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8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尺度熵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郑近德 姚殷柔 +2 位作者 潘海洋 童靳于 刘庆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6-57,97,共13页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关键是故障特征的表征与提取,采用基于熵及相关方法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指标能够提取蕴藏在振动信号中的非线性故障特征信息。自熵方法引入以来,通过不断修改和改进来提高熵估计的准确性,多尺度熵进一步拓...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关键是故障特征的表征与提取,采用基于熵及相关方法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指标能够提取蕴藏在振动信号中的非线性故障特征信息。自熵方法引入以来,通过不断修改和改进来提高熵估计的准确性,多尺度熵进一步拓展了时间序列其他尺度上包含的复杂度信息,其在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单一尺度熵及多尺度样本熵、多尺度模糊熵、多尺度排列熵和多尺度散布熵等多尺度熵方法在机械智能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不同方法的特点优势与不足;针对多变量数据处理问题,综述由单变量推广到多变量的多元多尺度熵的应用发展过程。最后结合多尺度熵相关方法在机械智能故障诊断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即在工业大数据应用、故障机理、可解释性角度构建基于熵的深度学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熵 多元多尺度熵 智能故障诊断 滚动轴承 机械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裴英豪 王东戈 夏雪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72-379,456,共9页
以连续式和可逆式冷轧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退火实验,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分析不同冷轧方式无取向硅钢在不同退火温度(920~1070℃)下的组织和织构,探讨轧制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连续式和可逆式冷轧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退火实验,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分析不同冷轧方式无取向硅钢在不同退火温度(920~1070℃)下的组织和织构,探讨轧制方式与退火温度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20~1070℃退火后,连续式冷轧样品平均晶粒尺寸分布在20.7~134.4μm范围,可逆式冷轧样品平均晶粒尺寸分布在17.3~155.5μm范围,随退火温度的提升,2种冷轧方式退火板晶粒总体上均在不断长大;冷轧板织构主要由强的旋转立方织构组成,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样品退火板织构以γ纤维和α纤维织构为主,γ纤维织构主要聚集在{111}<112>处,α纤维织构主要聚集在{111}<110>处,γ纤维织构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α纤维、Goss和旋转立方织构强度变化很小;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板{111}<110>织构强度相近,可逆式冷轧退火板{111}<112>织构强度始终高于连续式冷轧退火板。1040℃退火时,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50 Hz下,磁感应强度为1.5 T时的损耗)均达最低,分别为2.512,2.445 W/kg;1070℃退火时,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有所增长,最终分别为2.625,2.494 W/kg。随退火温度升高,2种冷轧方式退火板的P_(1.5/50)均先降后升,且连续式冷轧退火板的P_(1.5/50)始终更低、B_(50)更高(磁场强度为5000 A/m时的磁感应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轧制方式 退火温度 磁性能 能效等级 新能源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活化微波协同强化铟铁酸锌中铟的浸出
3
作者 申星梅 李乐 +3 位作者 彭倩柔 沈成义 曹发斌 武杏荣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42-247,共6页
针对常规酸浸提铟浸出率较低的问题,采用机械活化和微波协同强化的方法对铟铁酸锌中的铟进行酸浸提取,分析机械活化前后铟铁酸锌的晶格结构变化,研究不同工艺因素对铟铁酸锌中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对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的铟浸出过程... 针对常规酸浸提铟浸出率较低的问题,采用机械活化和微波协同强化的方法对铟铁酸锌中的铟进行酸浸提取,分析机械活化前后铟铁酸锌的晶格结构变化,研究不同工艺因素对铟铁酸锌中铟浸出行为的影响规律,并对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的铟浸出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后,铟铁酸锌的晶体结构被破坏,衍射峰强度降低、峰型宽化,晶粒尺寸减小,晶格应变增加;常规条件下,铟浸出率在低温低酸时最高仅59.2%,高温高酸时达92.0%(150 min);微波、机械活化分别单独及协同作用时,低温低酸下铟浸出的促进不明显,而高温高酸下浸出率均达到100%,但时间分别逐渐减少为120,90,60 min,机械活化与微波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铟的浸出效率;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模型比较适用于机械活化微波协同下铟浸出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铟铁酸锌 酸浸 机械活化 微波 协同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理化性能研究及动态调控
