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乡土叙事的空间展开与伦理重塑——论付秀莹“芳村三部曲”的写作谱系
1
作者 刘希哲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7-52,共6页
此前对付秀莹芳村叙事的研究往往聚焦于独立文本而缺乏整体关照,重审“芳村三部曲”,可以发现作者的新乡土叙事从空间、伦理两个维度展现写作谱系的完整性和充实性。在故事空间、文本空间和跨文本空间的多维视域中,“芳村三部曲”形成进... 此前对付秀莹芳村叙事的研究往往聚焦于独立文本而缺乏整体关照,重审“芳村三部曲”,可以发现作者的新乡土叙事从空间、伦理两个维度展现写作谱系的完整性和充实性。在故事空间、文本空间和跨文本空间的多维视域中,“芳村三部曲”形成进乡-离乡-返乡的叙事结构,从传统/现代、城市/乡村的角度揭开芳村的伦理变迁。芳村乡土空间的塑造、人际网络的建构与心态动能的积淀,为芳村新乡土空间的展开与伦理重塑奠定基础。乡村振兴为芳村带来产业、视野、伦理、心态、肉体等方面的修复与革新,展现了芳村的新乡土空间格局与伦理重塑。“芳村三部曲”将文学的历史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理解乡村、书写乡村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付秀莹 芳村三部曲 陌上 他乡 野望 新乡土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乡土小说的困境与出路——以付秀莹的《陌上》和《野望》为考察点
2
作者 陈嘉慧 张丽军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乡村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乡土文学便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应运而生。新乡村现实一方面需要乡土作家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又给当下作家书写乡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新乡土文学已然是作家顺应乡村剧变作出... 乡村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新乡土文学便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应运而生。新乡村现实一方面需要乡土作家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又给当下作家书写乡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尽管新乡土文学已然是作家顺应乡村剧变作出的努力,但就目前的乡土小说现状来说,困境依旧明显存在。付秀莹作为当前具代表性的乡土作家,她的《陌上》与《野望》以一种清新、质朴的笔调营构了一个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芳村”,描绘了一幅独特的风俗画、风景画,书写“芳村人”隐秘的心灵世界,揭示出乡村新现实下的人心变动,一定程度上为新乡土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突围思路。与此同时,其作品表现出的新形象塑造匮乏与理想性书写缺失的问题应该引起包括付秀莹在内的乡土作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土小说 付秀莹 《陌上》 《野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上桑》三重主题及其在美女题材文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杜贵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6,共7页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塑造了秦罗敷这一"好女"形象。"好女"即美女,罗敷之美与前代文学描写不同,而具有了汉代妇教更为突出的"德言容功"的时代特点,并以姓"秦"谐音"情"字,为千古的美女描写作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的名篇,后世唯曹植的《洛神赋》堪与方驾。但《洛神赋》是浪漫的事,《陌上桑》更加贴近现实,溯源应是《诗经·硕人》,而下影响到唐宋诗词与清代《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史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刺淫 辨洁 好女 美女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与传播——论《陌上桑》的拟作 被引量:4
4
作者 唐会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接受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明清时期《陌上桑》的接受状况 被引量:2
5
作者 唐会霞 李巧玲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对此前文学创作及理论的总结研究期。在这一时期里,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接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层面的选录、赏析、评价及创作中的用典和模拟等。《陌... 元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发展的又一个繁荣期,也是对此前文学创作及理论的总结研究期。在这一时期里,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接受行为主要表现为学术层面的选录、赏析、评价及创作中的用典和模拟等。《陌上桑》典故的运用及模拟表现出它在元明清时期的典范作用和它的艺术魅力,而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又从理论上肯定了它的不朽价值。这些接受成果是《陌上桑》成为经典必不可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元明清时期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风尚变迁影响下的《陌上桑》之流变——以明朝《陌上桑》拟作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魏露苓 邓冬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7-52,共6页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尚 《陌上桑》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与《陌上桑》 被引量:2
7
作者 唐会霞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4-57,121,共5页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模拟以及研究这些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有了前代所没有的新的接受方式,表现为类书的收录、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吸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接受。这些接受方式表现了唐人的浪漫气质、创造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尚,是《陌上桑》接受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唐代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古绝唱 异曲同工——《陌上桑》《木兰辞》艺术特色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基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4-56,共3页
