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1
作者 李雨丰 张工彧 陈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通过文献溯源,梳理导痰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病证等关键问题,为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支撑。经分析与考证,导痰汤出自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其组方为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 通过文献溯源,梳理导痰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主治病证等关键问题,为经典名方导痰汤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支撑。经分析与考证,导痰汤出自吴彦夔《传信适用方》,其组方为半夏、天南星、枳实、橘红、赤茯苓五味药。除赤茯苓外,其余药物基原皆遵循2020年版《中国药典》。赤茯苓、橘红用生品,半夏为清半夏,枳实为麸炒枳实,天南星为制南星。药物剂量建议半夏18.59 g,天南星4.65 g,枳实4.65 g,橘红4.65 g,赤茯苓4.65g。导痰汤煎煮时须将药物锉碎,过一号筛,加入生姜10 g,加水600 mL,煎至300 mL,滤去药渣,食后服用。该方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要用于治疗痰厥,或胸膈痞塞、胁肋胀满、食少纳呆等多种病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导痰汤 古代文献 考证 药物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方、时方用量谈对用药“轻、灵”的思考
2
作者 周澳 王黎 +4 位作者 戴恩来 芦少敏 任若冰 朱玉梅 何玉晶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3期73-77,共5页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时期之前的中医学成就,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证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不同的证入手,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疾病,方证相应,故疗效确切。但临床中在使用同一...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东汉时期之前的中医学成就,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从《伤寒杂病论》开始,证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不同的证入手,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疾病,方证相应,故疗效确切。但临床中在使用同一个方剂时,药物的不同剂量可能改变方子的功效。而中药用量作为方剂的基本构成要素,与方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息息相关。中药用量一直是传统中医代代传承的临床经验之一,也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中药的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但不能忽视历代有影响力的医学大家应用小剂量中药的经验。方在于精,量在于少,效在于奇。文章旨在通过探讨临床用药“轻、灵”的安全、有效性,引起临床中医师对小剂量中药处方的重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虽然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在现代临床中已司空见惯,但我们不能忽视药物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故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中药对于减轻对患者肝肾的损伤、减少不必要的中药材浪费、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方、时方入手,浅析医学史上代表性医家用药剂量的规律,以期给现代中药用量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经方 时方 小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金银花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5
3
作者 蔡芷辰 刘训红 +2 位作者 曹宜 陈仁寿 程建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2-1248,共7页
金银花一名始载于南宋本草著作《履巉岩本草》,宋以后,金银花一名逐渐被后世延用,成为药材正名。古代金银花的品种来源复杂,自2005版《中国药典》记载忍冬Lonicera.japonica Thunb.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药用部位为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多... 金银花一名始载于南宋本草著作《履巉岩本草》,宋以后,金银花一名逐渐被后世延用,成为药材正名。古代金银花的品种来源复杂,自2005版《中国药典》记载忍冬Lonicera.japonica Thunb.为金银花的唯一来源。药用部位为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多用生品,炮制辅料以酒为主,山东、河南为道地产区,在头茬采收的花蕾品质更佳。基于当前考证结果,结合近现代的研究结果及资源栽培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3首含金银花的经典名方(即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和托里消毒散)的应用和开发建议使用忍冬L.japonica Thunb.为基原,山东、河南等道地产区的生品,且优选头茬采收的二白至大白期的花蕾入药。并基于以上3首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文献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得到方剂中金银花的常用剂量和平均剂量,可作为经典名方开发时金银花的参考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金银花 本草考证 基原 药用部位 采收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 被引量:9
4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363-1370,共8页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时方 《伤寒杂病论》 脉诊 药物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时珍“古一两今用一钱”剖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宋佳 傅延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 ,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古一两今用一钱"进行了剖析,认为在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古一两今用一钱"基本符合当时医家对经方的折算概况,但此种折算标准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之下:一是唐宋... 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 ,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的"古一两今用一钱"进行了剖析,认为在李时珍生活的明代,"古一两今用一钱"基本符合当时医家对经方的折算概况,但此种折算标准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之下:一是唐宋时期度量衡标准三倍于汉制的史实;二是明代汤剂服法"一剂一服"的盛行。这两条基本前提给李时珍提出的结论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时珍 经方折算 剂量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国韩医中用量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林 安相佑 +4 位作者 车雄硕 赵城焄 李丙旭 朴持炫 傅延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2年第6期417-421,共5页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医 用量 经方 伤寒杂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衡器量值刍议——东汉经方药物剂量再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磐基 叶进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7期30-32,39,共4页
