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5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O/Ce-Zr-La-O催化剂的表征及CO氧化活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钟依均 林瑞 罗孟飞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采用柠檬酸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Ce Zr La O固溶体为载体,制备CuO Ce Zr La O催化剂,用XRD,Raman,TPR等实验技术对Ce Zr La O固溶体及CuO Ce Zr La O的物相、Redox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e0.7Zr0 3-yLayO固溶体的还原性能与La含量... 采用柠檬酸溶胶 凝胶法制备的Ce Zr La O固溶体为载体,制备CuO Ce Zr La O催化剂,用XRD,Raman,TPR等实验技术对Ce Zr La O固溶体及CuO Ce Zr La O的物相、Redox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e0.7Zr0 3-yLayO固溶体的还原性能与La含量有关,适量的La能促进固溶体的氧化还原。CuO的负载量为6%时,CuO Ce0.7Zr0.15La0.15O的活性最高,高分散且与载体相互作用的CuO是CO氧化活性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柠檬酸溶胶-凝胶法 cuo/ce-zr-la-o CO氧化活性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CO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uO/Ce-Zr-La-O Catalyst 被引量:2
2
作者 钟依均 林瑞 罗孟飞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4-327,共4页
The Ce-Zr-La-O solid solution wa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structure and the redox behavior of Ce-Zr-La-O solid solution and CuO/Ce-Zr-La-O catalysts wereinvestigated by using XRD, Raman and TPR techniques. ... The Ce-Zr-La-O solid solution was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Thestructure and the redox behavior of Ce-Zr-La-O solid solution and CuO/Ce-Zr-La-O catalysts wereinvestigated by using XRD, Raman and TPR techniqu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duction capabilityof Ce_(0.7)Zr_(0.3-y)La_yO solid solution is related to content of La. Appropriate content of La canenhance the redox capability of the solid solution. The oxidation activity of the CuO (6 percent)/Ce_(0.7)Zr_(0.15)La_(0.15)O catalyst is the highest. CuO, which finely dispersed and interacted withthe support, is the site of oxidatio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chemistry sol-gel method cuo/ce-zr-la-o catalyst COoxidation activity rare eart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故障气体检测
3
作者 董翔 戴瑞成 +2 位作者 赵璧 杨林 郭祥阳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43,共10页
提出采用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掺杂材料和不同表面反应模型开展优化计算,通过计算能带结构、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深入揭示变压器中故障气体的吸附和传感机理。研究结果... 提出采用CuO修饰MoTe_(2)传感器对变压器内部的故障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新型掺杂材料和不同表面反应模型开展优化计算,通过计算能带结构、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深入揭示变压器中故障气体的吸附和传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uO对改善MoTe_(2)的电子活性具有正向作用,并大幅增强MoTe_(2)材料对变压器故障气体的气敏响应能力,实现变压器的高精度在线监测;在CuO颗粒的修饰下,目标气体分子的吸附由弱物理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吸附强弱的排序为C_(2)H_(2)>H_(2)>CH_(4),电子性能以及几何结构变化使得吸附后的系统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大大提高了监测灵敏度。所提计算结果为研发CuO修饰MoTe_(2)传感器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实现对变压器的智能化在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故障气体 cuo修饰MoTe_(2) 表面改性 气体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TiO_(2)催化氧化CO性能及其反应动力学
4
作者 高琪 董长青 +5 位作者 胡笑颖 张俊姣 朱雁军 吕海洋 薛俊杰 王孝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CuO/TiO_(2)催化剂,研究CuO含量、体积空速、O_(2)含量、CO进口浓度及烟气含SO_(2)时对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效率最佳,在10000 h^(...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负载型CuO/TiO_(2)催化剂,研究CuO含量、体积空速、O_(2)含量、CO进口浓度及烟气含SO_(2)时对催化剂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效率最佳,在10000 h^(-1)空速下180℃以上完全催化氧化CO,针对0.1~0.5vol%CO进口浓度在220~420℃实现95%以上CO转化效率。当烟气中通入SO_(2)时,随着SO_(2)浓度由0增至4000 mg/m^(3),30wt%CuO/TiO_(2)催化剂在的CO转化率逐渐降低,SO_(2)的存在抑制催化剂的活性。在150~180℃温度范围内进行30wt%CuO/TiO_(2)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研究,实验及计算结果显示:30wt%CuO/TiO_(2)催化剂表面的CO催化氧化可近似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24.2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cuo TiO_(2) 催化氧化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O活化过二硫酸盐催化降解罗丹明B研究
