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明清论丛
共找到
447
篇文章
<
1
2
…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
被引量:
5
1
作者
林欢
黄英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439-450,共12页
本文根据造办处'活计档'中的相关记载,对于内务府造办处各作工匠的构成、选拔、待遇、奖惩及其在劳作期间产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此间造办处事故频发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有证据表明,虽然相关机构对工匠们的控...
本文根据造办处'活计档'中的相关记载,对于内务府造办处各作工匠的构成、选拔、待遇、奖惩及其在劳作期间产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此间造办处事故频发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有证据表明,虽然相关机构对工匠们的控制十分严格,并且施行了一些鼓励生产、提高其劳动积极性的举措。但相关制度甚至皇帝旨意,并不能对工匠的所有行为进行全面掌控,其原因多种多样。仅以乾隆一朝为例,造办处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事故以及诸多工匠的人事个案,既是乾隆时期皇权对于造办处控制力度继续增强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造办处工匠的人身自由程度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办处
工匠
生存状态
乾隆朝
原文传递
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确定
被引量:
12
2
作者
张振国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382-400,共19页
地方官缺等级之划分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地方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是由'冲、繁、疲、难'四要素制度与'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级制度构成的。二者原为两种不同的划分官缺等级的方法,在订定的...
地方官缺等级之划分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地方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是由'冲、繁、疲、难'四要素制度与'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级制度构成的。二者原为两种不同的划分官缺等级的方法,在订定的时间、等级的划分、目的和适用范围上各不相同,以致二者的关系在初期比较混乱。乾隆初年,划一两种制度,按照官缺所占冲繁疲难项数的多少,定四项者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二项者为中缺,一项或无项者为简缺。这不仅标志着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最终确定,使延续近两千年的划分地方官缺等级的制度臻于完善,同时也使皇帝、吏部与督抚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达到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缺等级
四要素制度
四等级制度
原文传递
清代《匠作则例》之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余同元
何伟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411-426,共16页
技术经济史研究历史时期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既对技术的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又从技术的变化分析经济变化,唯有通过技术经济史的长时段动态研究才能找到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规律。清代技术经济的兴起,首先体现在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
技术经济史研究历史时期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既对技术的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又从技术的变化分析经济变化,唯有通过技术经济史的长时段动态研究才能找到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规律。清代技术经济的兴起,首先体现在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标准化发展,以及这种理论标准的经济实践作用之上。清代江左则例日益完备,是当时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试图通过清代《匠作则例》中的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产业经济效应为例,来研究清代技术经济兴起的具体表现。当否请专家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匠作则例
建筑技术
技术经济
原文传递
清代官印制度综论
被引量:
7
4
作者
任万平
《
明清论丛
》
1999年第1期298-316,共19页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可资汲取的文化积累与统治经验良多,在各种制度方面都有集大成的特点,官印制度亦是如此。本文将从清代官印使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官印的铸造与管理机制及官印本身特质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较全面认识清...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可资汲取的文化积累与统治经验良多,在各种制度方面都有集大成的特点,官印制度亦是如此。本文将从清代官印使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官印的铸造与管理机制及官印本身特质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较全面认识清代官印制度。一清代官印使用分期清代(包括前清时期)官印制度与其它制度一样,有其发展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动态地考察清代官印使用制度,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它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印
经验
制度
文化
特点
全面
管理机制
原文传递
清代皇帝宗庙庙数制度探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张小李
《
明清论丛
》
2014年第1期272-285,共14页
皇太极改元崇德之际,建立了清朝皇帝宗庙制度,但当时未有明确的庙数观念,将四祖置于祧庙,祧庙不是一室安置一代神主。顺治帝入主北京后,清廷全面承继明代太庙,太庙前殿、中殿、后殿功能仍沿明制,太庙中殿为九室,可容九庙,意味着清代承...
