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1.1)V_(0.9)O_2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晗 向楷雄 +2 位作者 胡忠良 龚文强 刘建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38,共5页
通过固相合法制备了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1.1V0.9O2,考察不同合成工艺对其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试样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烧结法合成的... 通过固相合法制备了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1.1V0.9O2,考察不同合成工艺对其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恒电流充放电法研究了试样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段烧结法合成的试样结构更完整、粒径分布更均匀、电化学性能更优良。在1 C倍率下,充电容量高达275 mAh/g,经过5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高达96.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li1.1v0.9o2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纳米钒基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梁叔全 潘安强 +3 位作者 刘军 钟杰 陈涛 周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48-2464,共17页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较高的能量密度、优良的循环性能及较强的荷电保持能力被广泛应用于便捷式电子器件中。同时作为混合动力汽车(HV)和电动汽车(EV)潜在的电源设备也被广泛地研究,但是,目前其电化学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能量密度、大功率...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较高的能量密度、优良的循环性能及较强的荷电保持能力被广泛应用于便捷式电子器件中。同时作为混合动力汽车(HV)和电动汽车(EV)潜在的电源设备也被广泛地研究,但是,目前其电化学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能量密度、大功率的要求。主要是因为商品化和即将进入开发性研究的正极材料大多是嵌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这些正极材料存在致命的本征制约——较低的比容量。钒基正极材料,如V2O5、LiV3O8和Li3V2(PO4)3等,由于可以嵌入多个Li+离子,从而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但受材料微结构的影响,这类材料的实际比容量远低于理论值。材料微结构纳米化,可以形成独特形貌,获得高比表面积,缩短Li+离子的扩散距离,使这类材料的实际比容量接近理论值,从而有可能在能量的高效率储存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作者重点综述钒基正极材料的主要晶体结构特点和相关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结构表征及其对应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锂离子电池 V2O5 LIV3O8 LI3V2(PO4)3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19
3
作者 伊廷锋 岳彩波 +2 位作者 朱彦荣 诸荣孙 胡信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87-1692,共6页
通过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认为LiMn2O4和LiMPO4可以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综述LiMn2O4和LiMPO4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从目前来看,LiMn2O4仍然是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但... 通过衡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认为LiMn2O4和LiMPO4可以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综述LiMn2O4和LiMPO4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对各种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进行总结和探讨。从目前来看,LiMn2O4仍然是主流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但从长远来看,LiMPO4特别是Li3V2(PO4)3是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2O4 LIFEPO4 LI3V2(PO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Mn_(1/3)Ni_(1/3)Co_(1/3))_(1-y)M_yO_2(M=Al,Mg,Ti)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义兵 陈白珍 +3 位作者 徐徽 石西昌 胡拥军 陈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74-1479,共6页
采用液相共沉淀合成锰镍钴氢氧化物前驱体,在前驱体中掺入元素M(M=Al,Mg,Ti),与锂结合生成Li(Mn1/3Ni1/3Co1/3)0.98M0.02O2材料,结果表明掺杂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掺钛量增大(0≤y≤0.15),... 采用液相共沉淀合成锰镍钴氢氧化物前驱体,在前驱体中掺入元素M(M=Al,Mg,Ti),与锂结合生成Li(Mn1/3Ni1/3Co1/3)0.98M0.02O2材料,结果表明掺杂可有效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随掺钛量增大(0≤y≤0.15),晶格畸变增大,半高宽变大,晶粒粒径增大;其中掺钛量y=0.1的材料电化学性能表现最好,以20mA/g电流充放电,在2.5~4.6V电压区首次放电容量可达215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1/3Ni1/3Co1/3)0.9Ti0.1O2 锂离子电池 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容量的Li1.1Mn2O3.95F0.05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召勇 刘兴泉 +1 位作者 贺益 于作龙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380-1383,共4页
