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重”与“歧视”之间——主客关系下的导游身份认同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平芳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495-505,共11页
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变化发展,导游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导游的身份一直是国家干部,工作性质也是以政治接待为主,因此,导游的地位很高。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高速发展,形成卖方市场,旅行行业成为高成长的... 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变化发展,导游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改革开放前,导游的身份一直是国家干部,工作性质也是以政治接待为主,因此,导游的地位很高。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高速发展,形成卖方市场,旅行行业成为高成长的暴利行业,导游的收入很高,成为当时人们羡慕的职业。2000年前后,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旅行社的数量大幅增加,形成自由竞争的局面,旅行社逐渐成为微利行业,导游成为由导游服务公司代管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主要靠回扣与小费来获取收入,因而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批评,现在只要一说起导游,人们就会联想到回扣、宰客等负面话题。导游既失去了收入保障,又遭受社会的'口诛笔伐',处身于这样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变化 旅游业 旅行社 职业 身份 导游
原文传递
白族居住文化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施继生 寸云激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473-484,共12页
大理是经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大理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大理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大理... 大理是经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大理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大理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大理亦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点地区。在大理诸多旅游项目中,白族居住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正成为大理民族文化旅游的新热点,在促进大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白族居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以传统民居及其相关文化习俗为主要对象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的热门。包括大理在内的广大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民居 旅游 文化 大理 全国
原文传递
从滇国到南诏 被引量:3
3
作者 尤中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年第1期3-71,共69页
一、土著的古老民族群体云南是祖国境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西北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定名'元谋猿人',其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元谋猿人'不仅超越了一般动物的阶段,而且已经脱离了人... 一、土著的古老民族群体云南是祖国境内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西北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定名'元谋猿人',其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元谋猿人'不仅超越了一般动物的阶段,而且已经脱离了人类的婴儿期,能够制造比较粗糙的石质工具,并懂得了用火。人类从懂得用火的时候开始,便不再受地区和气候的限制,沿着山川河流,以及任何适宜于自己生存的地方移动,分布到广大的地方去,以谋求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那 元谋猿人 滇国 人类 西北 地方 群体 祖国
原文传递
从白语的发展看语言接触的两种形式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锋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516-529,共14页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其复杂的结构可以归因于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密切接触关系。目前,关于白语的语言系属等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主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 白语是汉藏语系中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其复杂的结构可以归因于白语和汉语之间的密切接触关系。目前,关于白语的语言系属等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主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其中,藏缅语族说是民族语言学界的主流意见。关于白语在藏缅语中的地位问题,傅懋勣、徐琳、赵衍荪等认为白语属藏缅语族彝语支。马提索夫、戴庆厦、杨应新等主张白语自成一语支,即白语支。有的学者则将白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的'语支未定'语言。对于同一种民族语言,学术界为什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意见,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笔者认为,需要从理论上对语言接触的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从而为正确认识白语以及与之相类似语言的历史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民族语言 发展 意见 问题 语支 语族
原文传递
明代的赵州与铁索箐:滇西以“坝子”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与族群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健雄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年第1期229-262,共34页
一、前言'坝子'是云南方言或西南官话中的一个地方概念,泛指山间的平地。有学者认为'坝子'一词源于掸一傣语中的BA。~①从明代至清代,'坝子'逐渐成为西南山区,特别是云南和与云南接壤的缅、泰、老山区各地民众... 一、前言'坝子'是云南方言或西南官话中的一个地方概念,泛指山间的平地。有学者认为'坝子'一词源于掸一傣语中的BA。~①从明代至清代,'坝子'逐渐成为西南山区,特别是云南和与云南接壤的缅、泰、老山区各地民众广泛使用的与地方文化相关,指代地理及社会空间范畴的地方性地理概念,而且在西南边疆,'坝子'已经成为描述河谷和山间盆地最为普遍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理 坝子 概念 西南
原文传递
白族“结老友”习俗研究——以剑川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敏 李素芬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年第1期561-574,共14页
白族'结老友'习俗独具特色,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民俗在云南有很大的影响力。独特的地域和不同的民俗风情值得我们去探寻与开发。本论文拟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透过白族特殊的'亲属关系'——'结老友'... 白族'结老友'习俗独具特色,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民俗在云南有很大的影响力。独特的地域和不同的民俗风情值得我们去探寻与开发。本论文拟用田野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透过白族特殊的'亲属关系'——'结老友',探寻'老友'关系的现实意义,以便更好地了解白族'结老友'习俗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俗 现实意义 剑川县 特色 西南 民俗 民俗风情 老友
原文传递
东周时期吴越精湛的青铜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谭德睿 廉海萍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9年第1期589-607,共19页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由于兵器质量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加之当时王公贵族大兴佩剑之风,促使兵器技术迅速提升,其中尤以吴越兵器冠绝一时。《周礼·考工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庄子·刻意》:&#...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由于兵器质量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加之当时王公贵族大兴佩剑之风,促使兵器技术迅速提升,其中尤以吴越兵器冠绝一时。《周礼·考工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地,宝之至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战争 技术 兵器 考工 剑者 东周时期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播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墀成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9年第1期662-668,共7页
