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22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和地域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邵雅芳 朱大伟 +3 位作者 郑欣 牟仁祥 章林平 陈铭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6,共13页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了不同地区粳稻的品质特点。【结果】江苏省粳稻粒型和整精米率在2002−2022年间的变化比较稳定;垩白度在2002−2019年在3.06%~4.93%范围内波动,其平均值和波动范围均在2020−2022年大幅减少;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2012和2013年较上年下降了约2%,最后稳定在13.2%~14.8%。浙江省粳稻的粒型从2012年开始逐渐向长粒粳稻的方向发展;整精米率呈锯齿形变化,年平均值在2011−2014年较高,2018−2022年较低;垩白度在2002−2006年呈锯齿状波动,2007−2015年达到高位后,于2016−2018年和2019−2022年逐步下降;除2013−2017年外,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15.3%~16.8%范围内波动,并于2016年开始出现一批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粳稻品种。安徽省粳稻的粒型从2020年开始向长粒型方向发展;整精米率的下降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9年、2010−2014年、2018−2022年);垩白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进一步降低的趋势,2008−2014年较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12年的大幅波动阶段,第二阶段为2013−2022年的小幅波动并趋于稳定的阶段。三个省份透明度的达标率在大多数年份均达到80%。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指标在长三角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间差异较小。【结论】长三角地区的粳稻品质逐渐朝着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优良的方向发展。江苏省的粳稻粒长较短,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长;浙江省的粳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欠佳,粒型逐渐变长,胶稠度和碱消值偏小;安徽省的粳稻粒型及其他各项品质指标介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粳稻 粒型 整精米率 垩白度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wo Differentpanicle Type Rice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
作者 薛菁芳 陈书强 +2 位作者 杜晓东 潘国君 王玉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2期301-308,共8页
The grain-filling processes at different grain positions of curved-panicle type Longjing 29 and semi-erect-panicle type Longjing 31, two major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simulate... The grain-filling processes at different grain positions of curved-panicle type Longjing 29 and semi-erect-panicle type Longjing 31, two major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ere simulated by Richards growth eq-uation,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eason of great differences in head rice rate of different rice cul- tivar among different years and to improve the processing quality of different rice cul- tivar through cultivation regulation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Longjing 29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ngjing 31, but the head rice rate of Longjing 29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Longjing 31. More grains on sec- ondary rachis branch resulted in lower plumpness, lower seed-setting rate and lower milled rice rate of Longjing 29. The grain-filling rates at the six grain positions of Longjing 31 reached the peaks simultaneously, so the synchronous grain filling char- acteristic of Longjing 31 was more obvious. The grain-filling rate on the prim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31 was higher, and it reached the peak in the middle peri- od. Although the grain-filling rate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31 was lower, it early reached the peak. In addition, the middle and late filling period of Longjing 31 was longer, resulting in plump and compact grains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31. After the grain-filling rate on the primary rachis branch was decreased, the grain-filling rate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29 started to be increased greatly, characterized by asynchronous grain filling. In the early grain filling stage, the grains on the upper, middle and basal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were all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those on the prim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29. The initial growth potential and maximum filling rate of grains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29 were all lower. The grain-filling rate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29 late reached the peak. Even worse, the mid- dle and late filling period of Longjing 29 was shorter. Therefore, the grains of Longjing 29 had poor plumpness. Synchronous grain filling led to small difference in grain quality within the same panicle, and this was also the reason for stable head rice rate of Longjing 31 among different years. In contrast, asynchronous grain filling led to great difference in grain quality within the same panicle of Longjing 29. In addi- tion, low temperature often occurred during the fast filling of grains on the secondary rachis branch of Longjing 29. Thus, the head rice rate of Longjing 29 was de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sativa L Panicle type Grain-filling characteristics head rice rate Heiloncliiang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杂交稻结实率和产量影响研究