以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在行星式球磨机中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固相反应制备了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并以该化合物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加氟后的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可与L... 以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在行星式球磨机中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后,经固相反应制备了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并以该化合物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加氟后的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可与LiGoO2相比,可逆容量高达143mA·h/g,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115次后,容量保持率在95%以上.SEM和TEM的表征,说明该方法制备的样品颗粒均匀,具有较好的晶体外观.XRD表征,说明该化合物具有完美的尖晶石结构.锂含量的原子吸收光谱(AAS)表征说明该化合物为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电化学测试结果和SEM,TEM,AAS表征支持掺氟后的富锂化合物Li1.1Mn2O3.95F0.05晶胞内空缺增大,使锂离子的嵌入脱出更加容易,并且使更多的锂离子参与嵌入脱出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1Mn2O3.95F0.05 正极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 锂锰氧氟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和Li_2CO_3共掺杂对Mg_4Nb_2O_9陶瓷烧结行为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姚国光 刘鹏 边小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7-59,63,共4页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Mg4Nb2O9(MN)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了V2O5和Li2CO3共掺杂对Mg4Nb2O9陶瓷烧结行为、相结构、显微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V2O5和1.5%Li2CO3共掺杂,能够将Mg4Nb2O9(1 350℃)陶瓷的烧结温度降至925℃,且...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Mg4Nb2O9(MN)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了V2O5和Li2CO3共掺杂对Mg4Nb2O9陶瓷烧结行为、相结构、显微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5%V2O5和1.5%Li2CO3共掺杂,能够将Mg4Nb2O9(1 350℃)陶瓷的烧结温度降至925℃,且有助于Mg4Nb2O9单相的形成.3.0%(V2O5,Li2CO3)共掺杂样品在925℃空气中烧结5 h可获得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介电常数为13.7,品质因数为77 975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低温烧结 Mg4Nb2O9 V2O5 Li2C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_(2)O_(5)+Na_(2)SO_(4)熔盐作用下(Gd_(0.9)Sc_(0.1))_(2)Zr_(2)O_(7)/YSZ热障涂层的热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郭磊 辛会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为评估(Gd_(0.9)Sc_(0.1))_(2)Zr_(2)O_(7)涂层的耐熔盐腐蚀性能,用等离子喷涂法制备了(Gd_(0.9)Sc_(0.1))_(2)Zr_(2)O_(7)/YSZ,研究了该涂层在V_(2)O_(5)+Na_(2)SO_(4)熔盐中的热腐蚀行为,将腐蚀条件为涂覆熔盐的涂层在700~1 000℃热处... 为评估(Gd_(0.9)Sc_(0.1))_(2)Zr_(2)O_(7)涂层的耐熔盐腐蚀性能,用等离子喷涂法制备了(Gd_(0.9)Sc_(0.1))_(2)Zr_(2)O_(7)/YSZ,研究了该涂层在V_(2)O_(5)+Na_(2)SO_(4)熔盐中的热腐蚀行为,将腐蚀条件为涂覆熔盐的涂层在700~1 000℃热处理2 h和10 h。结果表明:(Gd_(0.9)Sc_(0.1))_(2)Zr_(2)O_(7)涂层与V_(2)O_(5)+Na_(2)SO_(4)熔盐发生了明显的腐蚀反应,产物为GdVO4和t-ZrO22种,且腐蚀产物种类与热腐蚀温度和时间关系不大;但当腐蚀温度为700℃和800℃时,涂层表面有一定的Na2SO4残留。对腐蚀后涂层截面分析发现,涂层表面形成了反应层,该反应层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熔盐渗透,但随着腐蚀温度的提升,形成反应层的能力变弱,涂层内可观察到较明显的熔盐痕迹;总体上来看,经700~1 000℃的熔盐腐蚀后,(Gd_(0.9)Sc_(0.1))_(2)Zr_(2)O_(7)/YSZ涂层依然能保持结构完整性。根据路易斯酸碱规则提出了熔盐与(Gd_(0.9)Sc_(0.1))_(2)Zr_(2)O_(7)的反应机理,阐明了涂层抗熔盐腐蚀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Gd0.9Sc0.1)2Zr2O7 V2O5+Na2SO4 热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F共掺杂对Li_(1.1)(Ni_(1/3)Co_(1/3)Mn_(1/3))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廖力 王先友 +2 位作者 罗旭芳 卓海涛 王希敏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24-727,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正极材料层状Li1.1[Ni1/3Co1/3Mn(1/3-x)Mgx]O2-yFy(0≤x≤0.04,0≤y≤0.04)。通过原子吸收光谱(AA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掺杂元素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正极材料层状Li1.1[Ni1/3Co1/3Mn(1/3-x)Mgx]O2-yFy(0≤x≤0.04,0≤y≤0.04)。