《陌上桑》与《木兰辞》是乐府民歌中的奇葩,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文章从民歌主题、人物形象、结构、语言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两篇经典作品殊途同归的艺术魅力,彰显了我国古典文学中传统写作手法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乐府民歌 陌上桑 木兰辞 女性形象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5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吕玉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7期714-716,共3页
目的研究"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11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方剂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3个疗程后... 目的研究"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118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采用方剂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88%,睡眠时间为(5.17±0.20)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3%,睡眠时间为(6.72±0.15)h,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睡眠时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组方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今墨对药 吕景山对穴 失眠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上桑》中的罗敷形象新说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连举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然而,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来考索;罗敷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
关键词 《陌上桑》 罗敷 形象 乐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朝鲜文化探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碧波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1-13,共13页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影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影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先起于东北并影响东北与朝鲜半岛,古辰国是商族海外属地,箕子所以“走之朝鲜”正与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朝鲜 文化渊源 汤谷扶桑十日文化 颛顼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罗敷盛装采桑探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如毅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45-48,共4页
对于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秦罗敷采桑时的盛装打扮,多有学者认为是浪漫虚构,然而此说违背了虚构的基本原则,违背了生活的基本逻辑。考察汉代社会文化情况,罗敷当为赵地民间桑林高禖祭祀的尸女,盛装出桑不是为了采桑劳动,而是为了在祭... 对于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秦罗敷采桑时的盛装打扮,多有学者认为是浪漫虚构,然而此说违背了虚构的基本原则,违背了生活的基本逻辑。考察汉代社会文化情况,罗敷当为赵地民间桑林高禖祭祀的尸女,盛装出桑不是为了采桑劳动,而是为了在祭祀中媚神媚人。罗敷作为尸女身份,用来解读全诗也是通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桑 秦罗敷 盛装 尸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传奇化”写作与“乡土”的消失——关于付秀莹的《陌上》及其他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勇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0-75,共6页
在《陌上》中,作者付秀莹创造了一种“反传奇”式的乡土写作,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其反映出来的是付秀莹想象乡土世界的方式及其内在情感结构。她既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和“乡土”世界的消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 在《陌上》中,作者付秀莹创造了一种“反传奇”式的乡土写作,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其反映出来的是付秀莹想象乡土世界的方式及其内在情感结构。她既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和“乡土”世界的消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村民们的烦恼,因而小说以一种矛盾的敞开方式显示其无限的延宕状态。小说古典、诗意和内敛的风格背后是其结构的散裂与未完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上》 想象乡土 “反传奇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藏蓝面具阿吉拉姆四大流派的历史源流与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次仁朗杰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45,F0003,共8页