3
作者 方文英 陈佳麒 +9 位作者 楚岱蔚 丁梦佳 姚平 金益民 罗天子 沈兴连 莫红华 黄玉英 郑孝孝 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2022年余杭区出现异常高温,分析该区4个镇街气象站的温度资料,研究高温对单季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12、春优590、春优161、江两优7901等品种结实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日最高温度高于35℃的高温日数为65 d,较常年同期偏多34... 针对2022年余杭区出现异常高温,分析该区4个镇街气象站的温度资料,研究高温对单季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12、春优590、春优161、江两优7901等品种结实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日最高温度高于35℃的高温日数为65 d,较常年同期偏多34 d;40℃以上的高温日数达32 d。在单季杂交稻集中抽穗开花期间的8月10日至8月23日,除1 d为36.7℃外,其余均高于38.0℃。杂交稻因抽穗开花期不同,遇到高温的结实率较常温下降13.9~43.3百分点。抽穗开花期遇到高温,结实率波动较大,且随总粒数变大结实率下降幅度增大。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38.0~41.0℃的异常高温,较常温结实率下降,导致产量下降28.8%~53.8%。单季杂交稻抽穗开花期遇到异常高温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结实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高温 抽穗开花 结实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与高温环境互作对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4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9 位作者 吕强 李飞霞 张林 蒋鹏 刘茂 佘恒志 陈娇月 朱永川 熊洪 郭晓艺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6,52,共5页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沪旱82S、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和80℃干燥,研究杂交水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温度和稻谷干燥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2021年水稻灌浆期气温正常,其整精米率(平均48.92%)比2022年(平均17.39%,罕见高温年景)高181.00%,稻谷干燥温度40℃处理平均整精米率(45.94%)比80℃处理(20.37%)高125.00%;恢复系对整精米率影响次之,泸恢6150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恢复系所配组合高13.85%~25.34%;不育系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小,其中椰香A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不育系所配组合高8.97%~9.45%;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大,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显著高于不育系。种植季节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小,晚季种植比早季种植整精米率仅高2.97%。通过恢复系改良选择对整精米率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使其处于适宜灌浆期温度下,并采用适宜的温度干燥稻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精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基因型 高温环境 配合力 整精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双季稻区不同季别种植籼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及高整精米率材料筛选
5
作者 陈洛 李学忠 +6 位作者 谢国威 杨梯丰 杨武 赵均良 王丰 周玲艳 董景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商品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筛选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都具有高整精米率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357个籼稻种质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不同年份(2021—2023)不同季节(早、晚季)种植时的整精米率,发现2... 整精米率是决定稻米商品价值的重要性状之一,筛选不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都具有高整精米率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比较357个籼稻种质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不同年份(2021—2023)不同季节(早、晚季)种植时的整精米率,发现2021年晚季的整精米率最好、2022年早季次之、2023年早季最差。其中,泰丰B、19香、广恢6200、粤黄丝苗、华新占、香雪丝苗等17份长粒籼稻的整精米率在3次不同种植环境下均达GB/T17891—2017优质稻标准,适用于高整精米率水稻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整精米率 早季 晚季 华南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三大优势产区稻米品质现状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卫星 马晨怡 +4 位作者 袁玉伟 张伟贵 胡贤巧 陈铭学 朱智伟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8,共7页
