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e Step Multiplex PCR for Identifications at Subspecies Level of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被引量:1
1
作者 Koji Umezawa Sachiyo Hayashi +9 位作者 Osamu Tsuzukibashi Akira Fukatsu Satoshi Uchibori Mana Fuchigami Chiaki Komine Takashi Asano Masanobu Wakami Taira Kobayashi Masahiko Fukumoto Takato Nomoto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2年第6期183-195,共13页
Purpose: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s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volved in periodontal diseases, extraoral infections,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causes a variety of necrotic infections. F. nuclea... Purpose: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s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volved in periodontal diseases, extraoral infections,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causes a variety of necrotic infections.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and two subspecies, respectively. Conven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were technically hard to distinguish each subspecies of two Fusobacterium species accuratel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ign primers to identify two medically important Fusobacterium species at the subspecies level, using one-step multiplex PCR. Metho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 gene, RNA polymerase B (rpoB) gene, and DNA gyrase subunit B (gyrB) of each subspecies of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Results: These primers were able to distinguish each subspecies of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and did not display cross-reactivity with representative Fusobacterium species other than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Conclusion: Our developed one-step multiplex PCR method is accurate, specific, cost-effective, time-saving, and worked without requiring DNA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One-Step Multiplex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icated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mastoiditis–More than meets the eye
2
作者 Katherine Fuller Mohamad Kaddour +1 位作者 Linny Phuong Joanna Lawrence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9年第3期9-12,共4页
Otitis media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Fusobacterium species are an emerging causative pathogen.These species have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increase the risk of complicated otitis media.We discuss a case of F.necrophor... Otitis media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Fusobacterium species are an emerging causative pathogen.These species have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increase the risk of complicated otitis media.We discuss a case of F.necrophorum infection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intracranial disease to highlight the epidemiology of these infections,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ed disease and signs and symptoms to guide diagnosis and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itis media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MASTOIDITIS OSTEOMYELITIS Lemierre’s syndrome 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Lemierre’s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与监护
3
作者 刘宇思 黄凌峰 +2 位作者 黄勤淼 曹伟灵 张鹏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7-1000,共4页
目的为Lemierre’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用药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Lemierre’s综合征,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针对坏死梭杆菌感染,建议... 目的为Lemierre’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用药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Lemierre’s综合征,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针对坏死梭杆菌感染,建议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针对左侧颈内静脉炎并血栓形成,建议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治疗。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准予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解读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病情,协助医师为该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抗感染治疗及抗凝治疗方案,并进行用药监护,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mierre’s综合征 mNGS 坏死梭杆菌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原核表达鉴定
4
作者 于思雯 肖佳薇 +3 位作者 毕栏 王天硕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8-43,98,共7页
