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u Zongsan and Martin Heidegger: Reopening a Debate on Ontology and Ethics
1
作者 Selusi Ambrogio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55-71,共17页
In this paper I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definitions of human being and human essence as proposed by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20th-century world philosophy, namely Mou Zongsan and... In this paper I investigat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definitions of human being and human essence as proposed by two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20th-century world philosophy, namely Mou Zongsan and Martin Heidegger. I first examine a number of interpretations put forth by scholars that assess the philosophical compatibility of the thought of the two philosophers. Each of these assessments tend to agree that they are in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based on what they perceive as an absolute distance between Mou's and Heidegger's ways of thinking. Although these studies are pioneering and show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ou's thought, none demonstrat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Therefore, I will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the ontological and ethical theses of Mou and Heidegger have several striking points of contact. I will also put forth the claim that Heidegger's post-turn philosophy is more compatible with Mou's philosophy than Kant'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 zongsan Martin Heidegger ETHICS ONTOLOGY ontological ethics OPENING
原文传递
从道德动力问题深析牟宗三“别子为宗”说的依据——以康德和朱子的道德哲学为视角
2
作者 汪洁 陈群 《安顺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牟宗三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背景出发,认为朱子理气二分架构下的道德本体沦为“即存有而不活动”者。道德主体与道德法则相隔绝,导致朱子的道德哲学沦为“他律”道德,道德责任两头落空,并最终被判定为“别子为宗”。而康德哲学作为牟... 牟宗三从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背景出发,认为朱子理气二分架构下的道德本体沦为“即存有而不活动”者。道德主体与道德法则相隔绝,导致朱子的道德哲学沦为“他律”道德,道德责任两头落空,并最终被判定为“别子为宗”。而康德哲学作为牟宗三哲学理论架构的重要参照,在其诠释过程中重点指出康德哲学存在“道德无力”的问题。究其根本,“道德无为”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动力受到了钳制,也就是道德情感落于经验层面,致使道德行为落空。反观儒家之正统思想,“情”与“性善”合一,道德本体完备道德动力,道德实践得以落成。因此,从对比研究的视域出发,朱子在面临“情”作为道德动力、“道德主体皆可带出道德行为”这一儒家基本设定上,实为“别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康德 道德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质与体用:对朱子理气哲学研究之省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彬 曹夕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7-34,共18页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三、张东荪、唐君毅、陈来、杨儒宾、杨立华等学者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气哲学的研究,可知理解朱子的理气关系尤其是其气论,不能停留在形质论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体用论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理气论 形质论 体用论 冯友兰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现代新儒学的知识化自安问题——从冯友兰、牟宗三对“儒学”的“哲学”界定说起
4
作者 陈迎年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50-58,共9页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 经由牟宗三的批评和随后而来的反批评,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学问分别被指为“脓包哲学”“癔症哲学”,现代新儒家“同室操戈”,本应作为“共识”的“儒学”似乎被弄丢不见了。不过究其实,冯友兰和牟宗三都有志于通过“讲道理”来为儒学在世界文明史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认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用语言文字把传统儒学的那些“常道”合逻辑、合知识地表达出来以说服人,成了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义”,否则儒学在这个时代里便无法自安。在此共识下,牟宗三哲学是“至高无上的教”的一个现代流露,冯友兰哲学是众多“知识性的学”中的一个现代成员,两者的差别就是“烟酒咖啡”与“菽粟布帛”的差别,虽不同,但却都是生活、生命之所需。有此生命、生活,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转化便能开辟出自己的道路,而现代新儒学的未来也才真实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冯友兰 牟宗三 哲学 知识化自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古与返古之间:唐君毅、牟宗三以良知摄受知识的建构
5
作者 蔡家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1,28,共12页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 在近代西风东渐、民族文化遭受冲击与挑战之际,“当代新儒家”对传统的态度虽有所疑,但仍排除种种纷陈,不与主张全盘西化者为伍,选择立定优良文化传统之脚跟,而后摄受西洋文化之优异面,借以取长补短,增益民族文化之生命力与内涵。依此原则,唐君毅和牟宗三先生都曾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回应。简言之,乃是以良知、性善、人格之挺立,用以吸收、结合西学之重知识、科学、宗教等传统,创造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关联,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物质文明之齐头并进且与时俱进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古 唐君毅 牟宗三 知识 良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切存在随心转”如何可能——牟宗三“圆善论”再辨析
