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Biomimetic PLGA-(ASP-PEG) Matrix with RGD-Containing Peptide:a New Non-Viral Vector for Gene Transfer and Tissue Engineering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晓东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41-43,共3页
RGD-containing peptide ( K16-GRGDSPC) , characterized as non-viral gene vectors, was fabricat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LGA-[ASP- PEG]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foundation for gene transfer with porous matrix of g... RGD-containing peptide ( K16-GRGDSPC) , characterized as non-viral gene vectors, was fabricat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PLGA-[ASP- PEG]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foundation for gene transfer with porous matrix of gene activated later. Peptide was synthesized and matrix was executed into chips A, B and chip C. Chip C was regarded as control. Chips A and B were reacted with cross-linker. Then chip A was reacted with peptide. MS and HPLC were ased to detect the .14W and purity of peptide. Sulphur, existing on the surface of biomaterials, was detected by XPS. The purity of un-reacted peptide in residual solution was detected by a spectrophotometer. HPLC shows that the peptide purity was 94%- 95% , and MS shows that the MW was 2 741. 3307. XPS reveals that the binding energy of sulphur was 164 eV and the ratio of carbon to sulphur (C/S) was 99. 746 :0. 1014 in reacted chip A. The binding energy of sulphur in reacted chip B was 164 eV and 162 eV, C/ S was 99.574:0.4255, aM there was no sulphur in chip C. Peptide was manufactured and linked to the surface of biomimetic and 3-D matrix, which offered the possibilities for gene transfer and tissue engineering with this new kind of non-viral gene v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ssue engineering gene transfection biomimetic material non-viral vector RGD pept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粒子在骨组织工程化基因修饰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光照 裴锡波 王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771-4783,共13页
背景: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存在成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而以非病毒纳米粒子为基因载体构建的基因强化型骨组织工程移植物,具有更高的成骨效率和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的: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纳... 背景: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存在成骨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而以非病毒纳米粒子为基因载体构建的基因强化型骨组织工程移植物,具有更高的成骨效率和安全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的: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成骨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述,旨在为纳米粒子介导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上进行文献检索,并以“Bone defect repair,Bone tissue engineering,Gene delivery,Nanoparticles,Non-viral gene vector,Sustained release technology,Sequential release,Targeted delivery”作为英文检索词,以“骨缺损修复,骨组织工程,基因递送,纳米粒子,非病毒基因载体,缓释技术,序贯释放,靶向递送”作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1)在骨缺损愈合的各个生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基因递送可以显著增强骨修复效果。在早期炎症阶段,通过纳米粒子递送抗炎基因来调节炎症反应,可以为后续骨愈合奠定基础;在血管新生期,向局部递送促血管化基因有助于形成高度组织化、可灌注的血管系统,加快骨愈合速度;随着血管化的进行,骨骼的神经再支配也开始发生,此时递送促神经再生的功能性基因有利于促进神经化骨再生;在成骨阶段,通过构建纳米粒子-成骨基因复合物,可以直接提升支架及体内新骨形成的效率。(2)各种有机、无机纳米颗粒、金属有机框架和外泌体等非病毒纳米载体,在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纳米基因载体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基因转染效率、生物安全性和成骨特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类型。(3)为了全面提升递送基因的效果,目前主要通过对纳米载体进行各种功能设计来增强基因转染效率,包括增强缓释性和多基因递送序贯性等时间调控能力、增强对骨组织和成骨相关细胞的空间靶向能力、增强跨膜运输效率和细胞核靶向能力等全过程调控手段。(4)未来要进一步推动纳米粒子介导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有机纳米基因载体的基因转染效率、降低无机纳米载体的生物安全性风险、优化新型纳米载体的生产工艺以及促进其它生理过程与成骨交互作用等,这些问题也是未来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和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骨组织工程 基因递送 纳米粒子 非病毒基因载体 缓释技术 序贯释放 靶向性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NA肿瘤疫苗非病毒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娇 郑建雨 +1 位作者 王思真 杨峰 《药学实践与服务》 2025年第3期109-116,共8页
2020年底,FDA紧急批准了两种mRNA疫苗(BNT162b2和m RNA-1273),为应对COVID-19大流行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基于非病毒载体的COVID-19疫苗取得的巨大成功,推动了mRNA疫苗在肿瘤等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与基于病毒的递送系统相比,非... 2020年底,FDA紧急批准了两种mRNA疫苗(BNT162b2和m RNA-1273),为应对COVID-19大流行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基于非病毒载体的COVID-19疫苗取得的巨大成功,推动了mRNA疫苗在肿瘤等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与基于病毒的递送系统相比,非病毒载体在生物安全性和多功能性方面具有重大优势。因此,非病毒载体已成为mRNA肿瘤疫苗开发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非病毒载体的最新研发进展,包括脂质纳米颗粒、聚合物、肽类和无机材料等。此外,本文还概述了mRNA肿瘤疫苗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非病毒载体在m RNA肿瘤疫苗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病毒载体 mRNA疫苗 肿瘤疫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 mechanism, delivery and therapeutics of canonical and Dicer-substrate siRNA 被引量:2
