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永正 张海琪 +1 位作者 邵庆均 何中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1-584,共4页
提要采用RAPD技术对翘嘴红养殖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共采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14个引物可获得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扩增图谱,共扩增出121个RAPD位点,具有多态现象的位点为4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33.06%。翘嘴红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 提要采用RAPD技术对翘嘴红养殖群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共采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其中14个引物可获得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扩增图谱,共扩增出121个RAPD位点,具有多态现象的位点为40个,多态位点比例为33.06%。翘嘴红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878—0.9600,平均为0.9201,遗传变异度为0.079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0.8824,Shannon多样性值为0.0899。研究表明,翘嘴红目前的种质资源状况令人堪忧,改变目前人工繁育模式,建立原种、良种场,丰富物种遗传多样性是资源保护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鮊 遗传多样性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2
作者 王新民 耿建国 +1 位作者 顾桂龙 王天华 《现代渔业信息》 2009年第2期23-25,共3页
本文主要从无公害养殖的角度,介绍了细鳞斜颌鲴苗种繁育技术规范,从亲鱼选育、人工繁殖、人工孵化,苗种培育等方面详细述说了技术要点。
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苗种繁育 技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辽宁)鱼类一新记录——日本康吉鳗(CongerjaponicusBleeker)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永波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54-56,共3页
1995年12月20日,于辽宁省金县满家滩采一标本,经鉴定为日本康吉鳗,重6200g,体长1260mm。
关键词 日本康吉鳗 罕见 特大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被引量:27
4
作者 成为为 汪登强 +4 位作者 危起伟 王成友 杜浩 吴金明 李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4-580,共7页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和0.759(0.469~0.89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3%,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长江中上游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薄鳅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邹桂伟 罗相忠 +1 位作者 胡德高 潘光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4,共6页
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测定了长薄鳅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试验表明:长蒲鳅的耗氧率(Y')随鱼体重(W,g)的增加而降低,而耗氧量(Y)则随体重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式分别为:Y'=186.576W-0.2043,Y=0.186w0.7962... 应用测定流水中溶氧量的方法,测定了长薄鳅的耗氧率、耗氧量及窒息点试验表明:长蒲鳅的耗氧率(Y')随鱼体重(W,g)的增加而降低,而耗氧量(Y)则随体重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式分别为:Y'=186.576W-0.2043,Y=0.186w0.7962.温度对长薄鳅的耗氧率有影响,在13-30℃范围内.耗氧率随水温升高而逐渐增大耗氧率的温度敏感区域是13-23℃和28-30-℃,而在23-28℃范围内变化幅度较小,标准代谢量变化也较少.是长薄鳅生长的适宜温度长薄鳅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是在凌晨2:00,低谷是在下午16:00左右其窒息点在小体重组(平均体重为38-39g)为0.94-1.06mg/L;在大体重组(平均体重为250-3209)为0.6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 耗氧率 窒息点 泥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红鲌对饲料蛋白的营养需求及豆粕对鱼粉的适宜替代量 被引量:43
6
作者 王桂芹 周洪琪 +7 位作者 陈建明 赵朝阳 周辉 阎大伟 冷向军 叶金云 潘茜 王友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5,共9页
选择健康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为实验鱼,体质量(12.84±0.60)g。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Ⅰ以褐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50.33%)的等能、... 选择健康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为实验鱼,体质量(12.84±0.60)g。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Ⅰ以褐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蛋白水平(31.04%、35.51%、40.89%、46.62%、50.33%)的等能、等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的对饲料蛋白的需求;经过8周饲养,实验Ⅰ的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含量对翘嘴红鲌的增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40.89%饲料蛋白组的鱼体增重率显著高于31.04%、35.51%饲料蛋白组(P〈0.05),但是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1.04%、35.51%和40.89%饲料蛋白组的蛋白效率显著高于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P〈0.05);40.89%、46.62%和50.33%饲料蛋白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31.04%和35.51%饲料蛋白组(P〈0.05)。依据折线模型分析翘嘴红鲌的增重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蛋白质效率,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7.43%~41.15%。实验Ⅱ以豆粕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0%、13.5%、27%、40.5%和54%的鱼粉蛋白,配制5个EAA关联度的等蛋白(40%)、等能(20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翘嘴红鲌饲料中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适宜替代量。结果表明,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3.5%、27.0%和40.5%的鱼粉蛋白时,翘嘴红鲌的增重率和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都显著高于54.0%替代组(P〈0.05),因此,本实验条件下,大豆蛋白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量为40.5%,饲料动、植物蛋白适宜比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鲌 饲料蛋白水平 大豆蛋白 增重率 蛋白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翘嘴红鲌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50