'中国的科技是中国各民族的科技,而不是某一民族的科技。每个民族由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往往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国传统科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上... '中国的科技是中国各民族的科技,而不是某一民族的科技。每个民族由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往往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国传统科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工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延续着特定的生活样式;在科技革命的现时代,它需要吸取外部先进的科技,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延续其历史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族 科技 传统工艺 传统 文化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白语研究概述 被引量:2
9
作者 赵黎娴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6年第1期474-516,共43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白族的语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他们出版了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现将白语研究的状况,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文字、白语系属、白族诗歌韵律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白族的语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他们出版了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现将白语研究的状况,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文字、白语系属、白族诗歌韵律七个部分,逐一加以简要的介绍。本文介绍白语的研究状况,大部分是国内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还有许多国外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因为缺乏资料,就没有把他们的论述要点收入本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状况 语法 诗歌 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
原文传递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立辉 张霞 蒋拓新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9年第1期-,共14页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要素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要素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一旦丧失,民族语言文字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也将随之消亡,这将给人类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文字 濒危语言 民族文化资源 基础要素 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 文化传承与保护 重要载体
原文传递
西部少数民族散杂区苗族家族文化个案分析——以四川省叙永县枧槽苗族乡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芳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年第1期554-560,共7页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复杂,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则多数十分艰苦,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高山峡谷之中,环境困苦。四川省叙永县枧槽苗族乡,地处四川省叙永县南面,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2002年以前,这里无街无场,交...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复杂,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则多数十分艰苦,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住在高山峡谷之中,环境困苦。四川省叙永县枧槽苗族乡,地处四川省叙永县南面,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2002年以前,这里无街无场,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经济发展长期较缓慢,人们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状态,经济状况十分不稳定。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区域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苗族聚居的村寨仍保持过去传统特色,即聚族(家族)而居,使得家族组织一定程度上对其生产生活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叙永县 生产 传统 黔三省 少数民族 杂区 四川省
原文传递
从民间神话传说看汉文化对白族婚姻观念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建军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6年第1期619-627,共9页
居住在洱海流域的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创造了许多地方风物传说和故事,如《望夫云》、《美人石》、《辘角庄》等。这些民间神话传说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优美神奇的爱情故事,它们还反映了... 居住在洱海流域的白族人民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素材,创造了许多地方风物传说和故事,如《望夫云》、《美人石》、《辘角庄》等。这些民间神话传说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优美神奇的爱情故事,它们还反映了白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其中也蕴藏着当时白族社会生活的民风民俗,反映着白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对于民间神话传说,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故事本身,而忽略了故事以外的意义,尤其是对《辘角庄》、《美人石》和《望夫云》这类篇幅短小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但通过对这三篇传说故事的研读,我们发现这几则在白族社会中流传了上千年的故事,除了白族文学史研究中所赋予它们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外,还蕴含着另外的意义,那就是故事叙述过程中所传达出的民俗文化信息。《辘角庄》、《美人石》和《望夫云》三篇作品共同反映出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故事 意义 社会 人民 传说 辘角庄 民间
原文传递
试论云龙诺邓的“三崇”信仰 被引量:1
13
作者 舒瑜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446-457,共12页
诺邓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治下,而历史上它更多地被称为'诺邓井'。云龙地处横断山南段澜沧江纵谷区,地势北高南低,澜沧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境,被称为'云龙五井'的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和顺荡井就错落地分布... 诺邓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治下,而历史上它更多地被称为'诺邓井'。云龙地处横断山南段澜沧江纵谷区,地势北高南低,澜沧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境,被称为'云龙五井'的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和顺荡井就错落地分布在澜沧江支流沘江两岸,后又增开三井(石门井、雒马井和天耳井),故有'八井'之说,历史上的云龙八井构成滇西重要的盐产区。诺邓井前身的'细诺邓井'早在唐代樊绰所著《云南志》一书中已有记载。明初,云龙五井被收归中央,并设立五井盐课提举司,为当时云南设立的四个提举司之一。诺邓的盐业生产历经明清两代,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1995年因燃料来源等原因政府下令停产,盐业时代就此终结。诺邓可谓是一个因'盐'而生的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业 云龙 澜沧江 八井 云南 举司 政府
原文传递
鹤庆白族的亲属称谓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金灿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年第1期473-481,共9页