4
作者 Maria Abdul Ghafoor Raja Haliza Katas Muhammad Wahab Amjad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9年第5期497-510,共14页
Upon the discovery of RNA interference(RNAi),canonical 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 has been recognized to trigger sequence-specific gene silencing. Despite the benefits of si RNAs as potential new drugs,there are ob... Upon the discovery of RNA interference(RNAi),canonical 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 has been recognized to trigger sequence-specific gene silencing. Despite the benefits of si RNAs as potential new drugs,there are obstacles still to be overcome,including off-target effects and immune stimulation. More recently,Dicer substrate si RNA(Dsi RNA) has been introduced as an alternative to si RNA. Similarly,it also is proving to be potent and target-specific,while rendering less immune stimulation. Dsi RNA is 25–30 nucleotides in length,and is further cleaved and processed by the Dicer enzyme. As with si RNA,it is crucial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stable,safe,and efficient system for the delivery of Dsi RNA into the cytoplasm of targeted cells. Several polymeric nanoparticle systems have been well established to load Dsi RNA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delivery,thereby overcoming a major hurdle in the therapeutic uses of Dsi RNA. 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s on a comparison of si RNA and Dsi RNA on the basis of their design,mechanism,in vitro and in vivo delivery,and therapeu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interference Drug delivery system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GENE SILENCING GENE carrier non-viral ve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e of PEI-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Gene Vectors 被引量:1
5
作者 韦卫中 徐春芳 吴华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6期618-620,共3页
Summar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olyethyleneimine (PEI) 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MAG-1000) as gene vectors.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 Summary: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polyethyleneimine (PEI) coated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MAG-1000) as gene vectors.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bil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to combine with and protect DNA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 after polyMAG-1000 and DNA were combined in different ratios. The nanoparticles were tested as gene vectors with in vitro transfection models.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nanoparticles were about 100 nm in diameter. The nanoparticles could bind and condense DNA under acid, neutral and alkaline conditions, and they could transfer genes into cells and expres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s (GFP).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highest (51 %) when the ratio of nanoparticles to DNA was 1:1 (v:w). In that ratio, the difference in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marked depending on whether a magnetic field was present or not: about 10 % when it was absent but 51 % when it was present. The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oated with PEI may potentially be used as gene ve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POLYETHYLENEIMINE non-viral vectors gene thera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GD-Containing Oligopeptide (K)_(16)GRGBSPC: A Novel Vector for Integrin-Mediated Targeted Gene Belivery
6
作者 潘海涛 郑启新 +3 位作者 郭晓东 刘勇 李长文 宋玉林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6年第5期513-516,共4页
