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sidence history and forming mechanism of anomalous tectonic subsidence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Bohaiwan basin 被引量:9
1
作者 MüLLER R. Dietmar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310-1318,共9页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s to a family of extensional basins in East China, bu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 Cenozoic subsidence of the depression is controlled by a ...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s to a family of extensional basins in East China, bu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 Cenozoic subsidence of the depression i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polycyclic strike-slip movements. Three episodic rif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e. Paleocence-early Eocene, middle-late Eocene and Oligocene age. The depression underwen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ut two episodic dextral movement event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modify the subsidence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early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associated with crustal extension resulted in accelerated subsidence during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4000 m. A late reactivation of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began in late Miocene (about 12 Ma),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tense subsidence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and Quaternary. In addition, dynamic mantle convection-driven topography also accelerated the post-rift anomalous subsidence since the Miocene (24.6 M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control on rapid subsidence both during the 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pisod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polycyclic dextral movements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dynamic top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subsidence STRIKE-SLIP dynamic topography Bozhong depression bohaiwan basin
原文传递
Geodynamics 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Bohaiwan Basin,China
2
作者 Zhang Shulin Tian ShichengDepartment of Petroleum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3-55,共3页
he Bohaiwan basin is a Cenozoic lacustrine fault basin, which was composed of many subbasins in Eogene. The subbasi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such as extension subbasin,shove subbasin and transform subbasin... he Bohaiwan basin is a Cenozoic lacustrine fault basin, which was composed of many subbasins in Eogene. The subbasi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such as extension subbasin,shove subbasin and transform subbasin, and five subtypes. In the light of the structural styl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subbasins, regional dynamic setting and basalt data in the Bohaiwan basi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land transformextens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style transformextension model geo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 bohaiw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Eogene Basalts: Implication of the Deep Process over the Bohaiwan Basin Evolu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Ye Delong Lu Fengxiang Zhu Qinwen Zheng Jianping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8-82,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nozoic basalt in the Bohaiwan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 of the control of deep process over the basin evolution. The large scale Eogene basalts lying on the basemen...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nozoic basalt in the Bohaiwan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 of the control of deep process over the basin evolution. The large scale Eogene basalts lying on the basement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 to alkaline series and subalkaline series. The basalt magma originates at a depth of 48-76 km and a temperature of 1 300-1 400 ℃ with the mantle partial melting degree of 8%-14%. In Eogene period, the rising of the top of asthenosphere from 100-140 km to 50-70 km led to the strong extension and thinning of the overlying lithosphere, which was stretched at an average rate of 0.41 cm/a and the β value from 1.9 to 2.3. At the same time, it triggered the great scale rifting in the earth crust, forming large rift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wan basin BASALT deep process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rift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成岩史分析和成岩阶段预测 被引量:42
4
