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价值
1
作者 宋丽丽 马平 +2 位作者 管玉洁 黄闪 刘炜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11-416,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化疗的306例ALL患儿的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统...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化疗的306例ALL患儿的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统计无事件生存期(EFS)。统计患儿一般资料及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计算DFR。分析DFR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后价值,用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DFR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无事件生存期(EFS)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FR是否为AL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DFR与WBC、LDH及TT具有正相关性(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WBC、Fib、D-D及D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FR诊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9,最佳截断值为0.40,敏感度为86.54%,特异度为56.30%;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DFR≤0.40组患儿和DFR>0.40组患儿的E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DFR>0.40是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初诊DFR对于ALL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比值升高的患儿生存率明显降低,且预后评估价值优于单用Fib或D-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凝血指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二聚体与白蛋白比值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2
作者 张瑞 孙敏妮 +3 位作者 刘鑫 王正斌 王蕾 刘宏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能够预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患者预后的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能够预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患者预后的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37例HFpEF患者,于12、24及36个月进行随访。结局事件为全因死亡和任何原因再住院。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FpEF预后相关变量,基于这些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并通过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537例患者,有119例患者出现结局事件。筛选后,D-二聚体与白蛋白比值(D-dimer to albumin ratio,DAR)、高胆固醇血症、LDL-C、BMI、BNP和年龄被纳入列线图模型。在受试者工作曲线中,该模型在24个月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0(95%CI:0.695~0.806),其一致性指数为0.764(95%CI:0.711~0.812),模型在36个月内的AUC为0.723(95%CI:0.669~0.780),在12个月内的AUC为0.700(95%CI:0.626~0.774),表现出稳定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高度一致。结论:本研究基于DAR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HFpEF患者在3年内的全因死亡和任何原因再住院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稳健性,能够准确地评估HFpEF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d-二聚体与白蛋白比值 列线图模型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张玉 高翔 周佛养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与存在颈动脉斑块且有一过性脑缺血症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ACI组(n=76)和NAC...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与存在颈动脉斑块且有一过性脑缺血症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ACI组(n=76)和NACI组(n=73)。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检查下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浆D-D水平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于ACI的诊断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ACI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NAC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ACI组患者相比,ACI组患者低回声斑块、混合斑块的比例均较高,高回声斑块的比例较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NAC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检查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血浆D-D水平单独诊断对AC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AUC=0.702、0.819,P<0.05);超声检查下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对ACI具有较低的诊断价值(AUC=0.697,P<0.05);超声检查下的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狭窄程度联合血浆D-D水平检查对AC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AUC=0.871,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浆D-D水平检查对于AC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可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具体表现进行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动脉斑块 急性脑梗死 d-二聚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4
作者 张凤美 刘树业 《吉林医学》 2025年第3期530-533,共4页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8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82例确诊PE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PE组(sPE组)40例与轻度PE组(mPE组...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1~8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82例确诊PE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PE组(sPE组)40例与轻度PE组(mPE组)42例,同时选取44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血浆PLGF、D-D和CRP水平的差异。并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ROC曲线检测其对PE的诊断效能。