卫藏是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艺术流传最广、戏班最集中的传承地区,这些戏班主要以蓝面具派系居多。阿吉拉姆戏剧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造就了蓝面具戏班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保留剧目及其传播区域等特色,从而形成了影响... 卫藏是西藏阿吉拉姆戏剧艺术流传最广、戏班最集中的传承地区,这些戏班主要以蓝面具派系居多。阿吉拉姆戏剧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造就了蓝面具戏班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保留剧目及其传播区域等特色,从而形成了影响整个藏文化区域的蓝面具四大流派传承体系。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传承阿吉拉姆戏剧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面具 四大流派 江嘎尔 迥巴 香巴 觉木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经说上》中“湿故”的考释——墨家法律逻辑的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兴生 《唐都学刊》 2005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在墨家法律逻辑重构中存在一些疑难之处,疑难的核心在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家法令绎结程序的记载含有背离墨家理论系统之处,此即“湿故”概念。对《国语.周语》等涉及法令运用程序的典籍的考据显示,“湿故”是因“实故”之讹造成的... 在墨家法律逻辑重构中存在一些疑难之处,疑难的核心在于,《墨子》一书中关于墨家法令绎结程序的记载含有背离墨家理论系统之处,此即“湿故”概念。对《国语.周语》等涉及法令运用程序的典籍的考据显示,“湿故”是因“实故”之讹造成的衍乱。此讹误的辨析与清除使《墨子.经说上》包含的法律逻辑的系统性得以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墨子·经说上》 法律逻辑 故实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内府目连戏《上路魔障》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岩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6期31-37,共7页
《劝善金科》作为宫廷目连戏演出的重要形式,以其连台本戏的演出形式和对民间同类题材剧目的吸收而为学界所重。但清代宫廷所演出的目连戏形式除连台本戏的呈现方式外,还包括很多弋腔单出戏,这类剧目的大量演出与王朝的没落逐渐无法支... 《劝善金科》作为宫廷目连戏演出的重要形式,以其连台本戏的演出形式和对民间同类题材剧目的吸收而为学界所重。但清代宫廷所演出的目连戏形式除连台本戏的呈现方式外,还包括很多弋腔单出戏,这类剧目的大量演出与王朝的没落逐渐无法支撑连台本戏的演出有关。《上路魔障》作为宫廷演出目连戏单出的典型代表,与《劝善金科》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承袭关系。至光绪朝随着外学伶人再次进入内廷,该剧在内府的演出也受到了民间风格的影响,而颇好皮黄的慈禧太后则授意昇平署将这部老旦主演的传统弋腔戏翻为皮黄腔。该剧连台本戏与单出戏的不同呈现形式、宫廷和民间的不同演出版本、弋腔和皮黄腔的不同腔调体系,内学太监和外学伶人不同的演出单位,构成该剧在内府复杂的演出形态。而其之所以传唱不衰的原因,则源于该剧劝善修身的价值理念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戏 《上路魔障》 清代 宫廷 改编 皮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批评的歧路——从《东坡志林》中的一则笔记谈起
17
作者 宋馥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5,共4页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二是肯定商鞅、桑弘羊之功。前一个问题乃是班固的老调陈词,范晔、沈括等早已提出批评。而后一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与苏轼对待王...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二是肯定商鞅、桑弘羊之功。前一个问题乃是班固的老调陈词,范晔、沈括等早已提出批评。而后一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与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其因反对变法而获罪的经历有关,本文试对此略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志林》 商鞅变法 桑弘羊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书局点校本《郘亭书画经眼录》补正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鹏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张剑点校的晚清莫友芝所著《郘亭书画经眼录》一书,作为中华书局列为"书目题跋丛书"之一,于2008年1月正式出版。笔者因研究所涉,曾于贵州省博物馆访见莫氏"书画经眼录"残稿一轴,此稿于张氏校本中未曾见录。兹将二... 张剑点校的晚清莫友芝所著《郘亭书画经眼录》一书,作为中华书局列为"书目题跋丛书"之一,于2008年1月正式出版。笔者因研究所涉,曾于贵州省博物馆访见莫氏"书画经眼录"残稿一轴,此稿于张氏校本中未曾见录。兹将二种相核,见所异处,略检其要,按目列叙,姑补版本之阙,以裨校正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郘亭书画经眼录》 《莫公赏鉴书画录存稿》 补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诗文名家彭兆荪的骈文创作
19
作者 路海洋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92,共7页
镇洋彭兆荪是清代乾嘉间名震文坛的骈体名家,他的骈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谟觞馆文集》4卷及《续集》2卷中。彭氏认为,骈体文的出现,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骈散异途同源,不分尊卑,而八代之文未尝衰;同时,骈文应以六朝为高标,并依此&qu... 镇洋彭兆荪是清代乾嘉间名震文坛的骈体名家,他的骈文作品主要收录在《小谟觞馆文集》4卷及《续集》2卷中。彭氏认为,骈体文的出现,乃文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骈散异途同源,不分尊卑,而八代之文未尝衰;同时,骈文应以六朝为高标,并依此"矫厉肤庸,归诸渊雅",使当代骈文创作走上正轨。彭氏骈文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熟《选》理、宏博沉丽,以散运骈、辞茂气盛和诸法兼擅、尤工议论。就文学史地位而言,在清代骈文史上,彭兆荪足称一代名家,我们应对他的骈文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诗文名家 彭兆荪 骈文 《小谟觞馆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学家园图景的裂变与重塑——以《陌上》《圐圙记》等为例
20
作者 赵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0-65,共6页
重塑乡村家园图景是新时代乡村文学创作的重要使命。长篇小说《陌上》《圐圙记》等作品呈现了多层次立体的家园图景。从中原到边疆,作家满怀的乡愁和忧患在诗意世界发现了裂变,在裂变中关注乡村发展及社会转型中人的命运和内心世界。这... 重塑乡村家园图景是新时代乡村文学创作的重要使命。长篇小说《陌上》《圐圙记》等作品呈现了多层次立体的家园图景。从中原到边疆,作家满怀的乡愁和忧患在诗意世界发现了裂变,在裂变中关注乡村发展及社会转型中人的命运和内心世界。这是乡土文学回到原点之后的再出发,是实现新的意义阐释和家园图景塑造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学 家园图景 《陌上》 《圐圙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