作者 肖丽华 孟元林 +5 位作者 牛嘉玉 王志国 殷秀兰 祝文亮 张连雪 王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62,共17页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机酸生成和水岩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化学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超压因子增加反应活化能,即可用于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和成岩作用的模拟。歧口凹陷深层(>3500m)主要为沙河街组(始新—渐新世)。在沙河街组沉积末期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就进入晚成岩阶段A1期,烃源岩开始生烃,生、储、盖层发育史与圈闭发育史匹配良好,油气藏开始形成。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新近纪,沙河街组大部分地层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是其主要成藏期。现今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的上部仍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然而,沙三段的下部在歧口凹陷的北部地区已进入晚成岩阶段BC期,镜质组反射率Ro≥1.3%,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储层物性较差,不利于成藏,但在南部地区的沙三段下部还处于晚成岩阶段A1-A2期,生、储、盖层发育,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成岩模拟 超压 古地温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2
5
作者 李军 桑树勋 +3 位作者 林会喜 陈世悦 苗耀 杨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9-596,共8页
采集了渤海湾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泥岩及少量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测试样品稀土总量平均值为290.39μg/g,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组合样。各样品δEu为0.42~0.83,平均0.67... 采集了渤海湾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井岩心的泥岩及少量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测试样品稀土总量平均值为290.39μg/g,明显大于北美页岩组合样。各样品δEu为0.42~0.83,平均0.67,中度Eu负异常;大多样品Ce含量正常,δCe为0.51~1.22,平均0.97。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灰岩及部分泥岩中Ce的负异常指示了晚石炭世本区陆表海的沉积环境特点,古海水为氧化环境。根据稀土元素的Eu异常及总的元素组合特点,判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北缘的阴山古陆,母岩类型为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石炭-二叠系 古环境 物源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57
6
作者 张枝焕 曾艳涛 +2 位作者 张学军 袁东山 徐兴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8,共5页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 下第三系沙四段是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深层主要产油层,目前关于沙四段原油的油源和成藏期问题还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结合沙四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的生、排烃资料及构造演化资料,讨论了沙四段油藏的形成历史。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段曾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始于沙二段沉积末期,主要时期为沙一段沉积后期到东营组沉积中期,由于构造抬升,至东营组沉积末期(28.8 Ma)可能存在间断;第二期油气聚集从馆陶组沉积初期到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主要在馆陶组沉积期。油气成藏时期与沙四段和沙三段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是相一致的。由此推测,沙三段与沙四段油源的相对贡献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与油源断层及圈闭的空间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藏期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南段成岩相分析与优质储层预测 被引量:31
7
作者 孟元林 高建军 +5 位作者 刘德来 牛嘉玉 孙洪斌 周玥 鞠俊成 王粤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 储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南段新生界储层在纵向上发育三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渗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他们形成于河口坝、辫状分流河道以及心滩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该文通过模拟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异构化率和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西部凹陷南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三中亚段优质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储层 次生孔隙发育带 成岩作用 成岩相 成岩模拟 沉积微相 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异常高压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8
作者 许晓明 刘震 +3 位作者 谢启超 张善文 赵阳 蔡进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5-349,358,共6页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典型异常高压洼陷,压力场演化定量研究分析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认为整个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形成 压力场演化 异常高压 渤南洼陷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作用过程综合模拟及其应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孟元林 王志国 +5 位作者 杨俊生 应凤祥 刘蕴华 罗宪婴 毕研斌 王家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11-215,220,共6页
该文根据成岩作用过程(process oriented)模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流体和时间4种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模拟成岩参数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的含量、自生石英百分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 该文根据成岩作用过程(process oriented)模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温度、压力、流体和时间4种因素对成岩作用的影响,通过模拟成岩参数镜质组反射率、古地温、伊/蒙混层中蒙皂石的含量、自生石英百分含量和甾烷异构化率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进而模拟一个地区的成岩史并预测成岩阶段的展布特征;然后根据成岩作用对生、储、盖层的控制作用以及成岩史与构造发育史的匹配关系,确定有利的勘探区域。最后,文中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深层为例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数值模拟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酸性流体 粘土矿物 硅质胶结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高温热流体活动与油气藏形成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3 位作者 殷秀兰 李臣 秦建忠 冯文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C-P)煤系地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份的分析和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的研究,对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苏桥凝析油气田高温热流体的活动和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文...