为确定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组成结构及生物信息学特性。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L2蛋白的理化性质、B细胞及T细胞抗... 为确定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组成结构及生物信息学特性。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L2蛋白的理化性质、B细胞及T细胞抗原表位等进行了预测研究,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PL2-1、pGEX-6p-1-PL2-2、pGEX-6p-1-PL2-3,采用SDS-PAGE检测PL2蛋白的表达,将获得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验证。PL2蛋白是由332个氨基酸构成的富含丝氨酸的稳定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居多。预测该蛋白含有10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16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利用PCR扩增得到的pGEX-6p-1-PL2-1为228 bp、pGEX-6p-1-PL2-2为300 bp、pGEX-6p-1-PL2-3为588 bp。SDS-PAGE证明3个蛋白成功表达,蛋白大小为34 kDa,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PL2-1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蛋白为膜外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及多个B细胞、T细胞抗原表位,根据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获得的重组蛋白PL2-1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潜在抗原用于牛坏死杆菌病亚单位疫苗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白细胞毒素PL2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病性鹿源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克坚 张洪英 +4 位作者 陈立志 刘晓颖 程世鹏 徐敏 钱国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4-87,共4页
应用厌氧培养技术 ,从患坏死杆菌病鹿的病变坏死组织和脓汁中分离出一种主要的病原菌 ;通过细菌形态学、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反应等鉴定方法 ,确定该病原分离株为严格厌氧性坏死梭杆菌 ,分型鉴定为A、AB和B型 ;实验动... 应用厌氧培养技术 ,从患坏死杆菌病鹿的病变坏死组织和脓汁中分离出一种主要的病原菌 ;通过细菌形态学、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反应等鉴定方法 ,确定该病原分离株为严格厌氧性坏死梭杆菌 ,分型鉴定为A、AB和B型 ;实验动物感染证明A和AB型坏死梭杆菌为致病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 杆菌病 坏死梭杆菌 分离 鉴定 厌氧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克坚 苗立光 +3 位作者 陈立志 刘晓颖 张洪涛 徐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将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以 1 0 6、1 0 7、1 0 8、1 0 9个 /m L等不同菌量 ,于耳后根颈部皮下分别接种于 4组健康实验家兔 ,每组 3只 ,逐日观察感染家兔的发病情况。结果 ,1 0 8、1 0 9个 /m L菌量感染组家兔 ,在接种后 9~ 6 8... 将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以 1 0 6、1 0 7、1 0 8、1 0 9个 /m L等不同菌量 ,于耳后根颈部皮下分别接种于 4组健康实验家兔 ,每组 3只 ,逐日观察感染家兔的发病情况。结果 ,1 0 8、1 0 9个 /m L菌量感染组家兔 ,在接种后 9~ 6 8d内先后死亡 ,6 8d死亡家兔的病理变化明显 ,并从死亡家兔内脏及脓汁中 ,应用触片及分离培养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 ;1 0 7个 /m L感染家兔仅表现体重减轻 ,1 0 6个 /m L感染家兔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 ,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 ,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 1 0 8个 /m L,耳后根颈部皮下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梭杆苗病 坏死梭杆菌 家兔 实验动物感染模型 疫苗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东华 王君伟 +4 位作者 孙玉国 吕占军 张建涛 李林 王洪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参考羊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了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5个抗原表位区,设计5对在上游和下游含有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引物,以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阳... 参考羊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了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5个抗原表位区,设计5对在上游和下游含有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引物,以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阳性质粒pMD18-T-lkrA为模板,PCR扩增了预测的5个抗原表位区基因,分别命名为PL1、PL2、PL3、PL4和PL5,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和pPROEX HTa后转化E.coli BL21(DE3),37℃条件下,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PL1、PL2、PL4和PL5在pGEX-6p-1中获得了表达,而PL3在pPROEX HTa中获得了表达。Westem blot试验结果表明,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蛋白5个抗原表位区的重组蛋白PL1、PL2、PL3、PL4和PL5均与坏死梭杆菌多克隆血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腐蹄病 坏死梭杆菌 白细胞毒素基因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抗原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克坚 刘晓颖 +4 位作者 陈立志 苗立光 徐敏 张洪涛 宁德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8-469,共2页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d后免疫兔分别用 2 m L 的 10 8个菌 /m L(2个 ML D)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感染 ,3只对照家兔同时感染相同剂量 ;逐日观察攻毒家兔的变化。结果 ,3只对照家兔于感染后的 12~ 2 1d死亡 ;而 9只免疫兔完全能抵抗毒力菌株的感染 ,6个月后仍存活。试验表明 ,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裂解抗原加佐剂后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梭杆菌 毒力菌株 FN(AB)94抗原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43ku外膜蛋白截短片段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9
9
作者 吕思文 张红 +2 位作者 孙东波 胡柏冬 郭东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60,共5页
据GenBank发表的牛坏死杆菌H05菌株43ku外膜蛋白(43KO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4对含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坏死杆菌43KOMP基因相互重叠的4个截短片段,PCR扩增产物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消化后克隆至pET-32a... 据GenBank发表的牛坏死杆菌H05菌株43ku外膜蛋白(43KO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4对含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坏死杆菌43KOMP基因相互重叠的4个截短片段,PCR扩增产物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消化后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4个截短片段的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PCR筛选阳性克隆,然后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牛坏死杆菌43KOMP基因4个截短片段均成功获得了表达,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大小均为30ku左右,为进一步进行43KOMP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外膜蛋白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FN(A)p2001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0