4
作者 王多刚 虞大俊 夏云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74-482,共9页
为提升低碳铝镇静钢水的可浇性,基于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的热力学计算,研究典型组分CaO/Al2O3(C/A)、SiO_(2)、FeO对精炼渣液相线温度、1650℃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合精炼渣理化性能(熔点和黏度-温度曲线)测试结果,建立吹氩直上... 为提升低碳铝镇静钢水的可浇性,基于低碳铝镇静钢精炼渣的热力学计算,研究典型组分CaO/Al2O3(C/A)、SiO_(2)、FeO对精炼渣液相线温度、1650℃黏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结合精炼渣理化性能(熔点和黏度-温度曲线)测试结果,建立吹氩直上精炼渣动态调控模型,并投入生产实践应用。结果表明:随着C/A增加,精炼渣熔点在渣中SiO_(2)质量分数为5%时单调升高,在渣中SiO_(2)质量分数为10%时先降后升,另随C/A的增加精炼渣黏度及黏度-温度曲线的转折温度升高;精炼渣组分范围为C/A 0.75~1.50、SiO_(2)质量分数0~10%、FeO质量分数2%~6%时,可获得较低的液相线温度、较高的黏度和表面张力。生产实践中应用建立的模型可实现造渣物料的动态加入,精炼渣理化性能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精炼渣的C/A和全铁(TFe)质量分数标准差明显降低;液相线温度、1650℃时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平均值分别降低6.9℃、增加0.0206 Pa·s和0.0109 N/m;全氧(TO)质量分数均值由2.78×10(-3)%下降为2.25×10(-3)%,改进了19.1%,钢水的可浇性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铝镇静钢 吹氩 精炼渣 动态调控 熔化温度 黏度 表面张力 钙铝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所安全行为国际研究50年——知识演化与未来展望
5
作者 刘林 梅强 吴金南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工作场所安全行为研究在过去50年已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分析该领域知识流动与演化过程,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对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086篇SCI和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综合使用Cite... 工作场所安全行为研究在过去50年已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分析该领域知识流动与演化过程,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对提升我国安全生产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086篇SCI和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综合使用CiteSpace、Histcite以及Pajek等文献计量和大规模引文网络分析工具,明确1973—2021年间工作场所安全行为研究概貌特征,挖掘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其关联性,以揭示知识扩散路径。研究发现:工作场所安全行为国际研究在2003,2013年经历2次快速发展,且形成以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为核心的跨国合作研究网络;工作场所安全行为国际研究经历初始萌芽、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主要阶段,尽管安全氛围和安全领导力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但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经历了从事故伤害到安全行为、从安全文化到安全氛围、从安全领导力到安全心理契约的多维转变,体现了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最后,从研究场景、视角、范畴、内容、对象和方法等6个方面,提出工作场所安全行为领域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行为 安全氛围 安全领导力 文献计量 主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工钢技术开发与应用”专刊序
6
作者 仇圣桃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电工钢作为磁性材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材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电机、电变压器和电感器等电力设备的核心部件,其以优异的磁性特性在电能转换和传输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球能源利用绿色化、二氧化碳减排低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电工钢作为磁性材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材料之一,主要用于制造电机、电变压器和电感器等电力设备的核心部件,其以优异的磁性特性在电能转换和传输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球能源利用绿色化、二氧化碳减排低