerve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帕司他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玲 胡华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115-118,共4页
目的:分析依帕司他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通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P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研... 目的:分析依帕司他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通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P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的SNCV和MNCV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SOD和MDA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研究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PNDN,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显著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SNCV和MNCV,改善SOD和MDA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帕司他 丁苯酞软胶囊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辛酸胶囊联合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晋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5期114-116,共3页
目的 分析硫辛酸胶囊的基础上辅助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主要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均以甲钴胺片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患... 目的 分析硫辛酸胶囊的基础上辅助甲钴胺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主要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均以甲钴胺片进行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均以硫辛酸胶囊联合甲钴胺片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结果 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MNCV与SNCV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TCSS评分较低(P<0.05)。结论 以硫辛酸胶囊辅助甲钴胺片治疗DPN患者可改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酸胶囊 甲钴胺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疗效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血除痹膏摩法联合环跳穴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4
作者 戚天臣 罗开民 +2 位作者 侯洁 王东利 寇军威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2245-2251,共7页
目的探究和血除痹膏摩法联合环跳穴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 目的探究和血除痹膏摩法联合环跳穴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环跳穴芒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环跳穴芒针联合和血除痹膏摩法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麻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棉签试验评分、针刺压力试验评分、下肢感觉传导速度、炎症反应,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两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麻木VA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降低(P<0.05),棉签试验评分、针刺压力试验评分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麻木VAS评分及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棉签试验评分、针刺压力试验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胫总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波出现率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胫总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波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83.33%、总有效率为97.62%,均高于对照组的59.52%、83.33%(P<0.05)。两组治疗过程未发生断针、疼痛难忍等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和血除痹膏摩法联合环跳穴芒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感觉障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感觉障碍 膏摩法 芒针 环跳穴 视觉模拟评分 神经传导速度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腓肠肌神经阈值、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5
作者 薛敏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7期127-129,133,共4页
目的探究高压氧辅助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腓肠肌神经阈值、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2020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82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 目的探究高压氧辅助前列地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腓肠肌神经阈值、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2020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82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于治疗20 d后评估。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腓肠肌神经阈值、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腓肠肌神经阈值、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右侧腓肠肌神经阈值均较对照组低,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对照组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前列地尔治疗DPN患者可有效降低腓肠肌神经阈值,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高压氧 前列地尔 腓肠肌神经阈值 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己酮可可碱联合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及T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冀肖燕 荆燕平 王红心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4期82-86,共5页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神经病变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DPN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神经病变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DPN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150例患者以配对原则分为两组,各7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依帕司他治疗者归为对照组,予以依帕司他+己酮可可碱治疗者归为联合组。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神经病变自觉症状问卷(TSS)评分、密歇根神经病变筛选法(MNSI)评分、神经传导功能[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运动潜伏期(LAT)、运动传导速度(MNCV)、感觉传导速度(SNCV)]、促神经病变因子[血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1(ET-1)、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BVH)、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聚集指数(AI)]。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5.33%)(P<0.05);治疗后,联合组TSS、MN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LAT低于对照组,MNCV、SNC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ESM-1、ET-1、Hcy、NSE、AI、Hct、BVH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组9.33%与对照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安全、有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提高神经传导功能,促进神经病变症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依帕司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传导速度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患者拇指与中指正中神经感觉神经潜伏期及传导速度比较