为全面科学了解我国水稻三大优势产区稻米品质现状及区域差异,采取网格化布局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2020年在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的455个重点县抽取5879份稻谷样品,研究分析了12项品质性状和优质率。结果显示,近5年我国稻米总体优... 为全面科学了解我国水稻三大优势产区稻米品质现状及区域差异,采取网格化布局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2020年在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的455个重点县抽取5879份稻谷样品,研究分析了12项品质性状和优质率。结果显示,近5年我国稻米总体优质率为35.96%,粳稻优质率(54.02%)明显高于籼稻(27.30%),中晚稻优质率(41.43%)显著高于早稻(10.13%),年度间优质率有变化,2016年为26.86%,2017年为38.30%,2018年为38.61%,2019年为38.79%,2020年为33.33%;区域间优质率差异明显,东北平原为71.38%,显著高于东南沿海的30.83%和长江流域的25.78%。东北三省优质率最高(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为69.65%、75.13%、76.87%),其次是华南两广(广东37.20%、广西31.92%)、江淮地区(江苏31.88%、安徽34.88%、河南33.57%)和云贵高原(贵州31.16%、云南24.76%),川渝盆地和湘赣平原优质率有待提升。总体而言,东北平原稻米品质各项指标表现较为适宜,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整精米率低、垩白多,是限制稻米优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整精米率优质达标率总体仅为54.82%,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分别为84.59%、47.74%、46.17%,因此,整精米率不仅是我国稻米品质地区差异的关键因子之一,也是今后南方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的重要攻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优势产区 稻米品质 优质率 区域差异 整精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运筹对优质稻湘晚籼13号整精米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云开 青先国 +1 位作者 罗先富 陶曙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2-324,共3页
为了提高优质稻整精米率,寻找其最佳的肥料运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有机肥施用比例与基肥施用比例三因素对优质稻湘晚籼13号整精米率的影响.寻优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整精米率的最优肥料运筹方案是施纯氮... 为了提高优质稻整精米率,寻找其最佳的肥料运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有机肥施用比例与基肥施用比例三因素对优质稻湘晚籼13号整精米率的影响.寻优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整精米率的最优肥料运筹方案是施纯氮180 kg/hm2,有机肥施用比例为66%,基肥施用比例为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运筹 高档优质稻 整精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整精米率的作用因子及改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耘 左永树 +1 位作者 张长伟 赵甘霖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利用31个杂交籼稻组合在同一地点三个季节的试验资料,分析了整精米率性状的遗传主效应、环境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19个因子。结果表明:①作用于杂交籼稻整精米率主因子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59 8... 利用31个杂交籼稻组合在同一地点三个季节的试验资料,分析了整精米率性状的遗传主效应、环境效应、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等19个因子。结果表明:①作用于杂交籼稻整精米率主因子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59 89%),次因子是基因效应(34 57%),环境因子具有一定作用(5 54%);②整精米率的选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选择宜针对特定的环境进行;③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作用于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相关因子不同,经济产量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对整精米率具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结实率、粒重、生育期、米粒宽、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垩白度等因子在不同环境下对整精米率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④遗传育种中需要注意杂交籼稻整精米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相关因子的作用方向、程度,进而育成可以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生态区种植的高整精米率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园子 外观品质 基园 环境 互作效应 整精米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温度对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朱碧岩 程方民 吴永常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1-35,共5页
通过多年、多播期、多品种结实期分段取样和人工气候箱控温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20d内是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及其对环境因素影响反应的主要和敏感时段;粒重和整精米率有效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对结实期温度影响的反应存在相... 通过多年、多播期、多品种结实期分段取样和人工气候箱控温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20d内是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及其对环境因素影响反应的主要和敏感时段;粒重和整精米率有效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对结实期温度影响的反应存在相互补偿作用,并据此估算出粒重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4.14~25.50℃,粳稻23.65~24.83℃;整精米率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3.11~24.65℃,粳稻21.61~2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粒重 整精米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丁得亮 张欣 +4 位作者 赵梅 杨雪 崔晶 施利利 王松文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3,共4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6个粳稻品种品质中较为重要的性状进行分析测定,以研究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碾米品质性状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整精米率是三个碾米品质性状中最重要的指标;垩白率、蛋白质含量影响整精米率...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6个粳稻品种品质中较为重要的性状进行分析测定,以研究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碾米品质性状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整精米率是三个碾米品质性状中最重要的指标;垩白率、蛋白质含量影响整精米率;在硬度、黏度和平衡度三个质地性状中,平衡度是最重要的质地性状指标,它能充分反映米饭的食味和外观品质好坏;在3个基本黏度值中,重要性依次为最高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在另外4个特征值中,重要性依次为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RVA谱特征值能够充分反映直链淀粉含量高低,其次是米饭食味值、米饭外观和黏度,再其次是米饭硬度,而蛋白质含量与RVA谱特征值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整精米率 平衡度 RVA谱特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被引量:43