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工钢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工钢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跟全球低碳化趋势和能源结构变革的步伐,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效升级”政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于2024年2月特别邀请北京科技大学项利教授担任专刊主编,宝武马钢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助理裴英豪高级工程师、宝武新钢集团硅钢薄板事业部硅钢研究所副所长付兵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工业大学樊立峰教授、安徽工业大学王海军副教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乔家龙博士担任专刊副主编,共同策划组织出版“电工钢技术开发与应用”专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工业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电工钢 二氧化碳减排 电能转换 副所长 可持续发展 电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动态到达工件的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研究
7
作者 张洪亮 童超 丁倩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73-582,共10页
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是生产调度的1个重要分支,工件的动态到达作为实际生产中的1种常见扰动情况,进一步增加了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针对带有工件动态到达的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DA-DFJSP),提出1种分批调度策... 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是生产调度的1个重要分支,工件的动态到达作为实际生产中的1种常见扰动情况,进一步增加了作业车间调度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针对带有工件动态到达的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DA-DFJSP),提出1种分批调度策略,将原本的动态调度问题转化成一系列连续调度区间上的静态调度问题,构建以最大完工时间为优化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特征采用批次、工厂、工序、机器的4层染色体编码及快速贪婪搜索插入的解码方式改进遗传算法,同时引入多种交叉、变异算子来增强染色体的多样性;最后,基于FJSP标准算例构建DA-DFJSP测试算例进行仿真对比实验,验证所提策略和改进算法的求解优势。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重调度策略和改进前的遗传算法,采用分批调度策略和改进的遗传算法(IGA)所求调度方案具有更短的完工周期、更均匀的工厂加工负荷及更高的设备工作效率,IGA与分批调度策略之间有高度的契合性,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柔性作业车间调度 工件动态到达 分批调度 染色体编码 遗传算法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最大完工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开发与性能调控研究综述
8
作者 仇圣桃 牛宇豪 +1 位作者 乔家龙 王海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350-364,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转化的核心装置,直接决定新能源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转化的核心装置,直接决定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和续航性能,而无取向硅钢作为驱动电机铁芯的关键软磁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驱动电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变频加速能力、使用寿命、制造成本等特性。基于驱动电机对高性能无取向硅钢的现实需求,归纳总结国内外典型硅钢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研发现状,综述驱动电机用硅钢在磁性能、力学性能提升及磁性能与力学性能协同提升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新一代驱动电机的高效率、高转速、大转矩等特点,未来驱动电机用高性能无取向硅钢的研发在成分优化、微观结构控制与薄规格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在进一步提高硅钢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的同时突破自粘结涂层限制,融合冶金学、材料科学与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进一步实现高性能无取向硅钢开发与驱动电机设计的协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驱动电机 无取向硅钢 磁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无人机航拍图像小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吴海斌 张亚 胡鹏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针对航拍图像目标检测中小目标特征模糊问题,提出一种改进YOLO_v5x的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在YOLO_v5x的主干和颈部网络中添加空间到深度(space-to-depth,SPD)模块来减少细粒度信息丢失;在检测输出端添加1个小目标预测头,提高算法学习低分... 