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InSAR技术在西安市2022—2024年区域地表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宁 《黑龙江科学》 2025年第2期136-138,共3页
地表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地表高度下降现象,对城市基础设施、洪涝风险、地下管网和土地资源有重要影响。PS-InSAR技术通过高精度监测地表形变,具有毫米级精度、高频次监测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以西安市为例,通过PS-InSAR技术监测... 地表沉降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地表高度下降现象,对城市基础设施、洪涝风险、地下管网和土地资源有重要影响。PS-InSAR技术通过高精度监测地表形变,具有毫米级精度、高频次监测和高空间分辨率等优势。以西安市为例,通过PS-InSAR技术监测地表沉降,发现沉降主要集中在西咸新区,这可能与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工程建设有关。地下水管理措施和城市规划优化是减轻地表沉降影响的关键,有助于西安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地表沉降 西安市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铁施工期地表沉降监测研究
2
作者 胡玉柳 蓝文海 +4 位作者 王欣 林家全 郭立扬 柴隆 谢雄耀 《建筑施工》 202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前地铁施工期地表沉降监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低、监测范围小、耗费人力大,不能满足地铁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隧道施工期沉降监测方法,首先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沿线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 目前地铁施工期地表沉降监测方法自动化程度低、监测范围小、耗费人力大,不能满足地铁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隧道施工期沉降监测方法,首先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沿线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基于永久散射体的时间序列变形数据,对隧道线路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分析;然后利用克里金法对PS-InSAR结果进行插值,筛选沉降较大区域,并在福州滨海快线滨机区间中间风井—机场站区间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机场公安局办公楼、福州翔汇广场、中间风井以及仙岐立交中桥4个区域沉降速率明显提高,并产生较大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 沉降监测 ps-insar 时空演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南宁地铁建设期沿线长时序沉降监测及形变分析
3
作者 吴海 卢鹏 +1 位作者 文诗宝 朱海鹏 《工程勘察》 2025年第3期46-51,77,共7页
针对城市地铁建设及运用过程会引起沿线地面发生沉降变形问题,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南宁市地铁建设区域的沉降信息,分析城市地铁沿线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南宁市沉降呈不均匀分布,城市交通设施地铁1~5号线平均形... 针对城市地铁建设及运用过程会引起沿线地面发生沉降变形问题,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南宁市地铁建设区域的沉降信息,分析城市地铁沿线沉降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南宁市沉降呈不均匀分布,城市交通设施地铁1~5号线平均形变速率在-9.02~5.13mm/a,地铁5号线虎邱站存在沉降、形变突变,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推断其与工程建设活动引起的基坑坍塌、基坑地下水位下降、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有关。本文可为后续南宁地铁建设沿线变形预测及防治工作提供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 形变分析 ps-insar 南宁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城市道路网沉降监测及形变分析——以南宁市主城区为例
4
作者 吴海 莫小霞 +3 位作者 江鸿 卢鹏 文诗宝 赵勇 《交通世界》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为解决传统测量方法无法高效进行大范围、长时序监测城市道路网形变的问题,采用PS-InSAR技术处理78景COSMO-SkyMed卫星影像,获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南宁市主城区地表及市政道路桥梁长时序沉降变形信息,选取监测范围内存在较大沉降速... 为解决传统测量方法无法高效进行大范围、长时序监测城市道路网形变的问题,采用PS-InSAR技术处理78景COSMO-SkyMed卫星影像,获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南宁市主城区地表及市政道路桥梁长时序沉降变形信息,选取监测范围内存在较大沉降速率的典型沉降区,分析其地表变形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南宁市主城区存在区域性不均匀沉降,立交环线道路平均形变速率在-14.18~8.99mm/a,跨江桥梁平均形变速率在-10.10~8.99mm/a。城市道路网沉降成因分析结果表明,InSAR技术能较好地适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大区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 形变分析 ps-insar 道路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采空区不同治理时期地表沉降特征研究
5
作者 缪榆辉 曾东 《采矿技术》 2025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为探究采空区不同治理时期的地表沉降特征,以广西桂平市某铅锌矿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S-InSAR技术研究采空区治理前后的地表沉降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未治理前地表存在大范围沉降,且沉降速率快,最大沉降速率为159.06mm/a;采空区治理... 为探究采空区不同治理时期的地表沉降特征,以广西桂平市某铅锌矿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S-InSAR技术研究采空区治理前后的地表沉降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未治理前地表存在大范围沉降,且沉降速率快,最大沉降速率为159.06mm/a;采空区治理期间沉降范围明显缩小,沉降速率减缓为108mm/a,仍保持较大的沉降速率;采空区治理完成后,地表沉降速率大部分低于20mm/a,地表沉降表现为轻微沉降量。该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安全开采、采空区治理、地表建筑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采空区稳定性 采空区治理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及精度验证