5
作者 于华莉 高明睿 +1 位作者 王连峰 郭海燕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7,共7页
通过热解法制得4种不同结构的CuO颗粒,发现纳米CuO颗粒相比其他CuO颗粒在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罗丹明B(RhB)过程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纳米CuO/PDS体系中催化降解RhB的准一级动力学常数(0.0451 min^(-1))分别是热解温度为300、450、60... 通过热解法制得4种不同结构的CuO颗粒,发现纳米CuO颗粒相比其他CuO颗粒在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罗丹明B(RhB)过程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纳米CuO/PDS体系中催化降解RhB的准一级动力学常数(0.0451 min^(-1))分别是热解温度为300、450、600℃制备的CuO催化体系的2.5、2.8和12.5倍.提高纳米CuO和PDS的浓度,可促进RhB的降解;利于纳米CuO/PDS体系中降解RhB的pH条件为近中性.纳米CuO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对RhB的降解率仍高于90%,说明其具有较高的重复利用性.淬灭实验表明,纳米CuO活化PDS降解RhB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活性氧物种是单线态氧(^(1)O_(2)).经估算,纳米CuO/PDS体系中产生的^(1)O_(2)浓度约为9.4×10^(-12)mol/L,且·O_(2)^(-)是产生^(1)O_(2)的中间产物.研究结果为开发CuO等金属氧化物活化PDS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颗粒 过二硫酸盐 罗丹明B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NiO/g-C_(3)N_(4)的制备及其检测葡萄糖的电化学性能
6
作者 孙冬雪 陈世界 +7 位作者 李金龙 张慧书 隋国哲 景丽萍 吕仁江 隋爽 付韵雯 李金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84-88,共5页
研究一种基于石墨氮化碳(g-C_(3)N_(4))的新型材料作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0.1mol/L NaOH溶液中,将CuO/NiO/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进行葡萄糖检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产生了氧化还原电流。利用扫描电镜... 研究一种基于石墨氮化碳(g-C_(3)N_(4))的新型材料作为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0.1mol/L NaOH溶液中,将CuO/NiO/g-C_(3)N_(4)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进行葡萄糖检测。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性能测试,产生了氧化还原电流。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材料进行结构表征。根据较宽的检测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均在3%以下,回收率在98.15%~101.25%之间,为研发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NiO/g-C_(3)N_(4) 葡萄糖 水热法 传感器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r与Al/CuO含能薄膜复合的换能元制备与性能分析
7
作者 武韬 郝永平 +2 位作者 刘双杰 王洪星 张家彬 《微纳电子技术》 2025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随着换能元向着微型化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通过磁控溅射法设计并加工一种简易的Ni-Cr薄膜换能元结构,制备矩形桥和倒V形桥两种不同桥形的薄膜,并将其与Al/CuO含能薄膜复合。结果表明,两种桥形结构均能在不同激励条件下可靠发火,在8 V... 随着换能元向着微型化和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通过磁控溅射法设计并加工一种简易的Ni-Cr薄膜换能元结构,制备矩形桥和倒V形桥两种不同桥形的薄膜,并将其与Al/CuO含能薄膜复合。结果表明,两种桥形结构均能在不同激励条件下可靠发火,在8 V恒压激励下,矩形桥和倒V形桥的最高温度分别可达约360和550℃;在40 V、100μF的电容激励下,含Al/CuO的Ni-Cr薄膜换能元在电爆程度、火焰持续时间、输出能量和能量利用率等方面均优于裸桥的Ni-Cr薄膜换能元,且倒V形桥的点火性能尤为突出。在桥区中心涂覆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后,均能点燃火药。含Al/CuO的Ni-Cr薄膜换能元在点燃火药时,电爆程度增大,持续时间较长。表明Al/CuO含能薄膜与Ni-Cr薄膜复合后可提升点火性能,且作用时间在微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Ni-Cr薄膜 Al/cuo含能薄膜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点火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erometric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Batch CuO-Modified Screen-Printed Silver-Carbon Electrodes
8