7
作者 顾志敏 朱俊杰 +4 位作者 贾永义 潘亚均 黄鲜明 许谷星 杨元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14,共11页
对从太湖收集的野生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经人工繁殖获得子一代,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培育获得成熟亲鱼。于2005年6月,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观... 对从太湖收集的野生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经人工繁殖获得子一代,并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培育获得成熟亲鱼。于2005年6月,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及胚后发育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池塘养殖条件下人工培育能获得成熟亲鱼,经人工催产所获得的翘嘴红鲌受精卵为圆球型,呈墨绿色、青灰色、黄色等3种颜色;平均卵径为0.9mm(0.72~1.18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mm。翘嘴红鲌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19期,在水温23-25℃范围内,受精3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9h 20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26h仔鱼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10~4.67mm,胚胎发育总积温为619.82℃·h。翘嘴红鲌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仔鱼和稚鱼2个阶段共15个发育期,在26~31℃水温下历时670h,其中仔鱼阶段从鱼苗孵出到腹鳍形成期,稚鱼阶段从鳞片出现到鳞片形成期。对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04-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鲌人工授精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塘鳢的形态生物学与细胞核型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新平 刘毅辉 +2 位作者 陈永乐 韦其锋 张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6,共2页
观察并解剖30尾活体尖塘鳢(Oxyeleotrismarmoratus),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尖塘鳢腹鳍胸位,胸鳍宽大呈扇形;背鳍2个,分离;闭鳔,I形胃,肠粗短,无幽门盲囊;肝单叶;体被栉鳞,体表外观有纵向线条,无侧线。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 观察并解剖30尾活体尖塘鳢(Oxyeleotrismarmoratus),详细记录其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尖塘鳢腹鳍胸位,胸鳍宽大呈扇形;背鳍2个,分离;闭鳔,I形胃,肠粗短,无幽门盲囊;肝单叶;体被栉鳞,体表外观有纵向线条,无侧线。以肾脏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尖塘鳢的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Sm+2St+42t,NF=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生物学 细胞核型 尖塘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淡水经济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学比较 被引量:24
9
作者 许宝红 王亚楠 +4 位作者 肖调义 钟蕾 文祝友 刘巧林 胡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47-55,共9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给开发不同食性淡水鱼的饲料做基础研究,以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 is Bleeker)、黄鳝(Monopter...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给开发不同食性淡水鱼的饲料做基础研究,以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 is Bleeker)、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法比较研究了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从比肠长、杯状细胞密度、黏膜肌层总厚度、黏膜皱褶数量和高度、肝胰脏结构等方面比较了其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的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尾密鲴和白鲢的比肠长在4种鱼类中最大,在设计黄尾密鲴和白鲢的饲料配方时应注重粗纤维的含量以增强适口性;消化道组织学结果表明,白鲢、翘嘴红鲌和黄鳝3种鱼的口咽腔上皮细胞中都不同程度发排列有杯状细胞,而黄尾密鲴则无,但黄尾密鲴的口咽腔的最厚,白鲢的鰓耙最发达,食道的输送食物的能力和肠的消化吸收能力由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鲌、黄鳝依次减弱,消化腺的进化是伴随物种进化而进行的有一些进化和演化方面的特征,是按照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鲌到黄鳝的方向进化。这些组织学特征都是适应鱼类食性与环境的结果,在设计饲料配方时需考虑鱼类的食性特点与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尾密鲴 翘嘴红鲌 白鲢 黄鳝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刺鳊鮈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顾若波 徐钢春 +3 位作者 华丹 闻海波 王玉芳 张守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268,共6页
利用常规方法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Bleeker)进行了含肉率、可食率、肌肉弹性、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并系统评价了鱼肉品质,旨在评价似刺鳊鮈的营养价值,为似刺鳊鮈的营养生理、养殖和加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似刺... 利用常规方法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Bleeker)进行了含肉率、可食率、肌肉弹性、肌肉营养成分测定并系统评价了鱼肉品质,旨在评价似刺鳊鮈的营养价值,为似刺鳊鮈的营养生理、养殖和加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似刺鳊鮈雄鱼的含肉率为(72.76±0.89)%,雌鱼为(68.99±0.76)%;雄鱼可食率为(78.36±0.93)%,雌鱼为(83.75±1.01)%;肌肉弹性值为(547.86±21.48)g;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8.10±0.17)%,粗脂肪含量为(2.32±0.13)%,水分(78.10±0.87)%,灰分(1.07±0.12)%;肌肉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占鲜样的(14.91±0.31)%,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含量占鲜样的(6.07±0.07)%,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68.67%,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3.46,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为2.21,4种鲜味氨基酸占鲜样的5.73%;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2.94%,1.26%;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钙镁含量较高;鱼肉品质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似刺鳊鮈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且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刺鳊鮈 肌肉 营养成分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被引量:41