7
作者 戴琦 周欣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2期41-43,共3页
目的:比较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远端拇指-腕点与中指-腕点感觉神经潜伏期(DSL)延长程度及传导速度(SCV)下降程度。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4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就诊的CTS患者42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或无周围神经... 目的:比较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正中神经远端拇指-腕点与中指-腕点感觉神经潜伏期(DSL)延长程度及传导速度(SCV)下降程度。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4月在南京市江宁医院就诊的CTS患者42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或无周围神经病史的其他意愿受检者31名,纳入对照组。检查并记录CTS患者患侧手及对照组任一侧手正中神经拇指-腕点、中指-腕点DSL、SCV结果,计算两组患者拇指-腕点、中指-腕点DSL、SCV的差值(ΔDSL、ΔSCV),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拇指-腕点DSL长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中指-腕点DSL和两指间ΔDS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拇指-腕点、中指-腕点SCV均慢于对照组,且两组ΔS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S患者中检测正中神经远端拇指DSL及SCV较中指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感觉神经潜伏期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治疗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周围神经保护机制 被引量:32
8
作者 尹海燕 王静 +4 位作者 胥林波 唐勇 王敦 谢一科 余曙光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周围神经保护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形成DPN模型,艾灸大鼠"胰俞"、"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穴15min,...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周围神经保护机制。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诱导形成DPN模型,艾灸大鼠"胰俞"、"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穴15min,连续治疗56天。通过血糖、尿糖、体重、饮食量等的监测,结合神经电生理方法检测神经传导速度,评价艾灸对DPN的治疗效应;HE染色、光镜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坐骨神经NGF含量。结果治疗后,艾灸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艾灸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模型组(P<0.01);艾灸组病理形态较模型组有改善;艾灸组NGF含量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艾灸能有效改善DPN模型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2.艾灸改善DPN模型大鼠周围神经症状的效应可能与提高NGF含量,促进周围神经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保护 神经生长因子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艾条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9
9
作者 赵璐杰 李超林 +2 位作者 邱君 王建萍 杨文 《中国血液净化》 2013年第7期371-374,共4页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烟台毓璜顶医院门诊及住院的84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HD,30例)、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HDF,27例)、左卡尼汀...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烟台毓璜顶医院门诊及住院的84例合并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HD,30例)、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HDF,27例)、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组(L-CN+HD,27例)。常规血液透析组行每周3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在每周两次常规血液透析的同时,接受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左卡尼汀治疗组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2.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3次/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分别观察3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 3组患者经过8周的充分透析治疗后,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肢端疼痛、感觉障碍、麻木感及不宁腿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χ2值=13.87,17.52,25.37,9.20;P<0.05);L-CN+HD、HDF组治疗后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加快(t值L-CN+HD/HDF=10.1/12.3,12.7/13.4,16.8/18.1;P<0.05),治疗组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优于血液透析对照组(F值=25.63,32.83,22.5;P<0.01),而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组与血液透析滤过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0.613;P>0.05)。结论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HD治疗的同时联合左卡尼汀或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均能有效地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卡尼汀 血液透析滤过 血液透析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定量感觉检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相关性和临床选择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侯瑞芳 汤正义 +7 位作者 张炜 凌丹芸 吴景程 张连珍 毛羽丰 王卫庆 李小英 宁光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分析定量感觉检查(QST)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相关性及差异,探讨临床应用选择。方法根据有或无DPN症状将434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每个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胫神经运... 目的分析定量感觉检查(QST)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相关性及差异,探讨临床应用选择。方法根据有或无DPN症状将434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每个患者进行双侧正中、尺、胫神经运动支的NCV及正中、腓肠神经感觉支的NCV和冷感觉、热感觉及振动觉的测定,分析比较QST与NCV检查的相关性及不同情况下两种检查的一致性。结果QST与NCV检查结果有显著相关性(P均<0.001);温度觉的异常率均显著大于NCV及振动觉(P均<0.05);在NCV检查正常的患者中,冷、热感觉的异常率分别为45.6%和36.8%,在QST正常的患者中,正中、尺、胫神经运动支及正中、腓肠神经感觉支的NCV的异常率分别为21.8%、20.9%、29.1%、24.5%和30.9%。