作者 XIA Haiyan HUANG Yin +6 位作者 YANG Hua WANG Xintian SHI Jianping LIU Lixia FU Yacheng QUAN Changyun LI Suyuan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CuO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a two-jet electrospun method,and then screen-printed on silver-carbon electrodes,forming CuO-modified Ag-C(CuO/Ag-C)disposable strip electrodes.In natural environmen... CuO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via a two-jet electrospun method,and then screen-printed on silver-carbon electrodes,forming CuO-modified Ag-C(CuO/Ag-C)disposable strip electrodes.In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for glucose detection,the obtained CuO/Ag-C electrodes show a high sensitivity of 540 nA·mM^(-1)·cm^(-2),and a low limit of detection(0.68 mM)in a wide linear response range of 0.68 mM and 3 mM(signal/noise=3),respectively.In addition,the CuO/Ag-C electrodes also exhibit excellent anti-interference,air stability and repeatability.As a result,the fabrication of CuO nanoparticles via an electrospun process and the technique of screen-printed electrod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lucose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sensor cuo nanoparticles glucose detection screen-printing techni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monia-induced CuO/13X for H_(2)S removal from simulated blast furnace gas at low temperature
9
作者 Erping Cao Yuhua Zheng +6 位作者 Hao Zhang Jianshan Wang Yuran Li Tingyu Zhu Zhan-guo Zhang Guangwen Xu Yanbin Cui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Blast furnace gas(BFG)is an important by-product energy fo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heating 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However,the undesirable contaminants in BFG(especially H_(2)S)gene... Blast furnace gas(BFG)is an important by-product energy fo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heating 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However,the undesirable contaminants in BFG(especially H_(2)S)generate harmful environmental emissions.The desulfurization of BFG is urgent for integrated steel plants due to the stringent ultra-low emission standards.Compared with other desulfurization materials,zeolite-based adsorbents represent a viable option with low costs and long service life.In this study,an ammonia-induced CuO modified 13X adsorbent(NH_(3)–CuO/13X)was prepared for H_(2)S removal from simulated BFG at low temperature.The XRD,H_(2)-TPR and TEM analysis proved that smaller CuO particles were formed and the dispersion of Cu on the surface of 13X zeolite was improved via the induction of ammonia.Evaluation on H_(2)S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adsorbent was carried out using simulated BFG,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H_(3)–CuO/13X-3 has better breakthrough sulfur capacity,which was more than twice the sulfur capacity of CuO/13X.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nhanced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 of NH_(3)–CuO/13X is attributed to an abundant pore of 13X,and combined action of 13X and CuO.This work provided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sulfur capacity of zeolite-based adsorbents via impregnation method by ammonia in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furnace gas DESULFURIZATION Ammonia-induced cuo 13X zeol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g-C_(3)N_(4)复合材料在有机染料降解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张飞刚 刘中利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固态热分解法制备了CuO/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电容电压特性(CV)和晶... 采用固态热分解法制备了CuO/g-C_(3)N_(4)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稳态荧光光谱(PL)、瞬态光电流(TPC)、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电容电压特性(CV)和晶界电容特性(GCD)等表征技术对CuO/g-C_(3)N_(4)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征,应用于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降解和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CuO和g-C_(3)N_(4)复合后光谱范围显著拓宽,实现了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界面/表面电阻降低,使得电荷转移更加高效,这都得益于异质结的成功构建。