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66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符号学的文化意涵:基本命题与学术使命——兼评柯布利著《生物符号学的文化意涵》
1
作者 方仪力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生物符号学以“连续论”为理论基石,将文化放置到自然中加以研究,有效地消弭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抽象的“意义”转化为了真实世界中人类的认知和体验。这不仅为理解“存在”“自我”“理性”等重要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事实材料,... 生物符号学以“连续论”为理论基石,将文化放置到自然中加以研究,有效地消弭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抽象的“意义”转化为了真实世界中人类的认知和体验。这不仅为理解“存在”“自我”“理性”等重要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事实材料,更强化了符号学研究的文化意涵,揭示出符号学对文化和文化现象的解释效力。本文基于对柯布利等生物符号学家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反思,尝试重返生物符号学的基本命题和学术使命,也即,其一,以“认识”为目的重置意指研究范畴;其二,秉持“连续性”彻底抛弃“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对立;其三,强化“行动主体性”概念以建构“人类意义共同体”,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以进一步明确当前符号学在进入到“总体符号学”研究阶段后将生物、认知和伦理不同层面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范式,为当下社会科学研究中意义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符号学 文化意涵 自然 文化 跨学科研究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作为媒介:论皮尔斯后期的传播哲学思想
2
作者 赵星植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65-78,共14页
皮尔斯的传播哲学,被认为构成了其符号学说的支撑基础,甚至是其实效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不少学者从修辞学、逻辑学、语言哲学,传播学等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笔者则另辟蹊径,认为皮尔斯在晚年提出的“符号即传播的媒介”这一论断,是理... 皮尔斯的传播哲学,被认为构成了其符号学说的支撑基础,甚至是其实效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不少学者从修辞学、逻辑学、语言哲学,传播学等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笔者则另辟蹊径,认为皮尔斯在晚年提出的“符号即传播的媒介”这一论断,是理解皮尔斯符号交流论的关键概念,因为它从根本上厘清了符号过程的内部与外部活动机制。而要厘清这一概念及其重要影响,则必须从皮尔斯后期的符号学、传播哲学与实效主义的多重视角回顾符号传播活动的本质。本文提出,皮尔斯后期用媒介概念置换符号,系统阐明符号活动的双向媒介化活动,奠定以使用与交流为核心的传播目的论。而这种传播目的之本质,就是皮尔斯后期符号学与其实效主义思想充分融合,由此形成一种具有革新意义的符用意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斯 符号 媒介 传播目的论 实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符号的构型与范畴
3
作者 李磊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96-109,共14页
元符号通常被理解为关于符号的符号。但是,一个符号在何种意义上“关于”另一个符号才能成为元符号?赵毅衡先生将这种关系理解为“分级替代”,但是分级替代关系并不代表元关系。因为,“元”表示的是从一个更高级别或抽象层次思考对象属... 元符号通常被理解为关于符号的符号。但是,一个符号在何种意义上“关于”另一个符号才能成为元符号?赵毅衡先生将这种关系理解为“分级替代”,但是分级替代关系并不代表元关系。因为,“元”表示的是从一个更高级别或抽象层次思考对象属性。因此,本文认为元符号之所以能指称另一个符号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自指性和反身性关系,这种关系指向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构型和编码。狭义元符号的范围是明确的,只有语言系统拥有严格元符号,其他媒介系统的元符号是一种宽定义的隐性元符号,依靠指示性与像似性传递元信息。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像似性元符号和指示性元符号,并认为元符号的信息解读依赖于接收者的元思维意识和认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符号 自指性 反身性 指示性元符号 像似性元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理据性”,与AI文本的构成
4
作者 赵毅衡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3-18,共16页
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论。或许可以从符号学一些被讨论者忽视的根本原理,来理解这场论辩。从索绪尔开始的关于理据性的讨论,皮尔斯理论中关于理据性本质的理解,尤其是他对所谓“心想符号”中关于连续性的特殊观点;雅柯... 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论。或许可以从符号学一些被讨论者忽视的根本原理,来理解这场论辩。从索绪尔开始的关于理据性的讨论,皮尔斯理论中关于理据性本质的理解,尤其是他对所谓“心想符号”中关于连续性的特殊观点;雅柯布森对符号双轴操作原理,以及他对修辞与双轴关系类比的卓见。所有这些看法汇合在一起,让我们可以把连续性视为符号学必须注意的“第四理据性”。人工智能产生文本所用的连接方式,似乎跳过了显性理据控制的句法与逻辑,但是人工智能系统对词元连接方式的特殊处理,显露出连续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据性 心想符号 连续性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文象合治符号学思想的探索之路:评《合治观与汉字符号学——孟华文集》
