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6,6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耐旱性评价
1
作者 孙宪印 吕广德 +9 位作者 亓晓蕾 徐加利 孙盈盈 米勇 牟秋焕 尹逊栋 张继波 王瑞霞 钱兆国 高明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产量为基础,采用平均产量(MP)、几何平均产量(GMP)、抗旱系数(DRC)、抗旱指数(DRI)和干旱耐受指数(STI)共5个抗旱性指标对不同品系进行比较和抗旱性分级。结果表明,对比不同品系的干旱指标数值的大小与位次变化,V7、V14、V2和V12基因型排名靠前,具有高产、稳产特点。同时STI、GMP、MP指标与旱地产量和补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表现出较好的产量一致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型的耐旱及高产稳产特性。综上,在干旱与补灌条件下,STI、GMP、MP和DRI指标可用于耐旱高产基因型的鉴别和分级,综合利用5种抗旱指标筛选出耐旱高产品系分别为V7、V14、V2和V12,各品系抗旱性级别分别为1、2、2级和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干旱胁迫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耐旱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春油菜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
作者 李璠 陈国茜 +3 位作者 李菲 赵梦凡 赵熙玲 严应存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 以青海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春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5个农业气象站1991—2022年的长序列物候观测资料,量化白菜型、甘蓝型2个栽培种的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4个关键物候期和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全生育期3个生长阶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对应时段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青海高原春油菜生长季内气温显著升高以及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日照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春油菜物候期和生长阶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白菜型油菜的4个关键物候期以0.22~0.44 d·a^(-1)的速度整体推迟,甘蓝型油菜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分别以0.36 d·a^(-1)和0.04 d·a^(-1)的速度提前,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05 d·a^(-1)和0.41 d·a^(-1)的速度推迟;营养生长期除互助县甘蓝型油菜和门源县白菜型油菜分别缩短0.24 d·a^(-1)和0.15 d·a^(-1)外,其余各地的生长阶段延长0.02~1.31 d·a^(-1)。春油菜物候期及生长季时长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对气候因子变化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平均气温与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呈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播种期、出苗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与播种期、出苗期在甘蓝型油菜中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白菜型油菜中为负相关关系,同时开花期日照时数越多,越能促进油菜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物候期 生长季时长 气候因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区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4
作者 董祯林 李亚兵 +11 位作者 马云珍 万素梅 董红强 杨北方 冯璐 高飞 周吉双 王程 赵湛 燕飞 陈国栋 熊世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 为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中棉113’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在一膜六行行距配置的基础上设置6个密度处理(9、12、15、18、21、24万株·hm^(-2)),采用空间网格法布置土壤三参数传感器和云平台采集棉田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密度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最为稳定,维持于0.18~0.20 m^(3)·m^(-3)范围;在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10~70 cm位置变化最为活跃。苗后45 d和75 d前后,各处理棉株群体对水分的消耗量达到最大,生育后期逐渐减小;棉株水分消耗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消耗量表现为花铃期>蕾期>苗期>吐絮期。两个试验年份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时,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022年和2023年产量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4.38%~14.09%和5.16%~12.75%,水分利用效率较其余处理分别提高1.32%~9.60%和1.63%~10.08%。因此,一膜六行行距配置下21万株·hm^(-2)可作为旱区棉花实现高产节水的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水分时空变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潮土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5
