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1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来稿须知
1
作者 《改革》编辑部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55,共1页
《改革》编辑出版流程全面对接国际惯例,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并按相关技术要求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出刊。仔细解读“来稿须知”,将有助于阁下文章发表。一、《改革》只受理符合下述要求的来稿。
关键词 《改革》 双向匿名审稿 来稿须知 文章发表 规范化 编辑出版流程 全面对接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生态系统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勇坚 刘宗豪 张海汝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 产业生态系统涵盖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关键产业和核心要素,成为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视角。基于“技术—产业—要素”分析框架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四次产业革命表明,产业生态系统推动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创新;在产业层面,产业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要素层面,产业生态系统借助“数据—算法—流量”和“数据—网络—活动”的动态反馈循环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新质生产力创新边界,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其应用场景,而平台生态系统则优化其要素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构建一个系统,确保各要素协同发展;坚持双轮驱动,整合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 数据要素 四链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思路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建伟 李子文 韩晓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梯度递进的五个层...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发展规律作出的系统、科学、全面的阐释概括,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生产要素、配置关系、载体形态、指向标志、目标质态等梯度递进的五个层次都有重大创新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系统全面部署,又要突出重点关键,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育强三个动力引擎,夯实四个关键支撑,做好五个路径协同,抓好六个主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牢抓实改革文章,围绕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生产力布局、开放合作、新质生产力测度评估等方面深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创新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兼论从财务补贴到制度补贴的转型
4
作者 王曙光 梁爽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4,共18页
基于2012—2022年A股先进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但其效果受到补贴发放主体、发放时间、内容性质、项目性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产业集聚区和地方政府发放的、后补贴的、关键性的... 基于2012—2022年A股先进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但其效果受到补贴发放主体、发放时间、内容性质、项目性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由产业集聚区和地方政府发放的、后补贴的、关键性的和专项的创新补贴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同时,政府创新补贴在不同行业中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因果路径分析表明,政府创新补贴主要通过“信号传递效应”来提升创新数量,通过“资金供给效应”来提升创新质量。此外,政府创新补贴的不同分类与影响机制之间存在特定的匹配关系。基于此,政府应根据补贴的发放主体、设计与实施方式以及行业特性,精细化设计政府创新补贴,以精准对接企业的研发需求。当前,政府创新补贴以财务补贴为主,这可能导致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削弱其内生创新动力。未来改革方向应着眼于从“显性”财务补贴向“隐性”制度补贴转型,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企业创新 政府创新补贴 财务补贴 制度补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人口增长转折期的人口区域分布:现状、问题与对策
5
作者 卓贤 王訸 +1 位作者 朱妮 侯永志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在总人口增长出现转折的背景下,我国区域间人口分布失衡加剧,人口格局呈现南北分布差距拉大、人口集聚与人口收缩相伴、老工业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人口下降明显等特征。为分析中国出现人口“未富先减”和区域分化加剧的现象,提出一个“... 在总人口增长出现转折的背景下,我国区域间人口分布失衡加剧,人口格局呈现南北分布差距拉大、人口集聚与人口收缩相伴、老工业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人口下降明显等特征。为分析中国出现人口“未富先减”和区域分化加剧的现象,提出一个“区域分化—人口流动—总人口下降”的正反馈累积循环机制,以解释人口流动、区域发展和总人口变化的内在关联。在两个“加速器”的持续作用下,人口流动的负外部性凸显,形成大城市病、收缩城市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为此,应以有效的政策促进人口及其所携带要素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产业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长 人口集聚 人口区域分布 人口收缩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经济的生成逻辑、发展态势与政策着力点
6
作者 叶胥 王帅尧 毛中根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6,共14页
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首发经济具有首次与实质创新、时尚新潮与有效引领、高品质与市场认可、链式发展全过程等特征。发展首发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居... 首发经济是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首发经济具有首次与实质创新、时尚新潮与有效引领、高品质与市场认可、链式发展全过程等特征。发展首发经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发经济呈现品牌首店加速落地、业态分布彰显地域特色、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等特征,但也面临着居民消费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品同质化严重与创新不持续、配套服务和宣传不到位、物流体系与交通网络不完善等挑战。推动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明确创新激励导向、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消费空间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经济 消费经济 消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
7
作者 郭晗 侯雪花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7,共11页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协同适应的要素体系、高端先进的制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绿色低碳的生态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素资源配置不协调、产业协调融合程度不高、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在实践取向上,要以科技创新驱动、要素资源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为路径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智能化 数字化 绿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引导、产业生态构建与低空经济发展
8
