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348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九世纪初俄国文坛的新旧文体之争
1
作者 刘文飞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38,共21页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文坛爆发了一场新旧文体之争,以希什科夫为首的传统派坚持文学和语言的民族立场,以斯拉夫传统抗衡所谓的“法国崇拜”,以卡拉姆津为首的革新派则主张让文学和语言接近日常生活和欧洲现代文学潮流。这场争论既是文学语...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文坛爆发了一场新旧文体之争,以希什科夫为首的传统派坚持文学和语言的民族立场,以斯拉夫传统抗衡所谓的“法国崇拜”,以卡拉姆津为首的革新派则主张让文学和语言接近日常生活和欧洲现代文学潮流。这场争论既是文学语言和文学风格之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之争,吸引了当时俄国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加入。这场争论标志着俄国作家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由此成熟并开始腾飞,而关于这场争论的学术史讨论自身也构成了一种能折射俄国思想史和社会史变迁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新旧文体之争 卡拉姆津 希什科夫
原文传递
地理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奥尔森《马克西姆斯诗篇》中的“海洋和城邦”
2
作者 王卓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203,共18页
《马克西姆斯诗篇》堪称奥尔森的诗学独立宣言,不仅关涉“他的-故事”,还包含诗人构筑的共同体:宏大的美国故事、宇宙“故事”和个人生活的巧妙融合,是其自我和宏大宇宙之间的相互投射。这种投射主要在海洋和城邦这两个既对立又交融的... 《马克西姆斯诗篇》堪称奥尔森的诗学独立宣言,不仅关涉“他的-故事”,还包含诗人构筑的共同体:宏大的美国故事、宇宙“故事”和个人生活的巧妙融合,是其自我和宏大宇宙之间的相互投射。这种投射主要在海洋和城邦这两个既对立又交融的地理意象中呈现出来,奥尔森通过这两个空间意象表达了投射诗“对现实态度的宣言”,并由此阐释了人们栖身于世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诗学 《马克西姆斯诗篇》 海洋 城邦 共同体建构
原文传递
火山灰烬、考古发掘与文学想象:《庞贝末日》的历史虚构法
3
作者 陈礼珍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60,共26页
在司各特的“威弗莱”系列小说之后,布尔沃-利顿的《庞贝末日》是英国历史小说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响应了当时的英国殖民扩张态势和欧洲怀古思潮。小说借助文学手法对历史事实亦步亦趋,以文学形式对罗马帝国历史进行了想象和文本重构,并... 在司各特的“威弗莱”系列小说之后,布尔沃-利顿的《庞贝末日》是英国历史小说的又一个高光时刻,响应了当时的英国殖民扩张态势和欧洲怀古思潮。小说借助文学手法对历史事实亦步亦趋,以文学形式对罗马帝国历史进行了想象和文本重构,并结合地质学、颅相学、史学和考古发掘现场展开构思设计,在文学虚构想象和历史实物遗存之间形成致密的文本,标识出了历史小说在十九世纪转型发展的运行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贝末日》 历史小说 考古 历史虚构 布尔沃-利顿
原文传递
“戏剧全球化”进程中的地方性/去地方性——以莫里斯·班德曼喜剧团1910年初的上海演出季为案例
4
作者 孙柏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3,共19页
现代戏剧全球传播的过程不仅带有文化帝国主义的面相,而且提示了新老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文化霸权争夺,其中的民族-国家与族裔认同纠葛呈现出醒目的“地方性”色彩。班德曼喜剧团1910年初的上海演出季为探究这种“地方性/去地方性”的悖... 现代戏剧全球传播的过程不仅带有文化帝国主义的面相,而且提示了新老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文化霸权争夺,其中的民族-国家与族裔认同纠葛呈现出醒目的“地方性”色彩。班德曼喜剧团1910年初的上海演出季为探究这种“地方性/去地方性”的悖论提供了绝佳案例,其演出剧目《一个英国人的家》和《威尼斯商人》引发的舆论风波显影了发生在上海公共租界“混合的观众”中的文化争端与协商,英国与德国的沙文主义竞争、大都市社群中的犹太人的族裔敏感以及不列颠帝国事业和“小英格兰主义”之间的龃龉,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德曼喜剧团 戏剧全球化 地方性/去地方性 帝国主义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编后记
5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40,共2页
本期大部分论文,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相近主题——或可名之为“区域史(或全球史)中的文学关系研究”。不过,区域化和全球化并非始于“铁幕”瓦解之后。由于一种思维惯性,我们容易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的主权国家边界来想象历史... 本期大部分论文,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相近主题——或可名之为“区域史(或全球史)中的文学关系研究”。不过,区域化和全球化并非始于“铁幕”瓦解之后。由于一种思维惯性,我们容易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的主权国家边界来想象历史的空间(这一想象在文学史写作上的体现,是“国别文学史”写作的兴起,每一个作家都被按照最新的“国籍”归属进行分门别类),但这并不适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更为漫长的“区域史”和“全球史”的景观,从东西交通开通之前就已形成的“区域”,到东西交通畅通之后形成的“全球”,一国的文学总是处在与“区域”内部和“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文学的多边互动之中,甚至后来的所谓“外国文学”那时也一度被当成“本国文学”的一个部分,如中国文学之于东亚各国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之于欧洲各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文学史写作 编后记 文学关系研究 多边互动 主权国家 全球史 区域史
