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荥阳车庄两周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1
作者 韩国河 赵海洲(执笔/绘图/摄影) +3 位作者 赵紫晗 赵丹 陈建伊(摄影) 朴康楠(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共16页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丰富遗物。根据相关遗存可将车庄遗址分为四期,第一至三期为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晚段,第四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车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郑州西北郊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荥阳市 车庄遗址 周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娜咪囡遗址2011~2013年出土长石片制品研究
2
作者 韩诣深 高峰 +2 位作者 胡好玥 王益人 曲彤丽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云南娜咪囡遗址是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处晚更新世末期洞穴遗址,遗址年代距今约2.2~1万年,处于橄榄坝类型分布区,文化面貌与广义和平文化有相似性。本文以该遗址第二次发掘所得的长石片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遗址内长石片的主要技术... 云南娜咪囡遗址是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处晚更新世末期洞穴遗址,遗址年代距今约2.2~1万年,处于橄榄坝类型分布区,文化面貌与广义和平文化有相似性。本文以该遗址第二次发掘所得的长石片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遗址内长石片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在组合内的性质。结果显示,娜咪囡遗址长石片制品显示出较高权宜性,在遗址组合中不占主体地位;部分薄石片为古人有意识制造,少量标本有预制背脊;厚石片则多为备料、加工石核或砾石石器等过程产生的废片。娜咪囡遗址长石片制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橄榄坝类型分布区内石制品文化的多样性,且为现代人迁徙的“南方路线”提供了更多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娜咪囡遗址 长石片 技术分析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布里村十六国墓M63发掘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 张蕊侠 +4 位作者 赵占锐 林泽洋 王若洋 张蕊侠(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F0002,F0003,共19页
2022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器物呈现出很多新因素。如地表的凸字形土台建筑、天井的开挖方式、设置多重砖封门,以及成组的女骑马... 2022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底张街道布里村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这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其形制和随葬器物呈现出很多新因素。如地表的凸字形土台建筑、天井的开挖方式、设置多重砖封门,以及成组的女骑马仪仗俑、跽坐乐俑等。该墓的发现不仅为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大型墓葬的形制结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丧葬礼乐中的乐器、参与者、场景等内容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咸阳市 十六国时期 大型墓葬 土台建筑 乐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画颜料层铅丹颜料变色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研究
4
作者 吕佳瑛 杨璐 张玺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为探究古代壁画中铅丹颜料层变色的诱因,本文在还原壁画制作工艺、模拟其保存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变色前后铅丹颜料的色彩、元素组成及结构,并基于正交实验法对铅丹变色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铅丹颜料主要会受到光照、湿度... 为探究古代壁画中铅丹颜料层变色的诱因,本文在还原壁画制作工艺、模拟其保存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变色前后铅丹颜料的色彩、元素组成及结构,并基于正交实验法对铅丹变色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铅丹颜料主要会受到光照、湿度及壁画白灰层的影响,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铅及一氧化铅,其中二氧化铅呈黑色,导致铅丹变色。此外,在部分实验条件下壁画白灰层物质会析出至颜料层表面,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白灰层影响铅丹变色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丹变色 壁画颜料层 正交实验 二氧化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合邑造像遗存看北朝道教义邑
5