6
作者 赵连越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5-52,共8页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牟宗三在“圆善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随心转”是主体转变了对“存在”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德福一致”也只是主观意义的“幸福感”与“德”一致。但是,通过深入了解牟宗三的“圆善论”可知,他首先将“幸福”建立于现...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牟宗三在“圆善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随心转”是主体转变了对“存在”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德福一致”也只是主观意义的“幸福感”与“德”一致。但是,通过深入了解牟宗三的“圆善论”可知,他首先将“幸福”建立于现象界之存在之上,而“现象物”的存在紧系于“识心之执”,“识心之执”则由“无限智心”的“自我坎陷”而来。“无限智心”转化一物之存在实际上是其“自我坎陷”以从物和“会物以归己”之历程。因此,“无限智心”所转者为“存在”本身,只是同一“存在”对不同主体所现之“面向”不同。“一切存在随心转”为“德福一致”提供了必要之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牟宗三解决了康德没有解决的“圆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一切存在随心转 圆善 圆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儒家无神论的判定
7
作者 张望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8-83,122,共7页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 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儒家 无神论 道德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朱子的认识历程
8
作者 能星辉 翟奎凤 《合肥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6,13,共7页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 牟宗三对朱子的独特见解并非一蹴而就,反而有着长时间的发展历程。牟宗三早年其实对朱子不吝赞美,还将他比作康德,认为朱子决发出万事万物所以然之故的理,教人做即物穷理的圣贤工夫,建立了道德之基础,使道德成为哲学。20世纪40—50年代,牟宗三对陆王心学一脉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他以心理关系重新衡定朱子的思想,认为朱子系统理大而心小,心力显外用之智力,其工夫只是与道德实践无本质关系的外在工夫。到六十年代,牟宗三从头疏解中国传统哲学,由朱子的中和说入手厘定其心性关系。《心体与性体》出版前,牟宗三即将朱子定为认知静摄形态,判其落入第二义的他律道德,有别于宋明儒正统的创生直贯形态和自律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朱子 心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以《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为线索
9
作者 朱萌然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 牟宗三先生凭借其无所不包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哲学地建立起了“中国哲学”的逻辑思辨与哲学架构;而王兴国教授《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哲学论集》一书,则旨在从形上学、美学、逻辑学、认识论、科学、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和哲学史等多个维度,动态复现这一庞大的哲学建立历程,最终使其以“中国哲学的哲学建立”之形式,与“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互为表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新儒家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本体—宇宙论”解读——儒家视域中自然与道德关系的再检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为祥 高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1,共9页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界,"本体—宇宙论"一词几乎是牟宗三的一个特有而又专用的概念,不过这一用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组合的问题,而是牟宗三全部探索的结晶。早年他通过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借鉴形成了本体—宇宙论的总体思路,进而...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界,"本体—宇宙论"一词几乎是牟宗三的一个特有而又专用的概念,不过这一用法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组合的问题,而是牟宗三全部探索的结晶。早年他通过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借鉴形成了本体—宇宙论的总体思路,进而通过对自身生命的内向澄澈与传统文化中自然秩序和道德价值的再反思,形成了对整个中国文化的纵贯意识;最后在返归儒道思想之源的同时,又形成了对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的一种超越的观照。这就是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思想的形成。而以德性润泽生命、以道德理想统摄自然秩序,则始终是牟宗三本体—宇宙论思想的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本体-宇宙论 自然秩序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误置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卫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3,共11页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没有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转向,而他本人则局限于海德格尔视野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海德格尔 存在人路 基础存在论 时间性 有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存有论思想辨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8,共6页
在写作《心体与性体》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的直觉与审美境界——牟宗三心体论的拱心石 被引量:7