通过原子吸收光谱(AA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掺杂元素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氟掺杂后的样品具有单相的典型六方晶系结构,合成材料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在充放电倍率为0.1 C和电压范围为3.0 ̄4.3 V的条件下,与未掺杂样品相比,Li1.1[Ni1/3Co1/3Mn(1/3-0.04)Mg0.04]O2-0.04F0.04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分别为158 mAh/g和91.3%,20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2.1%。Li1.1[Ni1/3Co1/3Mn(1/3-0.04)Mg0.04]O2-0.04F0.04是一种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1.1[Ni1/3Co1/3Mn(1/3-x)Mgx]O2-yFy 共掺杂 溶胶-凝胶法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1·2)V_3O_8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曹晓雨 谢玲玲 +1 位作者 詹晖 周运鸿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8-431,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V3O8。用TEM、XRD、SEM和粒径分布实验,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技术,测试了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样品相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具有较低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2V3O8。用TEM、XRD、SEM和粒径分布实验,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技术,测试了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样品相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具有较低的结晶度、较小的粒径、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和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在300℃时制备的样品,D50为2.711μm,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00.2mAh/g,循环2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268.2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V2O5凝胶 Li1.2V3O8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r_2O_4-V_2O_5-Li_2O-ZnO湿敏材料本体电导成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天华 孙彬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4-6,共3页
研究了ZnCr2O4 V2O5 Li2O ZnO湿敏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电导类型和在感湿状态下的导电离子类型,对样品在不同湿度下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进行分离测试并与纯水相应量的测试结果作对比,提出该系材料的本体电导只有电子电导,没有离子电导;... 研究了ZnCr2O4 V2O5 Li2O ZnO湿敏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电导类型和在感湿状态下的导电离子类型,对样品在不同湿度下的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进行分离测试并与纯水相应量的测试结果作对比,提出该系材料的本体电导只有电子电导,没有离子电导;本体电导所对应的电子电导值取决于晶粒和粒间玻璃相的电导,不因感湿而改变,这为调节相应湿敏元件本体电阻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O 离子电导 V2O5 玻璃相 干燥状态 导电 水相 电离子 改变 电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Bi_2Cu_(0.1)V_(0.9)O_(5.35)粉末材料的沉淀法制备和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鸣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9,共4页
采用反向滴定沉淀法合成Bi2Cu0.1V0.9O5.3(5BICUVOX.10)纳米粉体材料。通过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研究BICUVOX.10粉料的相形成过程和相特性。结果表明,样品在500℃以上4 h退火后已完全形成单一的室温稳定四方γ导电相。用X射线多功... 采用反向滴定沉淀法合成Bi2Cu0.1V0.9O5.3(5BICUVOX.10)纳米粉体材料。通过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研究BICUVOX.10粉料的相形成过程和相特性。结果表明,样品在500℃以上4 h退火后已完全形成单一的室温稳定四方γ导电相。用X射线多功能电子能谱对BICUVOX.10粉末的组分分布及化学态进行分析:样品中Bi、V、Cu元素的摩尔比约为20∶9∶1。透射电镜对样品颗粒分散性的研究表明:一定量表面活性剂PEG4000(聚乙二醇4000)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纳米BICUVOX.10粉体颗粒的分散性;当PEG4000添加量为5%时,BICUVOX.10纳米颗粒产物的分散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Cu0.1V0.9O5.3(5BICUVOX.10) 反向滴定沉淀 PEG4000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Li1.1Ni0.35Mn0.55O2正极材料的低温放电效率研究
12
作者 钟盛文 王巧阁 +2 位作者 张骞 乔晓宁 杨海洋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1173,1197,共4页