作者 苗利光 杨福合 +2 位作者 刘艳环 王志刚 肖佳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35-37,共3页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3×10^8个/只菌量感染组小鼠,在接种后3d~8d先后死亡,5d后死亡小鼠的病理变化明显,并从死亡小鼠内脏及脓汁中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3×10^4个/只和3×10^5个/只菌量感染仅表现体重减轻,3×10^3个/只菌量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个/只菌量;腹腔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从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感染试验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致病性源坏死梭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祥玉 佟盼盼 +1 位作者 冯二凯 陈立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3-356,共4页
为确定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某鹿场致患病鹿蹄腐烂的病原菌,本研究于患病梅花鹿的前蹄病健结合处采集病料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最终分离到一株厌氧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药... 为确定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某鹿场致患病鹿蹄腐烂的病原菌,本研究于患病梅花鹿的前蹄病健结合处采集病料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最终分离到一株厌氧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小鼠致病力试验等。结果显示该细菌在显微镜下呈革兰氏阴性、丝状、长短不一的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多株坏死梭杆菌参考株的同源性均为99%,将其命名为HNFnf;经Vitek细菌鉴定仪鉴定该细菌为坏死梭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类等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腐蹄病"与"肝脓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腐蹄病 坏死梭杆菌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作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前景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东华 孙东波 +2 位作者 武瑞 范春玲 孙斌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腐蹄病(foot rot)是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的,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传统的灭活菌苗具有免疫效果差、副反应严重及大量生产困难等缺点,使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对坏死杆... 腐蹄病(foot rot)是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的,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传统的灭活菌苗具有免疫效果差、副反应严重及大量生产困难等缺点,使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对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作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蹄病 坏死杆菌 白细胞毒素 亚单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株保护性抗原筛选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苗利光 杨福合 +4 位作者 刘艳环 王志刚 李艳 王克坚 肖佳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30-934,共5页
通过胰蛋白酶裂解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菌株菌体,分别以菌体裂解物上清和沉淀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血清。利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在菌体中筛选出4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组分,通过免疫后的攻毒试验,筛选出1种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 通过胰蛋白酶裂解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菌株菌体,分别以菌体裂解物上清和沉淀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血清。利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在菌体中筛选出4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组分,通过免疫后的攻毒试验,筛选出1种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抗原分离纯化后,进行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免疫试验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据试验结果可初步判定该抗原为溶血素类似物或一种新发现的抗原物质。该抗原不仅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而且不同菌株中此种抗原间可产生明显的交叉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保护性抗原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分离鉴定及白细胞毒素基因lktA1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晶 李春秋 +9 位作者 姚爽 张立春 王欣宇 王志慧 赵喜文 魏姗 王恩雨 孙东波 武瑞 郭东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08-2312,共5页
为分离纯化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分析其与其他菌株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特异性引物,对奶牛腐蹄病病牛蹄部拭子样品进行了PCR检测,利用厌氧培养基对PCR检测阳性样品进行了坏死杆菌的分离培养,以分离的坏死杆菌基因组DN... 为分离纯化奶牛腐蹄病坏死杆菌,分析其与其他菌株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特异性引物,对奶牛腐蹄病病牛蹄部拭子样品进行了PCR检测,利用厌氧培养基对PCR检测阳性样品进行了坏死杆菌的分离培养,以分离的坏死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对白细胞毒素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9份奶牛腐蹄病病牛蹄部拭子样品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其中一份样品中的坏死杆菌进行分离培养,获得了纯培养物,命名为bFR13-1。坏死杆菌bFR13-1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GenBank已发表的H05、A25和B35菌株的白细胞毒素基因在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分别为98.40%、98.35%和90.79%,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7%、97.6%和89.0%。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坏死杆菌bFR13-1菌株白细胞毒素与H05菌株的同源性最高,bFR13-1菌株与H05菌株和A25菌株呈较近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坏死杆菌分离株的白细胞毒素呈现一定的变异性,这种变化是否与坏死杆菌致病性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腐蹄病 坏死杆菌 白细胞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坏死梭杆菌分泌白细胞毒素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二凯 陈立志 +3 位作者 刘晓颖 汪孙杰 曹阅 徐晶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7,共6页
