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Composed of Two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Cyclic Reactions
1
作者 Chinasa Sueyoshi Takashi Naka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Bioscience》 2017年第3期33-45,共13页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from the viewpoint that the malfunction of the regulation is thought to be one of the substantial causes of cancer formation. On th...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from the viewpoint that the malfunction of the regulation is thought to be one of the substantial causes of cancer form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rather difficult to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due to their complexity and nonlinearity. In this study, more genera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bility in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by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a class of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s over variation of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the parameter values. The model system is formulated as regulatory network in which every node represents a phosphorylation-dephosphorylation cyclic reaction for respective constituent enzyme. The analysis is performed for all variations of the regulatory networks comprised of two nodes with multiple feedback regulation loops. It is revealed from the analysis that the regulatory networks become mono-stable, bi-stable, tri-stable, or oscillatory and that the negative mutual feedback or positive mutual feedback is favorable for multi-stability, which is augmented by a negatively regulated node with a positive auto-regulation. Furthermore, the multi-stability or the oscillation is more likely to emerge in the case of low value of the Michaelis constant than in the case of high value, implying that the condition of higher saturation levels induces stronger nonlinearity in the networks. The analysis for the parameter regions yielding the multi-stability and the oscillation clarified that the stronger regulation shifts the systems toward multi-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ar Signaling SYSTEMS REGULATORY Networks cyclic reaction MICHAELIS-MENTEN Mechanism Multi-Stability Oscil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Oxoketene Cyclic S, S-cetals Chemistry-Substitution Reaction of α,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S, S-Acetals with Ethylenediamine 被引量:2
2
作者 Mei Xin ZHAO Qun LIU +4 位作者 Fu Shun LIANG Jing Fu LIU Bao Zhong ZHAO LianZhong L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ilin Teacher college, Jilin, 131000)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31-232,共2页
α,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S, S-acetals 4 were reacted with ethylenediamine to afford α,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N,N-acetals 5. This process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synthesis of 5 in high yiel... α,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S, S-acetals 4 were reacted with ethylenediamine to afford α,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N,N-acetals 5. This process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synthesis of 5 in high yield under mil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S S-acetals ETHYLENEDIAMINE substitution reaction α α'-d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N N-acet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α-Aroyl-α-acetyl Ketene Cyclic Dithioacetals with Aromatic Aldehydes 被引量:2
3
作者 Zhong Wei XIE Qun Xin FANG +3 位作者 Yu Lan HU Met Xin ZHAO Dong YU Qun LIU(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6,共2页