结果:sPE组、mPE组PLG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PE病情的发展,血浆PLGF水平呈下降趋势;sPE组、mPE组D-D、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PE病情的发展,血浆D-D和CRP水平呈上升趋势;PLGF、D-D和CR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2、0.922和0.810,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AUC=0.967)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结论:血浆PLGF、D-D和CRP水平能反应PE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PE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且三者联合可提高PE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生长因子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直接胆红素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急性肺栓塞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郑君平 王彩玲 李淑钰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对急性肺栓塞(APE)并发肺部感染(P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164例APE并发PI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6... 目的探讨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对急性肺栓塞(APE)并发肺部感染(P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收治的164例APE并发PI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患者入院时和对照组受试者体检时空腹肘静脉血,应用改良重氮法测定血清DBIL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水平,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根据测量结果计算DFR。根据30 d预后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存活组(n=134)和死亡组(n=30)。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APE并发P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BIL和DFR预测APE并发P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DBIL水平和DF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心率、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DBIL及DFR显著低于死亡组,收缩压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ESI评分[P=0.016,比值比(OR)=1.726,95%置信区间(CI):1.108~2.688]、DBIL(P=0.002,OR=1.422,95%CI:1.139~1.775)、DFR(P=0.002,OR=1.656,95%CI:1.205~2.275)是影响APE并发PI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BIL预测APE并发PI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0.00%、96.30%、0.865,血清DFR预测APE并发PI患者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6.70%、82.10%、0.887。结论血清DBIL和DFR在APE并发PI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预测APE并发PI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肺部感染 直接胆红素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dua评分联合D-dimer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VTE的风险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清 成孟瑜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01-506,共6页
目的 探讨Padua评分联合D-dimer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179例高度疑似VTE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以CTPA和/或V/Q或双下(上)肢加压静脉彩超的阳性结果作为确诊VTE的金标准,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一... 目的 探讨Padua评分联合D-dimer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纳入179例高度疑似VTE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以CTPA和/或V/Q或双下(上)肢加压静脉彩超的阳性结果作为确诊VTE的金标准,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现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均行Padua评分并收集D-dimer检测值,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Padua评分、D-dimer及二者联合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VTE的风险评估价值。结果 179例呼吸内科高度疑似VTE住院患者中有83例确诊,确诊率为46.4%。一般资料中VTE组和非VTE组的Padua评分和D-dimer检测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adua评分对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710~0.858)],最佳临界值为3.5分,≥3.5分时灵敏度为69.9%,特异度为86.5%,Youden指数为0.563;D-dimer检测对其预测的AUC为0.898[95%CI(0.852~0.943)],最佳临界值为553μg/L,≥553μg/L时灵敏度为85.5%,特异度为82.3%,Youden指数为0.678;当Padua评分≥3.5分且D-dimer≥553μg/L对其预测的AUC为0.931[95%CI(0.895~0.967)],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6.5%,Youden指数为0.732。Padua评分联合D-dimer对呼吸内科疑诊VTE住院患者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AUC均较Padua评分和D-dimer有显著提高,总体预测价值明显优于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时。结论 Padua评分联合D-dimer对呼吸内科住院高度疑似VTE患者的风险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效能方面均优于单独使用Padua评分或D-dimer检测,能够更准确的预测VTE的发生风险,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高效的筛查出VTE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ua评分 d-二聚体 静脉血栓栓塞症 风险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CTA与D-二聚体对肿瘤患者肺栓塞诊断的一致性研究
7
作者 张建泉 沈智勇 +2 位作者 龚海鹏 张慧 王丽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 分析肺动脉CT angiography(CTA)与D-二聚体在肿瘤患者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南通市肿瘤医院2019-2021年住院的肿瘤患者中,临床怀疑肺栓塞的连续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肺动脉CTA检查,... 目的 分析肺动脉CT angiography(CTA)与D-二聚体在肿瘤患者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南通市肿瘤医院2019-2021年住院的肿瘤患者中,临床怀疑肺栓塞的连续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肺动脉CTA检查,使用Kappa检验比较两者对急性肺栓塞诊断的一致性。结查92.5%(74/80)的患者两者检查一致,其中两者均阳性(诊断为肺动脉栓塞)62例,两者均阴性(诊断为非肺动脉栓塞)12例。7.5%(6/80)的患者两者检查不一致,其中D-二聚体阳性而肺动脉CTA阴性(两肺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明显栓子形成)4例;D-二聚体阴性而肺动脉CTA阳性(肺动脉分支栓子形成)2例。Kappa值为0.75,P<0.01。结论D-二聚体与肺动脉CTA对肺动脉栓塞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肺动脉CTA在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少部分D-二聚体阴性患者,如有相应临床症状,仍需及时肺动脉CTA,以排除肺栓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CTA d-二聚体 肺栓塞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sC、Hcy、Scr、FIB及D-D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与肾损伤分级的关系
8
