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
作者 张旭昀 于馥瑶 +1 位作者 王勇 谭秀娟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6-1112,共7页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 LiCoO_(2)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但其在高电压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差,这会导致LiCoO_(2)的性能下降。稀土元素掺杂是改良LiCoO_(2)性能的有效手段,但掺杂改性机理目前在原子与电子尺度层面尚需进一步明确。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e掺杂对LiCoO_(2)电子结构及Li+迁移性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e掺杂显著扩大了晶胞体积,降低了晶胞内的电荷密度,减少相互作用的强度,使晶胞更加稳定。LiCoO_(2)在Ce掺杂后由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增加了载流子密度,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能。经过Ce掺杂后,Li+的迁移势垒相比未掺杂时降低了93.12%。这主要是因为Ce掺杂导致Li层厚度增加,使得锂离子更容易发生迁移,从而提升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 锂离子电池 电子结构 li+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珊瑚状Mo_(2)C/Mo_(3)P@NC异质结电极高效催化Li-CO_(2)电池
2
作者 李雪莲 曹志会 +7 位作者 雷普瑛 白冰 王璇 张金鑫 侯凯 刘爱芳 齐凯 高丽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 以ZIF-8为基底并在其框架结构中原位引入金属Mo,进行高温煅烧处理,成功得到多孔富缺陷碳基底耦合的Mo_(2)C和Mo_(3)P异质结(Mo_(2)C/Mo_(3)P@NC)催化剂,Mo_(2)C/Mo_(3)P@NC呈现出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充分的活性位点,更重要的是诱导Mo向低价态δ(0<δ<4)过渡,改变材料表面电荷分布,增强的局域电荷位点Mo^(δ+)显著增加缺陷和活性位点,双价态Mo^(δ+)-Mo^(6+)位点构建出有利于CO_(2)吸-脱附,锂离子及电子迁移输运路径,在CO_(2)RR过程中稳定两电子产物Li_(2)C_(2)O_(4),并防止歧化成四电子产物Li_(2)CO_(3)。Mo_(2)C/Mo_(3)P@NC优异的催化特性驱动锂-二氧化碳电池遵循两电子反应路径(2Li^(+)+2CO_(2)+2e-→Li_(2)C_(2)O_(4)),电池充电电位和极化情况显著缓解,全放电容量高达10538m Ah/g,可逆充电容量为10521m Ah/g,库仑效率提升到99.8%;在电流密度为100m A/g下充电-放电电位差仅为0.7V,能以较小的电位差稳定循环11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氧化碳电池 Mo_(2)C/Mo_(3)P催化剂 异质结 二氧化碳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传统Li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的潜力和挑战
3
作者 张飞 胡雅丹 +2 位作者 曹阳 王永涛 侯思璐 《自然杂志》 2025年第1期64-78,共15页
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逐渐变冷,形成了当今人类宜居的气候环境格局。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大陆硅酸盐岩通过化学风化吸收大气中的CO_(2)温室气体,被认为在调控地球长期的气候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大陆风化速率到底受何种因素控制一直... 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逐渐变冷,形成了当今人类宜居的气候环境格局。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大陆硅酸盐岩通过化学风化吸收大气中的CO_(2)温室气体,被认为在调控地球长期的气候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大陆风化速率到底受何种因素控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大陆风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对利用新的非传统稳定锂(Li)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研究的潜力、争论及挑战进行梳理和汇总,希望为未来大陆风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进而加快该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风化 li同位素 硅酸盐岩风化 水文控制 构造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LI通过代谢脂肪酸通路下调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抑制结肠癌生长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文宇 张红卫 +4 位作者 唐德才 陈芳园 蒋华 闵海燕 丁洁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LI(Gypenoside LI)通过调控脂质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CPT1B)来抑制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Gypenoside LI干预结肠癌RKO和SW620细胞,并通过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克隆实验以及细胞活死染色等方法,全面评估了Gypenoside LI对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同时,利用人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芯片(TMA),结合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分析了CPT1B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siRNA转染SW620细胞,运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后的CPT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此外,通过体内实验建立了裸鼠结肠癌模型,探讨了Gypenoside