The title compounds 3 and 4 condensed with aromatic aldehydes to give a--aroyls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dithioacetals 5 and 6 with sodium ethoxide as the base. The stereochemistryofs and 6 was assigned as E-configurat... The title compounds 3 and 4 condensed with aromatic aldehydes to give a--aroylsicinnamoyl ketene cyclic dithioacetals 5 and 6 with sodium ethoxide as the base. The stereochemistryofs and 6 was assigned as E-configuration by 1H N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aroyl-α-cinnamoyl ketene cyclic dithioacetals aromatic aldehydes condensa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EB/BDNF信号通路探讨NA-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夏莉 阴怀清 +2 位作者 阴崇娟 白丹 师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抑制剂(NA-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区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 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NA-1组(腹... 目的: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抑制剂(NA-1)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海马区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 d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NA-1组(腹腔注射10μg/g NA-1溶液)和NA-1+CREB抑制剂H89组(腹腔注射10μg/g NA-1溶液+2μg/L H89溶液),每组15只。采用Rice法制备HIBD模型,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变化;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PSD-95和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IBD组大鼠趋地反射和悬崖逃避反射时间延长,前肢握力时间缩短,脑梗死体积、海马区PSD-95蛋白表达增加,尼氏阳性细胞数、磷酸化CREB(p-CREB)/CREB、BDNF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HIBD组比较,NA-1组趋地反射和悬崖逃避反射时间缩短,前肢握力时间延长,脑梗死体积、海马区PSD-95蛋白表达减少,尼氏阳性细胞数、p-CREB/CREB、BDNF蛋白表达增加(P<0.05);添加H89可部分逆转NA-1的作用。结论:NA-1可改善新生大鼠HIBD后的神经行为,减少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可能与激活CREB/BDN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突触后密度-95抑制剂 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 神经元损伤 大鼠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象结构对于顺式-1,3-双甲基环己烷二级加氧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
5
作者 沈宇豪 田泽民 +2 位作者 李伟 纪亦轩 颜应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10,共14页
采用DLPNO-CCSD(T)/CBS//B3LYP/6-311++G(d,p)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顺式-1,3-双甲基环己烷自由基低温二级加氧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过渡态的分子结构、振动频率和单点能,构建了详细的反应势能面.基于过渡态理论,获得了主要基元反应的高... 采用DLPNO-CCSD(T)/CBS//B3LYP/6-311++G(d,p)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顺式-1,3-双甲基环己烷自由基低温二级加氧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过渡态的分子结构、振动频率和单点能,构建了详细的反应势能面.基于过渡态理论,获得了主要基元反应的高压极限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支链结构有利于过氧化氢过氧自由基(OOQOOH)的氢转移反应,其中,1,5-氢转移反应最占优势,与其直接裂解生成酮基化合物(KHP)+OH路径形成竞争关系.双过氧化氢自由基P(OOH)_(2)由OOQOOH经氢转移反应生成,主要裂解路径为环醚反应,其能垒因支链有增加趋势.基于RRKM/主方程方法获得的依压力变化的速率常数结果表明,压力对上述反应的速率常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1 3-双甲基环己烷 构象分析 二级加氧 氢转移反应 环醚反应 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基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转化为环状碳酸酯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廖旭 王玮 +4 位作者 黄文婷 熊文涛 王泽宇 覃佐东 林金清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4-846,共13页
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是获得环状碳酸酯有效且清洁的方法。其中生物质基催化剂因其无毒、低成本、无污染、可再生以及含有大量氨基、羟基基团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以及β-环糊精... 二氧化碳(CO_(2))与环氧化合物的环加成反应是获得环状碳酸酯有效且清洁的方法。其中生物质基催化剂因其无毒、低成本、无污染、可再生以及含有大量氨基、羟基基团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木质素、纤维素、壳聚糖以及β-环糊精等生物质基材料用于催化CO_(2)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碳酸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各类生物质基催化剂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以及催化反应机理,并对其催化CO_(2)环加成反应的活性以及反应条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生物质基催化剂用于CO_(2)环加成反应存在的大规模应用困难、催化效率偏低、CO_(2)捕集与转化难以平衡等问题;最后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旨在为生物质材料的利用以及CO_(2)转化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催化剂 多相反应 二氧化碳 环状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Mn基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湘南 马宏方 +2 位作者 钱炜鑫 张海涛 应卫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34,共8页