作者 刘学彤 曹彩云 +4 位作者 党红凯 马俊永 李科江 郑春莲 李月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 为给华北平原潮土区制定合理的有机碳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于1981—2021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站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区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和无机肥施用条件下4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S0:0 kg·hm^(-2),S2250:2 250 kg·hm^(-2),S4500:4 500 kg·hm^(-2),S9000:9 000 kg·hm^(-2)),2021年玉米收获后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利用40 a数据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建立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40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CK,增幅为21.91%~50.33%;而S2250、S4500和S9000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长期耕作与施肥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各处理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40年前增长13.64~24.50 t·hm^(-2);有机碳平均固持速率也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S9000处理达到0.61 t·hm^(-2)·a^(-1),较S0处理显著提高45.2%。综上,施用化肥配合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潮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固碳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潮土 有机碳 固碳速率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S干旱监测指数结合PSO_RBFNN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土壤湿度
6
作者 杨慧 李玥 +6 位作者 武凌 吴兵 高玉红 剡斌 周慧 唐洁 赵永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77,共11页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 针对目前单一的遥感干旱监测指数难以全面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等问题,以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田间土壤相对湿度为研究对象,选取作物形态及绿度、冠层温度、冠层含水量等指标作为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利用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和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结合经过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PSO_RBFNN),构建了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反演模型,并基于BP_NN、RBFNN、PSO_RBFNN人工神经网络和逻辑回归(LR)4种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土壤相对湿度实测数据对不同模型反演结果的精度进行了验证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模型相对比,MODIS遥感干旱监测指数与PSO_RBFNN结合反演甘肃省胡麻出苗期的农田土壤相对湿度效果较好;模型对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反演结果平均精度分别达到89.91%和91.71%。与RBFNN、LR和BP_NN模型相比,PSO_RBFNN模型1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8.69个百分点、4.94个百分点、4.76个百分点,20 cm土层平均预测精度分别提高6.91个百分点、6.86个百分点、9.32个百分点。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1∶1斜线,PSO_RBFNN模型偏差最小,与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8和0.74,说明利用PSO_RBFNN模型反演有效,可为区域农田土壤湿度遥感监测反演提供新的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湿度 干旱指数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PSIS-AISM模型的黄土高原主推玉米品种适应性评价
7
作者 李帅 陈亚飞 +6 位作者 王辉 许吉利 王仕稳 孙笑宇 孙秋雨 殷俐娜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31,共13页
为构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品种适应性评价体系,筛选与该地区气候条件相匹配的优良品种,通过2022年和2023年大田试验比较黄土高原50个主推玉米品种在两种降水状况下的产量和穗部性状,基于符合黄土高原气候特征的2023年试验数据,获取了以高... 为构建黄土高原地区玉米品种适应性评价体系,筛选与该地区气候条件相匹配的优良品种,通过2022年和2023年大田试验比较黄土高原50个主推玉米品种在两种降水状况下的产量和穗部性状,基于符合黄土高原气候特征的2023年试验数据,获取了以高产、抗倒伏和高效为目的3大类共11个性状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判别指标间的相关性,使用CRITIC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TOPSIS-AISM模型得到各品种优劣排序。结果表明,拔节~抽雄期作物需水量和降水量的耦合度较低,导致玉米产量、穗粗、穗重的平均值下降,产量的变异系数增大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减小。TOPSIS-AISM联用筛选出‘陕科6号’、‘登海605’和‘正大12’为稳定较优品种。玉米品种对拔节~抽雄期的降水状况响应敏感,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系数为高权重指标,可较好地评价黄土高原地区玉米品种适应性。此外,TOPSIS-AISM联用较传统TOPSIS方法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判定结果排序稳定,可适用于作物品种评价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适应性评价 对抗结构解释模型(AISM)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灌漠土磷组分的影响