作者 翟建金 黄河 +2 位作者 张蕊 关杰 李莉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5期71-76,共6页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肌酐(Sc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DKD)的价值及与DKD肾损伤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6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DKD...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肌酐(Sc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DKD)的价值及与DKD肾损伤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16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DKD发生与否分为DKD组83例和non-DKD组80例,同时另选取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CysC、Hcy、Scr、FIB、D-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DK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ysC、Hcy、Scr、FIB、D-D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ysC、Hcy、Scr、FIB、D-D检测对DKD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肾损伤分级DKD患者血清CysC、Hcy、Scr、FIB、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DKD肾损伤分级的关系。结果DKD组CysC、Hcy、Scr、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non-DKD组和对照组(P<0.05);non-DKD组CysC、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ysC及FIB是2型糖尿病患者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Scr、D-D均与CysC及FIB呈正相关,CysC与FIB也呈正相关(P<0.01)。CysC、Hcy、Scr、FIB、D-D联合检测诊断DKD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1)。不同肾损伤分级DKD患者CysC、Hcy、Scr水平比较,Ⅴ期>Ⅳ期>Ⅲ期>Ⅱ期、Ⅰ期(P<0.05)。结论CysC、Hcy、Scr、FIB及D-D均对DK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可提高DKD诊断准确性;同时上述指标还与肾损伤分级存在密切关系,有望成为评估DKD肾损伤分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 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血肌酐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范文璐 杜小宇 卢成志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6-741,共6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联合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就诊的ACS患者6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肌酐值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分为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分别为102例和580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评价D-D、NT-proBNP水平对ACS患者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结果肾功能不全组的D-D、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NT-proBNP水平升高均是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联合NT-proBNP检测是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结果显示,D-D水平诊断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805,敏感度58.82%,特异度100%;NT-proBNP水平诊断ACS患者心肌梗死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737,敏感度67.65%,特异度73.62%;D-D联合NT-proBNP诊断ACS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的AUC为0.838,敏感度68.63%,特异度为93.28%。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各项单独检测。结论ACS患者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D-D、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是肾功能不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弹性成像、血浆D-D在LEDVT形成部位及分期的联合预测价值
10
作者 翟菲菲 田径 +2 位作者 田澍辉 吴梅 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血浆D-二聚体(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部位的关系,分析其对LEDVT分期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LEDVT患者,根据不同形成部位分为股静脉血栓组(n=52)、腘静脉血栓组(n=60)、肌间静脉...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血浆D-二聚体(D-D)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部位的关系,分析其对LEDVT分期的联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LEDVT患者,根据不同形成部位分为股静脉血栓组(n=52)、腘静脉血栓组(n=60)、肌间静脉血栓组(n=48);根据不同分期划分为急性期组(n=89)与亚急性期组(n=71)。比较不同部位患者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血浆D-D水平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LEDVT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不同部位LEDVT患者二维超声评分、应变式弹性评分、杨氏模量均值(E_(me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血栓组二维超声评分、应变式弹性评分、E_(mean)相对更低,血浆D-D水平相对更高,急性期差异更为显著。急性期组与亚急性期组二维超声评分、应变式弹性评分、E_(mean)、血浆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二维超声评分、高应变式弹性评分、高E_(mean)为急性期LEDVT的保护因素(P<0.05),血浆D-D水平增加为急性期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急性期LEDV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6(95%CI:0.957~0.995)。内部验证发现该模型有良好稳定性且有正向净收益率。结论不同部位LEDVT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血浆D-D水平存在差异,急性期更为显著;基于二维超声评分、应变式弹性评分、E_(mean)、血浆D-D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急性期LEDVT有良好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弹性成像 血浆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D-dimer、SDC-1、sTLT-1水平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黄开飞 张宏颖 张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62-86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达水平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达水平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5例急诊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MODS将其分为MODS组(66例)和无MODS组(99例),根据入院第28天MODS组患者的生存结局将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为死亡组(32例)和存活组(34例)。比较各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imer、SDC-1、sTLT-1对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血清D-dimer、SDC-1及sTLT-1水平明显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中死亡组血清D-dimer、SDC-1和sTLT-1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dimer、SDC-1及sTLT-1水平升高均是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D-dimer、SDC-1和sTLT-1联合预测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预后的效能优于D-dimer、SDC-1和sTLT-1各自单独预测(P<0.05)。