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疆北部晚石炭世早期(Bashkirian-Moscovian)具肋花粉优势(GSPD)组合的发现 被引量:15
1
作者 欧阳舒 周宇星 +1 位作者 王智 詹家桢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4-47,共24页
传统观念认为GSPD组合始于中二叠世孔谷期,据新疆等地资料证实此类组合的出现要早得多。准噶尔盆地在Profosulinella-Pseudostaffella带之下和相当层位的晚石炭世早期地层中存在两个孢粉组合,即(... 传统观念认为GSPD组合始于中二叠世孔谷期,据新疆等地资料证实此类组合的出现要早得多。准噶尔盆地在Profosulinella-Pseudostaffella带之下和相当层位的晚石炭世早期地层中存在两个孢粉组合,即(1)早巴什基尔期巴塔玛依内山组的Remysporitesvaricus-Striatolebachiitesjunggarensis组合(Pro-GSPD)和(2)中晚巴什基尔期-早莫斯科期车排子组的Protohaploxypinusverrucosus-Hamiapolleniteschepaiziensis组合(GSPD)。结合以往在乌拉尔东、西坡,加拿大北极群岛和育空地区的记载,论述了这些大体同时代GSPD组合在植物地理、古生态和生物地层对比上突破传统观念的重大意义,指出亚安加拉区起源很早,随着欧亚大陆的北移和半干旱气候带的扩张,某些亚安加拉植物成分可能发生过向南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晚石炭世 孢粉组合 花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石炭系鹿圈屯组的牙形刺及时代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东津 周晓东 +3 位作者 王光奇 陈明 朗嘉彬 王成源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Lqt 22和Lqt 26)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inaequalis、D.noduliferous s.l.及D.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Lqt 22和Lqt 26)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inaequalis、D.noduliferous s.l.及D.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Bashkirian)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praenoduliferous带晚期至D.noduliferous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中间线 鹿圈屯组 七间房剖面 bashkirian 牙形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磐石地区鹿圈屯组的牙形刺 被引量:10
3
作者 郎嘉彬 王成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3-609,共7页
吉林中部的鹿圈屯组自建组以来,一直被归入到'下石炭统'。在磐石明城附近鹿圈屯组上部的4个样品中发现的牙形刺化石,以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Id.lanei,Id.sinuatus,Id.sulcatus,Idiognathodus sinuosus等晚石炭亚纪(宾夕... 吉林中部的鹿圈屯组自建组以来,一直被归入到'下石炭统'。在磐石明城附近鹿圈屯组上部的4个样品中发现的牙形刺化石,以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Id.lanei,Id.sinuatus,Id.sulcatus,Idiognathodus sinuosus等晚石炭亚纪(宾夕法尼亚亚纪)巴什基尔期典型分子为特征,表明鹿圈屯组上部存在晚石炭亚纪早期的沉积。其中Idiognathodus和Strepto gnathodus较为原始分子的出现,表明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与巴什基尔期的中、晚期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鹿圈屯组 巴什基尔阶 磐石地区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北部石炭纪巴什基尔期滩相灰岩基本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生友 马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6-452,共7页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北部是一个富油气区,已发现39个油气田,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是其中的重要产层,近几年的勘探表明,中石炭统的巴什基尔阶发育鲕粒滩及生物滩相灰岩,这些滩相灰岩的发现有可能使中石炭统成为一个新的勘探目的层系。立...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北部是一个富油气区,已发现39个油气田,下二叠统和下石炭统是其中的重要产层,近几年的勘探表明,中石炭统的巴什基尔阶发育鲕粒滩及生物滩相灰岩,这些滩相灰岩的发现有可能使中石炭统成为一个新的勘探目的层系。立足勘探资料,对巴什基尔阶滩相灰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予以系统描述,将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一个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相灰岩 巴什基尔阶 石炭系 滨里海盆地 哈萨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石炭统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遴信 周建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2-394,共13页
本文详细研究了贵州盘县滑石板村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类动物群 ,有 5属 2 6种及亚种 ,其中 1未定种。滑石板阶包含 2个带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antiqua posterior带及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paracom-pressa带。滑石... 本文详细研究了贵州盘县滑石板村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类动物群 ,有 5属 2 6种及亚种 ,其中 1未定种。滑石板阶包含 2个带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antiqua posterior带及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paracom-pressa带。滑石板阶底界以化石 Eostaffellina protvae- Pseudostaffella antiqua演化系列中 Pseudostaffella anti-qua首次出现为标志 ,具体位置在层型剖面的层 1,层型点置于层 1之底 AAK5 6点上 ;顶界止于化石 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带之底。滑石板阶的 Pseudostaffella antiqua- P.antiqua posterior带可以和俄罗斯下巴什基尔阶Severoketmensky层的 Pseudostaffella antiqua带对比 ;滑石板阶的 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 P.paracompressa带大致与俄罗斯下巴什基尔阶 Prikamsky层的 Pseudostaffella praegorski- 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带的一部分对比。滑石板阶大致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 (Bashkir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石板阶 层型剖面 上石炭统 地层 演化 动物群 化石 亚种 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下龙湾石炭纪巴什基尔期Pseudostaffella■类动物群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遴信 穆西南 范金银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4-312,共9页