6
作者 王洪友 杨红磊 +2 位作者 干龙祥 刘子潇 陈香 《城市勘测》 2025年第1期175-178,共3页
为研究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原因和特征,采用PS-InSAR技术,通过处理两轨30景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获得了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并使用RaderSAT-2同期数据及一二等水准数据分别开展内符合度评价和外符合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 为研究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原因和特征,采用PS-InSAR技术,通过处理两轨30景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获得了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并使用RaderSAT-2同期数据及一二等水准数据分别开展内符合度评价和外符合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天津市外环内地表相对稳定,中心城区西南部地表沉降较为严重,其次为中心城区南部及东部,中心城区北部略有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沉降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新龙 车子杰 +1 位作者 马飞 高旭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79,212,共8页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 地表形变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不仅严重影响灾害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危害,尤其在采煤区。针对传统地表沉陷监测方法费时费力、无法获取地表沉降面状信息、难以进行地表沉陷灾害评估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SAR卫星影像,利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山西省晋城市晋城矿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地表沉陷进行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表连续形变情况,并利用该技术获取的海量PS点建立支持向量机(SVM)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对晋城矿区周边居民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结果表明:晋城矿区10个煤矿及其周边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表形变;晋城矿区平均LOS向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范围为-37~30.3 mm/a;PS-InSAR技术在晋城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实现矿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识别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技术 晋城矿区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8
作者 李益敏 计培琨 +3 位作者 杨雪 李媛婷 冯显杰 向倩英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9期61-66,99,共7页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类型、道路密度、距铁路的距离以及距地铁的距离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交互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升轨形变速率范围为-30.67~18.27 mm/a,降轨形变速率范围为-24.58~24.36 mm/a,共识别出4个沉降漏斗;通过升降轨数据的交叉验证,证明了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可行性;距铁路的距离对官渡区地表形变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强,同时多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地表形变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ps-insar 地理探测器 升降轨 官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福建寿宁地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9
作者 张敏 郑哲 陈哲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122,共6页
福建寿宁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该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应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覆盖研究区2018年1月—2020年5月的100景升轨Sentinel影像进行数据处理,获取研究区形变信息和形变速率剖面曲线,标定识别... 福建寿宁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该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应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对覆盖研究区2018年1月—2020年5月的100景升轨Sentinel影像进行数据处理,获取研究区形变信息和形变速率剖面曲线,标定识别出形变异常区,再结合野外调查确定6处形变靶区。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形变速率为[-16,10]mm/a、累计形变量为[-54,34]mm、剖面平均形变速率在[-10,5]mm/a,整体上研究区地表相对稳定,少部分区域可能存在形变;标定的6处靶区主要形变特征为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周边形变曲线趋势均保持一致,总体远离视线方向下沉,降水是影响形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福建寿宁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寿宁 ps-insar 形变信息 剖面曲线 形变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和改进CNN网络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及预测
10