结论血清D-dimer、SDC-1及sTLT-1水平在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中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评估多发伤合并MODS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d-二聚体 多配体蛋白聚糖-1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吸烟和Padua量表对肺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马凡 汪自然 +2 位作者 任影丽 陈治东 周强 《安徽医专学报》 2025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构建肺癌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50例肺癌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VTE将患者分为肺癌(LC)组(肺癌未并发VTE,150例)和LC-VTE组(肺癌并发VTE,100例)。收集纳入患者当次... 目的:构建肺癌患者住院期间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住院治疗的250例肺癌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并发VTE将患者分为肺癌(LC)组(肺癌未并发VTE,150例)和LC-VTE组(肺癌并发VTE,100例)。收集纳入患者当次入院信息及检验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并发VTE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LC-VTE的预测价值。结果:LC组患者吸烟史比例、Padua量表得分、腺癌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谷草转氨酶均低于LC-VTE组(P<0.05),其BMI、淋巴细胞计数、LMR均高于LC-VT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adua量表及D-二聚体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吸烟史及Padua量表联合D-二聚体时,预测LC-VTE的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度为74.0%,特异度为86.7%。结论:D-二聚体、吸烟史及Padua量表联合对LC-VTE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吸烟史 Padua量表 肺癌 V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患者D-二聚体及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13
作者 王月 杨柳 +2 位作者 张雨息 甘泉 肖哲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卵圆孔未闭(PFO)患者D-二聚体、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1-05—2022-07收治的7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经c-TCD检查,其中CS组48例,非C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情况,统计分析PF... 目的分析卵圆孔未闭(PFO)患者D-二聚体、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脑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1-05—2022-07收治的78例卵圆孔未闭患者,经c-TCD检查,其中CS组48例,非C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情况,统计分析PFO患者发生CS的危险因素。结果CS组入院时高D-二聚体者占29.17%,非CS组为6.67%(OR=5.346,95%CI:1.724~16.257,P=0.004);CS组中永久性右向左分流者占72.92%,非CS组为26.67%(OR=6.872,95%CI:2.517~16.05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组患者的吸烟比例29.17%(14/48)和高血压的比例31.25%(15/30)均高于非CS组的13.33%(4/48)和16.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组患者的SBP为(132.31±15.74)mmHg,高于非CS组的(118.23±13.57)mmHg,且CS组患者E/A、D-dimer(高)、永久性RLS、大量RLS的比例均高于非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未闭患者处于高D-二聚体水平或合并永久性右向左分流是卵圆孔未闭患者发生隐源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对此类患者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脑卒中 d-二聚体 右向左分流 隐源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联合肌腱蛋白C在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14
作者 张晓猛 热那提·依马木 +3 位作者 石晓卉 常冬庆 买尔旦·艾日肯 杨舒婷 《河北医学》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肌腱蛋白C(TNC)在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147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ATAAD患者的临床和治疗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史在内的术前指标及...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肌腱蛋白C(TNC)在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147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老年ATAAD患者的临床和治疗资料,包括基础疾病史在内的术前指标及TNC、D-二聚体等在内的实验室指标。所有患者在症状出现后24h内接受了紧急手术。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出现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等主要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夹层范围,患者分为DeBakeyⅡ型和Ⅰ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TNC水平。对单变量分析中潜在的预后进行Logistic回归控制,并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评估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和TNC的预测效能。结果:老年ATAAD患者术后30d预后不良,占比21.77%(32/147)。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Z=-3.103,P=0.002)和TNC(Z=-3.849,P<0.00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D-二聚体联合TNC预测预后不良的ROC-AUC为0.921(95%CI:0.865~0.959)。在控制潜在相关混杂变量后,基础疾病史(OR=5.432,P=0.009)、入院D-二聚体≥112.41μg/mL(OR=1.006,P=0.001)、TNC≥97.12ng/mL(OR=1.038,P<0.001)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进一步分析D-二聚体和TNC与主动脉夹层形态学特征的关系:首先DeBakey I型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Z=-3.323,P=0.001)和TNC水平(Z=-1.965,P=0.049)均高于DeBakeyⅡ型夹层患者;其次,根据主动脉夹层FL状态,部分血栓形成亚组和无血栓形成亚组血浆D-二聚体和TNC水平也略高于血栓形成亚组(P=0.001)。入院时D-二聚体或TNC水平越高,严重感染风险,延长机械通气的风险以及院内死亡风险越高(P<0.05)。调整年龄和基础疾病史后,D-二聚体水平≥112.41μg/mL+TNC水平≥97.12ng/mL是严重感染(OR=2.09,P=0.005)、延长机械通气(OR=6.40,P=0.02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HR≤1.31是ATAAD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低PHR还与ATAAD患者术后发生需要透析的AKI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肌腱蛋白C 主动脉夹层形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NLR、PLR、D-D水平变化分析
15
作者 汪志萍 闭宏娟 李凌霄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40-44,共5页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88)与无出血组(n=376)。比较两组的NLR、PLR、D-D水平,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NLR、PLR、D-D水平对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NLR、PLR、D-D水平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2.056)、阴道分娩(OR=1.982)、有窒息史(OR=1.766)、NLR升高(OR=2.059)、PLR升高(OR=2.109)以及D-D水平升高(OR=2.040)均是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D-D水平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6、0.836、0.802、0.947,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结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NLR、PLR、D-D水平可以成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辅助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超低出生体重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院内不良结局