作者 张媛 刘睿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现、出土于陕西及周边一带的合邑造像遗存进行了系统搜集,共计32件;从中明晰了北朝道教义邑的整体概况,包括时空分布、性质、规模、活动内容、结邑范围等。在此基础上,采取统计分析结合实物例证、整体考察结合个...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陆续发现、出土于陕西及周边一带的合邑造像遗存进行了系统搜集,共计32件;从中明晰了北朝道教义邑的整体概况,包括时空分布、性质、规模、活动内容、结邑范围等。在此基础上,采取统计分析结合实物例证、整体考察结合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影响合邑造像的5个主要因素——神缘、亲缘、地缘及经济、政治关系;认为神缘是结邑的内在基础,亲缘、地缘是结邑的核心纽带,经济、政治关系是其有效补充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邑造像 道教义邑 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埋藏坑的铜人面像
6
作者 孙华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共10页
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十件铜人面像,它们形象与真人相同,但大的铜人面却与铜神面的尺寸相近。作者认为这些铜人面是木质人像的金属面皮,不是木质人像所戴面具。铜人面的五官没有神的特征,它和它所装饰的木雕像都应该是人像而非神像。铜... 三星堆埋藏坑出土了数十件铜人面像,它们形象与真人相同,但大的铜人面却与铜神面的尺寸相近。作者认为这些铜人面是木质人像的金属面皮,不是木质人像所戴面具。铜人面的五官没有神的特征,它和它所装饰的木雕像都应该是人像而非神像。铜人面像与铜人头像的差别之一是铜人头像大小相差不大,而铜人面像大小相差悬殊。铜人面有四种大小规格,与它所装饰木雕人像的体量大小有关;铜面木雕人像表现的是死去的祖先,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所以它们可以拥有比人更大的身躯。而三星堆人之所以把铜面人像做出大小的差别,这可能与祖先距离他们的时间距离有关,最早的祖先体量已变得很大,与大神的体量已经接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 埋藏坑 铜人面 铜器 雕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定边康岔遗址调查简报
7
作者 邵晶 袁俊(绘图) +4 位作者 裴学松(执笔/照相) 赵汗青 王煜凡 范爱春 薛小津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F0002,共10页
康岔遗址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行政村康岔自然村。2023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康岔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的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康岔遗址是陕北地区白于山腹地的一处龙山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面积可能超过400万平方米。遗址内... 康岔遗址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行政村康岔自然村。2023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康岔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的考古调查。结果表明,康岔遗址是陕北地区白于山腹地的一处龙山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面积可能超过400万平方米。遗址内还发现有高等级居址区和多个墓葬区,是继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遗址之后又一处龙山时代大型聚落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定边县 康岔遗址 龙山晚期 大型聚落 墓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窟主疏证
8
作者 顾淑彦 张景峰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在敦煌莫高窟曹氏归义军时期洞窟中,第98、146、108窟这三个洞窟无论是洞窟大小、形制,还是壁画内容、壁画的排列顺序等方面都基本相同,这样的实例在莫高窟仅此一例。本文通过分析这三个洞窟的形制、内容及其窟主之间的关系,认为第146... 在敦煌莫高窟曹氏归义军时期洞窟中,第98、146、108窟这三个洞窟无论是洞窟大小、形制,还是壁画内容、壁画的排列顺序等方面都基本相同,这样的实例在莫高窟仅此一例。本文通过分析这三个洞窟的形制、内容及其窟主之间的关系,认为第146窟为敦煌广平宋氏家族窟的说法是可信的,并初步确定洞窟应为曹议金征回鹘取得胜利后开凿,大致时间约为925年到93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莫高窟 窟主 第146窟 第98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鸡出土户八戈与石鼓山M3户器的来源
9
作者 周颖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宝鸡石鼓山M3出土的“户氏三器”,一般认为是墓主的自作用器,然而有关铜器的铸铭习俗与造型、纹饰风格,却体现出鲜明的商文化特征和东方来源背景,有违墓葬本身主流的西土文化属性。结合宝鸡出土户八戈的铭文内涵与金文地理的考察,可知... 宝鸡石鼓山M3出土的“户氏三器”,一般认为是墓主的自作用器,然而有关铜器的铸铭习俗与造型、纹饰风格,却体现出鲜明的商文化特征和东方来源背景,有违墓葬本身主流的西土文化属性。结合宝鸡出土户八戈的铭文内涵与金文地理的考察,可知金文族徽“户”所标识的对象,实即晚商时期分布于汶、泗流域的户氏。因此,石鼓山M3的“户氏三器”并不足以代表墓主族属,而很可能是墓主参与周初东征获得的“分器”。仔细甄别西周早期墓葬中出现的商系铜器,可为判别墓葬族属提供必要的线索,对于深入认识商周之际的历史变迁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山墓地 户氏三器 户八戈 族属 铜器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渭河上游东周西戎文化类型与文化嬗变
10
作者 祁翔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104,共10页