5
作者 戚晓杰 钟鼎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255-263,共9页
书名:《合治观与汉字符号学——孟华文集》,作者:孟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ISBN:978-7-301-35224-1,《合治观与汉字符号学——孟华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一部符号学自选集,是作者长期从事符号学研究之集大成。... 书名:《合治观与汉字符号学——孟华文集》,作者:孟华,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ISBN:978-7-301-35224-1,《合治观与汉字符号学——孟华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一部符号学自选集,是作者长期从事符号学研究之集大成。多年来,孟华教授“一直努力睁大眼睛看这个世界”,关注现实世界与符号世界的关联,思考符号学问题,《文集》就是他独到思考的展现,体现了其言文象合治符号学思想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注现实 自选集 文象 符号学 符号世界 探索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他者”与“符号自我”:论智媒的交互主体性
6
作者 胡易容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9-34,共16页
近以ChatGPT-4o为代表的聊天智能的快速迭代,智能人机交互中包含的主体性问题成为值得讨论重要话题。本文以六十年前麦克卢汉的论断——“有意识的计算机只是人的意识的延伸”为起点,结合人工智能史上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等重... 近以ChatGPT-4o为代表的聊天智能的快速迭代,智能人机交互中包含的主体性问题成为值得讨论重要话题。本文以六十年前麦克卢汉的论断——“有意识的计算机只是人的意识的延伸”为起点,结合人工智能史上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等重要流派探讨人工智能在人机交互方面的演化发展,从符号交互主体建构的角度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哲学基础,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基于语言符号交互表现出的“拟主体性”其“人类意识镜像”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体 交互主体性 AI符号学 符号主义 拟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驱动下的呈符化危机:数字人陪伴的感觉质减熵实践
7
作者 薛晨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35-50,共16页
在高熵态数智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既加剧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通过优化算法降低了部分领域的无序性,形成“双重熵态”特征。本文通过符号学视角,探讨高熵态下日常符号传播活动呈现出的感性化倾向及其所引发的“呈符... 在高熵态数智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既加剧了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通过优化算法降低了部分领域的无序性,形成“双重熵态”特征。本文通过符号学视角,探讨高熵态下日常符号传播活动呈现出的感性化倾向及其所引发的“呈符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感官过载与感知操控导致的情感茧房和情感孤岛的生成。在此背景下,陪伴型数字人作为感性减熵工具展现出潜力,通过构建稳定的情感氛围、养成式的亲密体验以及即时的日常化陪伴,以感觉质为核心重塑人机交往关系,缓解高熵态环境中的“呈符化危机”。结合Woebot和Replika等实践案例,本文探索人机交往的意义机制,并指出数字人交往的感性减熵实践不仅是技术理性的体现,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人机共生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感觉质 呈符化危机 数字人 智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与传媒》征稿启事
8
作者 胡易容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符号与传媒》,是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目前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胡易容教授任责任主编,每年分春秋两辑出版。自2008年创办以来,《符号与传媒》已与国内外符号学团队合作共推出多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专... 《符号与传媒》,是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目前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胡易容教授任责任主编,每年分春秋两辑出版。自2008年创办以来,《符号与传媒》已与国内外符号学团队合作共推出多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专题。为适应刊物进一步国际化、专业化的需求,本刊自2014年春季号起全面改为中英文双语版,并严格执行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行评议制度 四川大学 传媒 团队合作 学术研究 符号学 国际化 专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学的认知转向:评《认知艺术学导论: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
