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ibration and Unfolding of the Pulse Height Spectra of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s Using Photon Sources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旭飞 袁熙 +3 位作者 张兴 樊铁栓 陈金象 李湘庆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53-557,共5页
An accurate energy calibration of a 5"× 2" BC501A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 by means of photon sources and the unfolding of pulse height spectra are described. The photon responses were measure... An accurate energy calibration of a 5"× 2" BC501A liquid scintillator-based neutron detector by means of photon sources and the unfolding of pulse height spectra are described. The photon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with 22Na, 137Cs and 54Mn photon sources and simulated using the GRESP code, which was developed at the Physiknlisch Technische Bundesanstalt in Germany. Pulse height spectra produced by three different photon sources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unfolding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ur unfolding codes of the HEPRO and UMG3.3 packages, including GRAVEL, UNFANA, MIEKE and MAXED, performed well with the test spectra and produced generally consistent results. They could therefore be used to obtain neutron energy spectra in toknmak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scintillation detector CALIBRATION pulse height spectra unfolding metho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D Simulation of Orifice Flow in Orifice-type Liquid Distributor 被引量:2
2
作者 Yu Hongfeng Li Xingang +1 位作者 Sui Hong Li Ho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3期70-78,共9页
In this study,a suitable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height on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of the orifice-type liquid distributors.The orifice flow in... In this study,a suitable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liquid height on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of the orifice-type liquid distributors.The orifice flow in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liquid heights has been realized using the 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turbulence model and the Gamma Theta transition(GTT)model.In the ANSYS CFX software,two models a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n automatic wall treatment which allows for a smooth shift from a wall function(WF)to a low turbulent-Re near wall formulation(LTRW).The results of the models coupled with LTRW are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s with WF,indicating that LTRW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the prediction of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orifice flow.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w conditions of orifices change with the variation of liquid height.With respect to the turbulence in orifice,the SST model coupled with LTRW is recommended.However,with respect to the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in orifice with an increase in liquid height,the predictions of GTT model coupled with LTRW are superior to those obtained using other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harge coefficient orifice-type liquid distributors CFD liquid hei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酸搅拌式结晶釜设计及CFD模拟
3