16
作者 李恒立 周丽娜 +3 位作者 卢银苹 马艳伟 王路 杨亚攀 《黑龙江医学》 2025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根据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了解D-D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院内不良结局情况,为临床提供最新可供参考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目的:根据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了解D-D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院内不良结局情况,为临床提供最新可供参考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95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D浓度按四分位数法将其分为Q1组(D-D<0.31μg/mL,n=138)、Q2组(0.31≤D-D<0.77μg/mL,n=158)、Q3组(0.77≤D-D<1.64μg/mL,n=150)及Q4组(D-D≥1.64μg/mL,n=149)。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影响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价D-D预测MACE的能力。结果:四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504、5.259、5.263,P>0.05);四组患者年龄、性别、肌钙蛋白I(cTnI)水平、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331,χ^(2)=28.251,Z=193.668、130.641、74.775、556.71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D-D水平升高是影响MACE的危险因素。D-D的AUC为0.70(95%CI:0.64~0.75)。D-D预测MACE能力的临界值为1.27 mg/L,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5和0.80。结论:年龄、性别及D-D水平升高是影响接受PCI的STEMI患者院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imer: Predictor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mong Pre-Eclampsia at Kilimanjaro Christian Medical Centre
17
作者 Husna Silim Ally Nyasatu G. Chamba +12 位作者 Raziya Gaffur Nasra Batchu Glory Mangi Pendo S. Mlay Bariki Mchome Mtoro J. Mtoro Thomas J. Kakumbi Rafiki N. Mjema Doris Rwenyagila Eusebius Maro Fredrick Mbise Gilleard Masenga Patricia S. Swai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4年第6期923-937,共15页
Background: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orldwide as well as in Tanzania. Studies have shown Pre-eclampsia as a risk indicator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Background: 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orldwide as well as in Tanzania. Studies have shown Pre-eclampsia as a risk indicator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D-dimer tends to rise in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Few studies that have show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dimer and PPH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and differ according to ethnicity and lifestyle. Hence there is no suitable reference interval for D-dimer in predict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among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Broad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dimer as a laboratory predictor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mong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at KCMC hospital. Methodology: This was a hospital-based analytical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at KCMC Hospital in Northern Tanzania from September 2022 to March 2023. A total of 195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Plasma D-dimer levels were taken from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pre-delivery. Haematocrit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delivery, and a fall of 10% was considered as Postpartum hemorrhage together with clinical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among those who had severe features and those who did not have severe features and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those who had PPH and those who did not have PPH.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dimer and PPH adjusting for other factors.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Results: Higher median D-dimer levels were seen among women who had PPH compared to those who had no PPH. D-dimer was seen to be associated with PPH, thus for every unit increase of µg/ml of D-dimer among women who had pre-eclampsia without severe features there was a 14%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odds of hav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a 45%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having postpartum hemorrhage among those who had pre-eclampsia with severe features. Furthermore, the cut-off point of a D-dimer level of 0.66 µg/ml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ostpartum hemorrhage with a sensitivity of 75% and specificity of 55%. For those who had no severe features the cut-off point was 0.53 µg/ml with a sensitivity of 95% and specificity of 53%, and for those who had severe features the cut-off point was 3.58 µg/ml with a sensitivity of 50% and specificity of 96%. Conclusion: D-dimer can be used to predict postpartum hemorrhage among pre-eclampsia, especially among those who have