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IODP U1500B孔早-中中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区古气候浅析
1
作者 耿力 黄宝琦 路颖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3,共9页
通过南海北部IODP U1500B钻孔岩芯中1262.6~1288.3 m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原中新世早-中期(20~14 Ma)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主量元素比值、CIA、PIA... 通过南海北部IODP U1500B钻孔岩芯中1262.6~1288.3 m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原中新世早-中期(20~14 Ma)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历史。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物源区主要为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主量元素比值、CIA、PIA、C值、Sr/Cu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共同指示早-中中新世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强烈、气候温暖湿润的特征。中国西南地区距今17 Ma以来的气候基本上与全球一致,但17 Ma之前与全球寒冷干燥的状况并不相同。这可能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地区的强烈隆起有关:高原隆升导致南亚季风大大加强,使中国西南地区在早中新世(20~17 Ma)更加温暖湿润(尽管这段时间南亚季风在全球变冷的影响下有略为减弱的趋势);17~14 Ma,南亚季风的增强持续影响中国西南地区,此时全球气候也处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CO),两者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iodp U1500B孔 古气候 南亚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or the prediction of pore pressure using well log data of Hikurangi Tuaheni Zone of IODP Expedition 372,New Zealand 被引量:1
2
作者 Goutami Das Saumen Maiti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225-231,共7页
Pore pressure(PP)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ysing the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hydrocarbon field development.PP prediction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ensure safe drilling opera... Pore pressure(PP)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ysing the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nd hydrocarbon field development.PP prediction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to ensure safe drilling operations and it is a fundamental input for well design,and mud weight estimation for wellbore stability.However,the pore pressure trend prediction in complex geological provinces is challenging particularly at oceanic slope setting,where sedimentation rat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PP can be driven by various complex geo-processes.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an advanced machine learning(ML)tool is implemented in combination with empirical methods.The empirical method for PP prediction is comprised of data pre-processing and model establishment stage.Eaton's method and Porosity method have been used for PP calculation of the well U1517A located at Tuaheni Landslide Complex of Hikurangi Subduction zone of IODP expedition 372.Gamma-ray,sonic travel time,bulk density and sonic derived porosity are extracted from well log data fo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The normal compaction trend(NCT)curve analysis is used to check the optimum fitting of the low permeable zone data.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done using the histogram analysis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with PP data series to identify potential input combinations for ML-based predictive model development.The dataset is prepared and divided into two parts:Training and Testing.The PP data and well log of borehole U1517A is pre-processed to scale in between[-1,+1]to fit into the input range of the non-linear activation/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decision tree regression model.The Decision Tree Regression(DTR)algorithm is built and compared to the model performance to predict the PP and identify the overpressure zone in Hikurangi Tuaheni Zone of IODP Expedition 3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 log Pore pressure Machine learning(ML) iodp Hikurangi Tuaheni Zone iodp Expedition 37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粒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制约:来自IODP 311航次证据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家生 高钰涯 +5 位作者 李清 杨翠萍 陈祈 魏清 王晓芹 胡高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59-665,共7页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置对比,这些指标包括特殊沉积构造(soupy和mousse-like构造)、测井数据(LWD)推算出来的水合物饱和度(Sh)、岩芯红外图像和实际钻取的含水合物沉积物等。发现沉积物粒度分别为31~63μm和63~125μm的2组较粗粒径的沉积物数量变化增多的位置与水合物出现层位之间存在较好的位置对应关系。如在U1326站位海底以下5~8m、21~26m、50~123m、132~140m、167~180m、195~206m、220~240m深度位置出现了沉积物粒度明显偏向粗粒的趋势,而这些位置正好对应于大多数特殊沉积构造出现的深度,也对应于水合物饱和度(Sh)值相对较高的深度,并与一些实际钻取的赋含水合物的浊积沙层观察结果一致。因此,初步研究后认为,沉积物粒度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偏向形成于粒度大于31μm的粗粒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 水合物 制约 iodp3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311航次底栖有孔虫碳稳定同位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的指示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清 王家生 +2 位作者 王晓芹 陈祈 陈洪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61-1166,共6页
