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Pattern of Open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of the Lower Limb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Cameroon: A 5-Year Review
1
作者 Chunteng T. Nana Fokam Pius +6 位作者 Mokake N. Martin Morane Mbongnu Sam D. Movuh Freddy Mertens Bombah Ndasi Henry Palle J. Ngunde A. Chichom-Mefire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9期278-287,共10页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ackground:</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 open fracture is an injury in which the fracture site and/or hematom...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ackground:</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 open fracture is an injury in which the fracture site and/or hematoma communicates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disability and is a challenge to the surgical team. The lower extremities are the most often exposed to traumatic injuries compared to other 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Patterns of open fractures differ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the segment of the long bone affected. The correct and timely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s is beneficial to the patients and lea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o a more favorable outcome. This study aimed at describing the pattern of open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treated in 3 major hospitals of the south west region, Cameroon.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thodology: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is was a hospital-based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files of patients with open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managed at the surgical units of three secondary health facilitie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of Cameroon from the 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f January 2015 to the 31</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f December 2019. Th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presentation,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outcomes were recorded. The data was stored and analyzed using Epi info version 7.0 and SPSS version 23.0 respectively.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 total of 195 files of patients aged 8 to 80 years were studied. The main age group affected was between 20</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40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years. There were 147 (75.4%) males and 48 (24.6%) females giving a sex-rati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f 3.1:1. The most common cause was road traffic crashes 142 (72.8%). In 98 cases (50.3%)</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left side was more involved. The tibia was the most common long bone affected in 75 (38.5%) cases. Comminuted fracture was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 pattern encountered in 126 cases (64.6%). A total of 76 (39%) fractures were graded Gustilo-Anderson IIIA. External fixator was used in 112 cases (57.1%) and internal fixator in 86 cases (42.9%). We recorded 127 (65.1%)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and 143 (73.3%) cases of limb shortening a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ther complications includ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20 cases (17.1%) of mal-union, 27 cases (22.5%) of delayed union, 18 cases (15.1%) of non-union and 50 cases (38.5%) chronic osteomyelitis. We recorded a mortality of 2.1%. Gustilo IIIB and IIIC were associated to chronic osteomyelitis (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0.02).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pen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of the lower limb affect the active age group of the population and road traffic crashes</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s. It tends to affect the left side and the tibia being the most fractured long bone.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these fractures subsequently get infected. Comminuted fracture is the common fracture patter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Fractures long bones Lower lim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rtual Reconstruction of Long Bone Fracture in Car-to-pedestrian Collisions Using Multi-body System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11
2
作者 HAN Yong YANG Jikuang MIZUNO Koj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045-1055,共11页
Lower limb injure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ssenger car traffic accidents.Previous studies of the injuries focus on long bone fractures by using either cadaver component tests or simulations of the long bone kinem... Lower limb injure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passenger car traffic accidents.Previous studies of the injuries focus on long bone fractures by using either cadaver component tests or simulations of the long bone kinematics,which lack in-depth study on the fractures in stress analysis.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lower limb impact biomechanics in real-world car to pedestrian accidents and to predict fractures of long bones in term of stress parameter for femur,tibia,and fibula.For the above purposes,a 3D finite element(FE) model of human body lower limb(HBM-LL) is developed based on human anatomy.The model consists of the pelvis,femur,tibia,fibula,patella,foot bones,primary tendons,knee joint capsule,meniscus,and ligaments.The FE model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a lateral impact between simulations and tests with cadaver lower limb specimens.Two real-world accidents are selected from an in-depth accident database with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accident scene,car impact speed,damage to the car,and pedestrian injuries.Multi-body system(MBS) model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kinematics of the pedestrians in the two accidents and the impact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for initial impact velocity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car and pedestrian during the collision.The FE model is used to perform injury reconstructions and predict the fractures by using physical parameters,such as von Mises stress of long bones.The calculated failure level of the long bone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injury outcomes observed from the two accident cases.The reconstruc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HBM-LL FE model has acceptable biofidel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risk of long bone fractures.