11
作者 程家骅 林龙山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丁峰元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4-560,共7页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伏季休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黄颡鱼和华鲮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兴华 向枭 +2 位作者 叶元土 林仕梅 罗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1,共4页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 对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ardson)和华鲮(SinilabeorendahliKimura)各消化器官消化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鱼蛋白酶活性顺序为:黄颡鱼>中华倒刺鱼巴>华鲮,表明食性不同,摄食能力不同,蛋白酶活性也不同;3种鱼淀粉酶的活性顺序为:中华倒刺鱼巴>华鲮>黄颡鱼,其酶活性与鱼类的食性有关;消化酶在肠道分布,不同鱼表现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比较研究 消化酶 中华倒刺Ba 华鲮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34
13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沈德刚 俞连福 凌兰英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摄食强度 饵料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花(鱼骨)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钢春 顾若波 闻海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1-436,共6页
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对三种不同规格花(?)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花(?)耗氧和排氨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重、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体重和温度的综合效应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没... 实验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对三种不同规格花(?)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阐述了花(?)耗氧和排氨对水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体重、温度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体重和温度的综合效应对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没有显著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花(?)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体重(W)之间的回归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方程RO=aWb和RN=cWd,在10-25℃温度范同内,不同规格花(?)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花(?)体重的增加而减少;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温度(T)、体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RO:0.008 T+0.022W- 0.003、RN=16.7T+0.741W-0.44,复相关系数分别是r=0.967和r=0.937,F检验表明,两个回归方程均极显著;耗氧率(RO)与排氨率(RN)的比值(O:N)为10.31-28.08,说明花(?)主要以蛋白质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鱼骨] 温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夏秋季小黄鱼数量分布及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1 位作者 李惠玉 刘洋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31-37,共7页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小黄鱼 浮游动物 数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红鲌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王桂芹 周洪琪 +1 位作者 董永利 周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6-560,共5页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等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半纯合饲料,饲养翘嘴红鱼白幼鱼2个月,探讨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 05),质量分数为42 76%的饲料组...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等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半纯合饲料,饲养翘嘴红鱼白幼鱼2个月,探讨蛋白质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鱼的增重率、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 05),质量分数为42 76%的饲料组鱼体增重显著高于32 58%、37 64%饲料组(P<0 05),但与47 53%和52 49%饲料组没有显著差异(P>0 05)。蛋白效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与增重率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翘嘴红鱼白幼鱼最大增重的适宜蛋白水平为43 19%~48 68%,蛋白效率最大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42 50%,饲料蛋白质量分数为37 64%、42 76%、47 53%3个饲料组的蛋白效率差异不显著(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翘嘴红鱼白幼鱼的蛋白质最适需要量为42 50%~43 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红鲌 最适蛋白水平 增重 蛋白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和唇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6
17