作者报道了越南下龙湾地区的一个■类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龙湾吉婆岛东的一个小岛的石灰岩地层中,其中以Pseudostaffella为主,Eostaffella次之。文中描述7个种,即: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sub-quadrata vozhgalica,P.antiqua,P.a... 作者报道了越南下龙湾地区的一个■类动物群,该动物群产于下龙湾吉婆岛东的一个小岛的石灰岩地层中,其中以Pseudostaffella为主,Eostaffella次之。文中描述7个种,即:Pseudostaffella composita,P.sub-quadrata vozhgalica,P.antiqua,P.antiqua grandis,Eostaffella post mosquensis,E.mosquensis及E.galinae,其中以Pseudostaffellacomposita最为丰富,可称之为Pseudostaffella动物群。该动物群层位高于下龙湾地区Bacson组中的Millerella-Eostaffella带,相当于宾夕法尼亚系巴什基尔阶上部,中国贵州盘县滑石板阶层型剖面的Pseudostaffellacomposita-P.paracompressa带,俄罗斯下巴什基尔阶Prikamsky层的Pseudostaffella prae-gorskyi-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带的一部分,以及北美宾夕法尼亚系莫洛阶Millerella带与阿托克阶Profusulinella组合带之间的Pseudostaffella和Eostaffella的化石层。下龙湾Pseudostaffella■类动物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它对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地质演化及古生物地理变迁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eudostaffella ■类动物群 巴什基尔期 石炭纪 下龙湾 越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otential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of the Moscovian Stage(Carboniferous) 被引量:3
7
作者 WANG Xiangdong QI Yuping +5 位作者 Lance LAMBERT WANG Zhihao WANG Yue HU Keyi LIN Wei CHEN 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66-372,共7页
Conodonts and fusulinids are the two most widely used biotic groups for subdividing and correlating Bashkirian and Moscovian strata.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of the Global Moscovian Stage is undecided because there ... Conodonts and fusulinids are the two most widely used biotic groups for subdividing and correlating Bashkirian and Moscovian strata. The definition of the base of the Global Moscovian Stage is undecided because there are many disagreements among existing boundary definition proposals,each of which has disadvantages. Declinognathodus donetzianus is easily recognized but somewhat limited in its pale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diognathoides postsulcatus is slightly more widespread, but it is less easily identified and its occurrences may be diachronous from region to region. Diplognathodus ellesmerensis is easily recognized and even more widespread, but it is usually rare and its ancestry is not adequately known. The Naqing Section of South Guizhou, South China contains diverse conodont evolutionary lineages among different taxa, including Idiognathoides, Idiognathodus, Diplognathodus,Neognathodus, Gondolella and Mesogondolella. There are numerous transitional forms in almost every lineage of the Naqing section, which shows that the prospects for South China t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basal Moscovian Stage definition are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shkirian-Moscovian Boundary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CONODONT fusulinid the Naqing Section of South Guizhou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UMD油田巴什基尔层流体识别方法评价
8
作者 伍燚 司马立强 +2 位作者 伍洲 孙昊茹 彭月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21-24,27,共5页