8
作者 冶赓康 俄胜哲 +4 位作者 袁金华 赵天鑫 路港滨 张鹏 刘雅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于2011—2022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无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70%常规施化肥+牛粪(NF)、70%常规施化肥+沼渣(ZZ)、70%常规施化肥+污泥(WN)、70%常规施化肥+鸡粪(JF)、70%常规施化肥+菌渣(JZ)和70%常规施化肥+猪粪... 于2011—2022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无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70%常规施化肥+牛粪(NF)、70%常规施化肥+沼渣(ZZ)、70%常规施化肥+污泥(WN)、70%常规施化肥+鸡粪(JF)、70%常规施化肥+菌渣(JZ)和70%常规施化肥+猪粪(ZF)共8个处理,探讨6种不同有机物料代替30%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提高磷素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WN、JF和ZF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7.0%~9.4%;NF、ZZ、WN、JF、ZF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NP处理增加4.4%~6.5%。添加有机物料显著影响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及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占全磷比例:除沼渣外,其余5种有机物料处理全磷较NP处理增加8.6%~96.5%;6种有机物料处理有效磷含量及其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107.6%~480.1%、78.9%~226.3%,其中ZF和JF增幅最高;ZF处理Ca_(2)-P含量最高,较NP处理增加1 144.9%,各有机物料处理Ca_(2)-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60%~568%。ZF和JF处理土壤Ca_(8)-P含量较NP处理增幅最大,分别增加207.6%和199.1%。JF、JZ和ZF处理Ca_(8)-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29.7%~60.9%;NF、WN、JF和ZF处理Al-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30.8%~123.1%;WN处理Fe-P占全磷比例较NP处理增加83.6%。综上,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能够达到减施化肥、作物增产的目的,同时能够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Ca_(2)-P、Ca_(8)-P、Al-P和Fe-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磷组分 小麦-玉米轮作 长期定位试验 灌漠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研究
9
作者 王乃江 刘璐 +1 位作者 冯浩 魏永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9,共9页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 为构建“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田环境变化下关中地区玉米穗部性状之间的因果效应,依据关中地区田间管理经验,在陕西杨凌设置雨养和灌溉2个主处理,免耕、不同灌水定额、不同施肥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和不同覆盖措施5个副处理,共33个处理,进行了连续3 a(2014—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6个穗部性状均易受田间环境变化的影响,变异系数均介于10.87%~22.49%(中等变异),其中穗粒重对田间环境变化最敏感,其次为百粒重。玉米穗部性状关系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与田间实测数据适配欠佳,但在修订后,6个适配度评价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穗粒重受百粒重的影响(0.667)>穗行数(0.554)>穗长(0.463)>行粒数(0.283)>穗粗(0.102),百粒重受行粒数的影响(-0.734)>穗长(-0.398)>穗行数(0.318)>穗粗(0.151),行粒数受穗长的影响(0.939)>穗行数(-0.167),穗粗受穗长的影响(0.606)>穗行数(0.272)。研究结果可为关中地区通过改善穗部性状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田环境 穗部性状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高梦哲 袁晓霞 +3 位作者 杨冰洁 申奥龙 李华 冀照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 为探究乌拉尔甘草共生根瘤菌的微进化历程,温室条件下种植乌拉尔甘草捕捉当地土壤中根瘤菌,共分离得到根瘤菌21株,基于核心基因recA序列鉴定菌株的种属分别为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阿拉米根瘤菌(Rhizobium alamii)、阳陵根瘤菌(Rhizobium yanglingense)、菜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圆明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yuanming ense)、Rhizobium sp.I和Bradyrhizobium sp.II,其中Rhizobium sp.I为第一优势菌群,Bradyrhizobium sp.II为第二优势菌群,群落结构相对单一,核苷酸多态性(π)较低(范围为0.00205~0.01791,平均值为0.010406),遗传距离(Dxy)较远(范围为0.0688~0.1935,平均值为0.1483),基因交流指数(Nm)较低(范围为0.02~17.10,平均值为3.048)。综上所述,内蒙古东部地区乌拉尔甘草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较高,在进化历史上基因交流频率较低,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乌拉尔甘草 遗传多样性 内蒙古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引发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期GA及ABA代谢的影响