A 23 amino acid, bifunctional integrin-targeted synthetic oligopeptide was evaluated for ex vivo gene delivery to rabbi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Synthesis of the peptide (K)16GRGDSPC was performed on a ... A 23 amino acid, bifunctional integrin-targeted synthetic oligopeptide was evaluated for ex vivo gene delivery to rabbi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Synthesis of the peptide (K)16GRGDSPC was performed on a solid-phase batch peptide synthesizer. BMSCs were transfected with plasmid DNA coding for luciferase by (K)j6GRGDSPC and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assayed. The influences of chloroquine and polyethyleneimine on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ere also examined. The target specificity of (K)16GRGDSPC to mediate exogenous gene into BMSCs was analyzed using cell attachment test and gene delivery inhibi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oligopeptide vector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ipofectamine. But in the presence of endosomal buffer chloroquine or endosomal disrupting agent polyethyleneimine,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vector was greatly enhanced. In addition, RGD-containing peptides inhibited BMSCs' attachment to the 96-well plates pretreated with fibronectin or vitronecfin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oligopeptide vector.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oligopeptide (K)16GRGDSPC was an ideal novel targeted non-viral gene delivery vector, which was easy to be synthesized, high efficient and low cytotoxicity. The vector could effectively deliver exogenous gene into rat B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geted non-viral vector RGD-containing peptide gene deliv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Chitosan-PEI Graft Copolymers as Vectors for Nucleic Acid Delivery
7
作者 Wing-Fu Lai Marie Chia-Mi Lin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版)》 2010年第12期34-40,共7页
关键词 DNA载体 接枝共聚物 壳聚糖 核酸 体外细胞毒性 传递 性能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治疗递送系统的研究新进展: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曙光
8
作者 翟杨 苏子璇 +1 位作者 王兴华 姜发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419,共6页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多种先天性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为特点,具有多种遗传形式。由于其病变的根源在于基因突变,通过基因治疗,即利用外源性核苷酸替换或沉默基因缺陷细胞内的致病...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是多种先天性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为特点,具有多种遗传形式。由于其病变的根源在于基因突变,通过基因治疗,即利用外源性核苷酸替换或沉默基因缺陷细胞内的致病基因,使细胞表达正确的蛋白质,恢复细胞的功能,就有可能治愈疾病。同时,眼睛具有免疫“豁免”特性,是实现基因治疗的理想器官。为了完成遗传物质的修正,治疗性核苷酸需要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携带健康基因的载体递送系统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利工具。该文重点总结了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基因治疗 基因递送系统 病毒载体 非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进 汪世龙 +2 位作者 孙晓宇 李文哲 姚思德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5-69,共5页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好而且安全无毒的多糖,因而它成为基因治疗载体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转染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作简要的综述,并对转染率的影响因素如壳聚糖的分子量、粒径、脱...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好而且安全无毒的多糖,因而它成为基因治疗载体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基因载体转染的研究进展和现状作简要的综述,并对转染率的影响因素如壳聚糖的分子量、粒径、脱乙酰度等进行着重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粒 非病毒载体 转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化壳聚糖/DNA自组装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和体外Hela细胞转染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魏晓红 梁文权 潘远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993-1996,共4页
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壳聚糖的氨基侧链上 ,得到了改性的壳聚糖 -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应用现代波谱等技术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质粒 p EGFP-N1为 DNA模型 ,在溶液... 通过有机合成和高分子聚合等方法将亲水性的聚乙二醇接枝到壳聚糖的氨基侧链上 ,得到了改性的壳聚糖 -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应用现代波谱等技术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质粒 p EGFP-N1为 DNA模型 ,在溶液中通过自动 (静电 )吸附得到 PEG化的壳聚糖 /DNA自组装复合物 .初步研究了该自组装复合物对 Hela细胞的体外转染效率 .结果表明 ,活化的聚乙二醇被成功地接枝到壳聚糖上 ,使不溶于水的壳聚糖改性为水溶性的 PEG化的壳聚糖 . PEG化壳聚糖 /DNA自组装复合物在Hela细胞体外转染率达到 81 % .因此 ,PEG化的壳聚糖有可能成为基因转染的非病毒载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化壳聚糖 DNA 自组装 复合物 制备 表征 体外传染 HELA细胞 聚乙二醇 病毒载体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营养素-3基因修饰嗅鞘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军 孙天胜 +3 位作者 王献章 任继鑫 张立仁 陈迎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7-151,i0002,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转染嗅鞘细胞(OEG)移植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自行构建的质粒pEGFP-NT3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导入体外培养的嗅鞘细胞,并移植入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体内,连续观察12周,与接受单纯OEG、空白质粒...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转染嗅鞘细胞(OEG)移植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自行构建的质粒pEGFP-NT3应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导入体外培养的嗅鞘细胞,并移植入急性脊髓损伤大鼠体内,连续观察12周,与接受单纯OEG、空白质粒转染OEG移植的脊髓损伤大鼠进行比较。