CuO/g-C_(3)N_(4)投加量为25 mg、MB染料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暗吸附60 min和可见光(λ>420 nm)照射60 min时,MB的降解率为90.97%,循环使用5次后MB的降解率为90.28%,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uO/g-C_(3)N_(4)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电流密度为2 A/g时的最大比电容为379.79 F/g,电流密度为10 A/g、循环使用5000次电极材料的电容保留率和库仑效率分别为98.06%和99.54%,是一种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g-C_(3)N_(4) 异质结 超级电容器 光催化降解 复合材料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O/GO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类酶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
11
作者 武华乙 傅晓涵 +2 位作者 陈欢生 张润慈 吴宇寒 《工业催化》 2025年第2期57-63,共7页
通过溶液法合成了Ag/CuO/GO纳米复合物,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研究了复合物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动力学稳定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Ag/CuO/GO纳米复合物具有很好... 通过溶液法合成了Ag/CuO/GO纳米复合物,以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研究了复合物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动力学稳定性,采用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Ag/CuO/GO纳米复合物具有很好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其对底物TMB和H_(2)O_(2)的米氏常数均低于天然HPR过氧化物酶。在抗菌实验过程中,Ag/CuO/GO纳米复合物能催化H_(2)O_(2)产生具有优良杀菌效果的羟基自由基(·OH),从而显著提高纳米复合物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学 纳米酶 羟基自由基 抗菌活性 Ag/cuo/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催化分离膜活化过一硫酸盐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12
作者 王振霖 张园 +4 位作者 吴丹 张立宝 尚小圆 刘宇琪 赵焕新 《化学试剂》 2025年第2期61-66,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片,将CuO纳米片通过加压和抽滤固定方式负载到纤维膜表面,制成催化分离膜。在温度25℃、pH 7、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CuO纳米片负载量为79.58 g/m 2、驱动压力为5×10-3 MPa的条件下,催化分离膜在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O纳米片,将CuO纳米片通过加压和抽滤固定方式负载到纤维膜表面,制成催化分离膜。在温度25℃、pH 7、过一硫酸盐浓度为0.5 mmol/L、CuO纳米片负载量为79.58 g/m 2、驱动压力为5×10-3 MPa的条件下,催化分离膜在10 min内对20 mg/L亚甲基蓝(MB)溶液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纯水通量为457 L/(m 2·h)。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确定1O_(2)是催化分离膜降解MB的主要活性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 氧化铜 催化分离膜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改性CuO纳米棒协同促进电催化还原CO_(2)制乙烯
13
作者 祁彧 张金男 +3 位作者 校元媛 张弛 王红涛 郭天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55-3661,共7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扩大,大气中CO_(2)的浓度日益增加,且带来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可持续的CO_(2)转化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催化反应机理,制备了一系列CuO/CeO_(2)纳米棒复合材料,以促进二氧化碳高选择性还原为C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扩大,大气中CO_(2)的浓度日益增加,且带来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可持续的CO_(2)转化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电催化反应机理,制备了一系列CuO/CeO_(2)纳米棒复合材料,以促进二氧化碳高选择性还原为C2H_(4).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CuO/CeO_(2)-2(molCeO_(2):mol_(CuO)=2%)电催化剂在电流密度达到20mA/cm^(2)时,所需电位最低(-0.99V vs.RHE),且对乙烯具有最高的选择性,在电压为-1.08V vs.RHE时,法拉第效率高达46%.此优势可能与大的表面积、更粗糙的表面以及CuO和CeO_(2)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关,有效提高了反应活性位点和电子转移效率.本研究将为设计和优化CuO基复合材料以实现CO_(2)的高效转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CeO_(2) 电催化还原 二氧化碳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
14