针对航拍图像目标检测中小目标特征模糊问题,提出一种改进YOLO_v5x的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在YOLO_v5x的主干和颈部网络中添加空间到深度(space-to-depth,SPD)模块来减少细粒度信息丢失;在检测输出端添加1个小目标预测头,提高算法学习低分辨率特征的效率;引入协调注意力(coordinate attention,CA)机制,将横向和纵向的位置信息编码到通道注意中,增强网络对不同维度特征的提取能力;在完整交并比(complete-intersection over union,CIOU)损失函数的基础上引入Alpha交并比(α-IOU)损失函数,获得更准确的边界框回归,实现图像中目标更精确的定位。通过在Visdrone数据集上对改进YOLO_v5x算法进行训练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原YOLO_v5x,改进目标检测算法的平均检测精度提升了7.8%,小目标检测的平均精度达23.9%,能够有效识别无人机航拍图中的小目标;相比于RetinaNet、YOLOX-S、Grid-RCNN等目标检测算法,改进目标检测算法的小目标检测平均精度最高,在当前主流检测小目标算法中达到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目标检测 航拍图像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流方坯中间包控流装置的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浩 李新 +6 位作者 陶承岗 朱李艳 宋瑛洁 王欣瑶 林小祥 吴全俊 何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以某钢厂八流方坯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中间包的流场、温度场及钢水停留时间分布等参数评价原控流方案下中间包钢水流动存在的问题;分析挡墙导流孔数量、孔径、位置和倾角对中间包钢水流动特性的影... 以某钢厂八流方坯中间包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中间包的流场、温度场及钢水停留时间分布等参数评价原控流方案下中间包钢水流动存在的问题;分析挡墙导流孔数量、孔径、位置和倾角对中间包钢水流动特性的影响,优化中间包控流装置。结果表明:原控流方案下中间包钢水存在死区体积较大、各流一致性较差及温度场不均匀等问题;优化控流方案为在挡墙侧墙减小2个导流孔孔径并提升其位置,在中间墙增加带偏角(43°)和仰角(15°)的小导流孔。优化方案的中间包流场和温度场得到大幅改善,死区体积比例由原方案的19.04%降至7.06%,活塞流和全混流体积比例均有所增加,且各流滞止时间、实际平均停留时间和峰值时间一致度均提高到80%以上,各流一致性得到大幅提升;优化方案中间包最大温差为16.004 K,比原方案下降2.182 K,且各流出口钢液最大温差为0.616 K,比原方案下降0.944 K,整个中间包温度场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 控流装置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流场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加筋增强钢渣混合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旭 周梦辉 +1 位作者 张丽 黄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636-645,共10页
为进一步改善钢渣混合土的综合性能,在钢渣混合土中掺入韧性良好的聚丙烯纤维,制备纤维加筋钢渣混合土,研究纤维长度、掺量对钢渣混合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抗冻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分析加筋对受冻试件微观形貌的影响,... 为进一步改善钢渣混合土的综合性能,在钢渣混合土中掺入韧性良好的聚丙烯纤维,制备纤维加筋钢渣混合土,研究纤维长度、掺量对钢渣混合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抗冻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分析加筋对受冻试件微观形貌的影响,探讨加筋纤维增强钢渣混合土综合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纤维加筋能有效改善钢渣混合土的抗压、干缩及抗冻性能,加筋纤维长度12 mm、掺量0.25%时综合性能相对最优,加筋试件延性变好,抗压强度提升达16.74%;失水量有所增大,但干缩系数减小达37.51%;受冻后质量损失率下降、残余强度比提升达6.33%。此时的试件微观形貌相对完整,故表现出更好的抗干缩和抗冻性能,聚丙烯纤维与基体间有效黏结提供的界面摩擦力及其在基体内形成的立体网状结构是钢渣混合土性能增强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混合土 聚丙烯纤维 抗压性能 干缩性能 抗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尾砂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利平 杜晓丽 邹天民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1-86,共6页