作者 高帅 李响 +2 位作者 任干 马全明 刘运明 《城市勘测》 2024年第6期90-95,共6页
基于近年来城市地面沉降对城市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大范围长时间的监测要求的目的,采用PS-InSAR和GACOS产品对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城市120景Sentinel-1升轨影像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到了沉降速率为-58.18... 基于近年来城市地面沉降对城市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的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大范围长时间的监测要求的目的,采用PS-InSAR和GACOS产品对2019年1月-2022年12月某城市120景Sentinel-1升轨影像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到了沉降速率为-58.18~22.51 mm/a。在此基础上,得到7个典型地表沉降区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最后选取B沉降区内1000个沉降点利用CNN和改进的CNN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得到预测值的R 2和均方根误差均得到了改善。实验结果显示,结合PS-InSAR技术和改进的CNN网络进行城市地面沉降预测的方法,能为未来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城市灾害预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Sentinel-1 CNN网络 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昆明地铁4号线沿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馨 李益敏 +3 位作者 冯玥雯 段明坤 杨羽彤 计培琨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8期107-110,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形变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威胁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在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地表形变领域有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形变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威胁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在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地表形变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针对地铁运营中引发的地面沉降,本研究基于30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对昆明4号地铁线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并用地理加权回归对沉降结果进行插值处理,得到连续的沉降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地铁4号线运营以后,研究区内的抬升速率由53 mm/a提升到85 mm/a;沉降速率由74 mm/a提升到137 mm/a,4号线运营后年累计沉降值约为运营前的两倍,最大累计沉降值高达171 mm,最大累计抬升量为106 mm。研究发现监测区的地表形变均与形变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施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昆明地铁4号线 地面沉降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西藏龙巴萨巴湖冰碛坝表面形变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张文馨 王欣 +2 位作者 冉伟杰 魏俊锋 刘巧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冰碛湖坝体表面形变是指示坝体稳定性的重要参数。针对高寒区冰碛坝形变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而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的遥感技术方面应用尚未见报道。西藏龙巴萨巴湖... 冰碛湖坝体表面形变是指示坝体稳定性的重要参数。针对高寒区冰碛坝形变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而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的遥感技术方面应用尚未见报道。西藏龙巴萨巴湖位于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交界处,其冰碛坝具有高溃决风险。本文基于75景Sentinel-1A影像及PS-InSAR技术,以龙巴萨巴湖冰碛坝为研究对象,分析2017年2月至2023年4月期间,坝体表面形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7-2023年龙巴萨巴坝表面体总体呈下沉趋势,平均形变速率为-2.76±0.66 mm/a。坝体明显表面下降区主要分布沿湖水岸一带,占坝体总面积的43.3%,平均下沉速率为16.82±1.55 mm/a,坝体中部存在东南-西北贯通的显著沉降区,其中最大形变永久散射点(PS点)形变速率达到-81 mm/a;中部坝体出现抬升现象,抬升区面积占坝体总面积的9.8%,平均抬升速率为17.38±2.43 mm/a,其中最大形变PS点形变速率达到43.90 mm/a;坝体外缘区变形率相对较小,在-4~4 mm/a内波动(平均形变速率为0.53±0.23 mm/a),占坝体总面积的41.11%。(2)在监测时间段内,年内不同月份沉降区面积占比为39.1%~65.8%,其中,7月沉降面积最大,占坝体总面积的65.8%;年内抬升区面积占总面积比的22.3%~38.3%,2月份坝体抬升面积最大。(3)坝体表面总体形变与坝体热通量年收支盈余、坝体内部埋藏冰发育、内部水分运移冻胀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论可用于评估龙巴萨巴冰碛湖的危险性,为冰碛湖溃决模拟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监测 表面沉降 ps-insar 冰碛坝 龙巴萨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PS-InSAR和SBAS-InSAR的鄂西山区滑坡隐患识别——以长阳县清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曾斌 刘诗雅 +2 位作者 董琦 袁晶晶 艾东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针对鄂西山区滑坡等灾害频发,而部分地区因为地形陡峭调查困难以及潜在滑坡隐患区的空间分布与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的难题,如何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数据实现滑坡隐患区早期识别成为滑坡研究的热门方向。利用Sentinel-1A升轨数据,... 