11
作者 邢艺凡 陈小飞 +4 位作者 韩雷 史晓龙 刘春娟 刘畅 周宇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以高粱品种‘辽杂15’为试验材料,通过CaCl_(2)引发和相关激素抑制剂的应用,分析了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特性、GA和ABA含量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高粱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时间、50%发芽时间分别显著... 以高粱品种‘辽杂15’为试验材料,通过CaCl_(2)引发和相关激素抑制剂的应用,分析了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特性、GA和ABA含量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高粱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时间、50%发芽时间分别显著增加76.41%和92.75%;高粱萌发种子中GA_(3)的含量显著降低63.01%,ABA的含量显著增加108.71%。CaCl_(2)引发显著促进了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与盐胁迫相比,CaCl_(2)引发上调了GA合成酶基因GA20ox1B、GA20ox1D和GA20ox2的表达水平以及ABA分解酶基因ABA8ox1、ABA8ox2和ABA8ox3的表达水平,使盐胁迫下高粱种子中GA_(3)含量增加117.19%,ABA含量降低30.40%,使高粱种子的萌发率提高114.94%,芽长和根长分别显著增加265.73%和190.37%。在引发剂中加入GA合成或ABA分解抑制剂后,GA_(3)含量显著降低28.29%,ABA含量显著增加31.49%,高粱种子萌发受到抑制;使用钙抑制剂处理后,GA_(3)含量显著下降41.25%,ABA含量显著增加29.45%,进而抑制了高粱种子萌发。综上,CaCl_(2)引发可通过调控GA合成和ABA分解促进盐胁迫下高粱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盐胁迫 氯化钙引发 萌发期 赤霉素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唑对‘波姬红’无花果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陈梦瑶 翟芮瑾 +2 位作者 林敏娟 马全会 王振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为解决南疆地区无花果营养生长过于旺盛以及果实品质降低的问题,本研究以2年生无花果(Ficus carica L.)‘波姬红’品种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CK),在新梢生长期对植株不同部位涂抹不同浓度多效唑,9个处理分别为Y1(叶片涂抹15 mg·L^(-... 为解决南疆地区无花果营养生长过于旺盛以及果实品质降低的问题,本研究以2年生无花果(Ficus carica L.)‘波姬红’品种为试材,以清水为对照(CK),在新梢生长期对植株不同部位涂抹不同浓度多效唑,9个处理分别为Y1(叶片涂抹15 mg·L^(-1))、Y2(叶片涂抹45 mg·L^(-1))、Y3(叶片涂抹75 mg·L^(-1))、J1(茎部涂抹15 mg·L^(-1))、J2(茎部涂抹45 mg·L^(-1))、J3(茎部涂抹75 mg·L^(-1))、D1(顶芽涂抹15 mg·L^(-1))、D2(顶芽涂抹45 mg·L^(-1))、D3(顶芽涂抹75 mg·L^(-1)),分析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及糖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效唑可明显抑制新梢生长,其中J3处理新梢长较对照显著降低34.99%;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呈增强趋势。(2)与对照相比,茎部涂抹45 mg·L^(-1)多效唑处理的单果质量显著提高13.40%;茎部涂抹75 mg·L^(-1)多效唑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分别显著提高21.04%和26.83%,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6.67%,果实糖酸比显著提高63.38%。(3)低浓度多效唑处理(15 mg·L^(-1))促进无花果总糖组分的积累(较对照显著提高12.70%),抑制无花果酸组分中0.32%的奎宁酸积累,高浓度处理(75 mg·L^(-1))反而促进果实中11.78%的奎宁酸积累。(4)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的综合得分表现为Y3>D3>J2>J3>CK>Y1>J1>D2>Y2>D1。综上所述,高浓度(75 mg·L^(-1))多效唑处理可显著提高‘波姬红’无花果的果实品质,且叶面施用75 mg·L^(-1)浓度多效唑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多效唑 植株生长 果实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13
