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视野DWI技术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9
1
作者 郝永红 潘初 +4 位作者 陈唯唯 肖云飞 穆可涛 朱文珍 漆剑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甲状腺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和常规全视野扩散加权成像(f-FOV DWI)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7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术前行甲状腺常规MRI序列及f-FOV和r-FOV DWI检查。由两位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两组DWI... 目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甲状腺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r-FOV DWI)和常规全视野扩散加权成像(f-FOV DWI)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7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术前行甲状腺常规MRI序列及f-FOV和r-FOV DWI检查。由两位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两组DWI的图像质量和病变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测量甲状腺结节及正常组织的ADC值及图像变形率,并对比两种DWI序列定性、定量评估参数间的差异。结果:两位评阅者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良好(P均>0.05);r-FOV DWI的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情况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f-FOV DWI(P<0.001),且图像变形率明显小于后者(P<0.001)。r-FOV DWI测得的甲状腺结节的ADC值低于f-FOV DWI(P<0.001),但两者在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相当(Z=0.253,P=0.802)。结论:甲状腺r-FOV DWI可以有效减少图像的变形、伪影及模糊度以获得较常规f-FOV DWI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佳的病变显示效果,为甲状腺微小病变的检出和诊断以及甲状腺DWI检查的标准化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小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和SUVmax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卢瑞梁 徐志锋 +2 位作者 高明勇 张仙海 周新韩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10-714,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以及PET/CT-SUVmax和DWI-ADC值的关系。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DWI、FDG-PET/CT检查及病灶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因素以及PET/CT-SUVmax和DWI-ADC值的关系。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36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MR-DWI、FDG-PET/CT检查及病灶病理检查。病理组织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人上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分析ADC值、SUVmax与上述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ADC值在淋巴结转移阳性、ER(+)和HER-2(-)表达的病灶均较高(P<0.01)。肿瘤体积大、淋巴结转移阳性、高级别肿瘤、ER(-)、PR(-)、EGFR(+)和Ki-67高表达者,SUVmax值均较大(P<0.01)。肿瘤ADC值与SUVmax无相关性(P=0.187)。结论:ADC值和SUVmax均具有助于IDC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癌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中的动态监测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志国 王军梅 +4 位作者 李小依 鲁金飞 肖彬 蒋小莉 杨月 《医学综述》 2016年第4期767-769,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NCT)中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且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认为宫颈癌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多平面扫描和DWI检...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NCT)中的动态监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且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认为宫颈癌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多平面扫描和DWI检查,其中手术治疗者52例,74例接受NCT。另外选择同期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检查并无宫颈癌变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 126例宫颈癌患者DWI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均值为(0.87±0.09)×10-3mm2/s,对照组ADC均值为(1.20±0.05)×10-3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3,P〈0.01)。74例NCT的病例依据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消失(CR)20例、部分有效(PR)42例、疾病稳定(SD)12例,随着NCT的进行,CR组ADC值逐渐升高,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组治疗1周后,ADC值变化不明显,而1~4周明显升高(P〈0.05);SD组各时间点ADC值升高趋势不明显(P〉0.05)。结论 DWI能动态监测NCT前后宫颈癌ADC变化并可区分宫颈是否发生癌变,对诊断宫颈癌及对NCT效果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晓云 甄鑫 +1 位作者 张强 徐晓燕 《癌症进展》 2018年第3期299-301,30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64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包括23例胃淋巴瘤和18例肠道淋巴瘤;同时选取32例胃间质瘤患者和4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胃淋巴瘤与胃间质瘤、...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64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包括23例胃淋巴瘤和18例肠道淋巴瘤;同时选取32例胃间质瘤患者和4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比较胃淋巴瘤与胃间质瘤、肠道淋巴瘤与结肠癌的CT、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CT扫描显示,大部分浸润型胃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完整,胃壁不规则增厚且多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胃黏膜明显强化。MRI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在T1WI上多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多呈稍高或等信号。胃淋巴瘤门静脉期平均CT值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65.02±21.15)Hu和(0.81±0.10)×10^(-3)cm^2/s,均低于胃间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淋巴瘤和胃间质瘤的发病部位(胃窦、胃体、胃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淋巴瘤CT扫描显示,肠道管腔狭窄或扩张,肠道管壁增厚且多呈等密度影;常规增强扫描后,增厚肠道管壁均匀强化,在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肠道淋巴瘤平均ADC值为(0.89±0.17)×10^(-3)cm^2/s,低于结肠癌的(1.27±0.32)×10^(-3)c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淋巴瘤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CT值及ADC值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淋巴瘤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CT值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预测肺癌放疗疗效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任雪姣 王澜 +2 位作者 韩春 田华 刘丽虹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目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反映放疗前后肿瘤内部的功能变化及肿瘤细胞的存活情况,从而为肺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通过测量肺癌患者放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表现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大小及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预测肺癌放疗疗效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1—01—2013-10—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Ⅲ期肺癌患者34例。