9
作者 宋杰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264-274,共11页
书名:认知艺术学导论: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作者:支宇等,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ISBN:9787503969003,一、引言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认知科学迅猛发展,受认知科学的影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出现“认知转向”(cognitive... 书名:认知艺术学导论: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作者:支宇等,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ISBN:9787503969003,一、引言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认知科学迅猛发展,受认知科学的影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出现“认知转向”(cognitive turn)这样一种话语现象,由此催生出诸如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现象学等在内的众多新兴学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与艺术批评实践也积极借鉴和汲取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概念和研究范式对艺术学的“认知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学术语境下,四川大学支宇教授带领多位学者共同编著《认知艺术学导论: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2023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下简称《认知艺术学导论》)一书,不仅基于认知科学的视角详细梳理了艺术学的理论范式和话语谱系,还辅以相应的个案来呈现艺术学认知批评实践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发行 认知转向 批评实践 理论话语 人文社会科学 认知心理学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设计编码到符号传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商标的民族身份建构
10
作者 黄海涛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52-167,共16页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民国时期国货机制卷烟业巨擘,其商标设计与传播通过挖掘和整合“国货”思想的话语资源,促进民族视觉认知的形成,以此建构民族身份。一方面,将品牌与民族、社会、政治、民众等紧紧绑定,发展出富有家国情怀与民族意味...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民国时期国货机制卷烟业巨擘,其商标设计与传播通过挖掘和整合“国货”思想的话语资源,促进民族视觉认知的形成,以此建构民族身份。一方面,将品牌与民族、社会、政治、民众等紧紧绑定,发展出富有家国情怀与民族意味的设计美学,并尝试结合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跨文化视觉元素,呈现中西符号融合拼接的视觉文化图景。另一方面,通过民族主义强化视觉符号效力商业机制的作用,以说服性的视觉传播手段改变了部分国民普遍崇洋的消费习惯,为该品牌在洋货横流的市场夹缝中求得发展。本文对民国时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商标设计与传播中的视觉符号展开研究,以期从学理角度理解视觉符号所呈现的文化表征,进而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国货品牌设计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等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卷烟消费 设计编码 符号传播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兰•巴特“中性”思想的符号学疏解
11
作者 于子然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220-234,共15页
由于罗兰•巴特“中性”思想的渊源深邃,疏解关键概念是阐明其理论内核的有效路径。巴特的中性思想主要围绕三个符号学概念展开——中性化、中性项、中性意指。这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了其中性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诉求和表意方式。巴特的中... 由于罗兰•巴特“中性”思想的渊源深邃,疏解关键概念是阐明其理论内核的有效路径。巴特的中性思想主要围绕三个符号学概念展开——中性化、中性项、中性意指。这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了其中性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诉求和表意方式。巴特的中性化思想不仅将其理论视域从语音层面拓宽至符号关系与意义问题上,并为其中性思想奠定了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巴特的中性项思想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揭橥了极项间的原义素,破坏了二元对立中的暴力等级制。为了避免将中性项等同于“非非论”的普遍误解,本文以“非A之A”的表达形式连缀了极项与中性项的意义关联。迫于拓展论域的研究欲求,本文建构了“中性意指”概念,以悬置内涵意指的价值判断,以打破指称意指的表意局限,进而将沉默和答非所问作为其具体的表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中性 罗兰•巴特 二元对立 意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星际交流中的“接收者待在”与“符号主体”