作者 王雪飞 王悦娟 +3 位作者 魏玉清 马婷婷 周超凡 马海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为阐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葡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葡萄不同物候期的地上植被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指标,分析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葡萄植株碳... 为阐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以银川市永宁县玉泉营葡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葡萄不同物候期的地上植被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等指标,分析葡萄园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葡萄植株碳储量随植株生长而逐渐增加,在浆果采收期各器官碳储量表现为根(2.40 t·hm^(-2))>多年生枝(2.14 t·hm^(-2))>果(1.26 t·hm^(-2))>叶(0.65 t·hm^(-2))>一年生枝(0.60 t·hm^(-2));1 m深度土壤碳储量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土壤有机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葡萄植株地上部碳储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显著增加,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变化,葡萄园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多年生部分,多年生根和多年生枝的碳储量占比分别为39.28%和32.76%。(2)土壤呼吸速率(0~10 cm土层)均值为1.78μmol·m^(-2)·s^(-1),浆果生长期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对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90.9%和41.2%;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0~10 cm土层的温度和湿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葡萄园生态系统酿酒葡萄品种‘霞多丽’在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当年总碳储量为49.84 t·hm^(-2),各组分碳储量表现为土壤(42.29 t·hm^(-2),占比84.85%)>植株(7.05 t·hm^(-2),占比14.15%)>杂草(0.27 t·hm^(-2),占比0.54%)>修剪凋落物(0.23 t·hm^(-2),占比0.46%)。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生态系统在葡萄生长季能将固定的碳主要储存于土壤层和植株多年生木质部分,有较强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园 生态系统 碳储量 分配特征 贺兰山东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A-5数据集的陕西省气象-水文干旱传播与响应研究
14
作者 申曼华 黄领梅 +3 位作者 余小波 申奥 史荣情 李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8-266,共9页
基于ERA-5陆地再分析月尺度降水和径流数据,计算陕西省1952—2022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结合M-K检验、游程理论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揭示气象-水文干旱的传播与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次数高于... 基于ERA-5陆地再分析月尺度降水和径流数据,计算陕西省1952—2022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结合M-K检验、游程理论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揭示气象-水文干旱的传播与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气象干旱发生的次数高于水文干旱,两者的发生频次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陕北多发气象干旱,关中中东部和陕南南部多发水文干旱。(2)陕西省SPI 3和SRI 3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SPI 3和SRI 3的持续性在时空分布中有显著差异,SPI 3的Hurst指数变化幅度较小,持续性弱;SRI 3变化幅度大,且陕北持续性最强,关中次之,陕南最弱。(3)陕北的气象-水文干旱传播率最低,关中地区次之,陕南最高;在发生气象轻旱和特旱时,最大可能会紧接着发生同等级的水文干旱。(4)空间上,陕西省气象-水文干旱响应时间以秦岭为分界线,秦岭以南响应迅速,以北响应迟钝;时间上,夏季最敏感,响应最快,春季响应最慢;陕北北部高海拔地区的气象-水文相关性最弱,全年小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传播 响应时间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需冷量研究
15
作者 李娜 张磊 +3 位作者 尚艳 姜琳琳 李阳 徐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珠、霞多丽、美乐,黑比诺和马瑟兰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保鲜冷库冷藏结合苗床升温催芽的方式,设置土内催芽和扦插催芽,研究不同时长的低温处理与酿酒葡萄萌芽率的关系,采用经典的≤7.2℃模型确定其需... 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栽品种赤霞珠、霞多丽、美乐,黑比诺和马瑟兰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保鲜冷库冷藏结合苗床升温催芽的方式,设置土内催芽和扦插催芽,研究不同时长的低温处理与酿酒葡萄萌芽率的关系,采用经典的≤7.2℃模型确定其需冷量。结果显示:在≤7.2℃温度范围内,随着冷藏时间增加,土内升温催芽和扦插升温催芽两种方式下各品种的萌芽率均增加。以萌芽率达到60%为阈值,土内升温催芽方式下赤霞珠、霞多丽、美乐、黑比诺和马瑟兰酿酒葡萄冬芽打破休眠的冷藏日数依次为16.9、1.4、5.3、16.8、10.0 d,需冷量依次为610、238、331、607、444 h;以萌芽率达到70%为阈值,各品种冷藏日数依次为32.5、7.5、17.6、25.8、25.8 d,需冷量依次为984、384、626、823、823 h。以萌芽率达到60%和70%为阈值,扦插催芽方式下5个品种的需冷量依次为1178、413、1205、593、1212 h和1356、598、1442、710、1308 h。各品种酿酒葡萄的需冷量在土内升温催芽方式下明显低于扦插升温催芽方式。在扦插催芽方式下,以萌芽率达到70%为阈值,中晚熟品种赤霞珠、美乐和马瑟兰的需冷量介于1300~1450 h之间,明显高于早熟品种霞多丽和黑比诺590~710 h的需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葡萄 需冷量 萌芽率 催芽方式 ≤7.2℃模型 贺兰山东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个燕麦品种萌发期耐旱、耐盐及耐碱性综合评价