利用已分离坏死梭杆菌菌株,建立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活性体外检测方法,并评价培养条件对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还原、厌氧无菌心脑浸液肉汤培养基(pH7.3左右)、培养时间10h~12h(对数生长期后期),此工艺参... 利用已分离坏死梭杆菌菌株,建立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活性体外检测方法,并评价培养条件对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还原、厌氧无菌心脑浸液肉汤培养基(pH7.3左右)、培养时间10h~12h(对数生长期后期),此工艺参数下获取的细菌培养物上清液的白细胞毒性最大。获得的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经Western blot证实,能被抗白细胞毒素重组BSBSE蛋白的兔血清识别,表明提取的白细胞毒素具有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白细胞毒素 分泌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QL03株绵羊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免疫保护性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晶 廖党金 +8 位作者 叶勇刚 林毅 赵新元 涂悒 曹冶 赵素君 李江凌 罗丹丹 于吉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50-53,共4页
坏死梭杆菌是奶牛腐蹄病的重要致病菌。用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感染绵羊蹄部,通过观察绵羊蹄部感染情况、病理变化和动物回归试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绵羊感染模型。并通过绵羊免疫保护性试验验证了绵羊作为奶... 坏死梭杆菌是奶牛腐蹄病的重要致病菌。用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感染绵羊蹄部,通过观察绵羊蹄部感染情况、病理变化和动物回归试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绵羊感染模型。并通过绵羊免疫保护性试验验证了绵羊作为奶牛源坏死梭杆菌QL03分离株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坏死梭杆菌有效的疫苗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腐蹄病 绵羊 感染模型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致家兔肝脓肿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孟祥玉 韩坤 +1 位作者 于莹 陈立志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采用梅花鹿源坏死梭杆菌HNFnf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尝试建立家兔感染坏死梭杆菌肝脓肿模型。通过观察家兔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家兔感染模型。攻毒家兔7 d内全部死亡,死亡前... 采用梅花鹿源坏死梭杆菌HNFnf分离株以不同浓度菌量于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尝试建立家兔感染坏死梭杆菌肝脓肿模型。通过观察家兔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家兔感染模型。攻毒家兔7 d内全部死亡,死亡前家兔表现为采食减少、喜卧、后肢无力、消瘦等。尸体进行病理剖检可见明显病理变化,肺脏表面大量出血,且伴有结节样病变;肝脏质地较软,出现均匀的灰黄脓肿;脾脏严重肿大,呈暗紫色;肾脏多处出血斑;严重的肠道胀气,膀胱积尿。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肾脏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之间有少量的粉红色纤维素渗出;肝脏中形成明显的染色深蓝的脓肿结构,其周围有大量细胞核深染的炎性细胞浸润,肝脏肝小叶固有结构消失,肝细胞脂肪变性;肺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红染的纤维素渗出。采取耳缘静脉攻毒方式,该细菌对家兔的最低致死量为1.2×10^(14) CF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家兔 肝脓肿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外膜蛋白提取及免疫原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晶 陈立志 +1 位作者 刘晓颖 冯二凯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29,共4页
从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中提取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并分析免疫原性。采用无菌心脑浸液(BHI)肉汤培养基培养坏死梭杆菌,用20mmol/L HEPEs-LiCl缓冲液提取外膜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和接种... 从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中提取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并分析免疫原性。采用无菌心脑浸液(BHI)肉汤培养基培养坏死梭杆菌,用20mmol/L HEPEs-LiCl缓冲液提取外膜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和接种小鼠病理学检测分析表明,具有唯一条带,分子质量为44.5ku,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并有一定毒性,研究结果为坏死梭杆菌亚单位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外膜蛋白 提取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部分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二凯 刘晓颖 +4 位作者 佟盼盼 任飞 尹茉莉 于凯 陈立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54-557,共4页
为了解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将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部分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 PIC9K-bsbse-gas-sh)转化毕赤酵母KM71H细胞,1%甲醇诱导其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甲醇诱导3 d后,重组BS... 为了解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将实验室前期构建的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部分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 PIC9K-bsbse-gas-sh)转化毕赤酵母KM71H细胞,1%甲醇诱导其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甲醇诱导3 d后,重组BSBSE-GAS-SH蛋白以分泌形式表达于培养物上清液中,分子量约为117.9 ku;western blot表明重组蛋白能够与抗BSBSE抗血清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细胞毒性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对小鼠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中重组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强。本研究为揭示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致病机制提供了相关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 菌白细胞毒素 融合基因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二凯 陈立志 刘晓颖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8-71,共4页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Lkt)是一组对反刍动物白细胞特别是多形性白细胞(PMNs)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细胞外毒素,被认为是坏死梭杆菌感染动物的主要毒力因子。白细胞毒素的物理稳定性较低,高温或极端pH环境中都能使白细胞毒素活性丧失。研... 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Lkt)是一组对反刍动物白细胞特别是多形性白细胞(PMNs)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细胞外毒素,被认为是坏死梭杆菌感染动物的主要毒力因子。白细胞毒素的物理稳定性较低,高温或极端pH环境中都能使白细胞毒素活性丧失。研究发现,白细胞毒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9 726bp,由3个基因(lktB、A和C)组成,结构基因是第2个基因(lktA)。白细胞毒素对白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并且溶血活性较低,不能在豚鼠猪皮肤上形成皮肤坏死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白细胞毒素 开放阅读框 溶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