皇太极改元崇德之际,建立了清朝皇帝宗庙制度,但当时未有明确的庙数观念,将四祖置于祧庙,祧庙不是一室安置一代神主。顺治帝入主北京后,清廷全面承继明代太庙,太庙前殿、中殿、后殿功能仍沿明制,太庙中殿为九室,可容九庙,意味着清代承继了明代的九庙之制。清前期,太庙中殿九室未满,未建立皇帝亲尽毁庙制度。道光帝去世之前,太庙中殿已满七室,道光帝认识到应建立祧庙制度,以恢复天子七庙制度为由,提出自己驾崩后不祔庙,而这种建议违背礼制,根本不可能被执行。穆宗应祔庙时,太庙九室已满,而清代皇帝宗庙世世均不迁祧,不得不仿照奉先殿改制之法,将太庙中殿九室扩展为十七室,清代皇帝的宗庙庙数制度从九庙制度变成了群庙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庙
庙数制度
祔庙
享殿
寝殿
祧庙
迁祧
原文传递
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
被引量:
3
6
作者
陈梧桐
《
明清论丛
》
2017年第1期17-37,共21页
元朝实行内蒙外汉、蒙古本位的基本国策,使儒学与儒士边缘化,压制与阻滞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制礼作乐、立法定律,兴办学校、推行科举,普施教化、移风易俗,为复兴传统文化作出...
元朝实行内蒙外汉、蒙古本位的基本国策,使儒学与儒士边缘化,压制与阻滞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制礼作乐、立法定律,兴办学校、推行科举,普施教化、移风易俗,为复兴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传统文化
复兴
儒学
理学
儒士
历史功绩
原文传递
论清代官不久任与“冲繁疲难”缺分之调整——以乾隆十二年为中心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振国
《
明清论丛
》
2015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雍正九年,'冲繁疲难'制度的订立,是清代选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改变了原有的选任结构和权力分配格局。随着形势变化和政策变动,'冲繁疲难'缺分亦不断进行调整。乾隆十二年,鉴于官场不良的选官风气,下令各省重新核查官...
雍正九年,'冲繁疲难'制度的订立,是清代选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改变了原有的选任结构和权力分配格局。随着形势变化和政策变动,'冲繁疲难'缺分亦不断进行调整。乾隆十二年,鉴于官场不良的选官风气,下令各省重新核查官缺繁简等级,对各省'冲繁疲难'缺分进行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外补官缺额数大幅度减少,督抚选任权力受到较大削弱,从此请旨缺、外补缺和部选缺在道、府、厅、州、县中的分配格局正式确定,道、府、厅、州、县缺的选任结构和选任权力分配亦正式定型,清代铨法进入一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繁疲难”
官不久任
选任权力
缺分调整
原文传递
制度规定与行政运作——以明万历辛亥京察为例
被引量:
4
8
作者
余劲东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84-107,共24页
明政府为有效加强对中央机构官员的管理,每六年对南北两京全体文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为保证京察制度发挥澄清官场风气、淘汰不职官员的预期作用,明廷对京察从准备到结束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制度规定。然而在京察...
明政府为有效加强对中央机构官员的管理,每六年对南北两京全体文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为保证京察制度发挥澄清官场风气、淘汰不职官员的预期作用,明廷对京察从准备到结束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制度规定。然而在京察制度运作的运行过程中,官员并非总是遵照制度规定行事。本文以明万历辛亥京察为例,探析京察制度运作与制度规定的相符与背离之处,指出本应作为维护官场清正之风的考察制度,因法规设计的不完善而被文官群体所利用,逐渐演变成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给明代官场政治生态造成消极影响。唯有针对行政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规定,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消除制度规定相对于行政运作的滞后性,才能使官员有效治理的意图得以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辛亥
京察
制度运作
原文传递
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民众华夏世胄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
3
9
作者
吴才茂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82-297,共16页
王朝国家对清水江流域投入较多的关注,始于晚近的明清时期,不管是明朝边疆治理的卫所模式,还是清代之改土归流,这种政治作为策略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层面对清水江流域实施'王化'统治所做出的努力。过去学界显然也较多地从国家治理...