作者 林静雯 舒江楠 +4 位作者 牛晓巍 王程欣 刘兴 黄嘉怡 臧艺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69-374,共6页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 研究了α-MoO_(3)材料和α-MoO_(3)/CuO新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结构,结果表明:α-MoO_(3)/CuO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优于α-MoO_(3)材料,在扫速10 mV·s^(-1)的条件下,α-MoO_(3)/CuO和α-MoO_(3)比电容分别为3.41和1.58 F·g^(-1),α-MoO_(3)/CuO的比电容是α-MoO_(3)的2.16倍;α-MoO_(3)/CuO在高频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离子响应,有较好的导电性能;α-MoO_(3)/CuO在1、2、3 A·g^(-1)的电流密度下的电容量分别为125.48、55.50、28.32 F·g^(-1),α-MoO_(3)的电容量分别为55.64、22.31、10.75 F·g^(-1);SEM结果显示CuO颗粒比较均匀地分布在α-MoO_(3)上;XRD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结构中存在α-MoO_(3)和Cu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MoO_(3)/cuo α-MoO_(3) 复合材料 电化学 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n异质结CuO/TiO_(2)复合物高效的载流子分离能力构建超灵敏AFP光电化学分析
15
作者 郑德论 张锐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59,共8页
将TiO_(2)纳米粒子与Cu(pta)MOFs复合,通过高温煅烧策略制得CuO/TiO_(2)复合物.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基于复合物对可见光更强的吸收利用效率,CuO/TiO_(2)修饰的ITO电极展现出显著的光电化学(PEC)响应信号,其光电流值(59.4μA)分别是单组分T... 将TiO_(2)纳米粒子与Cu(pta)MOFs复合,通过高温煅烧策略制得CuO/TiO_(2)复合物.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基于复合物对可见光更强的吸收利用效率,CuO/TiO_(2)修饰的ITO电极展现出显著的光电化学(PEC)响应信号,其光电流值(59.4μA)分别是单组分TiO_(2)和CuO粒子的15.5和7.4倍.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结果证实CuO/TiO_(2)/ITO电极比CuO和TiO_(2)材料具有更大的LSV响应强度.这可归因于获得的薄片层状CuO粒子及其兼有的多孔隙特征促进了光的多重散射/反射效应,同时CuO/TiO_(2)复合材料具有的典型p-n异质结构(能级带隙匹配)大幅促进了光生电荷载流子(e^(-)/h^(+))的分离与转移.选用戊二醛(GA)作为交联手臂分子,通过温和的醛胺反应将壳聚糖(CS)和anti-AFP抗体组装于CuO/TiO_(2)/ITO电极表面,再用牛血清蛋白(BSA)封闭活性位点,构建出PEC传感平台(BSA/anti-AFP/GA-CS/CuO/TiO_(2)/ITO),实现了对不同浓度甲胎蛋白(AFP)的高灵敏检测(检出限达到2.63×10^(-4) ng/mL).制备的传感电极同时展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片层cuo粒子 cuo/TiO_(2)复合物 p-n异质结 光电化学传感器 AFP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MXene的制备及NO_(2)的气敏性能
16
作者 郑雅伟 李文婷 周传刚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0,共4页
为了提升氧化铜(CuO)基气体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成功地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O纳米材料并使用乙醇分散制样法合成了CuO/MXene复合纳米材料。通过实验分析和测试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低浓度NO_(2)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掺杂MXene之后,传感器的性... 为了提升氧化铜(CuO)基气体传感器的传感性能,成功地采用水热法合成了CuO纳米材料并使用乙醇分散制样法合成了CuO/MXene复合纳米材料。通过实验分析和测试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低浓度NO_(2)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掺杂MXene之后,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且该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温度为110℃。在110℃下对低浓度的NO2响应迅速,其响应时间为10 s。经过测试发现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氮 cuo/MXene复合材料 水热法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掺杂C_(3)N对C_(5)F_(10)O分解组分吸附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王成江 项思雅 +3 位作者 武俊红 王凌威 王海涛 万思宇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全氟五碳酮(C_(5)F_(10)O)作为可替代SF_(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已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当绝缘设备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故障时,C_(5)F_(10)O会分解产生弱绝缘性的CF_(4)、C_(2)F_(6)以及剧毒的CF_(2)O、HF等有害组分,为保证绝缘设备的安全... 全氟五碳酮(C_(5)F_(10)O)作为可替代SF_(6)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已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当绝缘设备内部发生局部放电等故障时,C_(5)F_(10)O会分解产生弱绝缘性的CF_(4)、C_(2)F_(6)以及剧毒的CF_(2)O、HF等有害组分,为保证绝缘设备的安全运行,需有选择地通过吸附去除这些分解组分.新型类石墨烯C_(3)N材料在气体吸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中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CuO分子掺杂C_(3)N对主要分解组分CF_(4)、C_(2)F_(6)及剧毒产物CF_(2)O、HF的吸附过程,计算并分析了各分解组分吸附时的吸附能、态密度、电荷转移量、差分电荷密度以及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恢复时间.结果表明,CuO-C_(3)N对HF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CF_(2)O次之,但其无法吸附CF_(4)与C_(2)F_(6),因此CuO-C_(3)N可以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气体吸附剂对C_(5)F_(10)O绝缘设备内的剧毒分解组分HF进行吸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掺杂C_(3)N 吸附性能 C_(5)F_(10)O分解组分 第一性原理 HF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Al/CuO纳米铝热剂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超飞 焦钰珂 +1 位作者 罗运军 李国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8,I0004,共10页