以铁尾砂为细骨料,采用不同掺量的铁尾砂取代天然砂制备目标密度为900 kg/m~3的铁尾砂泡沫混凝土试件,分析铁尾砂掺量对试件干燥收缩率、吸水率、导热系数、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及图象分析软件分析试件... 以铁尾砂为细骨料,采用不同掺量的铁尾砂取代天然砂制备目标密度为900 kg/m~3的铁尾砂泡沫混凝土试件,分析铁尾砂掺量对试件干燥收缩率、吸水率、导热系数、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及图象分析软件分析试件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铁尾砂掺量(质量分数)在0~40%范围内,随铁尾砂掺量的增加,泡沫混凝土的干燥收缩率和吸水率下降,导热系数略有增加;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铁尾砂掺量20%时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最高;掺入适量的铁尾砂可改善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内部孔径趋向均匀,铁尾砂质量分数超过20%时泡沫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劣化,这也是导致其力学性能开始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铁尾砂 抗压强度 干燥收缩率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BP神经网络的Baxter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杨鑫 曹旭 +4 位作者 余志强 潘雨欣 方田 汪婧 沈浩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65-172,共8页
提出1种基于残差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逆运动学分析方法,围绕数据采集至实时控制的整个运动规划流程,采集140组位置和欧拉角数据,利用残差BP神经网络对Baxter机械臂进行逆运动学分析,拟合得到机械臂7个关节角度;将训练... 提出1种基于残差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逆运动学分析方法,围绕数据采集至实时控制的整个运动规划流程,采集140组位置和欧拉角数据,利用残差BP神经网络对Baxter机械臂进行逆运动学分析,拟合得到机械臂7个关节角度;将训练好的关节角度以话题的形式发布,通过在抓取物体的脚本中订阅该话题实现通讯;结合Rviz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实物双臂协同实验,对4种物体模型分别用残差BP神经网络和普通BP神经网络进行抓取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计算单点时间约8.1 ms,远小于机械臂的控制周期,可实现实时性的要求;在进行1500次训练的情况下,残差BP神经网络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006,相比普通BP神经网络模型,误差降低0.077,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所提方法的抓取成功率为87.5%,比普通BP神经网络提高了22.5%,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差 BP神经网络 逆运动学 运动规划 双臂协同 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轴用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摩擦学性能
14
作者 刘李 孙炫琪 +3 位作者 陈子豪 戴庆文 黄巍 王晓雷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针对国内航空传动系统翻修间隔时间短的不足,以硬质颗粒Al_(2)O_(3)和润滑材料PTFE作为微粒,采用电刷镀技术在旋翼轴常用过渡层金属材料T2紫铜片表面,制备Ni−Al_(2)O_(3),Ni−PTFE,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 针对国内航空传动系统翻修间隔时间短的不足,以硬质颗粒Al_(2)O_(3)和润滑材料PTFE作为微粒,采用电刷镀技术在旋翼轴常用过渡层金属材料T2紫铜片表面,制备Ni−Al_(2)O_(3),Ni−PTFE,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仪表征分析镀层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分布及硬度;采用自制的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镀层试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探究镀层摩擦学性能及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Al_(2)O_(3)颗粒含量的提高,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表面微晶单元尺寸减小,硬度提高,Ni−Al_(2)O_(3)−PTFE(3∶1)显微硬度最大为236 HV,相比于Ni−PTFE复合镀层提升约66%;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结合了Al_(2)O_(3)和PTFE两者的优势,在具有减摩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Ni−Al_(2)O_(3)−PTFE(1∶1)复合镀层的减摩性能最优,相比于Ni−Al_(2)O_(3)其摩擦系数降低约52%;Ni−Al_(2)O_(3)−PTFE(3∶1)复合镀层的耐磨性能最优,相比于Ni−PTFE其磨损率降低约85%;Ni−Al_(2)O_(3)−PTFE复合镀层的磨损形式主要是机械磨损,存在轻微的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复合镀层表面微凸体的塑性变形可为摩擦表面提供润滑膜,其中PTFE是自润滑颗粒,Al_(2)O_(3)颗粒起到支撑与强化的作用,保护镀层免受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传动系统 旋翼轴 复合镀层 Al_(2)O_(3) PTFE 电刷镀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0MPa高强钢T形截面轴压构件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陶征强 曹现雷 +3 位作者 钟锐 王培 陶清林 陈云旭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52-560,共9页