作者 李晓华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5,共15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府引导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引导低空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低空经济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属性,其有效性在于适应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释放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强化了地方和民间的预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四大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监管政策等产业生态构成要素对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生态一样,表现出复杂连接、相互依赖、影响各异、协同演进等特征和规律。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安全与发展、因地制宜与区域协同、行业技术与通用技术等关系,加强宏观统筹、场景牵引、创新推动、基础设施支撑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政府引导 产业生态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探析: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
9
作者 陈小亮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5,共10页
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经济目标更加多元,只靠短期稳定政策不足以实现多元经济目标,需要纳入... 基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视角,“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就必要性而言,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经济目标更加多元,只靠短期稳定政策不足以实现多元经济目标,需要纳入更多类型的经济政策。考虑到非经济性政策可能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目标产生“误伤”,因而也要将非经济性政策纳入评估范畴。就可行性而言,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治理的实践经验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基于中国政策实践所提炼的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提供了可参考的学理基础。为了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高效推进,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并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基于“统一评估+自评估”的评估模式,对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覆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经济政策 非经济性政策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网络产业:技术演进、大国竞争与发展路径
10
作者 渠慎宁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2,共12页
以6G与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网络产业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且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经历了从1G到5G的技术演进后,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主导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标,还将开启“万物智联”新时代。卫星互联网作为... 以6G与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未来网络产业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且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经历了从1G到5G的技术演进后,6G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主导技术,不仅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标,还将开启“万物智联”新时代。卫星互联网作为卫星通信的最新演进载体,已被视为提供大规模数据传输服务的新手段,有望解决现有通信网络的瓶颈问题。未来网络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空间和市场潜力,6G不仅能打造“新型感知经济”,还将通过数字孪生赋能实体经济,卫星互联网的商业与国防军事价值正日益凸显。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均意识到未来网络技术对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地位的重要影响,纷纷加紧布局力求抢占技术高点与竞争先机。我国应加大重视力度,增加未来网络领域的研发投入,着力构建未来网络的行业标准,打造安全可控的未来网络产业链,加快未来网络产业的应用落地和场景推广,以此快速推进未来网络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未来网络 6G 卫星互联网 数字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契合与互动路径
11
作者 毛强 庞凯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6,共15页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在理论层面内在契合、相辅相成,而且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革命性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则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产业发展根...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在理论层面内在契合、相辅相成,而且在实践中能够实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革命性力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则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提供应用转化渠道。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不意味着忽视传统产业,而是将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支撑,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实现传统产业跃迁升级,拓展其发展空间。同时,传统产业也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搭建重要载体。新兴产业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节点和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领域,又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强大动力支撑。未来产业是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加速布局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导领域和战略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的动力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略
12
作者 张克俊 李雪 苏艺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0,共16页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互动机理,以更加系统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工农城乡关系。在对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科学内涵,创新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理论框架,整体性、系统性地阐释“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的机理、特征、框架、实现形式、有效手段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和乡村同步建设为支撑、以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导、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导向、以县域为切入点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逻辑与经验启示
13
作者 黄祖辉 傅琳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共20页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需从政策演化、实践演化和主体演化三重视域进行观察。“千万工程”的深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位的关联效应,着重体现在其对产业兴旺的驱动效应、对生态宜居的引领效应、对乡风文明的联动效应、对治理有效的提升效应和对生活富裕的推进效应。通过总结浙江围绕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这五种“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类型的实践经验,发现“千万工程”的普适经验在于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人居环境也是营商环境、村庄既要建设又要运营、公共品也可以转变为市场品、公共服务既要重视平等又要注重效率等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领导重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规划先行与动态优化相结合、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党政领导、数智赋能、群众参与的推进机制;同时,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在“和”字上下功夫,更好体现乡村硬软环境之“和”、乡村多元主体之“和”、乡村治理方式之“和”、县域城乡关系之“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万工程” 乡村全面振兴 人居环境治理 乡村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现实基础与提升方略