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icient method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long bone fracture suffered from vehicle traffic coll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enger car pedestrian accident lower limb FE model long bone fracture impact bio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牛小芬 叶文松 李海冰 《浙江医学》 2025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分为骨折组40例和非骨折组56例。收集... 目的探讨儿童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病理性骨折分为骨折组40例和非骨折组56例。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理诊断等基本信息,通过X线检查评估肿瘤的位置(上肢和下肢)、性质(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和范围(包括横轴受损皮质长度/横径和纵轴受损皮质长度);根据疼痛评估记录表进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理诊断、肿瘤位置、肿瘤性质、肿瘤范围和疼痛程度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理诊断、肿瘤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肿瘤性质、横轴受损皮质长度/横径、纵轴受损皮质长度和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呈溶骨型改变、横轴受损皮质长度/横径>2/3、纵轴受损皮质长度>30 mm、重度疼痛是儿童四肢长度良性骨肿瘤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呈溶骨型改变、疼痛明显、肿瘤范围大者发生病理性骨折风险高,早期识别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对病理性骨折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长骨 病理性骨折 良性骨肿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成洲 王鹏 +2 位作者 张海波 任聪慧 贾宝欣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外伤致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碎骨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 目的观察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外伤致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碎骨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同意术中使用人工骨膜修复材料进行分组研究,未使用者纳入对照组(n=54),使用骨膜修复材料者纳入观察组(n=66)。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复查X线,进行为期1年的持续随访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患者应用人工骨膜修复材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膜修复材料 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 游离骨块 骨折延迟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茂伦 张锋 +2 位作者 王布雨 骆艳飞 阮世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1期17-22,共6页
目的:分析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治疗的40例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方案,详细记录两个... 目的:分析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治疗的40例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方案,详细记录两个阶段手术治疗结果,分析影响患者骨愈合时间和下肢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术后1年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感染未再复发,患者术后1年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和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均高于术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骨愈合时间与患者年龄、病灶部位相关,年龄越大患者骨愈合速度越慢,股骨愈合速度快于胫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C-M分型、植骨类型、间断期时间、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及病因无较大关联性(P>0.05);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改善情况(LEFS评分)与其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相关,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P<0.05);与其他因素无较大关联性(P>0.05).结论: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对于控制感染率有较好的效果,而影响患者术后骨愈合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和病灶部位,除此之外,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选择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 病灶扩大切除 膜诱导技术 感染率 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用于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治疗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吕士金 孙意红 于莉芝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3期29-32,共4页
目的比较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用于Masquelet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6月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60例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asquelet技术中第二期诱导膜内植骨固定方式的不... 目的比较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用于Masquelet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6月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60例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asquelet技术中第二期诱导膜内植骨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髓内钉固定组(n=30)与钢板固定组(n=30)。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髓内钉固定组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短于钢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髓内钉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钢板固定组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髓内钉固定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钢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有助于提高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固定 Masquelet技术 髓内钉固定 成人下肢长骨慢性骨髓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吴丙广 刘智曼 李慧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3期71-74,共4页