王朝国家对清水江流域投入较多的关注,始于晚近的明清时期,不管是明朝边疆治理的卫所模式,还是清代之改土归流,这种政治作为策略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层面对清水江流域实施'王化'统治所做出的努力。过去学界显然也较多地从国家治理和经营模式中,去讨论边疆之地的'王化'问题。然而,我们通过对清水江下游地区近3年的田野调查,梳理解读所获之明清以来的苗、侗族谱,碑铭以及口述传统,发现这一地区的民众通过建祠修谱、塑造祖先移民记忆等宗族活动,培育族群意识,努力构建自己华夏世胄的身份,进而汇成强热的国家认同欲望,最终步入王朝国家之体系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代
清水江下游地区
民间文书
华夏世胄
原文传递
嘉靖朝抗倭战争和一条鞭法的展开
被引量:
3
10
作者
刘光临
刘红铃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113-148,共36页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此之前,明朝嘉靖中期的赋役制度便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内容包括税赋折银征收、赋役项目合并等,在嘉靖末年及隆庆、万历年间广泛实施的一条鞭法,则将这种趋势推上一个顶峰。在这个过...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此之前,明朝嘉靖中期的赋役制度便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内容包括税赋折银征收、赋役项目合并等,在嘉靖末年及隆庆、万历年间广泛实施的一条鞭法,则将这种趋势推上一个顶峰。在这个过程中,东南沿海爆发的抗倭战争显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多从经济和财政内生演变角度出发,本文主张从国家需求,特别是军事动员体制之转变的角度来解释明代财政制度,可以称为'外生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条鞭法
明朝财政
嘉靖朝
抗倭战争
原文传递
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家族
被引量:
2
11
作者
张杰
《
明清论丛
》
2002年第1期318-328,共11页
“科举家族”的一般概念,是指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取得举人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相当影响的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问题,近人研究成果虽然有所涉及,例如潘光旦先生《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吴仁安先生《上海地区明清...
“科举家族”的一般概念,是指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取得举人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相当影响的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问题,近人研究成果虽然有所涉及,例如潘光旦先生《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吴仁安先生《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望族》~①。但并未明确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研究对象又多局限于江浙地区,对八旗科举家族基本上没有展开研究。清朝依靠八旗武功取天下,人关之后则凭借政权力量,促使八旗子弟通过科举入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科举
八旗
人关
概念
全国
举业
政权
原文传递
清代太庙祭祀礼仪略论
被引量:
2
12
作者
张小李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崇德朝仿汉制草创清代太庙祭祀礼仪,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行时享礼,新进果品五谷先荐新于太庙,这与当时的明朝太庙祭祀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别。顺治朝清政权入关后,继承了明代太庙,并以明代太庙祭祀仪礼为准则,逐步扬弃了崇德朝...
崇德朝仿汉制草创清代太庙祭祀礼仪,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行时享礼,新进果品五谷先荐新于太庙,这与当时的明朝太庙祭祀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别。顺治朝清政权入关后,继承了明代太庙,并以明代太庙祭祀仪礼为准则,逐步扬弃了崇德朝太庙祭祀规制,由四孟时享、岁暮祫祭与告庙礼构成了太庙祭祀体系。总体上,清代太庙祭祀以明制为基础,与原庙祭祀互为补充,皇帝多亲享行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宗庙
太庙
祭祀
时享
祫祭
告庙
原文传递
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2
13
作者
韦庆远
《
明清论丛
》
2002年第1期189-214,共26页
清初顺、康期间的禁海和迁界,有其特别的背景,是在特定地区严厉执行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关系到北到天津,南达海南琼州,连结北直、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6省,又以江、浙、闽、粤4省为重点,关系着沿海千百万人民的生存和生计;关...
清初顺、康期间的禁海和迁界,有其特别的背景,是在特定地区严厉执行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关系到北到天津,南达海南琼州,连结北直、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6省,又以江、浙、闽、粤4省为重点,关系着沿海千百万人民的生存和生计;关系着当时清王朝与海上反清势力激烈斗争的成败;反映着从顺治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56-168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浙江
迁界
禁海
关系
北直
特殊政策
原文传递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
被引量:
3
14
作者
方铁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雍正朝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笔者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了本次改流之目的、实现改流的手段、改流的不同类型、改流后的社会状况等问题,对过去的一些观点提出商...
雍正朝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笔者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了本次改流之目的、实现改流的手段、改流的不同类型、改流后的社会状况等问题,对过去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同时总结了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雍正
改土归流
原文传递
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进藏熬茶始末
被引量:
3
15
作者
吕文利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69-281,共13页
乾隆六年,准噶尔使臣拟入藏熬茶却无故而返,为本已和平的清廷和准噶尔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经过斡旋,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第一次成功地入藏熬茶,布施了大量的金银。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准噶尔、西藏僧俗上层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而...
