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生殿》“三易稿”创作时间考 被引量:2
1
作者 江兴祐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157-160,共4页
本文根据洪昇的作品及当时人的记载,汲取现当代学者的成果,除了认定《长生殿》最终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外,还指出《沉香亭》成稿于康熙十二年(1673)或康熙十六年(1677)和《舞霓裳》成稿于康熙十八年(1679)的观点难以成立,... 本文根据洪昇的作品及当时人的记载,汲取现当代学者的成果,除了认定《长生殿》最终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外,还指出《沉香亭》成稿于康熙十二年(1673)或康熙十六年(1677)和《舞霓裳》成稿于康熙十八年(1679)的观点难以成立,进而认为《沉香亭》的创作时问当为康熙十四年(1675),《舞霓裳》的创作时间至迟不会超过康熙十五年(1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稿" 考证 清朝 戏曲 创作时间 《长生殿》 《舞霓裳》 《沉香亭》 洪She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之重思
2
作者 许家星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3,237,共12页
通过对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原序与改序比较,可知改序通过贯穿全序首、中、尾的五处调整,将原序"诚意—至善"之学转向"致知—至善"之学,反映了阳明晚年视致知为工夫主脑的思想。仔细分析罗钦顺《与王阳明书》中的&q... 通过对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原序与改序比较,可知改序通过贯穿全序首、中、尾的五处调整,将原序"诚意—至善"之学转向"致知—至善"之学,反映了阳明晚年视致知为工夫主脑的思想。仔细分析罗钦顺《与王阳明书》中的"亦尝就以此训推之"说,可知罗氏针对《旁释》阳明说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整合《传习录》"说,据此推出"意用于事亲"句为《旁释》改本所加失之牵强。函海本《旁释》较之学山本,主要删除"诚意为主而用格致之工"条和补"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也"句,然未如改序般突出"致知"为"格物"主脑之意,未充分体现阳明致良知思想。《旁释》之思想及修改远不能与改序相比,绝非与之同步的凝聚阳明心血智慧的"三易其稿"之作,二者在阳明的《大学》谱系中具有不同的使命:《旁释》旨在恢复《大学》古本经典地位,序文意在表达阳明的《大学》新解。再考虑以下事实:阳明与罗钦顺等友朋文字论改《序》而不涉及《旁释》修改;王龙溪采用学山本《旁释》;《旁释》"三易其稿"与阳明学尚简易、忌讳著述、主动焚稿的气质风格严重冲突;此足以让我们倾向于认为阳明《大学古本旁释》不大存在多版本,而倾向于两种甚或单一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古本旁释》 改序 致知 稿 单一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