14
作者 王欣 王梅知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1,共13页
新时代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有效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现代化治理能... 新时代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有效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并开展了“科改示范”、管理提升和价值创造等系列专项行动,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着眼于以下方面:以提高整体效率为目标,加强统筹战略资源优化配置;以原始技术突破为驱动,全面激发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以打造现代新国企为指引,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水平;以推动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促进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导向,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核心竞争力 核心功能 世界一流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现实价值、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
15
作者 刘现伟 马聪卉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8,共13页
原始创新是所有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对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 原始创新是所有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原始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对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尽管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系列高质量成果,但基础研究投入少、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且推进原始创新仍面临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高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合理、支持引导政策不完善等多种制约因素。要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加快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投入保障制度、支持开展原始创新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和活力,大幅提高国有企业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原始创新 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
16
作者 李春根 廖颖欣 赵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基于2012—2021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 基于2012—2021年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以2018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能有效提升企业韧性水平,且该政策对东部地区、民营及中小企业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从影响机制来看,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可通过促进企业现金流流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条路径增强企业韧性。发挥税收激励提升企业韧性的作用,应提高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精准性,充分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重点关注中小微民营企业在面对突发事件冲击时韧性增强的路径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激励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 企业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重庆创新探索”笔谈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瑞龙 刘尚希 +5 位作者 尹振涛 王微 刘现伟 姚树洁 刘嗣方 黄朝永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今,已十年有余。十年多来,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创新探索 十年 全面深化改革 纵深推进 重要抓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下的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展望中国经济增长新周期
18
作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宏观预测课题组 李稻葵 +5 位作者 刘培林 厉克奥博 李冰 郭美新 陆琳 吴舒钰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中国经济潜在需求和供给大,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两大基础性问题,导致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必须尽快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建融资错配... 中国经济潜在需求和供给大,长期增长潜力巨大,但目前面临基建融资错配与“重生产轻消费”两大基础性问题,导致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必须尽快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基建融资错配指的是基建投资的长期资产与短期要还款的负债不匹配,迫使地方政府在短期内需筹措足够财政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引致经济收缩;“重生产轻消费”指的是地方政府长期重投资、重生产、重供给、轻消费、轻需求的偏好,导致重复投资、产能过剩、产业迭代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调整改革的方向,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亟须加力加快落地实施具体改革政策,包括全面取消房地产限购,争取在三年内彻底解决地方债问题,短期内扩大消费补贴力度和范围,构建充分重视消费和需求的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融资错配 经济发展 经济增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机理、挑战与应对
19
作者 唐烁 李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集和传递能力、提升多中心协同治理效能、实现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明确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也会存在区块链落地的高成本投入、新的环境风险、主体认知不足和形成区块链伪链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区块链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区块链技术风险管理、加大宣传与政策激励以提升主体认知水平、强化监管以实现区块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农业面源污染 协同治理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20
作者 邓仲良 杨舸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 人口对大国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的长期影响。人口结构特征转变时点和新技术应用时点是否趋同决定了人口转变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否协调,人口总量、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变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消费、投资,在人口低速或负增长时期,降低要素错配对实现经济转型尤为重要。从中国现实来看,人口负增长趋势改变了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少子化、老龄化降低了劳动供给,加大了社会保障财政压力。老龄化还降低了微观劳动个体的认知型工作技能,可能影响长期创新产出;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使用自动化技术,但会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人口转变引起的需求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城镇化的内生动力。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应利用好人口转变的“窗口期”,通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投资于人”的比重,夯实扩大内需的微观基础,加强人才链对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经济转型 人口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