乾隆六年,准噶尔使臣拟入藏熬茶却无故而返,为本已和平的清廷和准噶尔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经过斡旋,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第一次成功地入藏熬茶,布施了大量的金银。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准噶尔、西藏僧俗上层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恰是我们理解当时历史进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廷
准噶尔
进藏熬茶
原文传递
探析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
3
16
作者
春花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332-340,共9页
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涉及宫殿、园囿、坛庙、陵寝、行宫等建筑。但随着清朝的衰败,有些建筑被毁,匾额也同时消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在去掉紫禁城前朝所有建筑匾额中满文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政府设在西苑中南海...
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涉及宫殿、园囿、坛庙、陵寝、行宫等建筑。但随着清朝的衰败,有些建筑被毁,匾额也同时消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在去掉紫禁城前朝所有建筑匾额中满文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政府设在西苑中南海,又去掉该处匾额中的满文。'文革'期间'破除迷信',毁坏寺庙、宫殿等古建筑,得以幸存的满文匾额寥寥无几。相对而言,清朝267年间皇家建筑匾额名称及外观比较稳定,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定的变化。笔者根据清代满、蒙、汉文古籍文献及档案资料,力图恢复这些匾额中满文名称。并分析归纳民族习俗不同引起文种排列顺序发生变化、规范满语满文引起的变化、满蒙文字体发展引起的变化、宫廷内部矛盾引起的变化、避讳皇帝名字及庙号引起的变化等几种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家建筑
匾额
满文
原文传递
“行路难”:明清商人行走江湖之险恶及其应对
被引量:
2
17
作者
陈宝良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1-38,共38页
明清时期,商人通过行走江湖这种社会流动的方式,随之建构起诸多的社会网络。然而,他们在外出经商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来自'天灾'与'人祸'的两大风险。在这两大风险中,天灾固属偶然性因素为多,而人祸则相对更为普遍,对商...
明清时期,商人通过行走江湖这种社会流动的方式,随之建构起诸多的社会网络。然而,他们在外出经商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来自'天灾'与'人祸'的两大风险。在这两大风险中,天灾固属偶然性因素为多,而人祸则相对更为普遍,对商人经商造成的风险更大。遇到人祸,商人一方面只得求助于地方官府,而官府通常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加以处理;另一方面,在商业经营过程中,维系商业正常经营的仅仅是道德,而不是法律。进而言之,传统中国一向实施的是一种重农贱商的政策,即使到了明清两代,法律上仍无关于商业的成文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
江湖
天灾
人祸
原文传递
清代徽州贤媛出色的社会历史见识
被引量:
2
18
作者
冯尔康
《
明清论丛
》
2015年第1期360-367,共8页
清代徽州贤媛在吟咏社会、历史的诗赋中,表达她们对时事的感受、对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是:对乱世的痛恨,向往安定社会的生活;对世事不平的愤懑,对民艰的同情与济贫愿望,追求公正世道;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臧否帝王的外儒内法政...
清代徽州贤媛在吟咏社会、历史的诗赋中,表达她们对时事的感受、对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是:对乱世的痛恨,向往安定社会的生活;对世事不平的愤懑,对民艰的同情与济贫愿望,追求公正世道;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臧否帝王的外儒内法政治思想纲领,主张以智慧和事功作为评论历史人物的标准,在清朝民族压迫政策下流露汉民族情怀;讴歌历史上杰出女子,为女性争取应有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贤媛
史诗
不平则鸣
济贫
汉民族情结
原文传递
明代皇帝谥册
被引量:
2
19
作者
恽丽梅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125-146,共22页
谥号是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之美恶给予的称号。到了明代,谥号的作用也则由过去的抑恶扬善,变成了只褒不贬。故宫博物院现藏明代皇帝谥册12件,另有嘉靖帝生父睿宗(兴献帝)谥册1件。本文结合这些实物,对皇帝升祔庙号谥号册、上玉谥册时...
谥号是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之美恶给予的称号。到了明代,谥号的作用也则由过去的抑恶扬善,变成了只褒不贬。故宫博物院现藏明代皇帝谥册12件,另有嘉靖帝生父睿宗(兴献帝)谥册1件。本文结合这些实物,对皇帝升祔庙号谥号册、上玉谥册时间及背景、谥册的三种形式等,进行分析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皇帝
谥号
谥册
谥宝
原文传递
清代“则例”与“匠作则例”之分析
被引量:
2
20
作者
王铁男
《
明清论丛
》
2017年第1期496-507,共12页
清代以'例'治天下,'则例'在有清一代具有'足为天下法'的重要地位。清代的'匠作则例'是有关工程营造和器物制作的成规定例,其与清代政法意义上的'则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集,但是又不能笼统...