针对800MPa高强钢T形截面轴压构件失稳问题,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残余应力、几何初始缺陷、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和构件长细比对构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立正则化长细比与整体稳定系数关系曲线,并将高强钢T形截面轴... 针对800MPa高强钢T形截面轴压构件失稳问题,基于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残余应力、几何初始缺陷、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和构件长细比对构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立正则化长细比与整体稳定系数关系曲线,并将高强钢T形截面轴压构件极限承载力的模拟结果与GB50017—2017系列设计规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模拟试验构件的屈曲行为,残余应力峰值对短柱承载力影响较小,对大长细比构件的承载力影响较大;试件初弯曲和板件翘曲对小长细比构件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随构件长细比增加,构件极限承载力随着翼缘宽厚比变化表现为敏感度降低,腹板的高厚比变化规律与之类似。计算得到的稳定系数与GB50017—2017中b类柱子曲线吻合较好,建议采用b类柱子曲线计算800MPa高强钢焊接T形截面轴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有限元分析 T形截面 轴压构件 极限承载力 柱子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向硅钢板坯凝固结构调控的工业化试验研究
16
作者 时朋召 刘红军 +2 位作者 谢建府 苏风光 周军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23-431,共9页
对取向硅钢板坯在不同连铸工艺条件进行工业化试验,研究过热度、拉速、电磁搅拌参数与电磁搅拌结构等对铸坯凝固结构的影响,探讨调控取向硅钢凝固结构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过热度由20℃提高到25℃时,铸坯的等轴晶率由66.6%降至63.4%;... 对取向硅钢板坯在不同连铸工艺条件进行工业化试验,研究过热度、拉速、电磁搅拌参数与电磁搅拌结构等对铸坯凝固结构的影响,探讨调控取向硅钢凝固结构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过热度由20℃提高到25℃时,铸坯的等轴晶率由66.6%降至63.4%;电磁搅拌电流由200 A提高到900 A时,铸坯的等轴晶率由33.3%提高到66.6%;在拉速0.9,1.0,1.1 m/min条件下铸坯柱状晶倾角分别为5°,8°和12°。综合考虑拉速、过热度与电磁搅拌对取向硅钢铸坯凝固结构的影响,电磁搅拌是取向硅钢调控凝固结构最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凝固结构 工业化试验 电磁搅拌 能效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侧向稳定性的四轮转向车辆横纵向综合控制器设计
17
作者 张子越 黄连丽 +2 位作者 周奎 邢迪 顾龙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610-619,共10页
为提高车辆的跟踪精度与侧向稳定性,根据四轮转向车辆的机动性特点,设计1种考虑侧向稳定性的横纵向综合跟踪控制器。基于上层提供的参考速度,在考虑道路曲率与侧向加速度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安全速度约束,得到平滑的安全速度曲线;将横向跟... 为提高车辆的跟踪精度与侧向稳定性,根据四轮转向车辆的机动性特点,设计1种考虑侧向稳定性的横纵向综合跟踪控制器。基于上层提供的参考速度,在考虑道路曲率与侧向加速度约束的条件下进行安全速度约束,得到平滑的安全速度曲线;将横向跟踪与速度跟踪结合,搭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横纵向跟踪综合控制模块,以参考路径、安全速度为目标,求解横纵向同时约束下的前后轮转角与纵向期望加速度;基于车辆逆纵向动力学模型设计纵向下位控制模块,考虑车辆载荷转移效应,根据纵向期望加速度计算电机扭矩与车轮制动力矩;选用CarSim与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双移线工况联合仿真实验,且与横纵向独立控制器进行实时性对比,验证设计控制器的跟踪精度和侧向稳定性。结果表明:设计控制器的跟踪效果较佳,横向跟踪误差峰值为0.0384 m、横摆角误差峰值为0.27°、速度跟踪误差峰值为0.0973 km/h、车辆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且合加速度处于附着椭圆内,可满足精度与稳定性要求;同时控制器迭代时间较独立控制器缩短了29.1%,有效提高了车辆控制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跟踪 速度控制 四轮转向 横纵向综合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联合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加热对无取向硅钢中AlN和MnS析出相的影响
18
作者 左锐 陆勤阳 +4 位作者 刘志鹏 李娜 王永强 夏雪兰 裴英豪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AlN和MnS等析出相对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受热轧加热工艺影响,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相与免常化工艺实现的效果紧密相关。以1.5%Si-0.3%Al无取向硅钢锻造坯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软件计算钢中可能的析出相,使用箱式电阻炉在不同... AlN和MnS等析出相对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有重要影响,受热轧加热工艺影响,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相与免常化工艺实现的效果紧密相关。以1.5%Si-0.3%Al无取向硅钢锻造坯为研究对象,利用热力学软件计算钢中可能的析出相,使用箱式电阻炉在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对实验钢进行热轧加热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分析析出相的形貌、尺寸及样品晶粒尺寸,研究热轧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实验钢中AlN和MnS析出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中夹杂物主要为AlN和MnS,当加热温度为1050℃时,保温时间由1h延长至3 h,细小的AlN和MnS析出相(直径小于1μm)占比由33%降至19%,平均晶粒尺寸从100.0μm增加到149.7μm;保温时间为1h时,加热温度由1050℃提高至1150℃,细小的AlN和MnS析出相占比由33%降至7%,平均晶粒尺寸从100.0μm增加到124.3μm。