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境适宜性和水资源约束的宁夏稻改旱研究
1
作者 王嘉宁 唐谊娟 +3 位作者 眭颖菲 张露文 包玉斌 顾继升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8期50-53,71,共5页
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壤条件、灌排条件4个方面综合筛选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水稻、小麦、春玉米土地适宜性,进而考虑水资源约束和水稻对于盐碱化耕地的改良作用,进行水稻种植布局优化。结果显示:(1)适宜... 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壤条件、灌排条件4个方面综合筛选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水稻、小麦、春玉米土地适宜性,进而考虑水资源约束和水稻对于盐碱化耕地的改良作用,进行水稻种植布局优化。结果显示:(1)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春玉米的耕地分别占各种植面积的71.01%、80.81%和38.85%。(2)假设缩减的水稻面积全部改为玉米,至少需要缩减1005.23 km^(2),此时能够节省水资源8.93亿m^(3),达到最低节水要求。若缩减的水稻面积全部改种小麦,则缩减的水稻面积至少为1129.47 km^(2)。当缩减面积介于1005.23 km^(2)与1129.47 km^(2)之间时,缩减的水稻必须部分转为小麦,部分转为玉米。无论哪种情况,转换为玉米的面积越多,节约的水资源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稻改旱 土地适宜性评价 种植结构优化 水资源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的苏打盐渍土剖面盐分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兰坡 冯君 +2 位作者 王宇 王鸿斌 耿玉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4-911,共8页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松嫩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苏打盐渍土剖面形态特征及可溶盐含量与组成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剖面腐殖质层厚度、耕层和腐殖质层的有机质含量等有明显差异。在围栏草...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松嫩平原不同利用方式的苏打盐渍土剖面形态特征及可溶盐含量与组成在土壤剖面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剖面腐殖质层厚度、耕层和腐殖质层的有机质含量等有明显差异。在围栏草原、旱田、新水田及老水田4个剖面中,土壤可溶盐总量、pH与ESP均是在剖面中部最高,上部和下部较低;可溶盐组成均以K++Na+和HCO 3-、CO23-为主。表明草原围栏、旱田及水田利用均有抑制苏打盐分表聚的作用。放牧草原剖面的可溶盐含量自下向上逐渐增多,盐分表聚非常显著。开垦20余年的水田剖面中,表层土壤的可溶盐总量、pH和ESP值分别降至0.21%、7.56和9.1%,表明苏打盐碱地种稻较草原和旱田利用更有利于土壤脱盐脱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渍土 草原利用 旱田利用 盐碱土种稻 土壤可溶盐含量和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滨娟 孙丹平 +1 位作者 张颖睿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97-1205,共9页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水旱复种轮作 种植模式 光能利用率 积温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大柳 胡中泽 +3 位作者 衣政伟 冯亚明 王显 刘云飞 《中国稻米》 2020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系统阐述了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分布区域、经营主体、种养模式等,统计了不同种养模式的应用面积、产量及收益,对稻田综合种养及常规稻麦种植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土... 系统阐述了泰州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分布区域、经营主体、种养模式等,统计了不同种养模式的应用面积、产量及收益,对稻田综合种养及常规稻麦种植两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 土地利用率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地种稻增产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5
作者 初景春 李长山 范晓岚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1年第1期48-49,共2页
对低洼地种稻增产灌溉技术进行了 3种对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间歇灌溉”是理想的灌溉技术 ,同时指出了应用间歇灌溉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洼地 种稻 间歇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