二氧化碳(CO_(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是目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对活化该反应中的CO_(2)和环氧化物具有重要意义。以2,2’-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为配体,Mn(CO)_(5)Br为金属源,乙醚为溶剂制备了一系列双功能Mn基催化剂L_(... 二氧化碳(CO_(2))和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是目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有效方法之一。催化剂对活化该反应中的CO_(2)和环氧化物具有重要意义。以2,2’-联吡啶及其衍生物为配体,Mn(CO)_(5)Br为金属源,乙醚为溶剂制备了一系列双功能Mn基催化剂L_(n)Mn(CO)_(3)Br(n=1~6)。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FT-IR等对L_(n)Mn(CO)_(3)Br的化学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基团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L_(n)Mn(CO)_(3)Br在CO_(2)和环氧氯丙烷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及L_(1)Mn(CO)_(3)Br对一系列环氧化物底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L_(n)Mn(CO)_(3)Br中给电子基团(甲氧基、叔丁基和甲基)的给电子性能和吡啶环上甲基的位置均对其催化性能有影响;对于CO_(2)和环氧氯丙烷环加成反应,在L_(1)Mn(CO)_(3)Br投加量(物质的量分数)为0.05%、反应温度为125℃和反应压力为3.0 MPa的条件下反应1 h,L_(1)Mn(CO)_(3)Br的环氧氯丙烷转化率和催化剂转换频率分别为42%和840 h^(-1);L_(1)Mn(CO)_(3)Br对多种环氧化物作底物的环加成反应具有适应性,且底物的空间位阻效应对其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碳酸酯 双功能Mn基催化剂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环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Fixation of CO_2 to Cyclic Carbonat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with a Novel Binary Catalyst 被引量:1
8
作者 L Xiaobing, ZHANG Yingju, LIANG Bin, WANG Hui, HE R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ine Chemical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12, Liaoning, China)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双组分催化剂 C02 环状碳酸酯 二氧化碳 催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Study of Redox Reaction of Various Gold III Chloride Concentrations in Acidic Solution
9
作者 Afolabi Ayeni Shafiq Alam Georges Kipouro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8年第1期80-89,共10页
The redox reaction of gold III chloride in acid solutions has been electr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cyclic voltammetry techniqu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sites at which gold III chloride... The redox reaction of gold III chloride in acid solutions has been electr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cyclic voltammetry techniqu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sites at which gold III chloride is reduced in hydrochloric acid that is vital to electrochemical evaluation of gold recovery. The solutions were prepared by reacting HCl with AuCl3 in various concentrations thus 30 and 60 mg/L AuCl3 in 0.1 and 0.5 M HCl, respectively. Solutions of 0.1 and 0.5 M HCl containing 0, 30 and 60 mg/L AuCl3, respectively were tested for possible reduction and oxidation reactions by cyclic voltammogram experiment using a glassy carbon, a saturated calomel and a platinum wire mesh as working, reference and counter electrod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no peak in the case of the absence of AuCl3 in the solutions, but appreciable cathodic and anodic peaks for the reduction and oxidation of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AuCl3 in acid solutions. The reaction between AuCl3 and HCl was found to be reversible because the ratio of oxidation peak current and reduction peak current was 1. The concentration of AuCl-4 on the surface of the working electrode at the reduction site for each AuCl3 concentration using Nernst equation was 1.22 × 109 ppm and 2.44 × 109 ppm. The reduction potentials were independent of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current was highly dependent of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ox reaction cyclic VOLTAMMETRY Nernst EQUATION GOLD CHLOR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载氧体的焦炉煤气化学链燃烧特性
10
作者 范心瑜 卢春强 +3 位作者 左慧琮 李志强 江磊 李孔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6,共13页