俄罗斯UMD油田巴什基尔层薄层纵向上发育并且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根据不同流体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别,采用正态分布法、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图法、双孔隙度重叠法等方法综合识别该油田油水层。与试油结论对比,其识别结... 俄罗斯UMD油田巴什基尔层薄层纵向上发育并且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根据不同流体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别,采用正态分布法、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图法、双孔隙度重叠法等方法综合识别该油田油水层。与试油结论对比,其识别结果与生产试油基本一致,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什基尔层 流体判别 测井 孔隙型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北部宾夕法尼亚纪的一个新■类动物群(英文)
9
作者 Katsumi UENO Thasinee CHAROENTITIRATI +5 位作者 Yoshihito KAMATA Hidetoshi HARA Megumi ICHISE Punya CHARUSIRI Keo KHAMPHAVONG Ken-ichiro HISADA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9-369,共11页
作者报道了一个小型■类动物群,包括Eostaffella? sp., Pseudoendothyra sp., Staffella pseudosphae-roidea Dutkevich, Neostaffella ( N.)sp ., Profusulinella bona Grozdilova et Lebedeva以及P.cf .prisca (Depart) ,此动物群是... 作者报道了一个小型■类动物群,包括Eostaffella? sp., Pseudoendothyra sp., Staffella pseudosphae-roidea Dutkevich, Neostaffella ( N.)sp ., Profusulinella bona Grozdilova et Lebedeva以及P.cf .prisca (Depart) ,此动物群是在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省西南部的Thong Phiang Vilay村附近的石灰岩山中发现的。根据Profusulinella bona和P.cf. prisca的出现,该动物群的时代可归到晚石炭世宾夕法尼亚纪巴什基尔期或莫斯科期最早期。这是在老挝北部对该时代■类动物群的首次报道。当前■类动物群证明琅勃拉邦地区和泰国北部的黎地区在地质上有重要的关系,表明老挝北部地区从地质构造上属于印度支那板块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蜓] 晚石炭世 巴什基尔期 莫斯科期 宾夕法尼亚纪 老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的管孔石燕和大长身贝
10
作者 李社高 王莉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47-350,共4页
新疆的管孔石燕分布在中天山—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北地区,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新疆的大长身贝分布于中天山及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南地区,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巴什基尔早期。两者分布时期均与传统观念... 新疆的管孔石燕分布在中天山—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北地区,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新疆的大长身贝分布于中天山及觉洛塔格一线及其以南地区,时代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至晚石炭世的巴什基尔早期。两者分布时期均与传统观念(管孔石燕为杜内期、大长身贝为维宪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孔石燕 大长身贝 杜内阶 维宪阶 谢尔普霍夫阶 巴什基尔阶
全文增补中
贵州罗甸县罗悃剖面石炭系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界线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兆亮 王玥 +4 位作者 王秋来 Yasaku Hoshiki Katsumi Ueno 祁玉平 王向东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2-502,共11页
贵州罗甸县等地发育宾夕法尼亚亚系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的斜坡相沉积地层,含丰富的■类和牙形刺化石。作为莫斯科阶底界重要生物地层标志的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expansus,Idiognathoides postsulcatus以及■类化石Profusulinella (A... 贵州罗甸县等地发育宾夕法尼亚亚系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的斜坡相沉积地层,含丰富的■类和牙形刺化石。作为莫斯科阶底界重要生物地层标志的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expansus,Idiognathoides postsulcatus以及■类化石Profusulinella (Aljutovella) aljutovica,Pro.prisca和Eofusulina在该剖面上均有发现。通过对罗悃剖面宾夕法尼亚亚系巴什基尔阶-莫斯科阶界线附近■类以及牙形刺分布情况的研究,本文采用Idiognathoides postsulcatus的首现(116.8m)作为罗悃剖面莫斯科阶底界的生物地层标志,■类Profusulinella prisca和Pro.aljutovica最早出现的层位与之相近,可以作为界线的辅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 牙形刺 莫斯科阶 巴什基尔阶 全球界线层型 罗悃剖面
原文传递
华南贵州宾夕法尼亚亚纪牙形类Neognathodus动物群:演化及地层对比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秋来 祁玉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8-471,共14页
以华南斜坡相的罗甸纳庆剖面为代表,我国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中期地层建立起了基于多个属种的牙形类分带,并可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广泛对比。Neognathodus属是这一时期一类常见的浅水相牙形类分子,在北美、东欧等地的浅水... 以华南斜坡相的罗甸纳庆剖面为代表,我国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亚纪早–中期地层建立起了基于多个属种的牙形类分带,并可与全球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广泛对比。Neognathodus属是这一时期一类常见的浅水相牙形类分子,在北美、东欧等地的浅水相地层中被广泛用作地层划分对比标志。该属分子在我国北方地区浅水相地层中是重要的带化石分子,而在华南斜坡相剖面中占比非常低。结合现有的生物地层框架,本文厘清了华南贵州罗甸附近3条斜坡相剖面中Neognathodus属分子的延限,尝试利用牙形类P1分子齿台的对称特征将其演化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并提出阶段4中对称分子(如:N.bothrops,N.colombiensis,N.nataliae等)的再次出现可作为全球莫斯科阶底界的辅助对比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gnathodus动物群 巴什基尔期 莫斯科期 贵州 华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