不改变其他实验条件,热轧加热温度的提高与保温时间的延长都会使实验钢中AlN和MnS析出相与晶粒尺寸变大,有利于绿色低碳的无取向硅钢免常化生产工艺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加热工艺 夹杂物 晶粒尺寸 析出相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2)ReNbO_(6)双钙钛矿电子结构及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9
作者 张传成 丁守军 +4 位作者 刘文鹏 邹勇 胡海棠 王苗苗 宿文志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583-593,共11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Perdew–Burke–Ernzerhof交换关联势的PBEsol–GGA泛函优化Sr_(2)ReNbO_(6)(Re=La,Gd,Lu)双钙钛矿晶体的结构,获得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以优化的结构为模型,计算Sr_(2)ReNbO_(6)(Re=La,Gd,Lu)晶体的能带结...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采用Perdew–Burke–Ernzerhof交换关联势的PBEsol–GGA泛函优化Sr_(2)ReNbO_(6)(Re=La,Gd,Lu)双钙钛矿晶体的结构,获得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以优化的结构为模型,计算Sr_(2)ReNbO_(6)(Re=La,Gd,Lu)晶体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DOS)、复介电函数ε(ω)、折射率n(ω)、反射率R(ω)及消光系数k(ω)等光学特性指标,分析入射光子能量对材料光学特性的影响;计算Sr_(2)ReNbO_(6)(Re=La,Gd,Lu)晶体的弹性常数Cij,并由Cij进一步获得杨氏模量(Y)、体积模量(B)、剪切模量(G)和泊松比(χ)等机械特性指标,分析晶体结构对材料机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双钙钛矿晶体结构获得的晶格常数与现有的实验值吻合较好;Sr_(2)ReNbO_(6)(Re=La,Gd,Lu)材料的能带结构呈现半导体特性,其中立方结构的Sr_(2)LaNbO_(6)带隙宽度为3.12 eV,且为直接带隙,而单斜结构的Sr_(2)GdNbO_(6)和Sr_(2)LuNbO_(6)为间接带隙,带隙宽度分别为3.25,3.29 eV;Sr_(2)ReNbO_(6)(Re=La,Gd,Lu)的最大反射率R(ω)分别为32.8%,29.3%,33.0%,在紫外区域存在较大的吸收系数;Sr_(2)ReNbO_(6)(Re=La,Gd,Lu)的泊松比χ分别为0.27,0.28,0.27,均位于0.25附近,该系列材料的原子更倾向于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表现出一定的柔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第一性原理计算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机械特性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M技术在矿井智能化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20
作者 徐中华 张鑫 +2 位作者 付信凯 崔智翔 江松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智能采矿是矿井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矿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矿产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矿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相应政策的颁布,特别是我国智慧矿山和智能感知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矿井智能化地图构建和定位导航技... 智能采矿是矿井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矿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矿产产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矿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相应政策的颁布,特别是我国智慧矿山和智能感知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矿井智能化地图构建和定位导航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回顾传统矿井地图绘制和定位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矿井环境特点分析传统技术面临的挑战。介绍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在矿井智能化应用方面的优势,综述SLAM技术在非结构化复杂矿井工作环境下数字地图构建及无网络井下人、机/车定位导航的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最后,对未来SLAM技术在矿井智能化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即融合深度学习、三维重建与可视化、5G与云计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 矿井智能化 智慧矿山 采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