12
作者 韩嘉祥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25-140,共16页
近年来,太空探索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更广泛的实践,其中以沟通“异星智能体”为目的的被称为“星际交流”。然而,由于异星智能体迄今仍未被发现,星际交流便以思想实验和具体实践的纠缠身份存在;“意图接收者”在当下的“缺席”,也窄... 近年来,太空探索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更广泛的实践,其中以沟通“异星智能体”为目的的被称为“星际交流”。然而,由于异星智能体迄今仍未被发现,星际交流便以思想实验和具体实践的纠缠身份存在;“意图接收者”在当下的“缺席”,也窄化了其意义阐发空间。本文试图从传播符号学的符号过程及符号指称方向对以星际交流为例的“接收者待在传播”进行特征描述与辨析,指出其在“人类中心主义”诟病外的更多意义:意图接收者的暂时缺席,并非增强发送者的传播主体地位;而是通过抽离作为内容的具体传播要素,凸显形式化的符号过程之主体性,让“符号主体”成为传播主体——这同样有助于回应人工智能中的“待在智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符号学 星际交流 符号主体 自我指涉 接收者待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本维尼斯特的语言符号学体系
13
作者 庞茂森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本维尼斯特立足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思想,提出话语层面的语义学和跨语言分析中的元语义学两条路径,进而构成符意学、语义学和元语义学三种模式。符意学关注语言符号自身的意指性,语言符号在封闭系统内作为交流的基础材料,只有在语言群... 本维尼斯特立足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思想,提出话语层面的语义学和跨语言分析中的元语义学两条路径,进而构成符意学、语义学和元语义学三种模式。符意学关注语言符号自身的意指性,语言符号在封闭系统内作为交流的基础材料,只有在语言群体中被识别出来才能发挥其意指功能;语义学围绕话语的意指层面,在句子表达形式中揭示语言的交际功能;元语义学针对文本和作品进行跨语言分析,作者创造出适合再现情感的意象,使自己的独特体验内在于话语。这两条路径和三种模式,构成了本维尼斯特符号学思想的主要脉络,并且对后续符号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维尼斯特 语言符号学 符意学 语义学 元语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符号学”编者前言
14
作者 赵毅衡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2,共2页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留下一场史前大洪水后重建文明的记载,此事无法用史实证明。但是眼前又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席卷而来,横扫人类文明,有可能重新启动人类历史。它冲击已有的高度成熟文明,淹没了历经几千年辉煌的人类文化,更重要的是,...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留下一场史前大洪水后重建文明的记载,此事无法用史实证明。但是眼前又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席卷而来,横扫人类文明,有可能重新启动人类历史。它冲击已有的高度成熟文明,淹没了历经几千年辉煌的人类文化,更重要的是,这场洪水会永远存留:没有大禹导水,也没有诺亚方舟,无人能恢复世界原貌。无论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如何迥异,所有各种人类活动的领域只能在这个洪流之下设法获得新生。任何个人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无论是生命还是死亡,都会淹没在这场洪水之下。洪流之所以出现,别无他因,它是人类自己几千年孜孜以求的技术进步的产物,我们求仁得仁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亚方舟 符号学 求仁得仁 人类文明 重新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吉尔贝·西蒙东技术哲学中的符号学思想
15
作者 周韵淞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208-219,共12页
吉尔贝·西蒙东的技术哲学围绕“有意识地理解技术物的意义”这一命题展开,这与符号学这一意义之学有着像似研究目标。从符号学角度观之,西蒙东的技术哲学流露出将技术物进行符号转化的思想。通过研究技术物的存在形式,探讨技术物... 吉尔贝·西蒙东的技术哲学围绕“有意识地理解技术物的意义”这一命题展开,这与符号学这一意义之学有着像似研究目标。从符号学角度观之,西蒙东的技术哲学流露出将技术物进行符号转化的思想。通过研究技术物的存在形式,探讨技术物符号化的组合与聚合操作,进而勾勒出技术物不同的符号意义域。在西蒙东的技术哲学中,技术物不仅是具有使用性的工具,还是蕴含着丰富意义维度的符号。对技术物的哲思,有助于在技术实用主义思潮盛行的当下,重新定位技术物的动态意义,并探讨人类主体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贝·西蒙东 技术哲学 技术符号化 技术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符号的终极解释项:皮尔斯哲学的一个枢纽性概念
16
作者 程都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51-64,共14页
解释项是皮尔斯三元符号学的核心概念。在皮尔斯对解释项的诸种区分中,终极解释项具有特殊的意义。终极解释项作为符号活动最终要实现的那个意义或目标,它规范着符号活动有效的演绎方式,也即朝着一个更能确定意义的方式去发展,这在皮尔... 解释项是皮尔斯三元符号学的核心概念。在皮尔斯对解释项的诸种区分中,终极解释项具有特殊的意义。终极解释项作为符号活动最终要实现的那个意义或目标,它规范着符号活动有效的演绎方式,也即朝着一个更能确定意义的方式去发展,这在皮尔斯那里也就意味着,朝着合乎理性的趋势去发展。皮尔斯将这种以“终极解释项”为目标的符号活动统称为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的目标为线索,终极解释项这个概念将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实在论和客观观念论的形而上学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斯 符号学 终极解释项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20世纪中国仿古山水画研究——一条符号学路径