清代以'例'治天下,'则例'在有清一代具有'足为天下法'的重要地位。清代的'匠作则例'是有关工程营造和器物制作的成规定例,其与清代政法意义上的'则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集,但是又不能笼统地将二者等同视之。本文试从'则例'与'匠作则例'的概念定义、历史沿革、编纂主体、涵盖内容等方面入手来探讨二者性质与功能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则例
匠作则例
性质
功能
原文传递
题名
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
被引量:
5
1
作者
林欢
黄英
机构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439-450,共12页
文摘
本文根据造办处'活计档'中的相关记载,对于内务府造办处各作工匠的构成、选拔、待遇、奖惩及其在劳作期间产生的身心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此间造办处事故频发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讨。有证据表明,虽然相关机构对工匠们的控制十分严格,并且施行了一些鼓励生产、提高其劳动积极性的举措。但相关制度甚至皇帝旨意,并不能对工匠的所有行为进行全面掌控,其原因多种多样。仅以乾隆一朝为例,造办处中不断出现的各种事故以及诸多工匠的人事个案,既是乾隆时期皇权对于造办处控制力度继续增强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造办处工匠的人身自由程度得到提高。
关键词
造办处
工匠
生存状态
乾隆朝
分类号
F249.29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确定
被引量:
12
2
作者
张振国
机构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382-400,共19页
文摘
地方官缺等级之划分是职官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地方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是由'冲、繁、疲、难'四要素制度与'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四等级制度构成的。二者原为两种不同的划分官缺等级的方法,在订定的时间、等级的划分、目的和适用范围上各不相同,以致二者的关系在初期比较混乱。乾隆初年,划一两种制度,按照官缺所占冲繁疲难项数的多少,定四项者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二项者为中缺,一项或无项者为简缺。这不仅标志着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最终确定,使延续近两千年的划分地方官缺等级的制度臻于完善,同时也使皇帝、吏部与督抚三者之间的权力分配达到均衡。
关键词
清代
官缺等级
四要素制度
四等级制度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匠作则例》之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应
被引量:
2
3
作者
余同元
何伟
机构
苏州大学历史系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411-426,共16页
文摘
技术经济史研究历史时期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既对技术的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又从技术的变化分析经济变化,唯有通过技术经济史的长时段动态研究才能找到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规律。清代技术经济的兴起,首先体现在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标准化发展,以及这种理论标准的经济实践作用之上。清代江左则例日益完备,是当时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与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试图通过清代《匠作则例》中的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产业经济效应为例,来研究清代技术经济兴起的具体表现。当否请专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清代
匠作则例
建筑技术
技术经济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TU-092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官印制度综论
被引量:
7
4
作者
任万平
机构
故宫博物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1999年第1期298-316,共19页
文摘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可资汲取的文化积累与统治经验良多,在各种制度方面都有集大成的特点,官印制度亦是如此。本文将从清代官印使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官印的铸造与管理机制及官印本身特质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较全面认识清代官印制度。一清代官印使用分期清代(包括前清时期)官印制度与其它制度一样,有其发展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动态地考察清代官印使用制度,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它的全貌。
关键词
官印
经验
制度
文化
特点
全面
管理机制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皇帝宗庙庙数制度探析
被引量:
3
5
作者
张小李
机构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4年第1期272-285,共14页
文摘
皇太极改元崇德之际,建立了清朝皇帝宗庙制度,但当时未有明确的庙数观念,将四祖置于祧庙,祧庙不是一室安置一代神主。顺治帝入主北京后,清廷全面承继明代太庙,太庙前殿、中殿、后殿功能仍沿明制,太庙中殿为九室,可容九庙,意味着清代承继了明代的九庙之制。清前期,太庙中殿九室未满,未建立皇帝亲尽毁庙制度。道光帝去世之前,太庙中殿已满七室,道光帝认识到应建立祧庙制度,以恢复天子七庙制度为由,提出自己驾崩后不祔庙,而这种建议违背礼制,根本不可能被执行。穆宗应祔庙时,太庙九室已满,而清代皇帝宗庙世世均不迁祧,不得不仿照奉先殿改制之法,将太庙中殿九室扩展为十七室,清代皇帝的宗庙庙数制度从九庙制度变成了群庙制度。