渭河上游地区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构成多样、内涵复杂。文章认为从墓葬主要特征和典型器物来看,其考古学文化可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马家塬类型、毛家坪B组类型和墩坪类型。而文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 渭河上游地区东周西戎考古学文化构成多样、内涵复杂。文章认为从墓葬主要特征和典型器物来看,其考古学文化可主要分为三个类型:马家塬类型、毛家坪B组类型和墩坪类型。而文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文化类型多样;第二阶段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文化面貌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同态势。此变化应与戎人迁移、秦国军事势力发展以及秦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等密切相关。尽管戎族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没有因之发生全面性和根本性改变,但其已在逐渐靠近、融入并同时拓展着华夏文化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上游 东周 西戎 文化面貌 秦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阳押小村东汉墓地出土永寿二年镇墓瓶考释
11
作者 刘卫鹏 贾雨潼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本文对陕西咸阳秦都区马庄街道押小村东汉墓M12出土的永寿二年镇墓瓶文字进行了考释,镇墓文记载了天帝使者为范伯摭之家食口十七人压镇的过程。镇墓瓶(镇墓文称“神瓶”),用来为范家后死女子义秉解罪谪及月、时、日重复,文中提到的生人... 本文对陕西咸阳秦都区马庄街道押小村东汉墓M12出土的永寿二年镇墓瓶文字进行了考释,镇墓文记载了天帝使者为范伯摭之家食口十七人压镇的过程。镇墓瓶(镇墓文称“神瓶”),用来为范家后死女子义秉解罪谪及月、时、日重复,文中提到的生人“与死人会同”,用丰盛良好的祭品来祭祀死者,仓林君、武夷王、东冢公伯、道令丞与殇长等山林神祇和地下官吏在一旁作为见证的记载是已有镇墓文中仅见的例子,对研究汉代丧葬、祭祀和镇墓习俗以及汉代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押小村 东汉 镇墓瓶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研究——兼论咸阳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
12
作者 林泽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8,共10页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呈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同时讨论了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认为其应是一处前秦时期...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等级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呈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同时讨论了布里村M63的墓葬性质,认为其应是一处前秦时期的皇室成员墓葬,其墓中出土的“辫发”乐俑是这一时期胡汉文化相互交融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十六国时期 墓葬等级 布里村M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2021年发掘简报
13
作者 赵旭阳 靳梦瑶(绘图) +4 位作者 张雨森(绘图) 谢高文 武海 陈曦(照相) 周殷(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2021年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共发掘战国晚期和东汉时期墓葬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座,均为秦墓,规模较大,形制为带二层台和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缶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金... 2021年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共发掘战国晚期和东汉时期墓葬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座,均为秦墓,规模较大,形制为带二层台和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缶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金器等。M5出土的金泡饰,使用了焊珠工艺,该工艺最早出现于西亚地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是先秦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咸阳市 塔儿坡 战国晚期 秦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北朝制瓦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14
作者 吕梦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5,共7页
本文通过对大同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寺院、洛阳永宁寺、邺城大庄严寺3座遗址中出土瓦制品的分析,探讨北朝制瓦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北魏平城后期,黑光瓦出现并成为高等级建筑用瓦的主体。其后,瓦制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工具差异减小,瓦上... 本文通过对大同云冈石窟窟顶西区寺院、洛阳永宁寺、邺城大庄严寺3座遗址中出土瓦制品的分析,探讨北朝制瓦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北魏平城后期,黑光瓦出现并成为高等级建筑用瓦的主体。其后,瓦制品的标准化程度提高,工具差异减小,瓦上铭文也多次变化。该过程表明北朝官府对瓦制品生产的管控在逐渐增强,而不断集中化的生产模式体现了北朝城市营建对建筑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反映出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瓦制品 制瓦手工业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首虎纹瓦当研究
15