LI对结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表明,Gypenoside LI能有效抑制RKO和SW62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P<0.001),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此外,通过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技术发现,CPT1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而Gypenoside LI通过抑制CPT1B,促进ROS堆积(P<0.001),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ypenoside LI能够抑制裸鼠结肠癌的生成,并降低CPT1B的表达(P<0.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Gypenoside LI通过下调CPT1B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增加活性氧类(ROS)的堆积,引起脂肪酸氧化代谢的障碍,最终导致结肠癌细胞凋亡,这些发现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li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B 结肠癌 脂肪酸代谢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盐湖卤水锂矿Li、Rb、Cs来源定量估算及其成矿意义:以当雄错为例
5
作者 李胜群 叶传永 +2 位作者 赵元艺 陈文西 王新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5-1013,共19页
Li、Rb、Cs是我国重要的关键矿产,已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青藏高原盐湖卤水中含有大量Li、Rb、Cs资源。深入研究卤水中这些资源的来源,特别是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可为该类型资源找矿突破和后续的综合利用工艺提供理论... Li、Rb、Cs是我国重要的关键矿产,已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青藏高原盐湖卤水中含有大量Li、Rb、Cs资源。深入研究卤水中这些资源的来源,特别是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可为该类型资源找矿突破和后续的综合利用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当雄错盐湖位于西藏当惹雍错-许如错裂谷北部,区内水热活动频繁,卤水中Li、Rb、Cs含量高,具有巨大开采价值,是青藏高原极具代表性的富锂盐湖。本研究对采自当雄错的湖水、河水、围岩样品进行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碳、氧同位素研究,结合前人资料,结果表明:(1)当雄错盐湖卤水中Li、Rb、Cs主要来自南部水系(曲如、曲热白玛河及面康落玛)、北部水系(玉扎河)、东部基岩裂隙水,其初始来源分别为中地壳部分熔融体、围岩风化、硅酸盐岩水/岩反应。(2)以中地壳部分熔融体为初始来源的南部水系是当雄错盐湖卤水中Li、Rb、Cs的主要补给源,分别占到其总来源的94.7%、96.3%、88.1%。(3)中地壳部分熔融体5.80ka开始补给当雄错,早于当雄错形成独立湖盆之前。(4)在封闭湖盆、丰富物质来源及干旱气候三者耦合作用下逐渐演变为现今的当雄错盐湖卤水Li、Rb、Cs矿床。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盐湖卤水Li、Rb、Cs的成矿机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以后找矿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铷铯 物质来源 裂谷 盐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raumeni综合征相关肿瘤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郑诗祺 韩蕙如 +3 位作者 琚璐 任国涛 王瑞芬 王立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3,379,共6页
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存在罹患多种肿瘤的可能。LFS核心发病机制是TP53基因的胚系突变,该突变导致p53蛋白功能丧失,进而提升肿瘤发生的风险。与LFS密切相关的... 李-佛美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小,存在罹患多种肿瘤的可能。LFS核心发病机制是TP53基因的胚系突变,该突变导致p53蛋白功能丧失,进而提升肿瘤发生的风险。与LFS密切相关的肿瘤类型众多,包括软组织肉瘤、骨肉瘤、脑肿瘤、乳腺癌以及肾上腺皮质癌等。尽管已发现LFS患者TP53基因胚系的一些常见突变位点,但不同患者间的突变位点仍存在差异,且TP53基因突变类型可能影响其临床表现并与患者预后相关。因此,LFS患者行基因检测,明确TP53的具体突变形式至关重要。该文将对LFS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佛美尼综合征 TP53胚系突变 基因检测 预后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对4H-SiC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萍 尹伟 +6 位作者 潘学聪 庞国旺 马亚斌 杨亚宏 杨菲宇 张盼 秦彦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Li掺杂4H-SiC体系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结果表明,掺杂前后的4H-SiC均为间接带隙半导体,Li原子间隙掺杂后形成n型半导体,Li原子替位式掺杂体系的禁带中出现了杂质能级,降低了电子跃迁时所需的能量;对电荷差分密度图的分析表明,Li原子失去电子,导致Li-C键和Li-Si键的共价性降低,以离子性为主;在可见光区域,相比于4H-SiC体系,掺杂体系的吸收率峰值均有所提高,其中Li间隙掺杂体系吸收带边最小,吸收率峰值最大,掺杂后的4H-SiC体系对红外、可见光、紫外均能够有所吸收,说明Li掺杂能够有效拓宽4H-SiC对光的响应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掺杂 4H-SIC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Gd合金与不锈钢髓内针植入固定大鼠股骨环形半缺损的比较