关键词
宗庙
庙数制度
祔庙
享殿
寝殿
祧庙
迁祧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
被引量:
3
6
作者
陈梧桐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7年第1期17-37,共21页
文摘
元朝实行内蒙外汉、蒙古本位的基本国策,使儒学与儒士边缘化,压制与阻滞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后,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制礼作乐、立法定律,兴办学校、推行科举,普施教化、移风易俗,为复兴传统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关键词
朱元璋
传统文化
复兴
儒学
理学
儒士
历史功绩
分类号
K248.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论清代官不久任与“冲繁疲难”缺分之调整——以乾隆十二年为中心
被引量:
4
7
作者
张振国
机构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5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文摘
雍正九年,'冲繁疲难'制度的订立,是清代选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改变了原有的选任结构和权力分配格局。随着形势变化和政策变动,'冲繁疲难'缺分亦不断进行调整。乾隆十二年,鉴于官场不良的选官风气,下令各省重新核查官缺繁简等级,对各省'冲繁疲难'缺分进行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外补官缺额数大幅度减少,督抚选任权力受到较大削弱,从此请旨缺、外补缺和部选缺在道、府、厅、州、县中的分配格局正式确定,道、府、厅、州、县缺的选任结构和选任权力分配亦正式定型,清代铨法进入一新阶段。
关键词
“冲繁疲难”
官不久任
选任权力
缺分调整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制度规定与行政运作——以明万历辛亥京察为例
被引量:
4
8
作者
余劲东
机构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84-107,共24页
文摘
明政府为有效加强对中央机构官员的管理,每六年对南北两京全体文官进行考察,谓之'京察'。为保证京察制度发挥澄清官场风气、淘汰不职官员的预期作用,明廷对京察从准备到结束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制度规定。然而在京察制度运作的运行过程中,官员并非总是遵照制度规定行事。本文以明万历辛亥京察为例,探析京察制度运作与制度规定的相符与背离之处,指出本应作为维护官场清正之风的考察制度,因法规设计的不完善而被文官群体所利用,逐渐演变成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给明代官场政治生态造成消极影响。唯有针对行政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制度规定,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消除制度规定相对于行政运作的滞后性,才能使官员有效治理的意图得以最终实现。
关键词
明代
辛亥
京察
制度运作
分类号
K248.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民众华夏世胄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
3
9
作者
吴才茂
机构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82-297,共16页
文摘
王朝国家对清水江流域投入较多的关注,始于晚近的明清时期,不管是明朝边疆治理的卫所模式,还是清代之改土归流,这种政治作为策略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层面对清水江流域实施'王化'统治所做出的努力。过去学界显然也较多地从国家治理和经营模式中,去讨论边疆之地的'王化'问题。然而,我们通过对清水江下游地区近3年的田野调查,梳理解读所获之明清以来的苗、侗族谱,碑铭以及口述传统,发现这一地区的民众通过建祠修谱、塑造祖先移民记忆等宗族活动,培育族群意识,努力构建自己华夏世胄的身份,进而汇成强热的国家认同欲望,最终步入王朝国家之体系中来。
关键词
明清时代
清水江下游地区
民间文书
华夏世胄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嘉靖朝抗倭战争和一条鞭法的展开
被引量:
3
10
作者
刘光临
刘红铃
机构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113-148,共36页
文摘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在此之前,明朝嘉靖中期的赋役制度便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其内容包括税赋折银征收、赋役项目合并等,在嘉靖末年及隆庆、万历年间广泛实施的一条鞭法,则将这种趋势推上一个顶峰。在这个过程中,东南沿海爆发的抗倭战争显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多从经济和财政内生演变角度出发,本文主张从国家需求,特别是军事动员体制之转变的角度来解释明代财政制度,可以称为'外生说'。
关键词
一条鞭法
明朝财政
嘉靖朝
抗倭战争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家族
被引量:
2
11
作者
张杰
机构
辽宁大学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02年第1期318-328,共11页
文摘
“科举家族”的一般概念,是指清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取得举人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相当影响的家族。清代科举家族问题,近人研究成果虽然有所涉及,例如潘光旦先生《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吴仁安先生《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望族》~①。但并未明确提出“科举家族”这一概念,研究对象又多局限于江浙地区,对八旗科举家族基本上没有展开研究。清朝依靠八旗武功取天下,人关之后则凭借政权力量,促使八旗子弟通过科举入仕.