焦炉煤气(COG)是炼焦过程产生的主要副产品,含有复杂的气体成分(CO、H_(2)、CH_(4)、CO_(2)),化学链燃烧是一种可实现COG高效转化与高纯CO_(2)捕集的技术。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x(%)CuO/Ce-Zr-O(x=30、50、70、90)载氧体用于COG... 焦炉煤气(COG)是炼焦过程产生的主要副产品,含有复杂的气体成分(CO、H_(2)、CH_(4)、CO_(2)),化学链燃烧是一种可实现COG高效转化与高纯CO_(2)捕集的技术。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x(%)CuO/Ce-Zr-O(x=30、50、70、90)载氧体用于COG化学链燃烧反应特性研究。XRD表明,x(%)CuO/Ce-Zr-O载氧体物相由CuO和Ce_(0.67)Zr_(0.33)O_(2)固溶体组成。由于Zr^(4+)进入CeO_(2)晶格中,在617 cm^(-1)处出现明显的氧空位Raman特征峰。H_(2)-TPR、CO-TPR、CH_(4)-TPR和COG-TPR结果表明加入Ce-Zr-O固溶体促使铜物种低温释氧能力增强。800℃下,CuO样品CO_(2)捕集率为34%,添加10%Ce_(0.67)Zr_(0.33)O_(2)后CO_(2)捕集率增至100%。经50次氧化还原循环后,CuO样品性能大幅降低,而90CuO/Ce-Zr-O样品的反应性能和物相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CuO和Ce_(0.67)Zr_(0.33)O_(2)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铜物种的释氧能力和循环稳定性。此研究有助于拓宽COG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煤气 化学链燃烧 循环反应性能 CO_(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在CO_(2)环加成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魏永健 李媖 +3 位作者 孙映晖 许瞳 梁海欧 白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4-1194,共11页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廉价、无毒且可再生的碳一资源,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助力实现碳中和。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具有高原子经济性、高选择性、低污染等优点,其产物环状碳酸酯可作为... CO_(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廉价、无毒且可再生的碳一资源,将CO_(2)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助力实现碳中和。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具有高原子经济性、高选择性、低污染等优点,其产物环状碳酸酯可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聚合物材料前体以及精细化学品中间体,应用前景广阔。氧化物因具有结构多样、可调性强等优点,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综述了2种典型且成本低廉、易于规模化生产的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与分子筛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的应用。提出了金属氧化物和分子筛在CO_(2)环加成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是高性能无助剂的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催化机理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加成反应 环状碳酸酯 金属氧化物 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多活性位点的单组分金属卤化物@吡啶/咪唑多孔有机框架用于CO_(2)的高效吸收与催化
12
作者 刘方旺 王建花 +5 位作者 于明月 张莉 张倩 孟建华 高庆平 江津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83-292,共10页
定向设计的多孔有机框架被认为是提高CO_(2)捕集与利用效率的优异纳米材料。本研究通过ZnCl_(2)催化的氰基离子热聚合反应以及合成后修饰法构建了一系列多活性位点的单组分金属卤化物@吡啶/咪唑多孔有机框架材料(M@PIPOFs),并详细探讨... 定向设计的多孔有机框架被认为是提高CO_(2)捕集与利用效率的优异纳米材料。本研究通过ZnCl_(2)催化的氰基离子热聚合反应以及合成后修饰法构建了一系列多活性位点的单组分金属卤化物@吡啶/咪唑多孔有机框架材料(M@PIPOFs),并详细探讨了不同单体浓度和聚合温度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作为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多层次孔隙结构的多相催化材料,M@PIPOFs同时含有丰富的氢键供体基团、Lewis酸/碱基团和亲核基团,在吸收CO_(2)以及催化CO_(2)与环氧化物耦合制备环状碳酸酯方面表现出极好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类材料对CO_(2)的吸附性能较强,在273 K、100 kPa CO_(2)压力下吸附量最高,为3093μmol/g。考察了M@PIPOFs结构和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组分1.0ZnI_(2)@PIPOF-400-30材料具有最高的催化性能。其能够在无溶剂、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高活性、高选择性地催化CO_(2)与含有不同终端基团的环氧化物耦合,并以88%~98%的收率生成相对应的环状碳酸酯。此外,该M@PIPOFs催化剂回收简单,具有持久的高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最后,基于对M@PIPOFs材料的表征和催化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多活性位点单组分催化机理。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后续高效多相催化体系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单组分多相催化剂 耦合反应 环状碳酸酯 多孔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硫酸铵对锰电解反应与析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昌美 李武斌 +4 位作者 黄健 李勇 张谊 胡志同 吴占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采用CV、LSV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阴极电化学机制,同时通过SEM、XPS等表征方法考察亚硫酸铵对阴极表面、锰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氢在不锈钢阴极表面析出和锰在不锈钢阴极表面沉积的起始电位分别为-0.95、-1.40 V;亚硫酸铵对析氢反应... 采用CV、LSV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阴极电化学机制,同时通过SEM、XPS等表征方法考察亚硫酸铵对阴极表面、锰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氢在不锈钢阴极表面析出和锰在不锈钢阴极表面沉积的起始电位分别为-0.95、-1.40 V;亚硫酸铵对析氢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锰沉积的电流,减小直流电耗。当亚硫酸铵用量为SeO_(2)的4倍时,锰沉积电流效率高达67.42%,亚硫酸铵有望成为替代SeO_(2)的添加剂。在沉积锰的小区域能谱图中,能捕捉到100%纯度的锰,利于后期高纯锰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电解反应 亚硫酸铵 析氢反应 循环伏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单宁酸-锆介孔材料制备及其CO_(2)环加成反应催化性能