通过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法合成Li1.1Ni0.35Mn0.55O2正极材料,在材料组分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合成条件,研究材料自身低温放电效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掺杂Co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表征Li1.1Ni0... 通过共沉淀结合高温固相法合成Li1.1Ni0.35Mn0.55O2正极材料,在材料组分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合成条件,研究材料自身低温放电效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掺杂Co改性。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表征Li1.1Ni0.35Mn0.55O2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颗粒形貌。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征材料的低温放电效率。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900℃,保温时间12 h下的材料阳离子排列有序度最好,低温放电效率为52.67%;同时离子掺杂有利于低温性能的改善,掺杂少量Co有利于提高低温放电效率(64.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1.1Ni0.35Mn0.55O2 固相合成 低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x)V_3O_8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13
作者 叶琬玲 刘恒 +3 位作者 班文俊 吕玲 陈渝 余艳丽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22-2024,共3页
利用液相沉淀法合成得到超细、粒径分布窄的球形V2O5,以该V2O5和LiOH·H2O为原料在较低温度下煅烧得到棒状Li1+xV3O8颗粒。采用XRD、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分别进行了表征。并在电压为1.8~3.8V范围,放电倍率为0.2C对制备的... 利用液相沉淀法合成得到超细、粒径分布窄的球形V2O5,以该V2O5和LiOH·H2O为原料在较低温度下煅烧得到棒状Li1+xV3O8颗粒。采用XRD、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分别进行了表征。并在电压为1.8~3.8V范围,放电倍率为0.2C对制备的电极材料进行了电池性能测量。结果表明,采用比传统固相法低的温度和时间可以获得单斜晶系的纯相L1+xV3O8。450℃合成的Li1+xV3O8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75mAh/g,550℃合成的Li1+xV308在循环15次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1+XV3O8 V2O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_4Nb_2O_9/Ag共烧微波介质陶瓷性能研究
14
作者 姚国光 刘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0,34,共4页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Mg4Nb2O9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了银粉与Mg4Nb2O9陶瓷粉体的化学兼容性和微波介电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V2O5、Li2CO3复合掺杂来降低Mg4Nb2O...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Mg4Nb2O9微波介质陶瓷,研究了银粉与Mg4Nb2O9陶瓷粉体的化学兼容性和微波介电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V2O5、Li2CO3复合掺杂来降低Mg4Nb2O9陶瓷的烧结温度,以便能够与银粉匹配共烧.结果表明,1.5%V2O5和1.5%Li2CO3(VLi)共掺杂可使925℃烧结无第二相生成.该陶瓷良好的整体微波介电性能可用于微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介质陶瓷 Mg4Nb2O9(MN) V2O5 Li2C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Mn_(0.1)V_(0.9)O_(5.35-δ)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郭鸣 杨平雄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8-871,876,共5页
以Bi(NO3)3.5H2O、NH4VO3和Mn(CH3COO)2.4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O3(LNO)/Si(100)衬底上制备了Bi2Mn0.1V0.9O5.35-δ(BIMNVOX.10)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结... 以Bi(NO3)3.5H2O、NH4VO3和Mn(CH3COO)2.4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LaNiO3(LNO)/Si(100)衬底上制备了Bi2Mn0.1V0.9O5.35-δ(BIMNVOX.10)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BIMNVOX.10薄膜具有(001)择优取向,晶粒大小均匀,厚度约300 nm。分别用阻抗分析仪和磁测试系统测量薄膜的电学特性和磁特性。BIMN-VOX.10薄膜的I~V曲线表明薄膜漏电流在低场下满足欧姆定律,符合Poole-Frenkel发射机制;而在1.7 V以上的较高场强下符合空间电荷限制传导的Schottky发射机制。低频范围BIMNVOX.10薄膜的介电损耗现象主要来源于氧空位的短程扩散。交流电导符合Jonscher规律,低频范围主要对应几乎与频率无关的直流电导(阱内跃迁);高频范围对应由晶粒响应产生的交流电导(阱间跃迁)。样品主要表现出晶粒电导特性,阻抗谱偏离理想的Debye模型。BIMNVOX.10薄膜中观察到弱铁磁性,5.57×105 A/m(7 kOe)的磁场下剩余磁化强度为8.14×10-7 A/m(1.05×10-4 emu/g),氧空位可能是引起铁磁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2Mn0.1V0.9O5.35-δ(BIMNVOX.10) 电特性 铁磁性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V_(0.9)Co_(0.1)O_(5.5-δ)的EDTA-柠檬酸盐法合成与氧离子导电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开群 张枫 +3 位作者 徐庆 陈文 黄端平 刘茜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78,共5页
采用EDTA-柠檬酸盐法合成Bi_2V_(0.9)Co_(0.1)O_(5.5-δ)超细粉体,采用TG-DSC、XRD、SEM等测试方法对粉体的合成过程、晶体结构和颗粒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经450℃热处理可以得到具有单一Aurivillus结构的超细粉体(约为200nm)... 采用EDTA-柠檬酸盐法合成Bi_2V_(0.9)Co_(0.1)O_(5.5-δ)超细粉体,采用TG-DSC、XRD、SEM等测试方法对粉体的合成过程、晶体结构和颗粒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经450℃热处理可以得到具有单一Aurivillus结构的超细粉体(约为200nm)。在620℃下烧结3h可制备出致密的陶瓷样品,陶瓷样品的平均晶粒粒径约为3μm,相对密度达到94.5%。采用交流阻抗谱法研究了Bi_2V_(0.9)Co_(0.1)O_(5.5-δ)陶瓷的氧离子导电性能,发现在600℃时Bi_2V_(0.9)Co_(0.1)O_(5.5-δ)陶瓷的氧离子电导率达1.0×10-1S·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柠檬酸法 Bi2V0.9Co0.1O5.5-δ 氧离子电导率 Aurivillus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含量对锂电池正极材料Li(Ni0.9-xCo0.1Mnx)O2性能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腊梅 朱令之 +2 位作者 韩恩山 尚美 曾珍珍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3-1426,共4页