关键词
研究
科举
八旗
人关
概念
全国
举业
政权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太庙祭祀礼仪略论
被引量:
2
12
作者
张小李
机构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基金
故宫博物院2013年科研课题“清代皇帝宗庙制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崇德朝仿汉制草创清代太庙祭祀礼仪,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行时享礼,新进果品五谷先荐新于太庙,这与当时的明朝太庙祭祀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别。顺治朝清政权入关后,继承了明代太庙,并以明代太庙祭祀仪礼为准则,逐步扬弃了崇德朝太庙祭祀规制,由四孟时享、岁暮祫祭与告庙礼构成了太庙祭祀体系。总体上,清代太庙祭祀以明制为基础,与原庙祭祀互为补充,皇帝多亲享行礼。
关键词
清朝
宗庙
太庙
祭祀
时享
祫祭
告庙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
2
13
作者
韦庆远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02年第1期189-214,共26页
文摘
清初顺、康期间的禁海和迁界,有其特别的背景,是在特定地区严厉执行的特殊政策。这一政策关系到北到天津,南达海南琼州,连结北直、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6省,又以江、浙、闽、粤4省为重点,关系着沿海千百万人民的生存和生计;关系着当时清王朝与海上反清势力激烈斗争的成败;反映着从顺治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56-1683年).
关键词
江南
浙江
迁界
禁海
关系
北直
特殊政策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
被引量:
3
14
作者
方铁
机构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文摘
雍正朝改土归流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也是明代以来诸多改土归流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笔者根据新近披露的边疆大吏奏疏和其他史料,探讨了本次改流之目的、实现改流的手段、改流的不同类型、改流后的社会状况等问题,对过去的一些观点提出商榷,同时总结了雍正朝施政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
清朝
雍正
改土归流
分类号
K249.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进藏熬茶始末
被引量:
3
15
作者
吕文利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2年第1期269-281,共13页
文摘
乾隆六年,准噶尔使臣拟入藏熬茶却无故而返,为本已和平的清廷和准噶尔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经过斡旋,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第一次成功地入藏熬茶,布施了大量的金银。在这个过程中,清廷、准噶尔、西藏僧俗上层均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恰是我们理解当时历史进程的关键。
关键词
清廷
准噶尔
进藏熬茶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探析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
3
16
作者
春花
机构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1年第1期332-340,共9页
文摘
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涉及宫殿、园囿、坛庙、陵寝、行宫等建筑。但随着清朝的衰败,有些建筑被毁,匾额也同时消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在去掉紫禁城前朝所有建筑匾额中满文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政府设在西苑中南海,又去掉该处匾额中的满文。'文革'期间'破除迷信',毁坏寺庙、宫殿等古建筑,得以幸存的满文匾额寥寥无几。相对而言,清朝267年间皇家建筑匾额名称及外观比较稳定,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定的变化。笔者根据清代满、蒙、汉文古籍文献及档案资料,力图恢复这些匾额中满文名称。并分析归纳民族习俗不同引起文种排列顺序发生变化、规范满语满文引起的变化、满蒙文字体发展引起的变化、宫廷内部矛盾引起的变化、避讳皇帝名字及庙号引起的变化等几种缘由。
关键词
皇家建筑
匾额
满文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行路难”:明清商人行走江湖之险恶及其应对
被引量:
2
17
作者
陈宝良
机构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1-38,共38页
文摘