处方剂量50-66Gy,单次2~2.2Gy。放疗前后1周内行CT扫描及磁共振检查,应用CT、DWIAI)C表观弥散系数评价放疗疗效,并与生存相结合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测量原发灶ADC值分别为(1.03±0.12)×10-3和(1.41±0.10)×10-3mm2/s,治疗后AIX;值明显高于治疗前,z=-4.541,P〈0.001。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肿瘤退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02。非小细胞癌组与小细胞癌组治疗前(z-0.527,P=0.598)及治疗后(z=-1.353,P=0.176)原发灶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组治疗前后AID(]值变化更显著,z=-3.337,P=0.001。非小细胞癌组治疗前ADC值、AADC与肿瘤退缩率之间存在关联性,r值分别为-0.432和0.604,P值分别为0.016和0.001。治疗前低ADC值组(≤1.03×10-3mm2/s)和高AI)C值组(〉1.03×10-3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17.7%,2年为23.1%和0,3年为23.1%和0,x2=5.577,P=0.018。低△ADC值组(≤0.41×10-3mW/s)和高△ADC值组(〉0.41×10-3mm2/s)1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62.5%,2年为0和37.5%,3年为0和37.5%,x2=6.989,P=0.008。治疗后低AITX2值和高ADC值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57.1%,2年为0和21.4%,3年为0和21.4%,x2=7.626,P=0.006。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小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后ADC值大小、治疗前后ADC值变化为预后影响因素。小细胞癌组仅△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存在负相关,r=-0.840,P=0.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后AIX2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Wald:3.935和4.495,P=0.047和0.034。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前后ADC值变化、治疗末ADC值大小为预后影响因素,经治疗后ADC值变化显著者及治疗末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良好,对于非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前高ADC值表达者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放射疗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面弥散系数 疗效
原文传递
最小表观扩散系数联合最小表观扩散系数比值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及风险等级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任瑞 周金亮 +4 位作者 崔运福 张强 张迪鸣 沈善昌 狄宁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978-983,共6页
目的 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联合ADCmin比值(rADCmin)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及风险等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8-01-2022-05-3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有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检查的136例肝细胞... 目的 探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联合ADCmin比值(rADCmin)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及风险等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8-01-2022-05-3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有上腹部MRI平扫+增强检查的136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肝细胞癌患者有无MVI分为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根据MVI数量及分布区域,将MVI风险等级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测量肿瘤实质ADCmin值,采用非肿瘤区域肝实质对ADCmin值进行标准化,计算rADCmin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及ADCmin、rADCmin的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ADCmin、rADCmin及其联合参数ADCmin+rADCmin对肝细胞癌MVI及危险等级的诊断效能。结果 MVI阴性组90例,MVI阳性组46例。2组甲胎蛋白(AFP)水平(以400μg/L为分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7,P<0.001。MVI阳性组的ADCmin值为(0.93±0.23)×10^(-3) mm^(2)/s,低于MVI阴性组的(1.12±0.25)×10^(-3) mm^(2)/s,Z=-4.216,P<0.001;MVI阳性组的rADCmin值为0.81±0.20,低于MVI阴性组的0.91±0.21,t=-2.930,P=0.004。ADCmin和rADCmin鉴别诊断肝细胞癌MV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Z=4.652,P<0.001)和0.66(Z=3.139,P=0.002),联合ADCmin+rADCmin鉴别诊断肝细胞癌MVI的AUC值为0.73(Z=1.748,P<0.001),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I低危组28例,高危组18例,2组AFP(χ^(2)=0.512,P=0.474)、ADCmin(Z=-1.576,P=0.115)和rADCmin(t=0.027,P=0.9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FP>400μg/L是肝细胞癌MVI的危险因素。ADCmin、rADCmin对肝细胞癌MVI的无创术前评估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虽然rADCmin没有表现出更优的诊断效能,但可作为补充,联合ADCmin+rADCmin可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MVI的诊断效能。AFP、ADCmin、rADCmin尚不能鉴别MVI的危险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表观扩散系数比值 微血管侵犯
原文传递
含脂肝细胞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倩倩 蔡权宇 +3 位作者 潘兴朋 陈娟 邵丹丹 贾宁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总结含脂肝细胞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8例含脂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MRI检查,手术切除后肿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观... 目的总结含脂肝细胞癌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8例含脂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MRI检查,手术切除后肿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学检查情况。(2)病理学检查结果。(3)治疗及随访。采用门诊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s表示。结果(1)影像学检查情况:MRI平扫显示:18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肝左叶9例,肝右叶7例,肝尾状叶2例,病灶均为类圆形,直径为1.6~9.0cm。肿瘤均为单发,仅1例肉眼可见肝静脉癌栓:T2加权成像压脂表现为高信号15例,等信号3例;MRI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T1加权成像反相位较正相位信号下降.呈局灶性或弥漫性信号下降;T1加权成像脂相位示脂质弥漫性分布10例.含脂区域以斑片状散在分布于肿瘤周围区域7例,脂质位于中央区域1例。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8例患者中,快进快出型16例,快进慢出型1例,慢进慢出型1例;延迟期包膜样强化16例;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高信号10例,稍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1.19±0.20)×10^-3mm2/s,其中富脂型ADC值为(1.37±0.20)×10^-3mm2/s,透明细胞型ADC值为(1.17±0.13)×10^-3mm2/s,粗梁型ADC值为(1.11±0.17)×10^-3mm2/s。18例患者中,术前2例误诊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误诊为肝腺瘤。(2)病理学检查结果:18例含脂肝细胞癌患者病理学类型:富脂型5例,非富脂型13例(透明细胞型4例、粗梁型9例):镜下均可见脂肪变性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亮,可见大空泡状脂滴;脂肪变性肿瘤细胞弥漫或散在分布于病灶中,部分聚合呈大小不一斑块状表现;微血管浸润程度:M0级12例,M1级3例(2例粗梁型、1例透明细胞型),M2级3例(2例粗梁型、1例富脂型)。(3)治疗及随访:18例含脂肝细胞癌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随访期间,5例富脂型和4例透明细胞型患者均未复发;9例粗梁型患者中,4例微血管浸润仅1例未复发,2例术后第3个月复发,1例术后第4个月复发,5例无微血管浸润者未见复发。3例复发患者均为单发复发灶,采用局部微创治疗.持续随访。结论含脂肝细胞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为T1加权成像反相位较正相位信号下降,DWI高信号,ADC值低,快进快出型强化方式,延迟期包膜样强化的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脂肪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