作者 陈航 李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48,共4页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开发了一种适用于10万t/a丁二酸装置的搅拌式结晶釜,设计组合式搅拌叶轮,对比不同釜底结构、搅拌叶轮结构和叶轮安装高度对丁二酸溶液结晶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计算了临界悬浮转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曲面...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开发了一种适用于10万t/a丁二酸装置的搅拌式结晶釜,设计组合式搅拌叶轮,对比不同釜底结构、搅拌叶轮结构和叶轮安装高度对丁二酸溶液结晶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计算了临界悬浮转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曲面釜底可有效改善釜底晶体堆积,相较于涡轮平直叶式、框式及螺带式等常见的搅拌叶轮型式,组合式搅拌叶轮具有更高的叶轮循环效率;组合式搅拌叶轮的临界悬浮转速和最佳安装高度分别为260 r/min与80 mm,此时釜底颗粒堆积少,固液分散效果良好,有利于结晶。通过使用组合式叶轮,可有效缩短丁二酸连续结晶的实验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并为结晶釜搅拌叶轮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结晶釜 固液两相流 桨叶结构 CFD模拟 安装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OF FORMABILITY OF EMC LIQUID METAL COLUMN 被引量:4
4
作者 Zhang Xingguo Jin Junze Cao Zhiqiang (Research Center of Foundry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199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CONTROLOFFORMABILITYOFEMCLIQUIDMETALCOLUMNZhangXingguo;JinJunze;CaoZhiqiang(ResearchCenterofFoundryEngineeri... CONTROLOFFORMABILITYOFEMCLIQUIDMETALCOLUMNZhangXingguo;JinJunze;CaoZhiqiang(ResearchCenterofFoundryEngineering,DalianUniver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CASTING liquid COLUMN height electro-magnetic FORM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a Liquid Surface and an Impinging Gas Jet
5
作者 Miguel A. Barron Dulce Y. Medina Joan Reyes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1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The water-air and Wood’s metal-air systems are modeled by mea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liquid surface and an impinging air jet under the near field blowing conditions. The ... The water-air and Wood’s metal-air systems are modeled by mea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liquid surface and an impinging air jet under the near field blowing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the air jet velocity, the height of the injection lance, and the density of the liquid on the depth of the formed cavity is numerically studied. The CFD results of the cavity depth a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previously reported by other authors. The emergence of the splashing phenomenon is predicted in terms of the critical velocity for each liquid-air system. Besides, the blowing number indicates that the drop generation rate is not significant for jet velocities below the critical velocity, and therefore neither the splashing i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ity Depth CFD Impinging Gas Jet Lance height liquid-Gas Interaction SPLAS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绿植智能浇水系统
6
作者 孟亚男 刘宇菲 赵凯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年第1期167-169,共3页
针对盆栽进行智能、合理的维护,解决在栽培过程中无法及时浇水以及无法控制浇水量的问题,设计了一款自动浇水装置。采用单片机作为内部控制器,该装置装配有温湿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等环境参数检测设备,能够智能地响应室内环境和土壤潜... 针对盆栽进行智能、合理的维护,解决在栽培过程中无法及时浇水以及无法控制浇水量的问题,设计了一款自动浇水装置。采用单片机作为内部控制器,该装置装配有温湿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等环境参数检测设备,能够智能地响应室内环境和土壤潜在需求。通过PID控制算法来控制进出水泵出水量,将期望出水量设置为SP并实时检测实际出水量PV,通过计算误差并根据PID控制器输出的控制变量U控制相应的继电装置,以实现自动浇水装置的智能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位高度 智能浇水 数据采集 单片机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水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朱兰新 杨坤 +7 位作者 李敬蕊 李邵 霍潇 田婧 裴庆余 宫彬彬 杨晨宇 高洪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98,共7页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 以半结球叶用莴苣品种富兰德里为试材,在深液流水培(DFT)模式下研究了营养液浓度动态调控和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浓度调控幅度的提高,叶用莴苣生长指标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等品质指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每8 d提高0.36 mS · cm^(-1)处理的效果最好,叶片长、叶片宽、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及干质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地上部鲜质量较其他处理提高了22.3%~57.9%;不同营养液液位高度对叶用莴苣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12~16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植株生长和品质总体上优于其他处理,4 cm液位高度处理的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深液流水培 营养液浓度 液位高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箱液位控制特性的分析与研究