结论在DPN诊断中,QST与NCV检查显著相关,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全面了解DPN病情还需要结合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定量感觉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感觉检查联合交感皮肤反应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效巍 王洪志 +4 位作者 许晶 高淑敏 宋春莉 周丽娜 李秀敏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联合交感皮肤反应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症状组(有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主要表现者)13例,无症状组29例,进行定量感觉检查(QST)[包括温度觉阈值检查(QTT)和振动觉阈... [目的]探讨定量感觉检查联合交感皮肤反应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症状组(有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主要表现者)13例,无症状组29例,进行定量感觉检查(QST)[包括温度觉阈值检查(QTT)和振动觉阈值检查(QVT)]及交感皮肤反应(SSR)检测,同时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无论是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还是全部病例组,糖尿病患者QTT的异常率(分别为92.30%、72.41%及78.57%)均高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异常率(分别为76.92%、37.93%及50.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2)无论是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还是全部病例组,糖尿病患者QTT的异常率(分别为78.57%、92.30%及72.41%)均高于QVT的异常率(分别为42.86%、46.15%及41.4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3)无论是无症状组,还是全部病例组,QST联合SSR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6.55%及92.85%)明显高于单独使用QST(分别为72.14%及78.57%)、SSR(分别为48.27%及51.72%)或SNCV(分别为37.93%及50.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QST联合SSR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出率最高,可用于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筛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定量感觉检查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帕司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玉容 方向明 叶文春 《四川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以后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选用...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以后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选用依帕司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的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较对照组比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帕司他、甲钴胺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联合用药较单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帕司他 甲钴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防治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文健 薛红丽 +1 位作者 陈剑秋 陈伟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507,共3页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及坐骨神经内山梨醇和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 ,造模 1 w后用益气活血方治疗 ,用药 4 w后测定 SNC...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及坐骨神经内山梨醇和血浆内皮素 (ET)水平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 ,造模 1 w后用益气活血方治疗 ,用药 4 w后测定 SNCV及坐骨神经内山梨醇和血浆 ET水平。结果 糖尿病大鼠 SNCV减慢 ,波幅减小 ,潜伏期延长 ;坐骨神经山梨醇和血浆 ET水平升高 ;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益气活血方治疗组上述改变减轻 ,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 (P<0 .0 5)。结论 益气活血方其有防治糖尿病大鼠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其可能机制是阻断多元醇代谢通路及改善神经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山梨醇 中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晓贤 郝美美 +4 位作者 贺亚龙 马世红 范百亚 高焱 康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7年第3期207-208,236,共3页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 目的:分析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3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行神经电图检测,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和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均P<0.01);健康组上下肢的起始潜伏期均明显短于糖尿病组(均P<0.01),但糖尿病组上下肢的波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患者下肢NCV和SSR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上肢(34.8%vs 18.9%,55.7%vs 35.2%,均P<0.01);SSR总异常率显著高于NCV(45.5%vs 24.2%,P<0.01)。结论:NCV和SSR可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且SSR敏感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活血饮对早期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浆NO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薛红丽 王文健 陈剑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目的观察参麦活血饮对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1w后用参麦活血饮灌胃,连续4w。诱发肌电图测定近尾部神经的SNCV、波幅及... 目的观察参麦活血饮对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1w后用参麦活血饮灌胃,连续4w。诱发肌电图测定近尾部神经的SNCV、波幅及潜伏期,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NO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SNCV减慢,波幅减小,潜伏期延长,血浆NO水平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经参麦活血饮治疗后,上述改变逆转,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麦活血饮对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有防治作用,这可能与神经血供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麦活血饮 糖尿病神经病变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感觉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春利 王德生 +1 位作者 侯晓华 张希荣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糖尿病 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和QST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6例糖尿病患者中NCV异常 率为72.8%(35/46),NCV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32例(69.... 目的 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糖尿病 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和QST进行检测,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46例糖尿病患者中NCV异常 率为72.8%(35/46),NCV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32例(69.6%);QST异常率为91.3%(42/46),QST诊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40例(86.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QST较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的诊断敏感性高;糖尿病患者温度觉异常率显著高于振动觉和NCV;提示其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 受损更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 神经传导速度 定量感觉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极肌电图联合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在原发性桡神经沙漏样狭窄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娆 诸寅 +4 位作者 赵睿 杨卓 王丽华 杨昀 张珍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85-3689,共5页