8
作者 王景帅 张晓彤 +4 位作者 张彦歌 万泽东 孔令伟 曹海营 金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4期7261-7268,共8页
背景:随着骨科植入物需求的增加,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Mg-Li-Gd合金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为骨折愈合提供了理想的支持条件。目的:评估Mg-Li-Gd合金植入物对大鼠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背景:随着骨科植入物需求的增加,寻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的材料成为研究热点。Mg-Li-Gd合金具有良好的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与力学性能,为骨折愈合提供了理想的支持条件。目的:评估Mg-Li-Gd合金植入物对大鼠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在28只SD大鼠右侧股骨中段外侧制作环形半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处理:不锈钢组使用不锈钢髓内针进行内固定,镁合金组使用Mg-Li-Gd合金髓内针进行内固定,每组14只。术后2,8,14周,进行右侧股骨X射线片与Micro-CT检查,以及右侧股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术后2周,两组截骨线均清晰,镁合金组髓内针密度与骨组织密度相接近,不锈钢组髓内针密度高于骨组织;术后8周,两组截骨线均已模糊,镁合金组髓内针已发生腐蚀降解;术后14周,两组截骨线均已消失,镁合金组髓内针进一步腐蚀降解。②Micro-CT:术后2周,两组骨痂开始形成;术后8周,不锈钢组进入骨痂重塑阶段,骨缺损部位形成较为致密的骨结构,镁合金组骨缺损部位呈现明显的骨痂增生;术后14周,不锈钢组表现为成熟的骨重塑过程,骨缺损部位形成厚实的皮质骨,镁合金组形成较薄的皮质骨。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2周,镁合金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和少量的破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不锈钢组可见相对较少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术后8周,镁合金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成熟骨小梁结构,不锈钢组可见大量骨细胞及板状骨;术后14周,镁合金组可见板状骨,不锈钢组可见成熟的骨组织。④免疫组化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相同时间点下,镁合金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素和RUNX2蛋白表达均高于不锈钢组。⑤结果表明,相较于不锈钢材料,Mg-Li-Gd合金在促进骨折愈合结构形成方面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骨缺损 生物相容性 可降解材料 骨愈合 Mg-li-Gd合金 股骨环形半缺损模型 骨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微合金化强化的Mg-Li基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
9
作者 纪春杰 李姗姗 +1 位作者 谢红波 任玉平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88,共8页
为了开发低成本、高强韧的超轻Mg-Li基合金,利用稀土Ce微合金化制备了超轻Mg-5.5Li-xCe(x=0,0.25,0.5,质量分数,%)三组合金.结果表明:微量Ce的添加可以显著细化合金的晶粒,当Ce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5%时,挤压态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尺... 为了开发低成本、高强韧的超轻Mg-Li基合金,利用稀土Ce微合金化制备了超轻Mg-5.5Li-xCe(x=0,0.25,0.5,质量分数,%)三组合金.结果表明:微量Ce的添加可以显著细化合金的晶粒,当Ce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5%时,挤压态合金的再结晶晶粒尺寸最小,由初始的3.31μm细化至0.57μm,且继续增大Ce添加量并不会进一步细化合金的晶粒;Ce微合金化形成的双峰结构显著优化了合金的力学性能,Mg-5.5Li-0.5Ce合金的屈服强度比Mg-5.5Li二元合金提高了近2倍,由初始的141 MPa增至242 MPa,最大抗拉强度增至303 MPa,断裂伸长率超过8%;稀土Ce微合金化导致的合金晶粒细化和双峰组织结构,以及晶界处Ce的界面偏聚是合金力学性能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合金 Mg-li基合金 微合金化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PO_(4)锂离子电池搁置产气的工艺改进
10
作者 蔡彦辉 周井 +3 位作者 项良顺 谢跃 张芳平 相佳媛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以不同荷电状态(SOC)的138210叠片软包装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比测试电池搁置后的参数变化,研究搁置过程中的产气问题。改进分容工艺,以0.01 C回充到3.22 V下线时,在60℃下搁置90 d后,电池体积仅增加7.0 cm^(3),低于基准组样... 以不同荷电状态(SOC)的138210叠片软包装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对比测试电池搁置后的参数变化,研究搁置过程中的产气问题。改进分容工艺,以0.01 C回充到3.22 V下线时,在60℃下搁置90 d后,电池体积仅增加7.0 cm^(3),低于基准组样品34.9 cm^(3)的增加量;样品的高温荷电性能良好,容量恢复率为95.9%;通过SEM及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发现,分容改进样品的石墨负极界面良好,无粘连现象,表面光滑无脱落小颗粒,阻抗亦无明显增加,在25℃下,电池以0.50 C充电至3.65 V、1.00 C放电至2.50 V循环400次,容量保持率为95.3%,高于基准组的8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荷电状态(SOC) 搁置 分容工艺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废旧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高效再生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11