17
作者 刘津 陆正兰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10-124,共15页
中国仿古山水画创作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特殊复古现象。自20世纪以来,对其价值的研究褒贬不一。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出发,重审20世纪以来的仿古山水画研究,可以归纳学界研究中的两种观点与解释偏向:一种观点将仿古山水画视为艺术创新的桎... 中国仿古山水画创作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特殊复古现象。自20世纪以来,对其价值的研究褒贬不一。从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出发,重审20世纪以来的仿古山水画研究,可以归纳学界研究中的两种观点与解释偏向:一种观点将仿古山水画视为艺术创新的桎梏,将其批评为机械模仿传统、缺乏创造力的摹古实践,强调仿古作品在特定政治与文化语境中的工具性意义;另一种观点则立足于重释传统的立场,探讨仿古画作在社会语境中的多重功能及其内在的艺术价值,重新肯定其作为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学界对仿古山水画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仿古艺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本体意义与解释意义的互动关系,进而为理解这一现象在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提供学理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古山水画 仿古实践 先后文本 艺术符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研究
18
作者 王佳琪 颜伊晨 +2 位作者 王昊洋 朱亮 陈佳鑫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235-254,共20页
2024年的符号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本年度的研究不仅发展了了符号学的经典理论,而且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了符号学的研究论域,展现了符号学的创新活力。研究集中于... 2024年的符号学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本年度的研究不仅发展了了符号学的经典理论,而且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了符号学的研究论域,展现了符号学的创新活力。研究集中于符号学理论的深化、文化产业的应用、艺术符号学的拓展,以及中华文化符号学的传承与发展。本年度的学术活动频繁,国际合作加强,为符号学的全球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发展状况 年度报告 20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物符号诸形态及其意义模式
19
作者 王委艳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79-95,共17页
物符号,即被认为携带意义、并以物为符号载体的感知物。此感知物也可以表现为空物符号,即原初有物后失去之后形成的物空缺,并表达意义。物符号的形成离不开“人-物”关系和“物-物”关系,物符号意义在这些关系中生成和变异。人对物的物... 物符号,即被认为携带意义、并以物为符号载体的感知物。此感知物也可以表现为空物符号,即原初有物后失去之后形成的物空缺,并表达意义。物符号的形成离不开“人-物”关系和“物-物”关系,物符号意义在这些关系中生成和变异。人对物的物质加工和精神加工是物自性和物他性成为符号的基础性条件,这种加工构成了物符号的文化属性。艺术品是一种纯物符号,物性深度参与艺术符号的意义过程,物性借用在艺术符号的对象、媒介和载体三者形成的艺术品中是常见现象,它使艺术品的物性与物符号构成一个符号整体共同参与艺术符号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符号 空物符号 物自性 物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论视域下的文学文本批评示范性问题
20
作者 李苗苗 符号与传媒 2025年第1期181-194,共14页
“文本解读学”和“文本分析”作为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代表范式,共同立足于文学文本开放性这一方法论基础。在价值论视域下,“文本解读学”追求主体审美价值的充分释放,在实践上遵从“主体性”原则。“文本分析”则侧重探索作品的艺术... “文本解读学”和“文本分析”作为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代表范式,共同立足于文学文本开放性这一方法论基础。在价值论视域下,“文本解读学”追求主体审美价值的充分释放,在实践上遵从“主体性”原则。“文本分析”则侧重探索作品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在实践中有意识构建了“可检验的”方法论体系,实现了不同层次、类型主体间的对话,为新的多重领域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示范。这种示范性实现了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检验循环,促进了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本体理论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本解读学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