14
作者 冯帮满 岳成光 +2 位作者 王美岩 王悦 马新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03-2810,共8页
CO_(2)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CO_(2)化工转化策略,其产品环碳酸酯在锂离子电池、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中环氧化物的开环被认为是该反应的关键步骤,因此构筑具有高效环氧化物吸附活化位点的催化剂至关... CO_(2)和环氧化物的环加成反应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CO_(2)化工转化策略,其产品环碳酸酯在锂离子电池、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中环氧化物的开环被认为是该反应的关键步骤,因此构筑具有高效环氧化物吸附活化位点的催化剂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单宁酸与锆离子的配位作用,“一锅法”制备同时含有锆金属中心作为Lewis酸位点和酚羟基作为氢键作用位点的非均相单宁酸-锆介孔材料TA-Zr-2。XPS和环氧丙烷TPD-MS结果表明,与同为锆基多孔材料的UiO-66相比,TA-Zr-2的锆金属中心具有更强的Lewis酸性,对环氧丙烷具有更强的吸附活化作用。在TA-Zr-2的基础上通过冷冻干燥优化处理得到了具有更大比表面积和合适孔体积的TA-Zr-2-FD材料,25℃下催化性能提升1倍,24h的碳酸丁烯酯收率达97.6%。本文使用简单绿色的制备方法,构建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单宁酸-锆介孔材料,锆Lewis酸位点和酚羟基氢键位点的耦合使其具有良好的环氧化物吸附活化作用,利于环氧化物的开环,使得该催化剂在25℃下表现出良好的CO_(2)环加成反应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 环加成反应 环状碳酸酯 介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金属组分的氮化碳材料催化CO_(2)合成碳酸丙烯酯
15
作者 孙校华 张学文 +2 位作者 王非 许杰 薛冰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17,I0001,共10页
以二氰二胺为前驱体,经热聚和热剥离制备了剥离石墨相氮化碳(eg-C_(3)N_(4))材料,eg-C_(3)N_(4)再经H_(2)SO_(4)处理制得了eg-C_(3)N_(4)-S材料.采用N_(2)-吸脱附、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 以二氰二胺为前驱体,经热聚和热剥离制备了剥离石墨相氮化碳(eg-C_(3)N_(4))材料,eg-C_(3)N_(4)再经H_(2)SO_(4)处理制得了eg-C_(3)N_(4)-S材料.采用N_(2)-吸脱附、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材料的孔结构、化学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热剥离有效地提高了g-C_(3)N_(4)的比表面积,而H_(2)SO_(4)处理引入了羟基.在CO_(2)和环氧丙烷环加成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催化反应中,eg-C_(3)N_(4)-S材料相较于未经H_(2)SO_(4)处理或未经热剥离的g-C_(3)N_(4)材料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在反应压力为2.0 MPa,反应温度为140℃条件下,环氧丙烷的转化率和碳酸丙烯酯选择性分别为85%和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 环碳酸酯 CO_(2)环加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酸酯咪唑鎓盐催化CO_(2)与氧化苯乙烯的环加成反应
16
作者 王培越 李金融 +3 位作者 王文玉 刘菲菲 万晓晗 由立新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1384-1386,1390,共4页
使用苯并咪唑、无水碳酸钾、乙腈溶剂与4-溴甲基苯甲酸甲酯进行反应生成1,3-双(4-苯甲酸甲酯)苯并咪唑鎓溴盐(MBBI^(+)Br^(-))。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对制备的催化剂MBBI^(+)Br^(-)反应前后进行结构... 使用苯并咪唑、无水碳酸钾、乙腈溶剂与4-溴甲基苯甲酸甲酯进行反应生成1,3-双(4-苯甲酸甲酯)苯并咪唑鎓溴盐(MBBI^(+)Br^(-))。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对制备的催化剂MBBI^(+)Br^(-)反应前后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此催化剂在循环反应前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将MBBI^(+)Br^(-)应用于催化CO_(2)和氧化苯乙烯的环加成反应,在常压、催化剂用量为2%(摩尔分数)、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催化CO_(2)与氧化苯乙炔的环加成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的产率达94%,且在循环5次实验后产率仍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加成反应 催化 环氧化物 环状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相与多相催化剂在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宁宁 刘轩博 +3 位作者 张宇航 王雨佳 常涛 朱正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30,共26页
二氧化碳(CO_(2))是一种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主要由化学、热电和钢铁工业以及运输等部门产生。大气层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诸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然而,CO_(2)作为一种可再生、廉价和无毒... 二氧化碳(CO_(2))是一种主要的人为温室气体,主要由化学、热电和钢铁工业以及运输等部门产生。大气层中CO_(2)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诸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升高。然而,CO_(2)作为一种可再生、廉价和无毒的化学原料,可用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进而降低碳浓度。五元环碳酸酯由于其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如高沸点、高偶极矩和生物降解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由环氧化合物和CO_(2)合成环碳酸酯是迄今为止研究较多的方法。然而,由于CO_(2)的高热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使其作为反应原料需要大量的能量投入,可能导致的结果是CO_(2)浓度是一个净增长过程。