8
作者 魏艳霞 秦杰 +1 位作者 高红斌 宋晓美 《自动化与仪表》 2024年第10期34-37,42,共5页
为了分析阀门开度在液位控制过程中的控制效果,利用单容水箱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imulink仿真平台观察液位高度变化曲线,进而分析了阀门开度对液位偏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即可达到稳... 为了分析阀门开度在液位控制过程中的控制效果,利用单容水箱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Simulink仿真平台观察液位高度变化曲线,进而分析了阀门开度对液位偏差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在第6 s加入扰动后,第7 s就能恢复至稳定状态;水箱的横截面积对系统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有一定的影响,横截面积越大,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长;进出水阀门开度越接近时,液位高度偏差值越小;在进水阀门为全开状态时,随出水阀门开度的增加,液位偏差先增加后减小,在开度为10%时,偏差达到最大值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位高度 阀门开度 SIMULINK仿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酸结晶釜搅拌结构数值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金泽 张海涛 +1 位作者 马宏方 李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39,245,共8页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丁二酸连续结晶釜内固液两相流场进行模拟,探究不同叶轮结构、叶轮安装高度、釜底形状对结晶釜内固液分散情况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减小桨叶倾角、增加叶片数量,有助于提升搅拌效果;搅拌功率、叶轮循环...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丁二酸连续结晶釜内固液两相流场进行模拟,探究不同叶轮结构、叶轮安装高度、釜底形状对结晶釜内固液分散情况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减小桨叶倾角、增加叶片数量,有助于提升搅拌效果;搅拌功率、叶轮循环效率随桨叶倾角减小而增大。叶轮安装高度过高或过低均会造成颗粒堆积,影响固相悬浮状态;叶轮安装高度为1/3H是较优的选择,其云高、均匀度优于其余安装高度,且搅拌功率相对不高。复曲面釜底能显著改善釜底颗粒堆积情况,相较锥形釜底、W型釜底效果更优且能耗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酸结晶釜 固液两相流 桨叶结构 安装高度 釜底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L型水平井防窜气排采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展 张群霞 +2 位作者 耿宇欣 罗丹 王铭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87,共11页
煤层气采用L型水平井开发,可使单井稳产气量达到8000m^(3)/d以上,但由于L型水平井无沉砂口袋,无法靠重力实现气、水自然分离,易发生油管窜气,导致泵效大幅下降,制约进一步排水降压。前期通过优化排采举升工艺,油管窜气现象得到了一定缓... 煤层气采用L型水平井开发,可使单井稳产气量达到8000m^(3)/d以上,但由于L型水平井无沉砂口袋,无法靠重力实现气、水自然分离,易发生油管窜气,导致泵效大幅下降,制约进一步排水降压。前期通过优化排采举升工艺,油管窜气现象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对低流压产气井和高流压产气井的治理效果仍然不理想。以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L型水平井为例,通过研究分析56口发生油管窜气井的气、水变化规律,建立了窜气严重程度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法找出影响油管窜气的主控因素,明确产生油管窜气的原因,并在优化排采制度方面提出了2种防治油管窜气的方法。结果表明:井筒环空的液柱高度是引发油管窜气的先决条件,油管窜气随液柱高度降低突然发生,当液柱高度大于75m时,出水口不窜气或以轻、中度窜气为主;当液柱高度小于75m时,以重度窜气为主,且发生窜气后其窜气程度随液柱高度的降低呈指数增大。气液比是影响窜气程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窜气程度随气液比的增大呈对数增大,当气液比小于30时,以轻度和中度窜气为主,当气液比大于30时,以重度窜气为主。通过控制恒定高套压,采取“控压排水”法,可有效提高泵吸入口附近两相流的持液率;通过控制日产气量,采取“控产排水”法,将泵吸入口附近的气液比降低至30以下,可有效降低油管窜气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防窜气排采举升工艺,最终实现油管窜气的标本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L型水平井 油管窜气 液柱高度 气液比 樊庄-郑庄区块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C水冷系统故障分析与参数设计
11
作者 刘泳 夏冰 +1 位作者 杨光 郭有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2,348,共6页
水冷系统是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必不可少的辅助系统,其正常运行是换流阀可靠工作的保证。这里以南京220 kV模块化多电平统一潮流控制器(Modular Multilevel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MMUPFC)为... 水冷系统是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必不可少的辅助系统,其正常运行是换流阀可靠工作的保证。这里以南京220 kV模块化多电平统一潮流控制器(Modular Multilevel Unified Power Flow Controller,MMUPFC)为研究对象,对MMUPFC及换流阀水冷系统进行了结构介绍。其次,针对目前MMUPFC正常运行时水冷系统去离子支路出现漏气的问题,在ANSYS-FLUENT仿真软件中对MMUPFC水冷系统去离子罐内液-气进行了多相流仿真建模,对故障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通过仿真研究,对水冷系统去离子罐内液位参数进行了设计。最后,在南京220kV MMUPFC换流站对水冷系统参数设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这里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换流阀水冷系统 多相流仿真建模 漏气故障 液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搅拌釜中固-液混合特性模拟研究
12