13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9,共15页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 道德意志自由本体能否"呈现",人对此本体是否具有"智的直觉",是20世纪新儒学理论代表牟宗三与康德对判的中心论题,也是牟宗三新儒学核心之心体论拱心石。这一争论聚焦于心体是否可能以"当下顿现"取代对未来的信仰。牟氏的心体圆顿缺乏实践中介而终究落实于心体自身的审美境界感,并以更为自觉、强烈的现代性时间观批判重构了康德判断力批判。牟氏道德哲学及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的现代性意义实质是美学性的。牟宗三哲学的美学性质是超出牟氏儒家伦理本位情结并被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均忽视的一大课题。牟氏坚持道德心体超出审美境界的本体"呈现"与"直觉",实际突破了通常囿于艺术形式美与情趣生活美的美学视域而凸显出作为伦理行动的美。牟氏的道德理想主义心体论复现并发展了作为中国儒家美学深层代表的伦理行动美,而中国美学研究长期以道家美学及艺术学研究为主干。牟氏围绕伦理审美境界对心体意向宏大而精微的研究,客观上为20世纪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并成就了一种根基于中国传统的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论 道德本体 审美境界 新儒家 圆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科玄论战”——“科玄论战”85周年祭 被引量:5
14
作者 程志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40,共7页
发生在85年前的"科玄论战"是当时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之所以称之为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在学术界所掀起的波澜,其所揭示的问题成为学界之论争的焦点,而且这场论争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在"玄学派"... 发生在85年前的"科玄论战"是当时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之所以称之为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在学术界所掀起的波澜,其所揭示的问题成为学界之论争的焦点,而且这场论争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在"玄学派"与"科学派"的论争静寂下来之后,它的余声仍不断地"回响"于现代中国哲学界:熊十力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基于本体与现象之别对科学与哲学进行了界限的划定;牟宗三则更进一步,以探讨中西哲学的差别入手,由分析作为"心本体"之三个不同的"我"的关系,阐释了科学与哲学之辩证的诡谲关系。回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历程,可以显现中国哲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由浅入深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科学 玄学 熊十力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陷”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152,共5页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手,理解"坎陷"概念就不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坎陷 科学和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坎陷”:牟宗三的思想脉络与理论开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白欲晓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79,共7页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 在牟宗三哲学发展中,"良知坎陷"说有认识论、历史文化论和存有论三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开展,既表现为存有论意义上的理论综合,也体现在以"道德实践"对"坎陷"所作的理论规定。在"良知坎陷"说中,存在着文化诉求与哲学思考的思想纠结。由于对"坎陷"之辩证义的独特规定,牟宗三存有论意义的"良知坎陷"既不同于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辩证开展,也改造了康德现象与物自身超越区分的理论架构,展露出"彻底的唯心论"的基本意蕴,具有新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坎陷 牟宗三 辩证法 彻底的唯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陷如何开出科学?——从三分方法的视角看牟宗三的“坎陷开出科学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泽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通过坎陷开出科学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是要求从文化结构和生命结构的道德层面退出身来,发展其下的智识层面,从道德结构的仁性层面退出身来,发展其下的智性层面。
关键词 牟宗三 坎陷 科学 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予说”还是“满足说”——牟宗三以存有论解说道德幸福质疑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泽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牟宗三的《圆善论》旨在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为了说明道德幸福是如何生成的,牟宗三以存有论加以解释,本文将其称为"赋予说"。但笔者认为,道德幸福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有论的赋予,而是成就道德的内在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就是... 牟宗三的《圆善论》旨在解决康德的圆善难题。为了说明道德幸福是如何生成的,牟宗三以存有论加以解释,本文将其称为"赋予说"。但笔者认为,道德幸福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有论的赋予,而是成就道德的内在要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满足说"。以"赋予说"还是以"满足说"解说道德幸福,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圆善论 存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一浮、牟宗三对朱熹“性即理”的不同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乐爱国 李志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把朱学与陆王学调和起来。马一浮虽强调"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摄"心即理"。牟宗三则通过分析朱熹"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为"朱子实非孟子学"。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是进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与陆王"心即理"之关系的学术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牟宗三 朱熹 “性即理” “心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关于“智性直观”(上) 被引量:11
20
作者 邓晓芒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4-20,共7页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 牟宗三认为,康德哲学中的“智性直观”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康德哲学甚至西方哲学向中国哲学过渡的桥梁。但是牟宗三对康德的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从康德的这一概念过渡到中国哲学的立场也是不合法的,实际上这是从康德的批判的高度退回到了非批判的独断论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直观 康德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