明清时期,商人通过行走江湖这种社会流动的方式,随之建构起诸多的社会网络。然而,他们在外出经商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来自'天灾'与'人祸'的两大风险。在这两大风险中,天灾固属偶然性因素为多,而人祸则相对更为普遍,对商人经商造成的风险更大。遇到人祸,商人一方面只得求助于地方官府,而官府通常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将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加以处理;另一方面,在商业经营过程中,维系商业正常经营的仅仅是道德,而不是法律。进而言之,传统中国一向实施的是一种重农贱商的政策,即使到了明清两代,法律上仍无关于商业的成文规定。
关键词
明清
商人
江湖
天灾
人祸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徽州贤媛出色的社会历史见识
被引量:
2
18
作者
冯尔康
机构
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5年第1期360-367,共8页
文摘
清代徽州贤媛在吟咏社会、历史的诗赋中,表达她们对时事的感受、对民生的关切、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是:对乱世的痛恨,向往安定社会的生活;对世事不平的愤懑,对民艰的同情与济贫愿望,追求公正世道;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臧否帝王的外儒内法政治思想纲领,主张以智慧和事功作为评论历史人物的标准,在清朝民族压迫政策下流露汉民族情怀;讴歌历史上杰出女子,为女性争取应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徽州贤媛
史诗
不平则鸣
济贫
汉民族情结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明代皇帝谥册
被引量:
2
19
作者
恽丽梅
机构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6年第1期125-146,共22页
文摘
谥号是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之美恶给予的称号。到了明代,谥号的作用也则由过去的抑恶扬善,变成了只褒不贬。故宫博物院现藏明代皇帝谥册12件,另有嘉靖帝生父睿宗(兴献帝)谥册1件。本文结合这些实物,对皇帝升祔庙号谥号册、上玉谥册时间及背景、谥册的三种形式等,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
明代
皇帝
谥号
谥册
谥宝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76.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清代“则例”与“匠作则例”之分析
被引量:
2
20
作者
王铁男
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
明清论丛
》
2017年第1期496-507,共12页
文摘
清代以'例'治天下,'则例'在有清一代具有'足为天下法'的重要地位。清代的'匠作则例'是有关工程营造和器物制作的成规定例,其与清代政法意义上的'则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交集,但是又不能笼统地将二者等同视之。本文试从'则例'与'匠作则例'的概念定义、历史沿革、编纂主体、涵盖内容等方面入手来探讨二者性质与功能上的异同。
关键词
清代
则例
匠作则例
性质
功能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清宫造办处工匠生存状态初探
林欢
黄英
《
明清论丛
》
2011
5
原文传递
2
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制度的确定
张振国
《
明清论丛
》
2011
12
原文传递
3
清代《匠作则例》之建筑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应
余同元
何伟
《
明清论丛
》
2011
2
原文传递
4
清代官印制度综论
任万平
《
明清论丛
》
1999
7
原文传递
5
清代皇帝宗庙庙数制度探析
张小李
《
明清论丛
》
2014
3
原文传递
6
朱元璋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功绩
陈梧桐
《
明清论丛
》
2017
3
原文传递
7
论清代官不久任与“冲繁疲难”缺分之调整——以乾隆十二年为中心
张振国
《
明清论丛
》
2015
4
原文传递
8
制度规定与行政运作——以明万历辛亥京察为例
余劲东
《
明清论丛
》
2016
4
原文传递
9
明清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民众华夏世胄身份的构建
吴才茂
《
明清论丛
》
2012
3
原文传递
10
嘉靖朝抗倭战争和一条鞭法的展开
刘光临
刘红铃
《
明清论丛
》
2012
3
原文传递
11
清代政治权力与八旗科举家族
张杰
《
明清论丛
》
2002
2
原文传递
12
清代太庙祭祀礼仪略论
张小李
《
明清论丛
》
2016
2
原文传递
13
有关清初禁海和迁界的若干问题
韦庆远
《
明清论丛
》
2002
2
原文传递
14
雍正朝改土归流新探
方铁
《
明清论丛
》
2012
3
原文传递
15
乾隆八年蒙古准噶尔部进藏熬茶始末
吕文利
《
明清论丛
》
2012
3
原文传递
16
探析清代皇家建筑满文匾额的发展演变
春花
《
明清论丛
》
2011
3
原文传递
17
“行路难”:明清商人行走江湖之险恶及其应对
陈宝良
《
明清论丛
》
2016
2
原文传递
18
清代徽州贤媛出色的社会历史见识
冯尔康
《
明清论丛
》
2015
2
原文传递
19
明代皇帝谥册
恽丽梅
《
明清论丛
》
2016
2
原文传递
20
清代“则例”与“匠作则例”之分析
王铁男
《
明清论丛
》
2017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3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