结果:移植转染pEGFP-NT3后的OEG能在体内长期存活,表达NT-3基因,与对照组比较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区轴突的再生和后肢功能的恢复。结论:OEG是脊髓损伤基因治疗较好的受体细胞。转染NT-3基因的OEG移植后可以在体内较长时间存活,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神经纤维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为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基因治疗 神经营养素-3 嗅鞘细胞 再生 非病毒载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诗国 甘凯 +7 位作者 李征 沈守荣 向娟娟 李小玲 范松青 吕红斌 曾朝阳 李桂源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14-111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颗粒基因传递载体。本研究主要阐述其生物相容性,为其进一步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转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 背景与目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颗粒基因传递载体。本研究主要阐述其生物相容性,为其进一步的体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细胞转染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能力,随后通过血浆蛋白反应滤过试验和红细胞聚集试验进一步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介导质粒DNA和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的能力显著下降。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DNA(/ODN)复合物可与小鼠血浆蛋白成分结合,并可引起红细胞聚集。结论: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含血清培养基中的血浆蛋白相互作用,影响体外细胞转染效率。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可能与体内外周血血浆蛋白和外周血红细胞反应而影响其体内基因传递能力,其生物相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赖氨酸 硅纳米颗粒 生物相容性 基因传递 反义寡核苷酸 非病毒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3
作者 尹俊 王鸿利 +6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武文漫 丁秋兰 傅启华 戚正武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21-725,共5页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eagent转染小鼠 32D细胞系 ,分别采用一期法、ELISA法和RT 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FⅧ的促凝活性 (hFⅧ∶C)和抗原含量 (hFⅧ∶Ag)以及细胞中hFⅧBDcDNA的转录。结果表明 :小鼠 32D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的人FⅧ∶Ag最高达到了 4 5 0 .0 8毫微克 /(10 6细胞·2 4小时 ) ,hFⅧ∶C最高达到了 2 .0 1单位 /(10 6细胞·2 4小时 ) ,RT PCR可检测到 32D细胞中hFⅧBDcDNA转录的mRNA。结论 :非病毒质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能够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表达人FⅧ蛋白 ,所表达的FⅧ与正常人血浆中的野生型FⅧ具有相似的凝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非病毒载体 人凝血因子Ⅷ 基因表达 32D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因转移系统介导p21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柳湘 韩俊松 +1 位作者 田培坤 顾健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索靶向性非病毒载体系统在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组建了EGF-R介导的GE7基因转移系统,分别与β-gal报道基因和p21基因构成载体复合物,体外转染U251细胞,通过X-gal染色、Western... 目的:探索靶向性非病毒载体系统在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组建了EGF-R介导的GE7基因转移系统,分别与β-gal报道基因和p21基因构成载体复合物,体外转染U251细胞,通过X-gal染色、Western blot分析、原位末端标记、DNA梯带检测等,观察了外源基因的导入及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X-gal染色表明,外源基因的导人率可达80%;转染p21基因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第7天生长抑制率约58%。原位末端标记及 DNA梯带检测发现,转染细胞有明显的凋亡发生。结论:GE7载体系统能高效靶向地将外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外源基因的表达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效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P21基因 基因治疗 基因转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轶男 张树彪 +2 位作者 崔韶晖 王胜男 孙杨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01-704,669,共5页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克服了其他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低、具有一定细胞毒性的缺点,在基因转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近年来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在类脂的结构设... 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病毒基因载体,克服了其他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低、具有一定细胞毒性的缺点,在基因转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近年来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在类脂的结构设计、脂质体制备及其在基因转运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多肽型阳离子脂质体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 阳离子脂质体 非病毒载体 基因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及其配位聚合物凝胶在基因载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敏 邬军文 +3 位作者 姚昀 余倩 高申 刘克海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7年第6期411-414,共4页
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 imine,PEI)是目前非病毒转基因载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围绕其细胞毒性与靶向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一些新的策略,包括对PEI进行靶向性、生物可降解性的结构改造及金属离子与PEI配位等,特别是金属离子与PEI... 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 imine,PEI)是目前非病毒转基因载体领域的研究热点,围绕其细胞毒性与靶向性问题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一些新的策略,包括对PEI进行靶向性、生物可降解性的结构改造及金属离子与PEI配位等,特别是金属离子与PEI配位共聚形成聚合物凝胶,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非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聚合物凝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共混制备PEG化基因载体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幽香 陈平 +1 位作者 胡巧玲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89-2293,共5页