作者 张梓琦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本文对目前主要发现于陕西、天津和山东地区的回首虎纹瓦当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其时代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器物上的同类图案对这种图像母题的渊源进行探讨,认为其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探讨了秦、汉时期回... 本文对目前主要发现于陕西、天津和山东地区的回首虎纹瓦当进行了考古学研究,并对其时代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器物上的同类图案对这种图像母题的渊源进行探讨,认为其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探讨了秦、汉时期回首虎纹图案使用观念的异同,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首虎纹瓦当 时代 渊源 使用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早期铁器的年代——以西藏西部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红亮 赵振 +1 位作者 李帅 杨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或有可能早至公元前8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且至少在公元3世纪存在本土冶铁证据。对比周边地区的铁器考古资料,西藏地区早期铁器技术的传入或与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早期金属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皮央·东嘎墓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陶寺遗址2022JXTⅠJ1出土动物形刻划纹饰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江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4,共8页
文章对陶寺遗址新发现的一座水井中出土陶片上动物形象刻划纹饰进行了初步的复原与分析,认为这种扁圆三角形头、臣形目、三趾、歧尾的动物形象被赋予了神性,是非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整体上属于先秦时期龙蛇一类纹饰,可能与《山海经》中“... 文章对陶寺遗址新发现的一座水井中出土陶片上动物形象刻划纹饰进行了初步的复原与分析,认为这种扁圆三角形头、臣形目、三趾、歧尾的动物形象被赋予了神性,是非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整体上属于先秦时期龙蛇一类纹饰,可能与《山海经》中“肥遗”有关。此外,该动物形象与新砦及二里头文化的兽面纹有明显的相近之处,或许存在一定的互动传继关系,也很可能是夏商周龙纹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遗址 水井遗存 动物形象 龙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遗存中难产死亡推判、成因及案例研究
18
作者 李海军 刘力铭 +2 位作者 贺乐天 周亚威 肖小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4,92,共9页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 难产是导致古代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是相关案例的具体体质形态在文献中却鲜有记载,考古学证据也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考古遗存中发现的难产死亡案例,对难产死亡的考古学推判标准和难产成因作简要综述,同时对郑州洄沟等遗址的典型难产案例进行分析。难产研究的梳理,对相关的墓葬发掘、人骨收集、资料整理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骸 难产死亡 推判标准 成因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2021~2022年清理简报
19
作者 韩建华 白文龙 +7 位作者 周静 蔡瑞珍 陈宗瑞 石晶(执笔/拍摄) 张杲光(执笔/拍摄) 赵孟林 李振远 郭迎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1,I0001,42-44,F0003,共16页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建于自然山体平台上,有覆斗式封土,墓室为木石结构的多室墓,附属建筑位于平台东北部,由3座建筑基址组成。血渭一号墓南侧4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17具,5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21具,结合早年刊布的1~3号殉马沟的马匹数量,可知殉马沟内殉马总数为90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都兰县 热水墓群 血渭一号墓 重新清理 形制与营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岐山双庵遗址2013~2014年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20
作者 赵辉 秦岭 +2 位作者 徐艺菁 张海 马明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1,F0002,共20页
2013年9月~2014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联合对岐山双庵遗址进行发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仰韶晚期和客省庄二期两个时期,发现灰坑、房址、陶窑及灰沟等各类遗迹,出土丰富的陶、石、骨、... 2013年9月~2014年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联合对岐山双庵遗址进行发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仰韶晚期和客省庄二期两个时期,发现灰坑、房址、陶窑及灰沟等各类遗迹,出土丰富的陶、石、骨、玉等质地的遗物。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双庵遗址的文化内涵,为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岐山 双庵遗址 仰韶晚期遗存 客省庄二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