为了探索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有孔虫特征的响应,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岩芯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和Bulimina mexicana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冷泉站位U1328和毗邻的非冷泉站位U1327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 为了探索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有孔虫特征的响应,对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岩芯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和Bulimina mexicana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冷泉站位U1328和毗邻的非冷泉站位U1327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和Buliminamexicana的显微形貌特征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等,证实有孔虫壳体未受到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和自生碳酸盐岩的交代影响,有孔虫壳体的碳稳定同位素呈现明显的负偏。其中U1327站位中U.peregrinaδ13C为-0.67‰^-2.75‰(PDB),B.mexicanaδ13C为-0.51‰^-1.52‰(PDB);U1328站位中U.peregrinaδ13C为-0.72‰^-2.71‰(PDB),B.mexicanaδ13C为-0.58‰^-1.45‰(PDB)。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碳稳定同位素负偏成因可能与水合物不稳定分解释放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和食物源有关,因而可较好地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311 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系统 甲烷渗漏 底栖有孔虫 碳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活动区IODP钻探计划的科学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威 陶春辉 +4 位作者 邓显明 周建平 孙耀 窦炳珺 刘为勇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2期97-103,共7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大洋19航次第Ⅰ、Ⅱ航段于2007年3月在西南印度洋脊首次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为IODP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活动区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海底热液活动调查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中国大洋19航次第Ⅰ、Ⅱ航段于2007年3月在西南印度洋脊首次发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为IODP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热液活动区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开展该热液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笔者建议应在该区域开展IODP钻探研究,以便对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矿体、基岩及深部物质的三维分布和结构物质组成,热液流体与岩石、沉积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热液循环、热及物质通量和成矿机制、成矿物质来源演化关系等方面得到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探索地球深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生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脊 热液活动区 iod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春峰 宋晓晓 《上海国土资源》 2014年第2期43-48,共6页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大洋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深海钙质碳酸盐岩、浊流沉积岩、基底之上的半远洋沉积红层、富含有机质的浅海砂岩等岩芯,同时还完成了2个最深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在地球动力学、大洋岩石圈演化、深海沉积学、深海极端微生物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349航次 南海中央海盆 大洋钻探 地球物理测井 大洋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特征对多幕次甲烷事件的耦合响应——以IODP 311航次1328和1329站位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清 王家生 +4 位作者 蔡峰 梁杰 胡高伟 孙治雷 邵和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6,共10页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 甲烷渗漏活动及其甲烷厌氧氧化(AOM)在自生碳酸盐岩沉淀的同时,也通过影响孔隙水溶解无机碳(DIC)进而影响着周围环境中底栖有孔虫,以往的文章鲜有报道二者的耦合响应。研究开展了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11航次两个钻孔(1328和1329)中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peregrina)同位素研究,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多个层位获得的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均呈现一致的负偏碳同位素特征,但是,同层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负偏程度要比底栖有孔虫大一个数量级。自生碳酸盐岩与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对于甲烷渗漏作用有较好的共同响应。AOM作用对孔隙水中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可在重碳酸氢根通过局部环境的过饱和沉淀自生碳酸盐岩的同时,也能部分参与底栖有孔虫的成壳,两者在成因方面是耦合的。综合结合自生碳酸盐岩和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特征可以避免单一载体易受后期成岩改造影响而掩盖甲烷渗漏活动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自生碳酸盐岩 底栖有孔虫 碳同位素耦合响应 甲烷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新月 王清 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2-557,共6页