目的 观察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山东大学济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四肢长骨骨折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41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1例)采用弹性髓内钉... 目的 观察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山东大学济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82例四肢长骨骨折患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41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41例)采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 <0.05)。结论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小儿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髓内钉内固定 小儿四肢长骨骨折 并发症 术中出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下肢长骨动态试验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海岩 翟广凤 +1 位作者 赵玮 贺丽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在动态载荷下下肢长骨的损伤极限。方法基于中国人体下肢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股骨、胫骨、大腿和小腿进行动态三点弯曲仿真,并借助尸体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仿真所得撞锤的撞击力-位移曲线走势与尸体试验结的基本吻合。... 目的研究在动态载荷下下肢长骨的损伤极限。方法基于中国人体下肢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股骨、胫骨、大腿和小腿进行动态三点弯曲仿真,并借助尸体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仿真所得撞锤的撞击力-位移曲线走势与尸体试验结的基本吻合。裸股骨、裸胫骨、大腿和小腿失效时的撞击力分别为4.29、3.94、4.81和4.086 kN,位移分别为17.78、34.00、52.10和47.06 mm,与尸体试验结果也较为相符。结论本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后续对膝关节以及对整个下肢模型的验证奠定基础,为碰撞事故中对行人进行保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长骨 损伤极限 有限元分析 动态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 被引量:24
9
作者 高招文 吴建斌 +2 位作者 连伟飞 曾卡斌 吴天旺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5期553-555,共3页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51例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肢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采用Flynn评分标准:优46例,良3...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弹性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51例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肢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采用Flynn评分标准:优4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6.1%。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切口小,固定牢固,操作简单,能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长骨干骨折 弹性髓内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策略的干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雪 陈伟伟 李翠花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36-241,共6页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DCO)策略对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3例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FES患者临床资料,以2018... 目的:观察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DCO)策略对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63例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FES患者临床资料,以2018年1月实施DCO策略为时间点分为两组,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92例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71例为干预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和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髋关节Harri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6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12~18(16.91±1.22)个月。干预组院内死亡率为2.82%(2/71),对照组院内死亡率为16.30%(15/92),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455,P<0.05);两组干预后SaO2、PaO2和OI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两组干预后SaO2、PaO2和OI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Hb、PLT均较干预前升高(P<0.001),且两组干预后Hb、PLT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踝关节AOF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94,P<0.05)。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低于对照组(χ^(2)=4.747,P<0.05)。结论:DCO策略有助于降低下肢长骨干骨折伴发FES患者院内死亡率,有利于消除FES症状和平稳生命体征,可为Ⅱ期确定性手术争取时间优势,临床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长骨干骨折 脂肪栓塞综合征 损伤控制骨科策略 干预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郑彬娜 孔圳 +2 位作者 朱燕妮 董兰菊 钟赛琼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围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患者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并配合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患者外固定架固定时... 目的总结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围手术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2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病患者应用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疗,并配合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结果 32例患者外固定架固定时间8.50~18.20个月,平均(15.40±3.20)个月,骨搬运延长4~21 cm,平均(8.06±3.06)cm。骨搬运治疗效果:优31例,良1例。结论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可有效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伴有或不伴有软组织缺损的四肢大段骨缺损。护理方面术前注重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和营养支持;术后做好患者骨搬运护理工作及功能锻炼指导,其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 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 骨搬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鲁木 苏晓莉 +3 位作者 汪俊平 方成 胡宏耘 谢达昭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0期1194-1195,共2页
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后的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22例,142肢,其中男性80例,女性42例,分别应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及尺桡骨骨折。结果 142肢中有135肢骨折愈... 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后的疗效及失败原因。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122例,142肢,其中男性80例,女性42例,分别应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及尺桡骨骨折。结果 142肢中有135肢骨折愈合,愈合率达95.07%。出现断板6肢,钉板松动1肢,断板的发生率4.23%。有5肢断板1肢钉板松动发生在肱骨骨折的病人肢体上;只有一肢断板发生在股骨骨折肢体的上。结论锁定接骨板适合大多数长管状骨骨折治疗,对胫骨骨折、尺骨和桡骨骨折、股骨骨折效果良好。但在治疗肱骨骨折特别是肱骨中段骨折肢体时,并非最佳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长管状骨 骨折 锁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岁儿童下肢长骨有限元模型验证及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海岩 李蓓 +2 位作者 崔世海 贺丽娟 吕文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2-756,共5页
研究在动态载荷下6岁儿童下肢长骨的损伤极限。分别对股骨、胫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动态三点弯曲仿真试验,并通过有限元模型仿真试验与尸体试验结果的对比,探究相关参数对6岁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影响。仿真试验所得冲击块的撞击力-位移曲... 研究在动态载荷下6岁儿童下肢长骨的损伤极限。分别对股骨、胫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动态三点弯曲仿真试验,并通过有限元模型仿真试验与尸体试验结果的对比,探究相关参数对6岁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影响。仿真试验所得冲击块的撞击力-位移曲线走势与尸体试验的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股骨和胫骨失效时的撞击力分别为2.52和1.96 kN,位移分别为11.88和23.49 mm。与成人相比,儿童骨骼的弹性模量略低,并且骨骼韧性较好,使得撞击时发生骨折的风险相对降低。本研究为儿童下肢损伤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岁儿童 下肢 长骨 损伤极限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测量胎儿四肢长骨及足长与孕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雅 吕国荣 苏瑞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9-174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胎儿四肢长骨及足长与孕龄相关关系。方法超声测量728例单胎孕龄为14~40周胎儿的四肢长骨及足长的长度并计算股骨与足长比值,确定其正常值。另对56例可疑畸形胎儿进行股骨与足长比值的筛选。