以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含量的Li(Ni0.9-xCo0.1Mnx)O2(x=0.1~0.3)层状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Mn含量对材料电化... 以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含量的Li(Ni0.9-xCo0.1Mnx)O2(x=0.1~0.3)层状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通过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Mn含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n含量增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Li(Ni0.65Co0.1Mn0.25)O2的电化学性能较好,以0.1C电流密度,在2.5~4.3V恒流充放电时,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25.3mAh/g和198.0mAh/g,首次库伦效率为87.88%。1C下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以达到9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9–xCo0.1Mnx)O2 层状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B_2O_3玻璃对CLNT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明泉 谢静菁 +1 位作者 谭胜虎 张洋洋 《压电与声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1-473,共3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研究了ZnO-B2O3(ZB)玻璃对Ca[(Li1/3Nb2/3)0.9Ti0.1]O3-δ(CLNT)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ZB玻璃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正交钙钛矿相的稳定形成,w(ZB)>3%时,第二相开始形成;随ZB玻璃添加量的增加,... 采用固相反应法研究了ZnO-B2O3(ZB)玻璃对Ca[(Li1/3Nb2/3)0.9Ti0.1]O3-δ(CLNT)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ZB玻璃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正交钙钛矿相的稳定形成,w(ZB)>3%时,第二相开始形成;随ZB玻璃添加量的增加,CLNT陶瓷的烧结温度可降低到940℃,Q×f和介电常数εr均先增大后减小,频率温度系数τf负向增大。掺入w(ZB)=3%,在940℃烧结4 h,CLNT陶瓷获得如下微波介电性能:Q×f=13 705 GHz,εr=23.7,τf=-5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低温共烧陶瓷 Ca[(Li1/3Nb2/3)0.9Ti0.1]O3-δ 烧结助剂 锌硼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嵌入对V_2O_5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志阳 周昌杰 +2 位作者 林伟 吴启辉 康俊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局域密度近似法计算了V2O5的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以及Li嵌入后对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V2O5是间接带隙半导体,Li的嵌入并没有改变其电子的跃迁方式。但Li的嵌入使得V2O5导带能量下移,禁带宽度减小,... 采用第一性原理局域密度近似法计算了V2O5的电子态密度和能带结构以及Li嵌入后对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V2O5是间接带隙半导体,Li的嵌入并没有改变其电子的跃迁方式。但Li的嵌入使得V2O5导带能量下移,禁带宽度减小,导带中原有的劈裂被分裂的能级填满;同时致使价带出现展宽。电子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Li的嵌入对临近的O和V的电子结构有较大的影响。Li2s电子的注入提高了V2O5的费米能级并导致其进入导带。由于价带中的电子只能跃迁到费米能级以上的导带空能级,这致使体系实际的光学带隙增大。同时随着Li注入量的进一步增加,价带的展宽更为明显,费米能级亦呈升高的趋势,使得光学带隙随着Li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V2O5 Li嵌入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合正极材料5LiMn_(0.9)Fe_(0.1)PO_4·Li_3V_2(PO_4)_3/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陆佳佳 王鹏飞 +4 位作者 石少楠 陈嘉彬 韦桂 徐高翔 伍凌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5-2829,2845,共6页
用固相法制备了5Li Mn0.9Fe0.1PO4·Li3V2(PO4)3/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Li Mn0.9Fe0.1PO4和Li3V2(PO4)3两相组成,不含其它杂质。Li3V2(PO4)3的加入使得Li Mn0.9Fe0.... 用固相法制备了5Li Mn0.9Fe0.1PO4·Li3V2(PO4)3/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SEM、TEM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由Li Mn0.9Fe0.1PO4和Li3V2(PO4)3两相组成,不含其它杂质。Li3V2(PO4)3的加入使得Li Mn0.9Fe0.1PO4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极大地提高。该复合材料在0.05 C和1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2.8 m Ah·g-1和129.6 m Ah·g-1,在1 C倍率下循环5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0.9Fe0.1PO4 LI3V2(PO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