对日本的IODP活动以及科学目标进行简要介绍。IODP核心技术支撑之一的立管钻探船'地球号'可在水深4000m的海底钻进7000m,钻达发震带和上地幔,实现日本的IODP科学目标。日本的IODP科学规划主要有三大科学主题和八项研究目标,三... 对日本的IODP活动以及科学目标进行简要介绍。IODP核心技术支撑之一的立管钻探船'地球号'可在水深4000m的海底钻进7000m,钻达发震带和上地幔,实现日本的IODP科学目标。日本的IODP科学规划主要有三大科学主题和八项研究目标,三大科学主题包括地幔过程和地球系统演化,地壳作用过程和地球系统演化,俯冲带和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及物质循环。其八项研究目标为:①钻探西太平洋洋底高原,认识核—幔作用过程;②钻探太平洋白垩纪—新生代沉积物,详细研究地球温室期间的物质循环及从温室环境到冰室环境的转化过程;③钻探大洋岛弧,认识大陆地壳形成过程;④钻探扩张的弧后,认识洋壳岩石圈形成过程;⑤钻探亚洲边缘海及陆坡,认识陆壳—洋壳—大气圈关系;⑥调查增生楔中的碳循环及深部生物圈;⑦调查汇聚板块边缘大地震周期及形成机制、构造及物质循环;⑧研究生活于增生楔环境中极端微生物生物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iodp 钻探 科学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成因及IODP 307航次初步研究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祥辉 陈云华 +2 位作者 徐宝亮 Akihiro Kano Chizuru Takashima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6-672,共7页
记述了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近期的9个重要研究事件;总结了冷水泥丘具有全球海洋(大陆斜坡为主)分布、形态各异、冷水枝状珊瑚构筑泥丘的特点;介绍了冷水泥丘形成的(地质流体渗流和微生物作用)内因及(海底牵引底流作用)外因两种主... 记述了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近期的9个重要研究事件;总结了冷水泥丘具有全球海洋(大陆斜坡为主)分布、形态各异、冷水枝状珊瑚构筑泥丘的特点;介绍了冷水泥丘形成的(地质流体渗流和微生物作用)内因及(海底牵引底流作用)外因两种主要观点。对2005年IODP 307航次实施的北大西洋Porcupine Seabight冷水泥丘大洋钻探工作初步成果进行了编译,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在碳氧同位素方面的初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上新世中期以来的2 Ma里冷水碳酸盐泥丘启动和发育过程中存在2次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I和II),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I与泥丘的启动相呼应,暗示北大西洋古海洋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可能与北极冰盖极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珊瑚 碳酸盐泥丘 深海 iodp 碳同位素 偏移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中的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洪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22-729,共8页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于2003年10月启动。与大洋钻探计划(ODP)相比,IODP规模更大,钻探和研究范围更宽,囊括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涉及海底生物圈、地球壳幔结构、俯冲工厂和地震活动、古环境记录和海底资源等。从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于2003年10月启动。与大洋钻探计划(ODP)相比,IODP规模更大,钻探和研究范围更宽,囊括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涉及海底生物圈、地球壳幔结构、俯冲工厂和地震活动、古环境记录和海底资源等。从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新生代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中国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别具特色,如宏观地形格局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扩张,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等,这些特色成为中国科学家参与IODP科学研究计划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大洋钻探(iodp) 海陆相互作用 海陆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IODP 367-368钻探区深地震探测的OBS站位设计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强 赵明辉 +2 位作者 张佳政 孙龙涛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0-97,共8页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 借助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台,于2017年2月—6月间在南海实施第三次科学钻探(IODP 367-368航次)。海底地震仪(OBS)深地震探测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成果相结合,可以对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COT)边界及地质属性的确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深部地质过程解释。文章基于IODP 367-368钻探提出的三种可能设想(下地壳出露、最老洋壳出露、上地幔出露),分别建立了三种初始速度模型。利用Rayinvr及Tomo2d软件,对每一种初始模型分别开展了不同OBS间距的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测试对比,以及模型的分辨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OBS间隔为7km比间隔为10km具有更好的射线路径与密度覆盖;对于上地幔出露模型,需要足够长的探测测线(>100km),才能有效得到30km深处信息;分辨率测试说明,OBS间距需要设置小于或等于7km时,才能有效分辨20km速度异常体(即模糊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海底地震仪 海底地震仪间距测试 洋陆转换带 分辨率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ODP到IODP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祖翼 刘传联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5期10-12,共3页
大洋钻探计划 ( ODP)结束以后实施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 IODP)与以往钻探计划不同的是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 ,其航次将进入过去 ODP无法进入的地区 ,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 (包括气体水合物 )、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深部... 大洋钻探计划 ( ODP)结束以后实施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 IODP)与以往钻探计划不同的是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 ,其航次将进入过去 ODP无法进入的地区 ,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 (包括气体水合物 )、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深部生物圈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从 ODP到IODP有一过渡机构—— ISAS,于 2 0 0 1年 6月开始运作 ,到 IODP开始实施时结束使命。 ISAS将负责航次建议书的接受与评估、确保 ODP到 IODP的平稳过渡及负责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P iodp ISAS 多钻探平台 大洋钻探计划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IODP U1501站始新统—渐新统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烃源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传联 陈莹 +3 位作者 龚瑞雪 孙瑞 马瑞罡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5,共7页