16
作者 周超凡 魏玉清 +4 位作者 杨崇庆 陈一鑫 陈岩 马政 张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53,共11页
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NaCl模拟盐胁迫处理,混合碱性盐(NaHCO_(3)∶Na_(2)CO_(3)物质的量比为9∶1)模拟碱胁迫处理,每种胁迫设4个胁迫浓度,以蒸馏水为对照,通过测定各参试燕麦品种萌发期根长、芽长、总长、发芽率、发芽势、鲜... 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NaCl模拟盐胁迫处理,混合碱性盐(NaHCO_(3)∶Na_(2)CO_(3)物质的量比为9∶1)模拟碱胁迫处理,每种胁迫设4个胁迫浓度,以蒸馏水为对照,通过测定各参试燕麦品种萌发期根长、芽长、总长、发芽率、发芽势、鲜质量、干质量、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冠比共10个指标,结合主成分、热图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5个燕麦品种萌发期抗逆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张莜9号’、‘白燕20号’和‘魏都莜5号’抗旱能力较强,而‘固燕1号’和‘固燕3号’属于干旱敏感品种;‘晋燕17号’、‘迪燕1号’、‘魏都莜5号’和‘银燕1号’耐盐性较强,‘固燕3号’耐盐能力较差;‘固燕2号’耐碱能力较强,‘固燕1号’为碱敏感品种。燕麦萌发期根长和总长适合抗旱性的鉴定;发芽指数和发芽势适合耐盐性的鉴定;发芽指数、发芽率和发芽势适合耐碱性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品种 种子萌发期 耐旱性 耐盐性 耐碱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组合对退砂地西瓜生长和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
17
作者 李佳乐 肖玉珍 +2 位作者 王香 杨甜 张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 在宁夏中卫连续30余年压砂首次退砂的土地进行种植试验,以当地主栽的西瓜品种‘金城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膜下滴灌栽培。灌溉量设置3个水平:常规灌溉(中水W2,3 000 m^(3)·hm^(-2))、常规灌溉加灌20%(高水W3,3 600 m^(3)·hm^(-2))、常规灌溉减灌20%(低水W1,2 400 m^(3)·hm^(-2))和5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80 kg·hm^(-2))、N2(160 kg·hm^(-2))、N3(240 kg·hm^(-2))、N4(32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15个处理。结果表明:高水处理下,西瓜膨瓜期蔓长在5种氮水平下比中水处理分别提高9.15%、8.41%、8.69%、11.58%和12.00%;中水处理下,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膨瓜期N2的西瓜蔓长较N0处理提高5.42%~7.13%;N2水平下,3个时期中水较低水处理西瓜蔓长提高2.71%~16.67%。低水处理和高水处理的西瓜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较中水处理降低13.09%~60.21%和6.69%~9.14%;中水和低水处理下N2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分别提高21.19%和70.47%,高水处理下N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较N0提高8.25%。在施氮量相同时,灌水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表现为W3>W2>W1,而对西瓜品质的提高作用表现为W2>W3>W1。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4 299.67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在T4处理下达到最高;土壤全氮含量不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升高,但会随着灌溉水平提高逐渐升高;在相同灌溉水平下,N1、N2、N3和N4条件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较N0处理平均提高11.90%、16.87%、24.58%和46.39%。提高灌溉量有利于提高氮肥偏生产力,但会使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施氮量从N0增加到N4时,W1灌溉水平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当灌溉水平为3 600 m^(3)·hm^(-2)、施氮量为240 kg·hm^(-2)时,西瓜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山硒砂瓜 退砂地 水氮组合 水氮利用效率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18
作者 寸玉洁 郑大圣 王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以抗旱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的方式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灌水W1,干旱胁迫W0)和不同氮素水平(N0:0 g·株^(-1),N1:7.2 g·株^(-1))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 以抗旱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的方式探究不同水分处理(正常灌水W1,干旱胁迫W0)和不同氮素水平(N0:0 g·株^(-1),N1:7.2 g·株^(-1))对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及地上部生长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干旱胁迫抑制气生根和浅层节根的发生与生长,导致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较正常灌溉处理分别下降1.30%~38.73%、4.95%~42.42%和17.69%~51.58%;氮素的施用促进气生根及浅层节根的生长,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根系生长的不利影响。