针对鄂西山区滑坡等灾害频发,而部分地区因为地形陡峭调查困难以及潜在滑坡隐患区的空间分布与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的难题,如何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数据实现滑坡隐患区早期识别成为滑坡研究的热门方向。利用Sentinel-1A升轨数据,分别基于PS-InSAR和SBAS-InSAR技术获取长阳县清江流域北岸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地表形变信息,再将两种方法得到的地表形变信息进行叠加融合,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地质背景条件、历史滑坡点以及第四系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识别出研究区可能发生滑坡的隐患区,并结合GNSS监测数据对识别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S-InSAR、SBAS-InSAR技术得到的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范围分别为-32.03~16.74 mm/a、-53.33~26.94 mm/a,根据自然断点法联合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监测结果,最终将研究区地表形变速率划分为5个等级,并识别出研究区有18处滑坡隐患区,总面积为27.58 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招徕河至资丘镇沿清江段;将PS与SBAS两种InSAR技术的解译结果进行融合判译,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滑坡隐患区识别的精度,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控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基于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区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隐患 早期识别 地表形变监测 ps-insar SBAS-InSAR 长阳县清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怀来台定点形变群体异常机理分析
14
作者 高晨 马广庆 +3 位作者 王晓山 屈曼 马栋 陈建国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7期38-41,共4页
以怀来台为例,联合定点形变仪器观测结果和PS-InSAR技术监测结果,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怀来台定点形变仪器群体观测异常发生的机理。结果显示:怀来台所在区域地面沉降中心位于义合堡村的抽水井;地面沉降起始时间和定点形变仪器观... 以怀来台为例,联合定点形变仪器观测结果和PS-InSAR技术监测结果,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怀来台定点形变仪器群体观测异常发生的机理。结果显示:怀来台所在区域地面沉降中心位于义合堡村的抽水井;地面沉降起始时间和定点形变仪器观测数据出现群体异常时间与义合堡村供热抽水井在供暖期抽取地下水的时间同步。综上认为在供暖期内义合堡村用于供热的抽水井抽水活动导致怀来台定点形变观测仪器出现群体异常。该技术可被广泛应用到定点形变仪器观测异常机理研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怀来地震台 定点形变 群体异常 抽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地面沉降特点及成因分析
15
作者 李桠楠 窦爱霞 +1 位作者 郭红梅 崔子昂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4-208,共15页
为明确雅安市雨城区地面形变时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本文基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36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开展雅安市雨城区地面形变监测,利用同期GNSS观测数据进行精度评定,并结合地质构造、降水量、地下资源开采、... 为明确雅安市雨城区地面形变时序变化特征及其成因,本文基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36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开展雅安市雨城区地面形变监测,利用同期GNSS观测数据进行精度评定,并结合地质构造、降水量、地下资源开采、地震活动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形变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监测结果与GNSS监测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为3.97 mm,研究区内平均形变速率在-28.00~30.12 mm/a,受地质构造控制的影响,断层两侧沉降速率具有明显差异,沉降速率差值最大可达25.68 mm/a。在同一构造控制情况下,沉降速率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对应关系,矿产资源开采、工程施工、交通运输以及密集高层建筑物均会加速地面沉降,降雨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对地面沉降有季节性的影响,以2019年降水量与沉降量研究为例,显示夏季沉降量最小达-0.1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沉降监测 雅安市雨城区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PS-InSAR技术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的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鑫 魏冠军 张德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 针对传统形变监测及预测难以做到大范围监测和精准预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联合PS-InSAR技术和多变量长短期记忆(M-LSTM)神经网络监测和预测高铁路基冻胀形变的方法。首先,该方法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路基冻胀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优化出3种冻胀诱发因素,所得数据经预处理后组成训练数据;最后,引入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冻胀预测模型,精确地预测路基冻胀形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技术在大范围形变监测中具有可靠性,M-LSTM模型预测精度比传统神经网络模型更高,平均判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73、0.024 mm和0.035 mm,说明M-LSTM模型在高铁路基冻胀形变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路基冻胀形变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多变量LSTM模型 高铁路基冻胀 形变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武威市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家乐 苏小宁 +3 位作者 石睿娟 鲍庆华 赵立 徐炜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587,共13页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城市,分布有大量农业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地面容易受到降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易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通过PS-In...