以南海综合大洋钻探(IODP)368航次U1501站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古生物学分析结果,探讨了其作为海相烃源岩的潜力。研究发现:U1501站始新统—渐新统样品有机质丰度总体偏低,多数样品有机... 以南海综合大洋钻探(IODP)368航次U1501站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样品为研究材料,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古生物学分析结果,探讨了其作为海相烃源岩的潜力。研究发现:U1501站始新统—渐新统样品有机质丰度总体偏低,多数样品有机碳含量小于0.5%,个别样品有机碳含量介于0.5%和1.0%之间;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有少量Ⅰ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和镜质组为主,腐泥组含量普遍高于60%;正构烷烃分布以C21以下为主,C25以上含量低;Pr/Ph值均小于0.4;甾烷系列化合物以C27为主,C29含量低,但可见明显4-甲基C30甾烷(或甲藻甾烷);五环三萜烷中藿烷系列化合物比较发育,伽马蜡烷和奥利烷含量低。从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综合分析结果看,U1501站始新统—渐新统样品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海洋水生生物和藻类,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相对较少,由此推测南海北部深水区始新统—渐新统具有海源海相烃源岩发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源海相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始新统—渐新统 iodp U1501站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广志 《探矿工程》 2002年第4期45-46,共2页
介绍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IODP)的最新进展 ,包括三维船 ,配合大洋钻探的检测、监测仪器 ,FMI全孔地层微观图像 ,海洋机器人 ,隔水管系统 ,取心器 ,船上岩心测试流程 。
关键词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iodp 设备 取芯器 海洋机器人 隔水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SSEP第10次会议情况介绍
15
作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18,36,共2页
关键词 iodp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研究员 委员会 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 306航次研究成果简报
16
作者 翟秋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6,54,共2页
关键词 航次 iodp 研究成果 全球气候变化 大洋钻探计划 相互作用机制 北大西洋 尺度规律 海洋沉积物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地球科学的新前沿 21世纪的大洋综合钻探计划(IODP)(OD21)
17
作者 刘广志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关键词 21世纪 海洋钻探 iodp 地震发生带 全球变暖 生态环境 深海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3月ODPSCICOM/IODPIPC会议介绍
18
作者 周祖翼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5期27-31,共5页
2 0 0 2年 3月 1 8— 2 2日在日本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 ODP SCICOM/ IODP IPC会议 ,即 IODP的第二次 IPC(计划委员会 ,相当于 ODP中的 SCICOM,是 ISAS的最高学术机构 )会议。会议主要听取了 ODP运作报告、工作报告、航次 ( 1 95... 2 0 0 2年 3月 1 8— 2 2日在日本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 ODP SCICOM/ IODP IPC会议 ,即 IODP的第二次 IPC(计划委员会 ,相当于 ODP中的 SCICOM,是 ISAS的最高学术机构 )会议。会议主要听取了 ODP运作报告、工作报告、航次 ( 1 95、1 96、1 97)的科学报告等。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是“ODP L egacy”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环境动力学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等。会议听取了日本、美国、欧洲、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在准备 IODP方面的进展汇报 ,中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参加 ODP4年以来的总结和对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2年 3月 ODPSCICOM iodpIPC会议 日本 海洋科技 地球环境动力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的大洋钻探——IODP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发玉 翟世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人类在地球科学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就研究范围而言 ,却仅仅触及了地球的表层。IODP是一项国际性的大洋钻探计划 ,预期将于 2 0 0 3年 10月正式开始实施。IODP将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科技设备 ,使人类对大洋底乃至整个地球系统... 人类在地球科学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就研究范围而言 ,却仅仅触及了地球的表层。IODP是一项国际性的大洋钻探计划 ,预期将于 2 0 0 3年 10月正式开始实施。IODP将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科技设备 ,使人类对大洋底乃至整个地球系统得出更深、更广的认识。简单介绍了 IODP的由来、组织机构、钻井技术、前期科学目标及中国的深海研究现状 ,提出中国参与 IOD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了解 2 1世纪的 IODP在研究课题及研究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 ,不仅有助于我国根据国际动态调整深海研究的方向 ,制定符合我国需求的研究计划 ,而且有助于我国把握参与 2 1世纪 IODP的时机和策略 ,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 ,从而逐步实现“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 21世纪 大洋钻探 立管钻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数据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文涛 许鹤华 杨小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6-164,共9页
海底热流是研究大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南海深水区地热特征,利用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4个站位浅层热导率数据和3个钻孔的海底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浅层沉积物样品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2.2... 海底热流是研究大洋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为了解南海深水区地热特征,利用IODP349航次地热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4个站位浅层热导率数据和3个钻孔的海底热流数据。结果表明,浅层沉积物样品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2.2 W/(m·K),变化范围与沉积物成分有关,热导率随深度的增加有小幅增加的趋势与沉积物压实作用有关;U1431D、U1432C和U1433A三个钻孔热流值分别为24±8mW/m2、105±3mW/m2和89±2mW/m2,后两个钻孔通过与前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与前人结果相当,表明了结果的可靠性;U1431D发生地温梯度倒转和低热流异常可能是与钻孔处于水热循环的下降流附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热流 iodp349 数据处理与分析 热导率 热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