为研究聚合物基铝热剂的性能,制备了以GAP-ETPE和F2311作为黏结剂的Al/CuO纳米铝热剂。然后利用油墨直写技术(DIW)配制出固含量高达80%的含能油墨GAP/F2311-MICs(GF-MICs),在此基础上加入高氯酸铵(AP),探索AP/GF-MICs模型推进剂的可打印... 为研究聚合物基铝热剂的性能,制备了以GAP-ETPE和F2311作为黏结剂的Al/CuO纳米铝热剂。然后利用油墨直写技术(DIW)配制出固含量高达80%的含能油墨GAP/F2311-MICs(GF-MICs),在此基础上加入高氯酸铵(AP),探索AP/GF-MICs模型推进剂的可打印性,并研究了AP含量对于AP/GF-MICs模型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FTIR方法测试了混合黏结剂的相容性和稳定性,通过TG-DSC和静态拉伸研究了GF-MICs纳米铝热剂的热性能,并测试了其流变性和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GAP-ETPE与F2311质量比为1∶4时,混合黏结剂的相容性、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最好;纳米Al/CuO的加入使得F2311和GAP-ETPE的热分解温度分别提前89.0℃和32.9℃;随着模型推进剂中Al/CuO含量的增加,AP高温分解温度最高提前101.58℃,预先点火反应提前29.68℃,放热量提升135%;GF-MICs能够很好地提高模型推进剂的反应活性和燃烧速率,且当模型推进剂中Al/CuO质量分数由10%增至40%时,到达P max时间缩短了71%,平均燃烧速率提升了2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GAP-ETPE/F2311 Al/cuo 增材制造 含能油墨 铝热剂 模型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对堇青石微晶玻璃析晶行为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张杰 陈巧 +3 位作者 刘佳 李路瑶 王静 韩建军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43-3851,共9页
本文采用烧结-析晶法制备了xCuO-(22.2-x)MgO-22.2Al_(2)O_(3)-55.6SiO_(2)(x=0、0.25、0.50、0.75、1.00,摩尔分数)(MAS)微晶玻璃,研究了CuO含量对MAS微晶玻璃析晶行为、晶相种类、微观形貌和微波介电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O对... 本文采用烧结-析晶法制备了xCuO-(22.2-x)MgO-22.2Al_(2)O_(3)-55.6SiO_(2)(x=0、0.25、0.50、0.75、1.00,摩尔分数)(MAS)微晶玻璃,研究了CuO含量对MAS微晶玻璃析晶行为、晶相种类、微观形貌和微波介电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O对MgO的取代量从0%增加到1.00%,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析晶峰温度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Avrami指数n逐渐增加。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α-堇青石,CuO的加入促进了μ-堇青石在更低温度完成向α-堇青石的转变且有利于热膨胀系数的降低。随着CuO含量增大,微晶玻璃介电常数先增加后减小,介电损耗则是先减小后增加。在650℃/2 h+1050℃/2 h下,CuO含量为0.25%和0.50%的微晶玻璃介电性能综合较优,在14.6~15.2 GHz频率下,介电常数分别为5.05和5.07,介电损耗分别为7.49×10^(-4)和7.12×10^(-4),品质因数分别为20013.35和20786.41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堇青石微晶玻璃 cuo 烧结-析晶法 微波介电性能 析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高岭石活化PMS降解诺氟沙星性能
20
作者 姚绍武 钱伟民 +4 位作者 王誉博 胡小龙 张文彬 宋俊颖 董雄波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目的】为解决纯过硫酸盐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易团聚的问题,分析引入高岭石载体后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变化规律,实现对抗生素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方法】首先以高岭石为载体,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CuO-高岭石复合材料;使... 【目的】为解决纯过硫酸盐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易团聚的问题,分析引入高岭石载体后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变化规律,实现对抗生素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方法】首先以高岭石为载体,采用水热煅烧法制备了CuO-高岭石复合材料;使用物相分析、X射线光电子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吸附仪等对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化学态、微观形貌、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特征进行表征,考察不同CuO与高岭石质量比、催化剂用量和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用量对NOR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行实验条件优化,并系统分析CuO-高岭石复合材料催化PMS降解NOR的机制。【结果】CuO与高岭石质量比为40%时CuO-高岭石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在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5 g/L,PMS浓度为1.0 mmol/L,NOR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NOR的降解效率为76.21%;CuO-高岭石中Cu(Ⅰ)、Cu(Ⅱ)之间的价态循环参与PMS的活化,反应体系中主要的活性物种是单线态氧^(1)O_(2),而超氧自由基O_(2)^(·-)、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也参与NOR降解过程。【结论】CuO-高岭石复合材料中,CuO纳米片能够均匀地分散并沉积在高岭石载体表面,显著减少CuO纳米片的相互团聚,使得更多反应活性位点暴露,增强复合材料对PMS的活化能力和对NOR的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 高岭石 过硫酸盐催化剂 诺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