结果①胎儿四肢长骨及足...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胎儿四肢长骨及足长与孕龄相关关系。方法超声测量728例单胎孕龄为14~40周胎儿的四肢长骨及足长的长度并计算股骨与足长比值,确定其正常值。另对56例可疑畸形胎儿进行股骨与足长比值的筛选。结果①胎儿四肢长骨及足长与孕龄呈正相关(其中股骨r=0.991,P〈0.01;胫骨r=0.983,P〈0.01;腓骨r=0.983,P〈0.01;肱骨r=0.980,P〈0.01;尺骨r=0.978,P〈0.01;桡骨r=0.970,P〈0.01;足长r=0.986,P〈0.01)。②胎儿股骨与足长比值与孕龄无明显相关(r=-0.172),但其比值〈0.85可筛选胎儿染色体或骨骼异常。结论胎儿四肢长骨及足长的长度与孕龄呈正相关,超声测量二者可评价胎儿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四肢长骨 足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兴旺 邱德伟 +1 位作者 邹勇 肖太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2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钛合金弹性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36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钛合金弹性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36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7.8±2.4)min、(62.4±10.1)ml、(55.7±2.6)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8.5±3.3)min、(133.7±9.5)ml、(80.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优良率分别为5.6%、94.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7.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 切开复位钢板固定 四肢长骨干骨折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长骨爆炸伤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进军 李兵仓 +9 位作者 张良潮 陈志强 许川 刘鲁岳 刘江 孙忠良 阎卫东 谷春广 徐国鑫 孙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观察某型导弹战斗部对四肢的致伤规律与特点 ,为四肢爆炸伤的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某型导弹战斗部作为爆源 ,将绵羊45只呈扇形布放于距爆源不同距离处后引爆 ,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在45只实验动物中 ,有23只(占51.1 %... 目的观察某型导弹战斗部对四肢的致伤规律与特点 ,为四肢爆炸伤的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某型导弹战斗部作为爆源 ,将绵羊45只呈扇形布放于距爆源不同距离处后引爆 ,致伤后进行病理解剖观察。结果在45只实验动物中 ,有23只(占51.1 %)于导弹战斗部爆炸后速发死亡 ;共有21只动物四肢长骨损伤 ,共有34处骨折 ,其中粉碎性骨折28处 ,占82.4 % ,且都合并有其它部位的损伤。结论在该现场试验中四肢长骨爆炸伤的发生率高 ,局部组织毁损严重 ,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且合并伤多而重 ,因此需加强对四肢爆炸伤的早期救治 ,以降低死亡率和残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四肢长骨损伤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化护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1
17
作者 韩美花 金成玉 刘昱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14期76-78,共3页
目的: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并评定系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并且使用骨外固定支架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试验,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试验组80例。对照组实行骨科常... 目的:对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并评定系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0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并且使用骨外固定支架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试验,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试验组80例。对照组实行骨科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实行系统化护理模式,之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自我护理意识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和自我护理意识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使用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而言,系统化护理有着显著优势,使患者的预后情况更理想,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 骨外固定支架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敏 冯锡光 +4 位作者 陈俊柱 邹建荣 黄明军 唐贵清 陈志文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0年第9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01~2019-12收治的34例下肢长骨骨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手术方式不同,将2013-01~2017-02的1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下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01~2019-12收治的34例下肢长骨骨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及手术方式不同,将2013-01~2017-02的1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03~2019-12的17例采用闭合复位小儿弹性髓内针固定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观察组骨折断端在术后4周拆除石膏时复查X线即可见到骨痂生成,髓内钉钉眼处均未见感染、松动、皮肤过敏等现象。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3.25±5.36)d,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未见骨折对线畸形,无肢体短缩,未见内固定物感染,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儿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正常,骨折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70.49±8.41)d,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内固定物感染,予再次手术后骨折愈合,未见骨折对线畸形及肢体短缩畸形。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髓内针应用于儿童下肢长骨骨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下肢 长骨骨折 弹性髓内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长骨骨折骨不连的原因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俊秀 张飞 侯登国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肱骨9例,尺桡骨6例,股骨11例,胫骨9例)分析骨不连发生的原因,并再次行内固定术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和再次手术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肱骨9例,尺桡骨6例,股骨11例,胫骨9例)分析骨不连发生的原因,并再次行内固定术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结果:引起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有严重创伤、手术影响、骨折部位和患者全身情况等。经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于再次手术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病情重及医源性因素是导致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时去除骨折端硬化骨,并开通髓腔以及坚强内固定和自体骨植骨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长管状骨 骨折 骨不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小哺乳动物四肢长骨重量配置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恭华 谢久祥 +1 位作者 苏建平 张同作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2-625,共4页
统计分析了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四种小哺乳动物四肢长骨(肱骨、桡尺骨、股骨和胫腓骨)重量分布和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1)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甘... 统计分析了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四种小哺乳动物四肢长骨(肱骨、桡尺骨、股骨和胫腓骨)重量分布和相互关联性。结果表明:1)与其他三种动物不同,甘肃鼢鼠前肢长骨重量大于后肢,且桡尺骨重量大于肱骨,体现了地下啮齿类对大量挖掘活动的适应性进化;2)SD大鼠和高原鼠兔虽然隶属不同的科,生活史特征迥异,其四肢长骨重量的分布却具有趋同性;3)四种动物不同骨骼重量之间都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然而其相关系数大小却表现为甘肃鼢鼠>SD大鼠>根田鼠>高原鼠兔,反映了不同挖掘强度的物种对四肢长骨之间协调性有不同要求;4)在重量百分比相互关系上,近端长骨(肱骨或股骨)和远端长骨(桡尺骨或胫腓骨)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近端或远端长骨之内仅有甘肃鼢鼠的肱骨和股骨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显示近端骨骼和远端骨骼分属两类相互竞争的资源投资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哺乳动物 四肢长骨 重量配置 资源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