severe features. This shows that D-dimer has specificity in predicting PPH in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and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al services to save women from matern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lood products such as fresh frozen plasma, platelets, and whole blood together with tranexamic acid should be readily available in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especially those with severe features with a D-dimer level of 3.58 µg/ml and above during delivery as they are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P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imer PREECLAMPSIA Postpartum Hemorrhage Tanzan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疗效及其对血清SCC-Ag、TIMP-1、D-二聚体、miR-206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吴圆圆 马丹丹 +6 位作者 陈婧 郭超 曹江威 王海燕 李冬杰 吴翠香 李润浦 《疑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D-二聚体(D-D)、微小核糖核酸-206(miR-20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0月保定...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D-二聚体(D-D)、微小核糖核酸-206(miR-20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0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一线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6个周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CC-Ag、TIMP-1、D-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206表达水平。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18%vs.60.00%,χ^(2)/P=4.257/0.039);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6个周期后2组血清SCC-Ag、TIMP-1、D-D水平均降低,miR-206表达升高,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P=38.360/<0.001、4.156/<0.001、9.567/<0.001、4.857/<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6个周期后2组CD4^(+)T淋巴细胞、CD4^(+)/CD8^(+)升高,CD8^(+)T淋巴细胞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t/P=6.241/<0.001、6.879/<0.001、5.631/<0.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45%vs.21.82%,χ^(2)/P=6.253/0.012)。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SCC-Ag、TIMP-1、D-二聚体水平,提高miR-206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卡瑞利珠单抗 化疗 鳞状细胞癌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d-二聚体 微小核糖核酸-20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炎症标记物联合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预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研究
19
作者 刘嘉玲 郑贤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5年第2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记物联合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对绝经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或子宫内膜病... 目的探讨外周血炎症标记物联合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对绝经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及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或子宫内膜病损切除的182例绝经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AEH/EC组(n=25)与良性组(n=157)。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外周血炎症标记物、FIB、D-D单独及联合预测绝经后AEH及EC的效能,并寻找最佳阈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患者发生AEH及EC的影响因素。结果AEH/EC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T)、中性粒细胞(N)、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NMR)、FIB及D-D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组(t值分别为3.605、4.205、4.535、3.866、4.288、2.984、5.166和3.39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T、NLR、FIB、D-D,以及FIB+D-D联合、ET+NLR+FIB+D-D联合预测绝经后发生AEH及EC的AUC均>0.5,其中FIB+D-D联合预测的AUC为0.757、ET+NLR+FIB+D-D联合预测的AUC为0.8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T、NLR、FIB、D-D均是影响绝经后患者发生AEH及EC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150(1.053~1.256)、3.527(1.296~9.071)、4.710(2.331~9.516)、3.143(2.892~9.738),P<0.05,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单项或部分联合指标。结论监测绝经后患者的ET、NLR、FIB及D-D指标,对预测绝经后发生AEH及EC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不典型增生 绝经后 炎症标记物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联合血栓弹力图对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利君 赵安容 +2 位作者 李双霜 李垚 李直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栓弹力图(TEG)预测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栓弹力图(TEG)预测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2例和预后不良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FIB、D-dimer及TEG参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病率、凝血酶原时间、FIB、D-dime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反应时间(R值)和凝固时间(K值)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α角、最大振幅(MA值)和30 min后的振幅百分比(LY30)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水平[OR=0.351(95%CI:0.184,0.670)]、D-dimer水平[OR=0.010(95%CI:0.001,0.125)]、R值[OR=0.305(95%CI:0.161,0.579)]和K值[OR=0.020(95%CI:0.004,0.101)]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α角[OR=1.088(95%CI:1.037,1.141)]、MA值[OR=1.093(95%CI:1.037,1.152)]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FIB、D-dimer联合R值、K值、α角、MA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35(95%CI:0.880,0.990),敏感性为87.5%(95%CI:0.676,0.973),特异性为93.1%(95%CI:0.845,0.977),优于单独预测。结论血清FIB、D-dimer联合TEG参数在预测静脉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血栓弹力图 预后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