作者 吕耀平 曹明富 +1 位作者 姚子亮 王慕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3-848,共6页
利用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花(Hemibarbus maculates)和唇(Hemibarbu labeo)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花和唇含肉率分别是70.61%7、1.52%;花肌肉(鲜样)中蛋白质(18.41%)和脂肪含量(2.46%)显著高于唇的,... 利用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花(Hemibarbus maculates)和唇(Hemibarbu labeo)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花和唇含肉率分别是70.61%7、1.52%;花肌肉(鲜样)中蛋白质(18.41%)和脂肪含量(2.46%)显著高于唇的,而花的灰分含量要显著低于唇;水分含量分别是78.35%、78.51%,两者无显著差异。花和唇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饱和脂肪酸(SFA)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7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种;其中DHA含量高达5.00%和14.32%。花和唇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分别是63.07%和67.63%,呈味氨基酸分别为25.96%和26.30%。缬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鱼骨] 唇[鱼骨] 含肉率 肌肉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似刺鳊鮈染色体组型分析及细胞核DNA含量 被引量:10
18
作者 顾若波 徐钢春 +1 位作者 闻海波 华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4,共6页
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 采用PHA、秋水仙素碱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活体培养法,用空气干燥法制片,运用Micromeasure version3.3染色体分析软件和Photoshop7.0对似刺鳊鮈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同时,取似刺鳊鮈血细胞、尾鳍、鳃、肌肉、性腺和肝脏为材料,以鸡血细胞为DNA标准(2.50pg/2c),使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似刺鳊鮈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染色体众数2n=50,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0.86~2.32μm,平均长度为1.63μm,未观察到次缢痕及异配型染色体,亦未发现有随体,核型公式为18m+20sm+8st+4t,NF=88。6个组织细胞核DNA含量分别为:尾鳍3.779pg/2c,鳃4.007pg/2c,肌肉3.819pg/2c,性腺(卵巢4.242pg/2c、精巢1.842pg/2c),肝脏3.905pg/2c。尾鳍、鳃、肌肉和肝脏的细胞核DNA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高于血细胞DNA含量(P〈0.01);卵巢细胞核DNA含量约为精巢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刺鳊鮈 染色体 核型 DN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菌苗免疫的中华倒刺鲃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6
19
作者 罗芬 张其中 +3 位作者 冯汉茹 朱成科 袁娟 组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6-634,共9页
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0×108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d后随机从两组各... 以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为免疫原,平均体重(100±25)g的健康中华倒刺鲃为实验对象,免疫组腹腔注射0.2mL浓度为1.0×108CFU/mL的免疫原,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单次注射0、1、2、4、7、14、21、28、35d后随机从两组各取6尾实验鱼,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的血细胞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活性、抗体效价和蛋白质含量等免疫指标的变化,第35天活菌攻毒。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AS)可诱导中华倒刺鲃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各种白细胞分类百分比变化,提高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血清中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也具有免疫功能,灭活茵苗的相对免疫保护力达65.21%。免疫早期(第1周)主要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迅速提高,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第4天达峰值;随后则是淋巴细胞大量增殖,第21天淋巴细胞、抗体效价及球蛋白达峰值。可见灭活菌苗通过促进中华倒刺鲃血细胞增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免疫保护力;免疫早期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之后特异性免疫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灭活温和气单胞菌菌苗 血细胞数量 白细胞分类计数 吞噬活性 抗体效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鱼线粒体控制区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4
20
作者 袁娟 张其中 +2 位作者 李飞 朱成科 罗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9,共11页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研究长江中上游野生铜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特征,从9个采样点共获得100尾铜鱼,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片段序列为946bp。在100个序列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47个(其中增添/缺失位点8个),单倍型41种。9个地...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研究长江中上游野生铜鱼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学特征,从9个采样点共获得100尾铜鱼,用于分析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片段序列为946bp。在100个序列中,共检测出变异位点47个(其中增添/缺失位点8个),单倍型41种。9个地理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257±0.0162和0.004178±0.002337,表现出较贫乏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值)、平均基因流(Nm)、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平均K2-P遗传距离均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未明显发生群体遗传分化。另外,共享单倍型比例较高,约为34%(14/41)。单倍型的UPGMA分子系统树和简约网络图显示单倍型的聚类与地理分群没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9个铜鱼地理群体属于同一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