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长生殿》“三易稿”创作时间考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江兴祐
-
机构
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157-160,共4页
-
文摘
本文根据洪昇的作品及当时人的记载,汲取现当代学者的成果,除了认定《长生殿》最终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外,还指出《沉香亭》成稿于康熙十二年(1673)或康熙十六年(1677)和《舞霓裳》成稿于康熙十八年(1679)的观点难以成立,进而认为《沉香亭》的创作时问当为康熙十四年(1675),《舞霓裳》的创作时间至迟不会超过康熙十五年(1676)。
-
关键词
"三易稿"
考证
清朝
戏曲
创作时间
《长生殿》
《舞霓裳》
《沉香亭》
洪Sheng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之重思
- 2
-
-
作者
许家星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3,237,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四书’学史"(项目编号:13&ZD060)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通过对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原序与改序比较,可知改序通过贯穿全序首、中、尾的五处调整,将原序"诚意—至善"之学转向"致知—至善"之学,反映了阳明晚年视致知为工夫主脑的思想。仔细分析罗钦顺《与王阳明书》中的"亦尝就以此训推之"说,可知罗氏针对《旁释》阳明说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整合《传习录》"说,据此推出"意用于事亲"句为《旁释》改本所加失之牵强。函海本《旁释》较之学山本,主要删除"诚意为主而用格致之工"条和补"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也"句,然未如改序般突出"致知"为"格物"主脑之意,未充分体现阳明致良知思想。《旁释》之思想及修改远不能与改序相比,绝非与之同步的凝聚阳明心血智慧的"三易其稿"之作,二者在阳明的《大学》谱系中具有不同的使命:《旁释》旨在恢复《大学》古本经典地位,序文意在表达阳明的《大学》新解。再考虑以下事实:阳明与罗钦顺等友朋文字论改《序》而不涉及《旁释》修改;王龙溪采用学山本《旁释》;《旁释》"三易其稿"与阳明学尚简易、忌讳著述、主动焚稿的气质风格严重冲突;此足以让我们倾向于认为阳明《大学古本旁释》不大存在多版本,而倾向于两种甚或单一版本。
-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古本旁释》
改序
致知
“三易其稿”
单一版本
-
Keywords
Wang Yangming
ancient version of The Great Learning’s Side Explanation
revised preface
extend one’s knowledge
revise the text three times
single version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