11
作者 张嵩午 周德翼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11-216,共6页
1988年利用5种类型的19个品种在全国不同地压13个试点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整精米率具有不同的结实期日均温效应方程。据此将19个品种分为直线型和抛物线型,求得各品种整精米率对温度的灵敏度及最适温度,并按整精米... 1988年利用5种类型的19个品种在全国不同地压13个试点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整精米率具有不同的结实期日均温效应方程。据此将19个品种分为直线型和抛物线型,求得各品种整精米率对温度的灵敏度及最适温度,并按整精米率的灵敏度将14个抛物线型品种划分为灵敏型,中间型和迟钝型。在最适温度方面,粳稻低于籼稻;籼稻中,迟熟品种低于中熟品种,中熟品种低于早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米率 温度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差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26-29,共4页
以5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整精米率低的原因及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杂交中稻整精米率极差,变幅为20 06%~52%,平均为36 92%。米粒长、米粒长宽比、千粒重及垩白粒率对整精米率均有较大负效应,选育米粒长宽比不超过2 6... 以5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杂交中稻整精米率低的原因及其改良途径。结果表明,杂交中稻整精米率极差,变幅为20 06%~52%,平均为36 92%。米粒长、米粒长宽比、千粒重及垩白粒率对整精米率均有较大负效应,选育米粒长宽比不超过2 6∶1,米粒长不超过5 3mm,千粒重不超过26 0g,垩白粒率不超过26%的杂交中稻组合,其整精米率可提高到国家三级优米(5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稻谷 整精米率差 品质性状 改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整精米率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银晶软占的选育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云 江奕君 +2 位作者 林青山 刘传光 冯道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3-5,共3页
银晶软占是采用经典成熟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具有高整精米率和优良食味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在广东省区试和生产应用中表现出整精米率高、食味优良、高产稳产、国标优质、抗逆性强、... 银晶软占是采用经典成熟的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而成的具有高整精米率和优良食味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在广东省区试和生产应用中表现出整精米率高、食味优良、高产稳产、国标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其中以整精米率高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银晶软占 整精米率 食味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收获期稻谷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品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慧明 郑先哲 宋翔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0-33,共4页
为明确及时干燥在收获期内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规律,分析稻谷在收获期及时干燥和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食味品质、质构特性的差异,对比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常规收获期对稻谷进行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差异不显... 为明确及时干燥在收获期内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规律,分析稻谷在收获期及时干燥和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食味品质、质构特性的差异,对比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工艺的优劣。结果表明,在常规收获期对稻谷进行及时干燥与延时干燥后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及时干燥稻米食味品质优于延时干燥,而霜降后收获两种干燥方式食味值差异不显著。稻谷在含水率19.64%时,整精米率、食味值均达到最高值,及时干燥处理后分别为72.22%、8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时干燥 延时干燥 整精米率 食味品质 收获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碾后白米形变消除规律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兰海鹏 贾富国 +3 位作者 赵宏伟 王吉泰 张强 付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83-386,共4页
为解决碾后白米抛光时碎米多的问题,该研究以碾后的白米为原料,研究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含水率对白米形变消除时间的影响规律,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试验方法设计试验,比较了白米形变消除后抛光与碾后直接抛光的整精米率。用EXCEL软件和SAS软... 为解决碾后白米抛光时碎米多的问题,该研究以碾后的白米为原料,研究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含水率对白米形变消除时间的影响规律,采用二次旋转组合试验方法设计试验,比较了白米形变消除后抛光与碾后直接抛光的整精米率。用EXCEL软件和SAS软件处理数据,建立相关数学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温度5~45℃,含水率13%~17%,相对湿度25%~85%),碾后白米的形变经过46~69min可以消除;含水率、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形变消除时间影响显著;白米消除形变后抛光的整精米率明显高于直接抛光的整精米率。所建数学模型对碾后白米形变消除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 温度 模型 整精米率 相对湿度 初始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两种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子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薛菁芳 陈书强 +2 位作者 杜晓东 潘国君 王玉成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36-2742,共7页