目的通过与术中探查对比,评价针极肌电图联合神经速度传导检测对原发性桡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原发性桡神经沙漏样狭窄行桡神经松解术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 目的通过与术中探查对比,评价针极肌电图联合神经速度传导检测对原发性桡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原发性桡神经沙漏样狭窄行桡神经松解术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检测与超声检查。采用加权Kappa法对肌电图、超声检查与手术判断进行一致性分析。分析神经传导速度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神经损伤严重程度为肌电图检测显示Ⅰ型共2例,Ⅱ型共24例,Ⅲ型共3例,Ⅳ型仅有1例;超声检查显示Ⅰ型共3例,Ⅱ型共27例;术中探查显示Ⅰ型共4例,Ⅱ型共24例,Ⅲ型共2例。(2)采用加权Kappa法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术中探查为金标准,肌电图与手术间Kappa=0.790(95%CI:0.648~0.899),超声与手术间Kappa=0.813(95%CI:0.662~0.0.931),说明肌电图或超声检查与术中探查结果之间均具有较强一致性。(3)预后为优的患者初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50.05±4.76)m/s,表面点击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为(51.07±5.21)m/s,均显著高于预后为可的患者;预后为良的患者SCV为(43.28±3.06)m/s,显著高于预后为可的患者。结论在桡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诊断方面,针极肌电图联合神经传导检测与术中探查金标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可以提示桡神经沙漏样狭窄患者手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极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桡神经 沙漏样狭窄 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百战 雷丹妮 +1 位作者 刘红 谈美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35-4141,共7页
为了分析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以在校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全年4个季节里开展人体热舒适生理实验测试,记录主要热环境参数,研究人体客观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测点皮肤温度(tskin)、整体热感觉投票(TSV)... 为了分析非采暖空调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时变特征,以在校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全年4个季节里开展人体热舒适生理实验测试,记录主要热环境参数,研究人体客观生理指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测点皮肤温度(tskin)、整体热感觉投票(TSV)以及局部热感觉投票(TSVlocal)随停留时间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季节里,vSC,tskin和TSV的时变特征具有一致性;在冬季和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vSC和tskin随停留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下降量在冬季最大,过渡季节次之,而在夏季vSC和tskin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TSV和TSVlocal的时变特征均在冬季最显著,夏季和过渡季节基本在舒适范围内波动。这说明停留时间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1个重要因素;为满足室内人员健康舒适的热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生理指标的测试延迟时间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感觉投票(TS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vSC) 测点皮肤温度(tskin)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病人定量感觉测试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春伶 崔丽英 +3 位作者 王得新 陈葵 李本红 杜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对腕管综合征病人(CTS)进行定量感觉测试(QST)研究,了解CTS病人是否存在小神经纤维的损害并客观评价其感觉障碍的程度。方法对19例临床及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证实的CTS病人(共34只手)检测其第2指、3指、5指的温度觉及振动... 目的对腕管综合征病人(CTS)进行定量感觉测试(QST)研究,了解CTS病人是否存在小神经纤维的损害并客观评价其感觉障碍的程度。方法对19例临床及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证实的CTS病人(共34只手)检测其第2指、3指、5指的温度觉及振动觉。结果患者组第2指、3指、5指的温度觉及振动觉阈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指、3指温度觉异常率在12%~35%之间,振动觉的异常率分别为26%和24%。振动觉的测试结果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应用QST测试可以发现CTS病人存在小神经纤维的损害。QST对于CTS的早期诊断价值不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EMG^NCV)敏感,但可较客观的评价小纤维损害的程度,两者结合,可以对周围神经病变作出全面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感觉测试 腕管综合征 神经传导速度 振动觉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及MDA、SOD、TAOC的作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远征 王伟华 毛翔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运用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模型大鼠,观察该法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神经保护的角度探讨温针治疗DPN的可能机制。方法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肌肉注... 目的运用温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模型大鼠,观察该法对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从神经保护的角度探讨温针治疗DPN的可能机制。方法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肌肉注射诱导形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温针组。温针组每日针刺大鼠双侧脾俞、肾俞、环跳和后三里穴,得气后在针尾缠绕艾绒点燃施灸30 min,弥可保组每日肌肉注射弥可保50μg/kg。另设正常组进行对照,模型组和正常组只作捆绑处理。共治疗8星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一般状态、血糖,测定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坐骨神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治疗后,弥可保组和温针组坐骨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SOD和TAOC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温针组与弥可保组相比较,以上各项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针能有效提高DPN模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并且能有效地减轻氧化应激对神经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温针疗法 坐骨神经 感觉传导速度 总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