通过含PEG链段的两亲聚合物的自组装共混,制备了基于疏水作用力的新型PEG化非病毒基因载体.分别选用胆固醇-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作为共混改性剂,研究两亲聚合物的种类对组装体在生理盐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基因转染效率的... 通过含PEG链段的两亲聚合物的自组装共混,制备了基于疏水作用力的新型PEG化非病毒基因载体.分别选用胆固醇-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作为共混改性剂,研究两亲聚合物的种类对组装体在生理盐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驱动力的大小是获得稳定的PEG化基因超分子组装体的关键.通过对两亲聚合物中疏水链段的选择调控,可制备稳定的PEG化基因超分子组装体,提高基因传递体系在生理盐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基因转染效率.通过自组装共混,为新型PEG化基因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病毒基因载体 超分子组装 自组装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容琴 柯伟伦 +1 位作者 蒋晨 裴元英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
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可有效介导基因药物跨越血脑屏障,到达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适当机制如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作用可显著提高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在脑部的蓄积量,从而提高所携带外源基因... 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可有效介导基因药物跨越血脑屏障,到达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适当机制如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作用可显著提高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在脑部的蓄积量,从而提高所携带外源基因在脑部的表达量。本文主要从受体介导和吸附介导两种机制入手,综述脑靶向非病毒基因递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靶向系统 非病毒载体 基因药物 受体介导机制 吸附介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乙烯亚胺介导基因转染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梦丹 杨峰亮 +1 位作者 陈坚 虞和永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211-1214,共4页
目的考察并确定多聚乙烯亚胺(PEI)最佳的体外细胞转染条件,评价PEI作为基因转染试剂的可行性。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EI的细胞毒性。以PEI为载体,在不同的N/P比值条件下,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人Ⅱ型肺上皮A549细胞,以荧光... 目的考察并确定多聚乙烯亚胺(PEI)最佳的体外细胞转染条件,评价PEI作为基因转染试剂的可行性。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EI的细胞毒性。以PEI为载体,在不同的N/P比值条件下,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人Ⅱ型肺上皮A549细胞,以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分光光计系统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3的PEI,当N/P比值为10时,其转染效率最高。结论PEI是一种价格低廉、低毒性、高效率的基因转染载体,可应用于体内外基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病毒载体 多聚乙烯亚胺 基因转染 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 人Ⅱ型肺上皮A54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壳聚糖季铵盐载体介导VEGF siRNA转染RPE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妍 刘新玲 +5 位作者 李筱荣 李春晖 杨纪忠 王效武 彭瑶 李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16-620,共5页
背景 将目的基因安全、有效地导入并使其适度表达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病毒载体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免疫原性及致突变性等缺点,而非病毒载体以其安全、价廉、灵活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O-羧甲基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胆固醇(OQLCS/cho... 背景 将目的基因安全、有效地导入并使其适度表达是基因治疗的关键.病毒载体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免疫原性及致突变性等缺点,而非病毒载体以其安全、价廉、灵活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O-羧甲基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胆固醇(OQLCS/chol)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OQLCS/chol脂质体的性能及其作为非病毒载体的最适转染条件. 方法 常规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株;根据GeneBank人(NM-0017162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已知序列制备和抽提质粒DNA,采用电泳阻滞法研究OQLCS/chol脂质体与质粒DNA在不同质量比、不同作用时间及是否存在血清等条件下的包载效能,筛选最优转染条件;采用高速离心法进行体外释放动力学实验,绘制体外释放曲线;将培养的细胞分为OQLCS/chol脂质体组和Lipo2000组,采用共培养法分别用OQLCS/chol脂质体和Lipo2000转染R PE细胞,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染色法比较和评价其转染效率;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OQLCS/chol脂质体转染后RPE细胞的存活率,确定OQLCS/chol脂质体的最佳转染安全质量浓度. 结果 OQLCS/chol脂质体纳米粒平均有效粒径为134 nm,Zeta电位为±39.64 mV.体外释放实验显示,载质粒DNA的OQLCS/chol脂质体的体外快速释放相在最初5d,质粒释放量约为70.0%,至14 cl缓释量呈稳态相.OQLCS/chol的最高安全质量浓度为20 μg/ml,OQLCS/chol与质粒DNA质量比≥2∶1、混合时间为30~40 min、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转染条件为最优.载质粒DNA的OQLCS/chol脂质体转染组RPE细胞转染率为71.05%,lLipo2000转染组为7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4,P=0.465). 结论 自行制备的跨膜肽修饰的OQLCS/chol脂质体具有粒径均匀、分散性好、Zeta电位高、细胞毒性小、能在较短时间释放达到治疗质量浓度的基因且后续可缓慢平稳释放等特性.OQLCS/chol脂质体将VEGFsiRNA转染到RPE细胞的转染效率与Lipo2000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传递 纳米粒 非病毒载体 小干扰RNA 细胞转染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