探讨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认为目前对东汉衡量量值有不同认识,有的依据古代货币和嘉量核算,有的依据出土传世衡器核算,有的依据标准衡器铜权核算。由于考证对象不同,结论也不同。参照古代文献记载,依据水比重确定衡量量值,佐证东汉... 探讨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认为目前对东汉衡量量值有不同认识,有的依据古代货币和嘉量核算,有的依据出土传世衡器核算,有的依据标准衡器铜权核算。由于考证对象不同,结论也不同。参照古代文献记载,依据水比重确定衡量量值,佐证东汉标准衡器量值1斤约合今250克。东汉经方药物剂量当按此量值折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剂量 经方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方用量策略 被引量:17
8
作者 仝小林 刘文科 焦拥政 《中医药导报》 2012年第8期1-3,共3页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问题关乎临床疗效。中药同化学药物一样,存在量效关系,欲达一定之效,必用一定之量。临床中可以看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问题关乎临床疗效。中药同化学药物一样,存在量效关系,欲达一定之效,必用一定之量。临床中可以看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能一贯追求四平八稳,而应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药物的品性等等合理用量,我们称之为用量策略。其涵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等等。纵览《伤寒杂病论》,处处可见其用量策略,本文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为例,简述临证主要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剂量 用量策略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桂枝汤类方应用剂量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郎睿 张潇彤 +1 位作者 关文卓 张军跃 《医学争鸣》 CAS 2018年第4期41-43,共3页
《伤寒论》所载经方,源远流长,桂枝汤在全论中化裁较多,作用广泛。桂枝汤类方煎服法多为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文从考古学发现及现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推论、中药煎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 《伤寒论》所载经方,源远流长,桂枝汤在全论中化裁较多,作用广泛。桂枝汤类方煎服法多为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文从考古学发现及现代文献研究、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古代文献记载的研究推论、中药煎煮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应用桂枝汤类方一两应在6.9~7.8 g。在考虑方剂有效性以及药物使用安全性的前提下,认为在治疗慢性疾病过程中桂枝汤类方中一两实际用量可折算为4.6~5.2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汤类方 经方剂量折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中“归经系数”经典数学模型和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芳 顾作林 +7 位作者 袁同山 于丽 李渡斌 谷娜 刘龙 支政 杨旭杰 李渡华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53-255,共3页
目的:以中药"相对药量"为基础,初步探讨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中"归经系数"经典数学模型和应用。方法:根据中医方药归经理论,运用经典数学,对中医方药归经进行量化。结果:从药物的归经量化问题出发,研究方剂归经量化... 目的:以中药"相对药量"为基础,初步探讨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中"归经系数"经典数学模型和应用。方法:根据中医方药归经理论,运用经典数学,对中医方药归经进行量化。结果:从药物的归经量化问题出发,研究方剂归经量化,首次提出两种中医方药归经量化中"归经系数"经典数学模型。结论:较准确的确定方剂归经量化值,对中药方剂归经的量化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经量化 相对药量 经典数学 归经系数 方剂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被引量:113
11
作者 郝万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3期48-51,共4页
"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而言.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今已亡佚.今天... "经方"原为经验用方的意思.在汉代以前,凡是记载经验用方的书,统称之为"经方".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说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即指此而言.但是这些经方的著作今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说的"经方"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经方",则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而言,含有方剂的经典、典范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度量衡制 经方药量 换算方法 中药剂量 药液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被引量:16
12
作者 何牟 李静 +2 位作者 杨骏 李玲 张彤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83-90,共8页
通过系统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从处方溯源与历史发展、方名与药物组成、方义与功效主治、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制法用法6个方面对四君子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为经典名方四君子汤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四君子汤 经典名方 历史沿革 剂量 功效主治 文献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5
13
作者 赵佳琛 王艺涵 +8 位作者 翁倩倩 金艳 张卫 彭华胜 李兵 蔡秋杰 杨洪军 张华敏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8期1303-1319,1330,共18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细辛 剂量 本草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研发的几个关键问题刍议 被引量:24
14