因此,利用CO_(2)作为C1构筑单元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本工作基于CO_(2)固定反应机制,概述了各种类型的均相和多相催化剂在CO_(2)固定反应合成精细化学品环状碳酸酯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机催化剂、离子液体、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多孔有机聚合物等。目前,几乎所有类别催化剂均可以在室温和低压力下,以实验室规模成功地使用纯CO_(2)将其固定到末端环氧化合物上,对于非末端环氧化合物通过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以实现相应转化。同时,分析了催化剂在多取代环氧化合物或生物衍生环氧化合物转化、低浓度CO_(2)转化和实现工业化三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环氧化合物 催化剂 环加成反应 环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与环氧化物耦合制备环状碳酸酯的多相催化体系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方旺 韩艺 +4 位作者 张佳佳 步红红 王兴鹏 于传峰 刘猛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2-1265,共14页
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已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CO_(2)也属于储量丰富、廉价、安全和可再生利用的C1资源,被认为是有机合成的理想碳材料。高效且绿色的化学固定CO_(2)耦合制备具有高沸点、高极性、低... 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的过度排放已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CO_(2)也属于储量丰富、廉价、安全和可再生利用的C1资源,被认为是有机合成的理想碳材料。高效且绿色的化学固定CO_(2)耦合制备具有高沸点、高极性、低挥发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的环状碳酸酯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述了目前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现有反应路径。然后,以CO_(2)和环氧化物的耦合反应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了该反应发生所涉及的反应机理以及催化该反应时多相催化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当前研究进展。同时,综合比较了不同多相催化体系的催化条件、催化活性及循环使用性等催化参数的优缺点。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总结了不同多相催化体系的应用前景并建议其后续发展应与均相催化体系相结合,利用两者的优势高效活化CO_(2)与环氧化物,以实现温和条件下催化耦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催化剂 环氧化物 催化作用 耦合反应 环状碳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三价碘试剂在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多取代烯烃合成上的进展
19
作者 汤灿明 张国溢 +1 位作者 石燕丽 陈宇斌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4期93-97,共5页
多取代烯烃是众多药物分子、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以及有机材料等的重要构建部分,是有机合成中极具吸引力的合成目标分子。但是如何准确实现炔烃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控制是研究其相关性的瓶颈,也是有机合成方法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研究热... 多取代烯烃是众多药物分子、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以及有机材料等的重要构建部分,是有机合成中极具吸引力的合成目标分子。但是如何准确实现炔烃的区域及立体选择性控制是研究其相关性的瓶颈,也是有机合成方法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环状三价碘试剂作为氧化剂和亲电基团转移剂在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环状三价碘试剂还可以作为新型亲电试剂与炔烃发生1,2-双官能团化反应,实现多取代烯烃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取代烯烃 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环状三价碘试剂 1 2-双官能团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BDNF/TrkB/CREB通路的影响
20
作者 王文瑞 韩文华 +1 位作者 董爱爱 王维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416-1422,共7页
目的:观察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 目的:观察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Dan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针刺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连续28 d构建CUMS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连续14 d灌胃盐酸帕罗西汀混悬液,每日1次;针刺组针刺百会、太冲、神门,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针刺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水平;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BDNF、TrkB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海马BDNF、TrkB、CREB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RH、ACTH和CORT含量上升(P<0.01),海马病理损伤严重,海马BDNF、TrkB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BDNF、TrkB、CREB蛋白及mRNA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血清CRH、ACTH、CORT含量下降(P<0.05),海马病理损害明显减轻,BDNF、TrkB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BDNF、CREB、Trk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腧穴“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HPA轴和调控BDNF/TrkB/CREB信号通路,改善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 腧穴“解郁方”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受体/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 海马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