应用Richards方程对两种不同穗型的地方主栽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的不同粒位子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类主栽品种的灌浆特性,以期明确不同品种在年际间整精米率相差较大的原因,并通过栽培调控措施提高其加工品质。结果表明,弯... 应用Richards方程对两种不同穗型的地方主栽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的不同粒位子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研究两类主栽品种的灌浆特性,以期明确不同品种在年际间整精米率相差较大的原因,并通过栽培调控措施提高其加工品质。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龙粳29的产量略高于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31,而整精米率明显低于龙粳31。龙粳29的二次枝梗子粒较多,导致其充实度较低,结实率下降,出米率不高。半直立穗型品种龙粳31的6种粒位的灌浆速率峰值出现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步灌浆特征明显,一次枝梗子粒灌浆速率高,中期灌浆快,二次枝梗子粒灌浆速率虽低但较早进入灌浆盛期,中后期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使其二次枝梗子粒充实紧密;弯曲穗型品种龙粳29在一次枝梗子粒灌浆速率下降后,二次枝梗子粒灌浆速率才有较大上升,为异步灌浆特性,在灌浆前期,上部、中部、下部二次枝梗子粒均明显受到一次枝梗子粒的抑制,二次枝梗子粒灌浆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较低,达到灌浆盛期晚,中后期实际灌浆时间较短,子粒充实不良。同步灌浆特性使穗内子粒间的品质整齐度差异变小,这是龙粳31年际间整精米率较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异步灌浆特性使穗内子粒间的品质整齐度差异变大,加之二次枝梗子粒灌浆盛期低温是导致龙粳29年际间整精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穗型 灌浆特性 整精米率 黑龙江省 rice(Oryza SATIVA L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整精米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杜雪树 李进波 +2 位作者 夏明元 万丙良 戚华雄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S02期13-15,共3页
整精米率现已成为制约优质稻特别是优质长粒籼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了栽培措施、仓储加工和生态环境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以及稻米整精米率QTL定位的相关进展,并对高整精米率水稻品种的选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整精米率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MMI模型分析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 被引量:5
18
作者 卢林 朱智伟 段彬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4-628,共5页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6种杂交籼稻在我国5个籼稻亚区平均整精米率,以评价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稳定性、地区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较高且稳定性优;Ⅱ优838、丰两优1号的整精米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D优527、金优207的整...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6种杂交籼稻在我国5个籼稻亚区平均整精米率,以评价我国杂交籼稻整精米率的稳定性、地区适应性等。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较高且稳定性优;Ⅱ优838、丰两优1号的整精米率较高但稳定性较差;D优527、金优207的整精米率虽低但稳定性较好;冈优725的整精米率较低且稳定性最差。D优527、冈优725、金优207在浙、沪、苏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两优培九、Ⅱ优838、丰两优1号在琼粤桂稻亚区、闽台稻亚区、皖赣鄂湘稻亚区、滇黔川渝稻亚区表现较好的适应性。皖赣鄂湘稻亚区、滇黔川渝稻亚区的交互作用小且品种辨别力弱,另外3个则不然。因此,我国籼稻整精米率以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最大,基因效应其次,环境效应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精米率 AMMI模型 基因型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系)主要性状和环境因素与整精米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华 殷延勃 王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1期95-95,97,共2页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 ,对 1999~ 2 0 0 0年宁夏 10个水稻品种 (系 )主要品质性状以及环境因子与整精米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品种 (系 )的生育期是影响水稻品种 (系 )整精米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施氮肥量...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 ,对 1999~ 2 0 0 0年宁夏 10个水稻品种 (系 )主要品质性状以及环境因子与整精米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品种 (系 )的生育期是影响水稻品种 (系 )整精米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施氮肥量和抽穗期到成熟期间的日平均气温是影响水稻品种 (系 )整精米率的 2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品种的品质外观如透明度、种子的粒长及长宽比也决定着水稻品种 (系 )整精米率的高低。施磷肥量、日平均气温差及降雨量也都影响水稻品种 (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遗传特性 环境因子 整精米率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遗传相关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仕贵 黎汉云 +1 位作者 周开达 马玉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456-460,共5页
本文用6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6×6的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稻整精米率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以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且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的作用.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5.23%和45.8... 本文用6个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组成6×6的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杂交稻整精米率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以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且不育系的作用大于恢复系的作用.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5.23%和45.88%。整精米率的杂种优势居于双亲之间,偏向低值亲本。相关分析结果,整精米率与垩白率和粒长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出糙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精米率和其它外观品种质性状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垩白率、粒长和出糙率对整精米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548、-0.6967和0.4260.文中提出了提高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整精米率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