作者 朱恒毅 居李赟 +5 位作者 张浩月 杜嘉欣 谢予桐 宋力 靳亚超 张明道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8,共14页
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连锁工艺,包括酸浸、共沉淀和热处理,用于再生废弃的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材料。首先采用DL-酒石酸和甲酸作为浸出体系,Li、Ni、Co、Mn的浸出效率达到98%左右。然后将浸出液加入草酸溶液中进行共沉... 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连锁工艺,包括酸浸、共沉淀和热处理,用于再生废弃的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材料。首先采用DL-酒石酸和甲酸作为浸出体系,Li、Ni、Co、Mn的浸出效率达到98%左右。然后将浸出液加入草酸溶液中进行共沉淀反应,再通过热处理实现材料的再生。再生的NCM523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层状结构和均匀的元素分布。当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时,再生的NCM523在0.1C(18 mA·g^(-1))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68.5 mAh·g^(-1),在0.5C下循环100次后表现出93.09%的容量保持率,与商用NCM523的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再生 浸出 共沉淀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Li-Al-Gd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的电子显微研究
12
作者 郅露寒 刘林林 +1 位作者 刘翠秀 段志萌 《有色金属设计》 2025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利用HAADF-STEM、EDS等多种电子显微表征技术,对固溶和时效态的Mg-30Li-2Al-0.2Gd(LAG3020)合金进行了显微结构表征。结果显示,铸态LAG3020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后,在基体中观察到大量平均直径约为100nm的片状(Mg,Li)3Al相,这些析出相的形... 利用HAADF-STEM、EDS等多种电子显微表征技术,对固溶和时效态的Mg-30Li-2Al-0.2Gd(LAG3020)合金进行了显微结构表征。结果显示,铸态LAG3020合金经过固溶处理后,在基体中观察到大量平均直径约为100nm的片状(Mg,Li)3Al相,这些析出相的形成是固溶合金具有最佳力学性能的来源。随后时效处理过程中,基体中(Mg,Li)3Al相的形貌逐渐转变成球形;同时,晶界处也析出了大量平均直径约500nm的球状(Mg,Li)3Al相,伴随着晶界附近和基体中α-Mg相的析出;这些因素导致合金在时效过程中逐渐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AL合金 时效析出 时效软化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om temperature strengthening and quasi-superplasticity behavior in superlight Mg-3.11Li-2.31Al-1.95Sn-0.94Y-0.45Er alloy processed by multidirectional forging and asymmetric rolling
13
作者 Fu-rong CAO Nan-pan GUO +1 位作者 Pan-ning XU Guang-ming X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25年第3期800-818,共19页
To explore ambient strengthening and high temperature ductility,a combined forming approach of multidirectional forging and asymmetric rolling was proposed.A novel multicomponent ultralight Mg-3.11Li-2.31Al-1.95Sn-0.9... To explore ambient strengthening and high temperature ductility,a combined forming approach of multidirectional forging and asymmetric rolling was proposed.A novel multicomponent ultralight Mg-3.11Li-2.31Al-1.95Sn-0.94Y-0.45Er alloy was fabricated.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ensile test.The combined forming results in remarkable grain refinement.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of(255±7)MPa and 24.9%,respectively,were obtained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of the rolled alloy was obtained.Microstructur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occurrence of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at 473-573 K and dynamic grain growth at 573-623 K.The maximum elongation of 293.9% was demonstrated at 623 K and 5×10^(-4) s^(-1).The dominat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is dislocation viscous gl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Al alloy multidirectional forging asymmetric rolling microstructure strengthening super-plast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LIS期刊论文研究方法应用态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岩 郑建明 刘佳静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对科学研究发展十分重要。