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C-P)煤系地层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份的分析和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的研究,对渤海湾盆地文安斜坡苏桥凝析油气田高温热流体的活动和成藏机理进行了探讨。文安斜坡的流体包裹体分为两期,第一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2.2~3.85wt%NaCl,均一温度在91~157℃之间,代表了正常地温梯度和埋藏条件下的古地温;第二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为4.3~6.85wt%NaCl,均一温度在141~312℃之间,是地下高温热流体活动的结果。高温热流体是由第三纪时期辉绿岩侵入上古生界,引起地层水热对流形成的。高温热流体沿断层、不整合和储层构成的输导系统活动时,加速了粘土矿物的转化,提高了有机质的成熟度,扩大了生油窗的范围。而有机质在生烃过程中释放出的短链羧酸,溶蚀储层中的铝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形成次生孔隙。统计表明,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镜质组反射率R_0%与第二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成正相关关系,R_0%异常高值带对应着储层的异常高孔隙发育带。热流体的活动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储层次生孔隙的产生、富烃热流体的运移,并使其在第三纪二次生烃和成藏,热流体活动的地区就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热流体 对流 煤成烃 油气藏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南段新生界成岩相分析与优质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26
11
作者 孟元林 李娜 +5 位作者 黄文彪 肖丽华 刘德来 张清久 孙洪斌 修洪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储集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分析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南段新生界储集层在纵向上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集层。优质储集层的形成... 储集层实测孔隙度、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的分析资料表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斜坡带南段新生界储集层在纵向上发育3个次生孔隙带。从而在一个普遍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形成了孔隙度相对较高的优质储集层。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分别形成于辫状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目前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发育溶蚀成岩相。通过模拟古地温、镜质组反射率、甾烷异构化率和自生石英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了西部斜坡带南段成岩阶段和成岩相的横向展布。通过成岩相图和沉积相图的叠合,预测了沙河街组三段优质储集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沙三段优质储集层发育于斜坡区的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河坳陷 西部斜坡带 新生界 优质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曲长伟 林春明 +3 位作者 蔡明俊 程远忠 王兵杰 张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88-1602,共15页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有层状、结...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分布广泛,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有层状、结核状、均匀块状和裂缝充填等4种产状,岩石类型包括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裂缝;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洞缝共同发育的层段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段,储层的含油性与储层的岩性及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白云岩储层正处于中成岩阶段,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机械压实、压溶、胶结、溶蚀、重结晶和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的改造,其中溶蚀作用可分为三期,后两期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白云岩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准同生期的回流渗透白云岩化和成岩期的埋藏白云岩化。影响白云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环境、白云岩化作用和裂缝发育程度,沉积环境对白云岩储层物性起决定性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裂缝的发育极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提高了储层的储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北塘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凹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3 位作者 郭长春 张林晔 曲江秀 张英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3-356,361,共5页
渤海湾盆地南北紧邻的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二者在烃源岩组成和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由沙四上和沙三下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占91%),以岩性、构造背斜和断块油气藏为主;沾化凹陷源岩主要由沙三... 渤海湾盆地南北紧邻的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二者在烃源岩组成和油气藏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由沙四上和沙三下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占91%),以岩性、构造背斜和断块油气藏为主;沾化凹陷源岩主要由沙三、沙一段烃源岩组成,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上第三系(占90%),以潜山披覆构造油气藏为主。通过对沉降过程和断陷伸展特征的分析认为,油气分布受断陷构造运动、沉积中心迁移及有效烃源岩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气聚集 构造迁移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沉降过程、岩浆活动、温压场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韩晋阳 肖军 +3 位作者 郭齐军 Tourba KAMAYE 赵忠新 甘华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57-263,268,共8页
南堡凹陷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 ,是一个新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回剥分析表明 ,盆地充填具有“幕式”沉降特征。文中通过对岩浆活动、温压场演化及其与沉降速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 南堡凹陷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 ,是一个新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 ,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回剥分析表明 ,盆地充填具有“幕式”沉降特征。文中通过对岩浆活动、温压场演化及其与沉降速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厘定了岩浆活动在盆地演化中的时间序次及其与沉积作用的耦合关系 ,识别出岩浆活动与盆地古温压场演化之间的成生关系 ,并为油气成藏条件的再认识提供了重要而新颖的研究思路与途径。预计 2 0 10— 2 0 15年新疆和近海将建成特大型油气区 ,加上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川—渝、柴达木等 ,全国石油年产量可能逐步达到 18× 10 4~ 2 0× 10 4t ;天然气年产量可能达到 10 0 0× 10 8m3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速率 岩浆活动 温压场演化 油气成藏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15