原文传递
《男人的三重危险》中的苏格兰边区超自然书写与启蒙时代科学文化
6
作者 周楚汉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14,共25页
在《男人的三重危险》中,詹姆斯·霍格分别融汇了苏格兰哥特与魔术幻灯、巫术审判与便携式化学箱、口述传统与地质旅行等元素,展开了苏格兰边区超自然传统与启蒙时代科学文化的交叠写作实验,以隐喻超自然与科学和谐交互的理想图景... 在《男人的三重危险》中,詹姆斯·霍格分别融汇了苏格兰哥特与魔术幻灯、巫术审判与便携式化学箱、口述传统与地质旅行等元素,展开了苏格兰边区超自然传统与启蒙时代科学文化的交叠写作实验,以隐喻超自然与科学和谐交互的理想图景。这部长篇小说丰富了苏格兰启蒙时代的边区书写与科学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人的三重危险》 超自然 科学 苏格兰边区 启蒙运动
原文传递
“可怜的鲁滨·克鲁索”:《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语言伦理与情感哀悼
7
作者 宋爽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34,共20页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鹦鹉波儿是鲁滨孙离开荒岛时唯一带走的动物,但笛福并没有详细说明它的品种。对于鹦鹉品种的推断有助于理解十八世纪英国海外殖民对社会风尚、社会发展与性别伦理的重要影响。尽管波儿只能模仿人类语言,但其“喙...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鹦鹉波儿是鲁滨孙离开荒岛时唯一带走的动物,但笛福并没有详细说明它的品种。对于鹦鹉品种的推断有助于理解十八世纪英国海外殖民对社会风尚、社会发展与性别伦理的重要影响。尽管波儿只能模仿人类语言,但其“喙”作为动物的象征,传达出超越人类主体所能把握的伦理召唤,打破了人类语言与动物声音之间的既定界限。这种语言界限的消解恰恰为后续的情感交流创造了可能性,在鲁滨孙、星期五与波儿三者的复杂权力结构中展现为一种“哀悼”,它不仅揭示了人类主权的脆弱性,也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沟通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波儿 社会风尚 语言伦理 情感哀悼 殖民话语
原文传递
“河对岸”的情感结构:近现代日本作家对上海都市空间的体验、认知和书写
8
作者 董鑫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1,共18页
二十世纪前期,上海的日本侨民以聚居地边缘的苏州河为地理文化边界,逐渐形成了以“河对岸”为界标的空间认知。在几批来沪作家笔下,这种空间认知逐步内化于日本文学的上海书写之中。战前作家的冒险体验书写是对日侨秩序想象的文学转述,... 二十世纪前期,上海的日本侨民以聚居地边缘的苏州河为地理文化边界,逐渐形成了以“河对岸”为界标的空间认知。在几批来沪作家笔下,这种空间认知逐步内化于日本文学的上海书写之中。战前作家的冒险体验书写是对日侨秩序想象的文学转述,在与上海现实相悖的秩序想象中建构起归属感;战时作家的宏大叙事是对日侨地方性经验的话语收编,服务于官方主导的文化征服叙事;战后作家的创伤书写是对日侨空间记忆的融合表达,揭示了战时日本的权力机制。这些文学表象共同反映了近代以来日本人上海体验背后的复杂情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对岸 情感结构 日本文学 上海书写
原文传递
“在我们的新世界开辟一条新路”:麦尔维尔《白外套》中的英国想象
9
作者 冯立红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5,共25页
麦尔维尔对英国的“痴迷”贯穿了其整个创作生涯。本文以《白外套》为主要文本,通过考察麦尔维尔及其作品与英国的互动,探析他在英美纠葛冲突问题上的立场。麦尔维尔不仅在小说中预言美国将在英美政治势力争夺中赶超英国,而且以英国为... 麦尔维尔对英国的“痴迷”贯穿了其整个创作生涯。本文以《白外套》为主要文本,通过考察麦尔维尔及其作品与英国的互动,探析他在英美纠葛冲突问题上的立场。麦尔维尔不仅在小说中预言美国将在英美政治势力争夺中赶超英国,而且以英国为参照点和对立物来想象、构建和修正美国文化身份,敦促美国重视本土作家,发展与其政治地位相匹配的民族文学。由是观之,《白外套》中的英国想象体现了麦尔维尔跨国视野中的美国民族主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麦尔维尔 《白外套》 英国 美国民族身份
原文传递
“去中国化”:文天祥《正气歌》在日本汉文学中的拟作与变异
10
作者 李点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66,共25页
自十五世纪以来,文天祥《正气歌》通过全集、选集、刻帖等形式在日本流传,幕末日本因而出现“正气歌热”,集中体现为对《正气歌》的拟作。十九世纪的日本文人在狱中借拟作寄托救亡强国的政治主张;二十世纪的拟作者们则偷换了“正气”的... 自十五世纪以来,文天祥《正气歌》通过全集、选集、刻帖等形式在日本流传,幕末日本因而出现“正气歌热”,集中体现为对《正气歌》的拟作。十九世纪的日本文人在狱中借拟作寄托救亡强国的政治主张;二十世纪的拟作者们则偷换了“正气”的概念,逐步与军国主义合流。近百年间,这些拟作在文体特征与思想内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原因可追溯至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中心论”与“国体”优越性观念的逐步高涨,其背后隐伏着一条“去中国化”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正气歌》 日本汉文学 拟作
原文传递
《亨利六世》的海盗展演与“王国之舟”想象考释
11
作者 和平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89,共23页