文章在总结LIS领域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将LIS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整理、汇总、编码,以LIS领域11种TOP期刊2023年收录的论文为数据源,统计分析LIS期刊论文的研究方...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对科学研究发展十分重要。文章在总结LIS领域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上,将LIS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整理、汇总、编码,以LIS领域11种TOP期刊2023年收录的论文为数据源,统计分析LIS期刊论文的研究方法应用态势,探讨LIS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作者学科背景等因素对研究方法的影响。研究发现:LIS领域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内容不断演进,跨学科和新兴理论方法以及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和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研究 研究方法 方法论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RT-LDA的国外LIS领域学科交叉研究演化分析与前沿主题识别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毅 孟盈 《数字图书馆论坛》 CSSCI 2024年第9期1-15,共15页
识别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主题,并对演化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为未来创新性、突破性研究提供参考。首先,基于引文视角构建测度论文学科交叉性的指标,识别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论文;其次,通过BERT-LDA模型识别研究主... 识别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主题,并对演化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为未来创新性、突破性研究提供参考。首先,基于引文视角构建测度论文学科交叉性的指标,识别具有学科交叉性的研究论文;其次,通过BERT-LDA模型识别研究主题,利用余弦相似度计算主题之间的相似度,构建主题演化路径;最后,基于新颖度、增长性、关注度、影响力构建前沿主题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具有前沿性的学科交叉研究主题。以图书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为例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4—2023年该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主题呈现出逐渐细化和深入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信息挖掘与知识发现、互联网信息行为、医疗信息学3个方面;现阶段学科交叉研究前沿主题为医疗数据模型、舆情治理与情感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可能成为未来LIS领域的核心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前沿 主题演化 学科交叉 BERT-LDA 主题识别 图书情报学 信息科学 图书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SO相对超轻Mg-Li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
16
作者 武华杰 张宇晴 +3 位作者 邝亚飞 吴瑞瑞 王丹 刘宝胜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在250~400℃、应变速率为10^(-3)~1 s^(-1)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Mg-5Li-11Gd-1Zn-0.5Zr合金高温流变应力和显微组织的影响,根据Arrhenius模型建立了本构方程,根据动态材料模型理论(DMM)建...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在250~400℃、应变速率为10^(-3)~1 s^(-1)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Mg-5Li-11Gd-1Zn-0.5Zr合金高温流变应力和显微组织的影响,根据Arrhenius模型建立了本构方程,根据动态材料模型理论(DMM)建立了热加工图,得到了最佳热加工参数。结果表明:合金的稳态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长周期堆垛有序(LPSO)相发生扭折或者细化,合金的动态再结晶程度逐渐增加;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LPSO相分布更加均匀,合金的晶粒尺寸逐渐增加。通过计算,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为142.65 kJ/mol,由热加工图得出本合金热加工的失稳区及安全区,其易加工区域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分别为350~400℃、0.011~0.45 s^(-1),在此区域内颗粒状分布的LPSO相可促进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LPSO相 热压缩 本构方程 热加工图
原文传递
锂玻璃探测器^(6)Li原子数标定
17
作者 安力 肖军 +5 位作者 王新华 谢雷 蒋励 杨杰成 郭海萍 韩子杰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08,共7页