作者 张博群 李政权 +2 位作者 赖莉莹 王贻得 武煜坤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研究固-液混合特性对生产效率、能耗等指标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立式搅拌釜应用较多,本文采用CFD方法和DEM方法从颗粒密度、粒径、搅拌速度和初始液面高度等4个方面对立式搅拌釜的颗粒混合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从速度... 研究固-液混合特性对生产效率、能耗等指标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立式搅拌釜应用较多,本文采用CFD方法和DEM方法从颗粒密度、粒径、搅拌速度和初始液面高度等4个方面对立式搅拌釜的颗粒混合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从速度场、湍动能分布和颗粒混合度3个维度来评判颗粒的混合特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颗粒密度和搅拌速度对混合特性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当颗粒密度为1200 kg/m3时,相对标准差值达到0.5左右,说明混合程度较好;搅拌速度越大,混合性能越好;颗粒粒径对混合性能的影响较小,但粒径越小,越容易悬浮,粒径增大,混合程度降低;初始液面高度的改变导致固含率的改变,但是对固液混合性能基本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搅拌釜 固-液两相流 CFD-DEM 混合特性 颗粒密度 搅拌速度 粒径 初始液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塔器在现场立置条件下的气液组合试验设计
13
作者 郭雪华 许蕾 《化工设计》 CAS 2024年第5期30-33,1,2,共6页
本文给出了大型塔器采用立式气液组合试验的前提以及主要的试验参数,包括试验压力、最大液柱高度、最小液柱高度、设计液柱高度的取值。结合某乙烯装置中乙烯塔的设计实例,论证了现场立置条件下的大型塔器采用气液组合试验的优越性:将... 本文给出了大型塔器采用立式气液组合试验的前提以及主要的试验参数,包括试验压力、最大液柱高度、最小液柱高度、设计液柱高度的取值。结合某乙烯装置中乙烯塔的设计实例,论证了现场立置条件下的大型塔器采用气液组合试验的优越性:将传统的水压试验改为立式气液组合试验,可有效降低塔器重量和土建基础载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塔器 气液组合试验 试验压力 设计液柱高度 应力校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流中间包内钢液流动行为
14
作者 龚伟 吴正义 +2 位作者 武豪 江雪婷 邓爱军 《江西冶金》 2024年第6期421-430,共10页
以某钢厂五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1∶2.5的中间包物理模型。通过水模拟物理实验探究了长水口插入深度、钢液位高度及堵一流对中间包内钢液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堵流和不堵流情况下夹杂物的上浮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长水口... 以某钢厂五流中间包为研究对象,建立了1∶2.5的中间包物理模型。通过水模拟物理实验探究了长水口插入深度、钢液位高度及堵一流对中间包内钢液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堵流和不堵流情况下夹杂物的上浮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增加长水口插入深度可延长流体停留时间,减小死区体积。当插入深度超过94 mm后,各流停留时间变化波动较小,第二流和第三流的死区体积稳定。此外,随着钢液位增加,第一流和第三流的死区体积变化较大,出口平均死区体积均先增大后减小。当钢液位高度为314mm或333mm时,停留时间较长,死区体积较小。未堵流时,出口平均死区体积分数为17.6%;堵第二流时,出口平均死区体积分数增至23.15%,但夹杂物去除率提高,尤其是20μm的夹杂物去除率提高了12.4%。综合考虑,建议实际生产中钢液位高度为中间包高度的80%~85%,实际长水口插入深度约为234mm。另外,若出现钢水供应不足、出坯困难等现象而必须进行堵一流操作时,为保持中间包内钢液原有流动特性,建议堵第二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插入深度 钢液位高度 夹杂物 死区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一次强暴雨过程雷达回波及闪电特征分析
15
作者 黄琳 《江西科学》 2024年第6期1287-129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赣州探空资料、雷达拼图和闪电资料,对2019年6月9日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1)高空东北冷涡较强,冷性结构明显,暴雨区明显辐散;中层平直气流中多短波槽活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东部大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赣州探空资料、雷达拼图和闪电资料,对2019年6月9日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1)高空东北冷涡较强,冷性结构明显,暴雨区明显辐散;中层平直气流中多短波槽活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东部大槽后有冷空气不断向江南输送;低层暴雨区处于切变中、急流前的辐合区,是此次强暴雨过程最主要的环流特征;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是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重要天气影响系统。2)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主要特征为较强组织性的对流回波群、飑线回波和没有组织性的分散性对流回波,其中飑线回波又表现为4个特征,分别是“弓”状飑线回波、“V”形飑线回波、线状飑线回波和短带组成的飑线回波;飑线回波顶高越高,VIL值越大,对流越强盛,降水强度越大。3)有组织的对流单体回波群容易伴随闪电发生,且较为活跃;“V”形飑线回波中“V”形回波顶部容易出现雷电天气,且雷电密度较大;“弓”状回波飑线上雷电活动更加活跃,且维持时间长;线形飑线回波和由短带回波组成的飑线回波上,雷电活动不明显,这是此次强暴雨天气过程中最主要的雷电活动特征;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与闪电的出现和强弱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暴雨 低空急流 飑线回波 回波顶高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和界面剪切作用的扰动波高预测模型
16
作者 孙宏军 李腾 +1 位作者 李金霞 丁红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9-618,共10页