在呈现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英格兰支离破碎的政治生态图景的同时,《亨利六世》试图通过海盗展演及大航海想象,将王国权力攫取上升为帝国雏形期的国家掠夺行为。该剧不仅描摹出英格兰“王国之舟”内乱频出的困境,还触及英西海战后英格兰面... 在呈现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英格兰支离破碎的政治生态图景的同时,《亨利六世》试图通过海盗展演及大航海想象,将王国权力攫取上升为帝国雏形期的国家掠夺行为。该剧不仅描摹出英格兰“王国之舟”内乱频出的困境,还触及英西海战后英格兰面对的西班牙入侵焦虑、新大陆殖民阻碍、自我身份重塑等时代议题,从而呈现了国内海盗有罪、国际掠夺有理的双重价值标准以及盗亦有道的悖论性海匪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六世》 海盗 王国之舟 权力想象
原文传递
哀悼未完成:论詹姆斯·乔伊斯作品中帕内尔书写的意涵
12
作者 杜玲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7,共14页
“被哀悼的帕内尔”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爱尔兰历史文化书写中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性死亡作为广为接受的哀悼表述,承载着爱尔兰人的情感寄托和价值构想。但乔伊斯拒绝将帕内尔视作稳定、抽象的意符,他一方面通过戏仿众声喧哗的“哀悼热”,揭... “被哀悼的帕内尔”是十九世纪末以来爱尔兰历史文化书写中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性死亡作为广为接受的哀悼表述,承载着爱尔兰人的情感寄托和价值构想。但乔伊斯拒绝将帕内尔视作稳定、抽象的意符,他一方面通过戏仿众声喧哗的“哀悼热”,揭示出男子气概神话束缚下公众哀悼的本质主义以及个人哀悼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征,提醒其中顽固危险的排他暴力,另一方面将自己投入到重复失败的哀悼游戏之中,以持续性的文本语境书写帕内尔,肯定其无法接近、超出判断的幽灵性。不可能完成的帕内尔哀悼承认自我的有限和他者的可能,体现出乔伊斯动态开放的、多元他异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帕内尔 哀悼 爱尔兰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评论》注释体例(修订版)
13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为方便作者写作和读者查阅,本刊论文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体例及示例如下:1)专著、个人文集: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文页码汉语参考文献: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关键词 引文页码 注释体例 论文注释 个人文集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评论》 修订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评论》注释体例(修订版)
14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237,共4页
为方便作者写作和读者查阅,本刊论文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体例及示例如下:1)专著、个人文集: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引文页码汉语参考文献: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英语参考文献:Raymond Wil... 为方便作者写作和读者查阅,本刊论文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体例及示例如下:1)专著、个人文集: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引文页码汉语参考文献: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英语参考文献:Raymond Williams,The Sociology of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p.19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文页码 注释体例 论文注释 Chicago 参考文献 个人文集 《外国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地缘意识、文明互鉴与新主体——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双年会暨“外国文学研究与‘大变局’”学术研讨会综述
15
作者 张锦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29,共5页
2023年10月27至29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双年会暨“外国文学研究与‘大变局’”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
关键词 外国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大变局 文明互鉴 北京大学 文学院
原文传递
《同情者》中的冷战史观与跨太平洋的战争书写
16
作者 张磊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54,共23页
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以主人公的跨太平洋命运轨迹为主线,将越战置于冷战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其中蕴含的跨太平洋战争书写将越战和越战记忆重构为美帝国扩张图景与全球文化霸权的组成部分。这部族裔小说将战争与帝国... 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小说《同情者》以主人公的跨太平洋命运轨迹为主线,将越战置于冷战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其中蕴含的跨太平洋战争书写将越战和越战记忆重构为美帝国扩张图景与全球文化霸权的组成部分。这部族裔小说将战争与帝国而非移民融合视为美国族裔形成的根源。通过拆解承载着越战记忆的好莱坞电影工业,阮清越批判性地反思了少数族裔同美国文化工业及其全球霸权的暖味关系,揭示了支撑美国对外战争与文化霸权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战 冷战 阮清越 跨太平洋 战争记忆 《同情者》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文献学:从潜在书目的网状关系再探文学交流关系研究——以日本五山文学为例