在聚变包层中子学性能的实验检验中,造氚率是重要的测量参数之一,探测器中^(6)Li原子数目作为计算造氚率的归一化因子,是决定测量结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精确标定。对^(6)Li原子数标定原理、实验配置及过程、不确定度量化方法进行... 在聚变包层中子学性能的实验检验中,造氚率是重要的测量参数之一,探测器中^(6)Li原子数目作为计算造氚率的归一化因子,是决定测量结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精确标定。对^(6)Li原子数标定原理、实验配置及过程、不确定度量化方法进行具体介绍,并首次在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的M5水平孔道以锗单晶单色器获得32.36 meV中子对小型锂玻璃探测器中^(6)Li原子数进行了标定,不确定度为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单晶单色器 中子通量密度 锂玻璃探测器 ^(6)li原子数 造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赵旭东 薛红涛 汤富领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 Li-N_(2)电池是一种具有电化学固氮功能的新型储能系统,文章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耦合多物理场建立的电化学模型能揭示各因素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放电电流密度、温度、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对Li-N_(2)电池的放电性能均有影响;较大的放电电流密度会降低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是影响该电池电压和容量的关键性因素,提高阴极孔隙率和电解液中的N_(2)溶解度因子均能增加该电池的电压和容量;电池放电的平台电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放电容量几乎不受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_(2)电池 有限元分析 COMSOL 放电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锈红和废锂箔制备LiFePO_(4)/C正极材料的储锂性能
19
作者 侯宏英 贾彦鹏 +2 位作者 于晓华 荣菊 兰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1-245,共5页
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大、市场垄断而导致原材料价格日益高涨。以铁锈红和废锂箔为原材料,采用磷酸铁工艺制备了LiFePO_(4)/C粉末,并测试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结果表明:LiFePO_(4)/C粉末由粒径尺寸为110~400nm的颗粒组成,在1.0C循环350圈后... 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大、市场垄断而导致原材料价格日益高涨。以铁锈红和废锂箔为原材料,采用磷酸铁工艺制备了LiFePO_(4)/C粉末,并测试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结果表明:LiFePO_(4)/C粉末由粒径尺寸为110~400nm的颗粒组成,在1.0C循环35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和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29.7mAh/g和98.0%,与商业LiFePO_(4)正极材料性能相当。可见,该结果降低了LiFePO 4的制备成本,有利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铁锈红 废锂箔 循环经济 制备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解毒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患者PG、PGR、LI-CD的影响
20
作者 赵源 郎晓猛 +3 位作者 要翠翠 康欣 杨倩 刘建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8期2511-2515,共5页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胃黏膜中肝肠钙黏连蛋白(LI-C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诊治的120...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胃黏膜中肝肠钙黏连蛋白(LI-CD)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诊治的120例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分为中药组和中成药组,每组60例。中药组口服化浊解毒活血方(1剂/d,分2次温服),中成药组口服摩罗丹(每次8丸,3次/d),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像病情程度、病理(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变化程度、血清PG水平、PGR和胃黏膜肠化生组织中LI-CD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胃镜像和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中药组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PGⅠ水平和中药组PG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2组血清PGⅡ水平和中成药组PG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中药组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明显高于中成药组(P均<0.05)。治疗后,2组胃黏膜肠化生组织中LI-CD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中药组明显低于中成药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活血方能有效改善CAG伴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与其提升血清PGI水平,下调LI-CD在胃黏膜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化浊解毒活血方 肠上皮化生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比值 肝肠钙黏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