环雾状流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等工业环境中,深入探究扰动波特性对了解环雾状流的演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内径为15mm的垂直管路中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环雾状流实验,分别利用电导环传感器和液膜收集系统测量了液膜厚度和夹带率,并... 环雾状流广泛存在于天然气等工业环境中,深入探究扰动波特性对了解环雾状流的演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内径为15mm的垂直管路中进行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环雾状流实验,分别利用电导环传感器和液膜收集系统测量了液膜厚度和夹带率,并通过双阈值方法从液膜时序信号中提取了扰动波高数据。探究了扰动波高和夹带率随气、液相流量和工况压力的变化规律,发现两者均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气相流量和工况压力的增大,扰动波高呈下降趋势,夹带率呈上升趋势,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然后分析了影响扰动波高的尺度参数,建立了基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和界面剪切作用的扰动波高预测模型,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为4.05%,且98.7%的数据点都在±10.0%的误差以内,预测效果良好。最后,将新模型与现有的扰动波高关系式进行比较,预测精度和可扩展性都有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液膜 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 界面剪切作用 扰动波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孤岛煤柱俯采工作面末采撤架综合防火技术实践
17
作者 高艳忠 冯震 +1 位作者 祁建建 张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161-165,共5页
针对淮南矿区某矿1332(3)大采高孤岛煤柱俯采工作面极复杂通风系统,以及末采撤架期间所面临的采空区遗煤多、漏风通道复杂、自然发火期短、撤架封闭时间长等复杂的开采特点。利用SF6示踪气体分析了采空区漏风规律;采用CO与O_(2)、CO与CH... 针对淮南矿区某矿1332(3)大采高孤岛煤柱俯采工作面极复杂通风系统,以及末采撤架期间所面临的采空区遗煤多、漏风通道复杂、自然发火期短、撤架封闭时间长等复杂的开采特点。利用SF6示踪气体分析了采空区漏风规律;采用CO与O_(2)、CO与CH_(4)比值作为煤自燃预报的辅助指标,数据分析发现CO/O_(2)、CO/CH_(4)的变化趋势与CO保持一致。为解决1332(3)工作面末采撤架期间所面临的自然发火风险,从现场实际出发,采取了红外热成像探测自然发火检测技术,实施了喷涂韧性薄喷材料隔绝采空区漏风、定点灌注液态CO_(2)、持续灌注N_(2)、间歇式精准灌浆等综合防火技术,对煤自燃危险区域进行超前防控。实践效果表明:采空区CO体积分数由最高80×10^(-6)稳步下降为0,有效地保障了工作面顺利撤除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煤柱 大采高 俯采 防火技术 采空区 液态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液位测量系统 被引量:32
18
作者 曹建海 路长厚 韩旭东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0,共2页
介绍了超声波液位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框图,给出了详细的超声波发射电路和环境温度采样电路。通过对接收信号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首先对接收信号采取STC(灵敏度 时间控制)方式进行信号放大,接着对信号进行线性包络检波,最后... 介绍了超声波液位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框图,给出了详细的超声波发射电路和环境温度采样电路。通过对接收信号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首先对接收信号采取STC(灵敏度 时间控制)方式进行信号放大,接着对信号进行线性包络检波,最后采用微分电路和零点交叉检测,生成输出信号,基本上消隐了测量盲区和时间检测误差,并进行了温度补偿计算。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系统软件,成功地研制了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液位智能测量系统。实测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液位测量系统 单片机 盲区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影响全自动加样系统加样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毕聪玺 梁晓华 +2 位作者 臧亮 邓雪莲 王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使用不同容量加样针和分液高度,对全自动加样系统加样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μL和100μL两种加样量,每种加样量分4个小组进行实验,分别使用不同容量(400μL和800μL)的加样针和不同分液高...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使用不同容量加样针和分液高度,对全自动加样系统加样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μL和100μL两种加样量,每种加样量分4个小组进行实验,分别使用不同容量(400μL和800μL)的加样针和不同分液高度(浸润和未浸润)加样,计算每组的最终加样量、均值相对误差(E)和变异系数(CV),与实际工作标准进行比较。结果10μL加样E在-37.9%^-2.8%,CV在3.29%~14.49%;100μL加样E在-1.9%~0.8%,CV在0.44%~0.95%。结论不同容量加样针和分液高度对10μL加样影响较为明显,对100μL加样影响较小,在使用全自动加样系统进行ELISA时,应当选择适当容量的加样针和分液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液高度 准确度 精密度 挂滴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在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娟 张植保 蒋生发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2年第3期80-83,共4页
液位控制系统是典型的一阶系统 ,实现该系统控制通常用浮子检测控制方法 鉴于其存在的不足 ,文中提出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即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和泛化能力 ,达到其能取代浮子检测而控制流量阀实现输入流量的控制 ,通过压强与流... 液位控制系统是典型的一阶系统 ,实现该系统控制通常用浮子检测控制方法 鉴于其存在的不足 ,文中提出了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即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和泛化能力 ,达到其能取代浮子检测而控制流量阀实现输入流量的控制 ,通过压强与流阻的乘积关系而自行调节控制出口流量 同时 ,本文研究中间层层数、权重及学习速率对神经网络的学习训练时间产生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中间层层数、权重、学习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液位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 模型 中间层层数 权重 自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