作者 施铮 陈仁寿 +3 位作者 李陆杰 汪晶 程建明 狄留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对经典名方的解读为研发工作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重要环节,该文针对研发中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中药基原、资源、炮制、剂量、功能主治等如何确定进行了讨论。建议研发应以遵从经典,符合《药典》为原则。不仅要解读原方诞生时的面... 对经典名方的解读为研发工作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重要环节,该文针对研发中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中药基原、资源、炮制、剂量、功能主治等如何确定进行了讨论。建议研发应以遵从经典,符合《药典》为原则。不仅要解读原方诞生时的面貌,还应理清其在流传中的变化。符合《药典》标准并结合当今实际,才能保证经典名方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基原 炮制 剂量 功能主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经方用药剂量,还中医一个发展空间
15
作者 罗世伟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第19期92-93,共2页
目前经方用量,多习惯按"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折算而用,没有科学依据,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杯水车薪,只能袖手旁观,使中医成为慢郎中的代名词.恢复经方用药剂量,还经方本来面目,给中医一个较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恢复 经方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的古籍文献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惠晨阳 李晓东 +1 位作者 李恒飞 肖明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32-435,共4页
目的: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方法:对芍药甘草汤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统计其方剂组成、主治病证、中药剂量、炮制方法、制法服法等。结果:整理后共获得芍药甘草汤相关古代文献原文信息740条... 目的: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方法:对芍药甘草汤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统计其方剂组成、主治病证、中药剂量、炮制方法、制法服法等。结果:整理后共获得芍药甘草汤相关古代文献原文信息740条,涉及中医古籍237本,分析发现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剂组成为芍药、甘草2味药材,主治病证包括伤寒伤阴后的小便数、脚挛急,及腹痛、小肠咳、湿热脚气等。结论:后世医家对芍药甘草汤注解、应用及发挥诸多,所撰医籍上及西晋,下抵明清,不乏有加减应用者,扩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芍药甘草汤 古籍文献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中半夏运用探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邓亮 严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该文从经方中半夏的用量和经方中半夏的炮制两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了一下经方中半夏的运用,说明了仲景使用半夏的合理性,为临床上更合理有效地使用半夏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经方 半夏 用量 炮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邸莎 李青伟 +2 位作者 杨映映 宋珏娴 赵林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485-1488,共4页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与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明确量效关系,寻找最佳临床合理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度量衡 经方本源剂量 张仲景 量-效关系 合理用量 因药施量 因病施量 因方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甘露饮的古代文献考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紫涵 佟琳 +4 位作者 刘思鸿 张磊 贾思琦 李兵 张华敏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11期2228-2240,共13页
甘露饮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方剂。对现有方剂辞典、数据库及知识库中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进行整理,系统考证甘露饮处方来源、组方、主治、剂量、诸药炮制方法、煎制法和服法的历史沿革,发现该方最早见于宋代陈... 甘露饮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方剂。对现有方剂辞典、数据库及知识库中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进行整理,系统考证甘露饮处方来源、组方、主治、剂量、诸药炮制方法、煎制法和服法的历史沿革,发现该方最早见于宋代陈师文等校注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胃中客热、脾胃湿热型口疮,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通过古代文献考证,为经典名方甘露饮的现代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甘露饮 文献考证 剂量 炮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名方济川煎古今文献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林强 吴丽林 +3 位作者 易腾达 王莎莎 刘丽宁 袁振仪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48-54,共7页
济川煎载于《景岳全书》,为明代医家张景岳首创,同时也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有关济川煎相关报道多集中于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少有从文献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基于济川煎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文献研究的... 济川煎载于《景岳全书》,为明代医家张景岳首创,同时也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有关济川煎相关报道多集中于实验研究与临床试验,少有从文献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基于济川煎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与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济川煎原文、剂量古今折算、功效、古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考辨分析。结果发现,济川煎除原文所载治疗虚秘、产后便秘、气瘕等外,清代医家还将其应用于小儿便秘、目病、燥结、胸中痞满(阴结于下)、冬温兼伏暑伤阴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其主治病症主要为“便秘”“眩晕”“中风”“腹痛”“消渴”“痞满”“郁证”“虚劳”等。该方的功效可标记为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在尊重原方用量、保证处方安全、方便临床应用及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建议该方临床参考剂量为当归12 g,牛膝6 g,肉苁蓉9 g,泽泻6 g,升麻3 g,枳壳3 g。该研究立足于古今文献考证,对明确济川煎临床应用,阐释其临床功效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济川煎的二次开发及其他经典名方的考证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济川煎 功效 应用 剂量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