17
作者 张哲俊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51,共20页
根据诗人的阅读书目来校注文集,研究文学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基本方法,而诗人交游圈中其他人物的别集则具有潜在书目的性质,包含着丰富的交流信息,潜在书目和阅读书目中同样存在着多点多线的网状关系。本文以日本五山诗僧瑞溪... 根据诗人的阅读书目来校注文集,研究文学交流关系,是比较文学文献学的基本方法,而诗人交游圈中其他人物的别集则具有潜在书目的性质,包含着丰富的交流信息,潜在书目和阅读书目中同样存在着多点多线的网状关系。本文以日本五山诗僧瑞溪周凤诗集《卧云藁》中的部分语词为例,探讨潜在书目与网状交流关系的研究方法。对《卧云藁》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状关系才是文学交流关系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溪周凤 《卧云藁》 潜在书目 交游圈 网状关系
原文传递
历史的神话与神话的历史: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
18
作者 孙胜忠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71,共20页
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这部现代西部小说虽被视为“二十世纪流行西部神话的基础文本”,但作家本人却辩称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从“神话历史”概念出发,本文将小说置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边疆消失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向工业... 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这部现代西部小说虽被视为“二十世纪流行西部神话的基础文本”,但作家本人却辩称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从“神话历史”概念出发,本文将小说置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边疆消失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向工业经济加速转型这两个语境,考察《弗吉尼亚人》蕴含的神话性和历史性。这部牛仔神话既回应了美国大众对业已消逝的边疆的怀旧之情,又是一部贴近时代的历史小说。呼应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弗吉尼亚人》反思“平等”这一民主观念,探讨美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威斯特的写作既迎合了美国大众心理,又回应了社会关切,可谓戴着沉重历史镣铐的牛仔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威斯特 《弗吉尼亚人》 牛仔神话 历史小说 神话历史
原文传递
“历史把斯拉夫各民族引上了不同的道路”: 论佩平的斯拉夫文学史书写
19
作者 刘亚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73,共22页
在十九世纪泛斯拉夫主义者提出各种斯拉夫民族联合方案的背景下,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斯拉夫学家佩平在其两卷本《斯拉夫文学史》中以斯拉夫各国文学的民族共性和特性作为基本考察点,找寻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以表明自己对斯拉夫联盟的... 在十九世纪泛斯拉夫主义者提出各种斯拉夫民族联合方案的背景下,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斯拉夫学家佩平在其两卷本《斯拉夫文学史》中以斯拉夫各国文学的民族共性和特性作为基本考察点,找寻各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以表明自己对斯拉夫联盟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平 《斯拉夫文学史》 《斯拉夫文学简史》 泛斯拉夫主义 民族性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时期太平书局及《风雨谈》杂志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考——以中岛敦作品的译介为线索
20
作者 郭勇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6-235,共20页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太平书局与《风雨谈》杂志在日本军部支持下,通过翻译出版日本文学作品服务于日本的文化殖民。太平书局的主导者柳雨生等人与汪伪政府及日本文化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山月记... 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太平书局与《风雨谈》杂志在日本军部支持下,通过翻译出版日本文学作品服务于日本的文化殖民。太平书局的主导者柳雨生等人与汪伪政府及日本文化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山月记》与《李陵》被译介出版。这些作品本身隐含着对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抵抗,但太平书局与《风雨谈》的译介活动和相关话语遮蔽了中岛作品的批判性,将小说对历史人物的改写转化为变节文人的自我辩护,而作品的汉文格调也契合于日本对抗英美文化的“国策”。透过这些为意识形态所利用的文学翻译行为,可以窥见沦陷区文坛生态的一个重要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雨谈》 太平书局 柳雨生 日本文学翻译 中岛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