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城市,分布有大量农业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地面容易受到降水和地下水的影响,易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利用2017年2月至2022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通过PS-InSAR技术提取了武威市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包括视线向形变速率和累积形变量。对形变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引入Mogi模型反演地下深部变形范围。最后,结合研究区的降水数据和GRACE重力卫星获取到由陆地水负荷引起的地表形变数据,并对研究区的沉降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个主要沉降区,其中主沉降区A的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90.9 mm,视线向形变速率为-52.0 mm/a;主沉降区B的沉降量达到-178.1 mm,视线向形变速率为-43.8 mm/a。地表沉降呈现周期性变化,且向东南方向逐步扩展,与降水和地下水变化特征相似。通过Mogi模型反演,得出了主沉降区的地下影响范围(半径)和深度,其中主沉降区A为40.96 m和133.67 m,主沉降区B为38.60 m和140.78 m。按季节划分统计形变数据,结果表明,由于研究区所属干旱区,自然降水无法对地面沉降产生显著影响,而农耕时大量地下水的抽取才是导致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地面沉降 侵蚀性降水 地下水 Mog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小浪底土石坝形变监测与稳定性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辉 朱梦源 +2 位作者 赵文飞 李葛爽 周泊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探索土石坝形变规律及稳定性分析是全球水利工程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采用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小浪底土石坝55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到小浪底土石坝近5... 探索土石坝形变规律及稳定性分析是全球水利工程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采用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小浪底土石坝55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到小浪底土石坝近5年从坝顶至坝底呈现“阶梯状”形变趋势,最大形变量达到-86.09 mm;并结合库水位、降雨量等因素,发现坝体整体呈现“夏急冬缓”的季节性形变趋势。进一步采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小浪底土石坝的模拟模型进行渗流、应力分析。在高库水位情况下,相较于低水位情况,坝体渗流量更大、形变速率更大;在应力分析部分,发现坝体的垂直向形变趋势与InSAR监测结果相吻合,亦呈现“阶梯状”形变。研究成果不仅为小浪底土石坝运行稳定性分析及形变历史回溯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也说明PS-InSAR技术与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土石坝 形变监测 稳定性分析 库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建筑及道路动态沉降安全监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宝华 周利霞 孔祥侨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为研究建筑及道路的动态沉降,采用覆盖威海市环翠区的20景哨兵(Sentinel-1)干涉雷达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技... 为研究建筑及道路的动态沉降,采用覆盖威海市环翠区的20景哨兵(Sentinel-1)干涉雷达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PS-InSAR)技术提取该区域地表不同构筑物沉降点,对环翠区地表建筑物和道路沉降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环翠区建筑物高度与沉降正相关;铁路和公路的沉降由北向南依次减小,在山区等人为干扰少、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基本不发生沉降;威海市环翠区年沉降量大于10 mm的点主要分布在冲积-海积物等堆积的北部地区,并集中在码头、建筑区等人工工程地区。北部地区沉降量大的主要原因是环翠区地层较松散,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沉降;该地区人工工程相对较多,对地下土体施加压力,导致土层沉降。分析InSAR数据能较好地监测大范围地表沉降情况,为地表沉降治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动态地表沉降 ps-insar 建筑物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水库大坝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俊建 唐宇琪 邹琪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1期155-158,共4页
利用时序InSAR技术的优势,以新疆卡拉贝利水库为研究对象,使用2017—2022年的Sentinel-1A升降轨影像,采用PS-InSAR技术对其进行形变监测,然后升降轨数据进行融合,分离出大坝垂直方向的数据,得到大坝及周边区域的形变结果。结合真实三维... 利用时序InSAR技术的优势,以新疆卡拉贝利水库为研究对象,使用2017—2022年的Sentinel-1A升降轨影像,采用PS-InSAR技术对其进行形变监测,然后升降轨数据进行融合,分离出大坝垂直方向的数据,得到大坝及周边区域的形变结果。结合真实三维模型数据对大坝时序InSAR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标准差和大坝传统监测数据对时序InSAR结果进行内外符合精度验证。通过验证发现时序InSAR数据处理结果与传统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得出的结论具有重要的防灾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水库大坝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