亲属称谓是对亲属关系的称呼语。一般来说,亲属称谓在语言体系中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变迁,即便外界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亲属称谓却仍然能够在很长时间内保留着习惯的方式。考察亲属称谓有助于探寻民族历史变迁的轨迹,揭... 亲属称谓是对亲属关系的称呼语。一般来说,亲属称谓在语言体系中是比较稳定的,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变迁,即便外界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亲属称谓却仍然能够在很长时间内保留着习惯的方式。考察亲属称谓有助于探寻民族历史变迁的轨迹,揭示独特的民族气质与秉性。白族亲属称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白族的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社会结构、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 社会 变迁 文化 民族 秉性 婚姻制度 结构
原文传递
民国学人研究西南边疆问题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振刚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年第1期293-310,共18页
近代以降,强邻环伺,边疆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激发起国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推动了边疆考察与著述风气的兴盛。中国的边疆研究在百余年的时间内相继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其标志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繁荣;... 近代以降,强邻环伺,边疆危机四伏,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激发起国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推动了边疆考察与著述风气的兴盛。中国的边疆研究在百余年的时间内相继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前后,其标志是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繁荣;另一次是在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前后的二十余年里(20世纪20—40年代间),其标志是'边政学'的提出与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时代背景 边政 标志 问题 史地 西北
原文传递
回归民族 植根民间——彝族青年作家纳张元作品的语言形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茅维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06年第1期522-527,共6页
在山歌里泡大的纳张元,是走出大山的彝族作家,他勤于笔耕,新近出版了文学作品专集《走出寓言》。在其作品集里,作家以其特有的视角,独特的语言风格,诉说着千里彝山神秘的故事,批判着古朴中带着落后愚昧的民俗民风,赞美着苍凉中充满激情... 在山歌里泡大的纳张元,是走出大山的彝族作家,他勤于笔耕,新近出版了文学作品专集《走出寓言》。在其作品集里,作家以其特有的视角,独特的语言风格,诉说着千里彝山神秘的故事,批判着古朴中带着落后愚昧的民俗民风,赞美着苍凉中充满激情的民间生活,同情着生活单调重复却坚忍不拔的山民。字里行间,虽随处可见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也随处可见作家毫不留情、甚至背叛祖先的尖锐批判。细细品味,却无处不在透露着作家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深深眷恋,隐藏着作家对逐渐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甚至已变得扭曲的、影响着作家成长的风俗民情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的无限痛惜。作家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住大山,留住祖先,留住那淳朴的民风,也留住那源远流长的彝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大山 现代文明 民族 语言 生活 民风
原文传递
族群边界白马人族群认同层次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如南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605-613,共9页
一、客观文化特征派的自马研究白马藏人在新中国成立初的民族识别中被划为藏族,因其特殊性而被称为白马藏人。他们自己称呼自己是白马人。学界第一次将其称为白马人的是孙宏开。笔者在本文中也对其采取这种叫法。白马人生活的区域包括... 一、客观文化特征派的自马研究白马藏人在新中国成立初的民族识别中被划为藏族,因其特殊性而被称为白马藏人。他们自己称呼自己是白马人。学界第一次将其称为白马人的是孙宏开。笔者在本文中也对其采取这种叫法。白马人生活的区域包括甘南和川西北,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县及甘肃文县内,具体分布在木座乡、白马乡、铁楼乡、草地乡、力角乡、马永乡、罗依乡和双河乡等,共有近万人。在民族识别时期他们被划分为藏族后,关于白马人的族属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四川民族所在1980年对白马人族属举行了大规模讨论会并形成《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在这本研究白马人的重要文集中,学者们的观点大概分为三类:多数学者从地理、历史角度认为他们是古代氐人的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族群 四川 民族 白马 学者
原文传递
大理文化在中国西南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大鸣 杨熊端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年第1期173-188,共16页
从地理上看,云南大理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在西南研究中云南大理文化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大理文化本身的意义、大理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大理文化研究的国际性来展示大理文化在中国西南研究、中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 从地理上看,云南大理是中国西南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在西南研究中云南大理文化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大理文化本身的意义、大理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大理文化研究的国际性来展示大理文化在中国西南研究、中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大理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那宏伟壮观的三塔建筑,那精美绝伦的《张胜温画卷》,那该是怎样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年代?我们现在所讲的西南民族研究,在地理范围上,是指对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重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云南 大理 西南 文化
原文传递
大理挖色白语的空间认知系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锋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年第1期451-466,共16页
一、挖色白语及其使用现状挖色,古称鲁川,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坝子,位于洱海东岸中心地带,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海,山环水绕犹如一把天然大交椅。挖色地处凤尾河冲积三角洲,恰好... 一、挖色白语及其使用现状挖色,古称鲁川,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坝子,位于洱海东岸中心地带,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海,山环水绕犹如一把天然大交椅。挖色地处凤尾河冲积三角洲,恰好处在国家级苍洱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鸡足山风景名胜区的交汇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色 洱海 临海 风景 名胜区
原文传递
从斗争哲学到生物权利——九十年来少数民族作家创作观念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纳张元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年第1期509-515,共7页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比较晚,现在有据可查的是1949年10月出版的《人民文学》创刊号,茅盾先生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作为《...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比较晚,现在有据可查的是1949年10月出版的《人民文学》创刊号,茅盾先生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学形式相结合'作为《人民文学》的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来。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当时显然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直到1955年1月,玛拉沁夫致中宣部领导的信中,仍然将'少数民族文学'和'兄弟民族文学'两个概念交替混用,这至少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当时都还是模糊不清的,概念没有真正确立,自然也就不可能被广泛接受和运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老舍和茅盾的报告中反复提及并时有论述,这一概念逐渐清晰,并最终得以确立。不管'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何时提出,自从有民族存在就有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活动在进行,哪怕是个体'自在'的创作。远的不说,从1921年到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 文学 少数民族 作家 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