作者 林会喜 鄢继华 +1 位作者 袁文芳 陈世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1,共7页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滨浅湖、半深湖和深湖等 7 种沉...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沙三段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滨浅湖、半深湖和深湖等 7 种沉积相类型。从沉积相平面分布来看,沙三早、中期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相,南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和扇三角洲相,东西轴向发育东营三角洲和高青三角洲沉积,盆地内部半深湖—深湖环境内发育湖底扇相。沙三晚期湖盆萎缩,深湖、半深湖范围缩小,各类骨架砂体自盆缘向盆内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利砂体 沉积相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苏惠 曲丽萍 +5 位作者 张金川 何锋 王萍霞 王敏 王琦 慕小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具有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2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着气藏分布,构造特征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盐岩、厚层泥岩盖层有利于天然气藏的保存,生、储、盖组合关系决定了天然气纵向上的分段性。深层高异常压力和次生孔隙发育带...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具有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2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着气藏分布,构造特征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盐岩、厚层泥岩盖层有利于天然气藏的保存,生、储、盖组合关系决定了天然气纵向上的分段性。深层高异常压力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东濮凹陷天然气分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第三系凝析气2种成藏模式,具有晚期成藏和幕式成藏的特点。东濮凹陷目前天然气剩余资源量较大,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阵地,下一步应以下第三系凝析气藏和上古生界煤成气藏作为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沙一上亚段─东营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蒲秀刚 周立宏 +4 位作者 周建生 王振升 肖敦清 陈长伟 柳飒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0,共6页
通过对歧口凹陷钻井、测井、非地震、地震等基础资料和前人成果的系统分析,沙河街组第一段上亚段-东营组沉积相类型丰富,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湖泊相等类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微相、深水浊积扇砂体具... 通过对歧口凹陷钻井、测井、非地震、地震等基础资料和前人成果的系统分析,沙河街组第一段上亚段-东营组沉积相类型丰富,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湖泊相等类型。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席状砂微相、深水浊积扇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和良好的成藏配置条件,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沉积体系 歧口凹陷 东营组 沙一上亚段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沙三—沙一段沉积演化与有利砂体预测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蛟 姜在兴 +3 位作者 陈世悦 姜本勇 邢焕清 杜霖湘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1-377,共7页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将车镇凹陷沙三—沙一段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出体系域。各体系域时期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等相类型。近岸水下扇多发育于北部...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将车镇凹陷沙三—沙一段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出体系域。各体系域时期分别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等相类型。近岸水下扇多发育于北部陡坡带湖侵域、高位域和湖退域时期;扇三角洲在层序Ⅲ,Ⅳ时期分布较广;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侵域晚期及高位域等湖盆演化的中后期;湖底扇夹于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中,各时期均有发育;滨浅湖滩坝多分布于湖泊边缘、湖湾及隆起周围缓坡侧的滨浅湖地区。对该时期凹陷内有利砂体进行了预测,提出了4种类型的10个有利区带,为在该区寻找隐蔽油气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沉积演化 隐蔽油气藏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袁彩萍 徐思煌 +2 位作者 贾霍甫 王新征 韩忠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7-181,共5页
沙三下和沙四上是东营凹陷的2套优质烃源岩。目前认为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主要属于“沙四型”,而对于东营凹陷孔店组的生烃潜力一直存在着争论。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孔店组烃源岩以较高的伽马蜡烷区别于沙三型烃源岩,又以较高的三升藿烷和... 沙三下和沙四上是东营凹陷的2套优质烃源岩。目前认为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主要属于“沙四型”,而对于东营凹陷孔店组的生烃潜力一直存在着争论。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孔店组烃源岩以较高的伽马蜡烷区别于沙三型烃源岩,又以较高的三升藿烷和C29甾烷S构型区别于沙四型烃源岩;南斜坡孔店组及其以下的深层原油与孔店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虽然目前发现的孔店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较低、类型差、成熟度较高,综合评价较差,但是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向沉积中心其有机质有优化的趋势。因此推测在沉积中心发育更优质的孔店组烃源岩,其生烃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孔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柱构造对松辽盆地及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制约 被引量:33
20
作者 肖龙 王方正 +1 位作者 王华 F.Pirajno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292,共10页
中国东部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通过对区域地震资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岩石探针和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综合分析 ,认为地幔柱 (柱头直径约 5 0 0km)在晚侏罗世 -晚白垩世时形成于松辽地... 中国东部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 .通过对区域地震资料盆地沉积记录、火山岩岩石探针和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的综合分析 ,认为地幔柱 (柱头直径约 5 0 0km)在晚侏罗世 -晚白垩世时形成于松辽地区 ,经历了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壳抬升与伸展、火山活动 ,导致松辽盆地的形成 ;由于华北板块向北移动 ,始新世时地幔柱 (柱头直径 6 0 0~ 80 0km)移动到京津 -渤海湾地区 ,类似的地质过程形成了渤海湾盆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地幔柱构造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火山作用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