开花期干旱导致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降低5.56%~18.46%,施用氮肥后干旱处理下玉米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例和根系活力分别提升7.54%~11.65%和40.79%~44.84%。玉米地上部生长对干旱和氮素的响应规律与根系表现基本一致,干旱胁迫导致叶片SPAD、叶面积、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施用氮肥后叶片SPAD、叶面积、植株生物量分别提升28.57%~31.25%、14.60%~35.76%、14.72%~42.63%;施氮处理的耐旱指数较不施氮处理提升1.59倍~3.52倍。开花期干旱导致收获期玉米穗粒数降低12.97%~30.69%,氮素亏缺主要影响百粒重(降幅7.48%~38.94%),施用氮肥促进开花期受旱玉米籽粒产量提升19.82%~166.47%。‘先玉335’对干旱胁迫及氮素调节的响应较‘郑单9585’更为敏感。综上,适量施用氮肥促进了开花期受旱玉米根系的生长及生理活性提高,有利于植株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同时促进地上部的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建成,从而有效提升玉米抗旱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干旱胁迫 玉米 根系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促生菌剂对柴达木枸杞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保善存 吕亮雨 +1 位作者 龙启辰 樊光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0-257,共8页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对柴达木地区高垄栽培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诺木洪实验区枸杞‘宁杞7-8号’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 为探究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对柴达木地区高垄栽培有机枸杞生长发育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诺木洪实验区枸杞‘宁杞7-8号’为试验材料,设对照(CK,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胶冻样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生菌剂,共5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对有机枸杞生长及其栽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配施促生菌剂可不同程度提升枸杞的树高、地径、SPAD值、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P n)等参数,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树高、根系活力、P n和单株产量较CK提升最高,增幅分别为13.4%、46.7%、37.1%和36.3%;不同菌剂处理均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电导率和微生物碳氮比,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分别降低9.0%、51.9%和45.3%。不同菌剂处理还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26.3%和9.8%,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总数较CK分别增加35.7%和26.6%。通过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有机肥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对柴达木有机枸杞栽培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微生物促生菌 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 生长特性 柴达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黑腐果胶杆菌分离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20
作者 王玥 马永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9,共9页
通过病原菌培养特征、致病性验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青海省海东市和西宁市马铃薯主产区16个乡镇的马铃薯黑胫病疑似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胫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从采集... 通过病原菌培养特征、致病性验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及特异性基因序列分析,对采自青海省海东市和西宁市马铃薯主产区16个乡镇的马铃薯黑胫病疑似病样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胫病原菌的室内毒力。从采集的68株黑胫病疑似病样中共分离鉴定到15株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化学药剂均对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0.3%四霉素水剂、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和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最好,EC_(50)(对供试生物发生50%效果的药剂剂量或浓度)分别为1.355、1.403、1.835μg·mL^(-1),其次为10%纳米银水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0%喹啉铜悬浮剂,EC_(50)值分别为106.429、146.332、149.121μg·mL^(-1),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敏感性最差,EC_(50)值为1 384.943μ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黑胫病 病原鉴定 黑腐果胶杆菌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