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98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搜代表民意?大众媒体对热点算法的合法性话语建构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茜 孟志杰 张璐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15,共21页
以往,大众媒体主要通过民意调查来量化民意;如今,微博热搜日益被视为民意的风向标。本文应用民意基础设施模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内容分析法,考察热搜定义和测量民意的方式,以及大众媒体如何看待和阐释热搜。研究发现,随着2018年上... 以往,大众媒体主要通过民意调查来量化民意;如今,微博热搜日益被视为民意的风向标。本文应用民意基础设施模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和内容分析法,考察热搜定义和测量民意的方式,以及大众媒体如何看待和阐释热搜。研究发现,随着2018年上榜规则的调整,热搜糅合了“个体的搜索痕迹聚合”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前者是个体的、私下的、平等的,后者是关系的、公开的、分层级的,标志着“一人一票”逻辑向“优先考虑明智舆论”的转变。媒体将热搜描绘为民意的代名词,常使用“冲上热搜”“热搜第一”作为评估公众反应的基准,进而合法化了热点算法的知识逻辑。该发现有助于修正“党媒对算法持批判态度”的结论,未来研究可纳入更多“人与算法相遇”的具体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调查 计算公众 度量社会 新闻选材 算法文化
原文传递
整合威胁研究:学术脉络、理论意涵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9,共20页
偏见于人与生俱来亦无处不在,是跨文化研究的经典议题。但传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范式取径单一,缺乏统合性的理论视角和模型指标。整合威胁理论沿袭了社会认同论、现实群体冲突论与象征种族主义对偏见的系统性探索,将对威胁的关注... 偏见于人与生俱来亦无处不在,是跨文化研究的经典议题。但传统的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范式取径单一,缺乏统合性的理论视角和模型指标。整合威胁理论沿袭了社会认同论、现实群体冲突论与象征种族主义对偏见的系统性探索,将对威胁的关注提升至偏见研究的中心地位,搭建起从多元前因到偏见后果的流程链路。研究以此出发,挖掘整合威胁研究的学术脉络、廓清理论体系,尝试在文化差异、群际关系、多元文明与边缘群体等维度将该理论应用于跨文化传播中来,以解构、重构核心议题,从而为穿越地方性文化场景探索文化偏见之源、理解多文明政治与跨文化交往的现实逻辑提供可扩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见 感知威胁 整合威胁论 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重建坐标再出发: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斌 田自豪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102,共17页
新闻学在前互联网时代积累起来的认知前提、经验基础、知识体系、理论逻辑等都正在经历重大挑战,集中体现为新闻学的范式危机。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面向实践提问,然后从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化的、稳定的概念体系,以此完成知识... 新闻学在前互联网时代积累起来的认知前提、经验基础、知识体系、理论逻辑等都正在经历重大挑战,集中体现为新闻学的范式危机。新闻学范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面向实践提问,然后从问题中抽象出理论化的、稳定的概念体系,以此完成知识的扩充,再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更新来保障知识扩充的效率和效果,最后通过价值层面的检验来确保知识的反思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项系统性学术工程,新闻学创新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在范式意义上重新开掘和书写新闻理论史,对互联网时代新的新闻现象的“概念化”和“问题化”,推进从微观问题分析到宏观体系构建的光谱式序列化探究,提升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自觉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在多重研究路径中寻求与建立共识。新闻学范式创新的目标不仅是提出一个或多个具有范式意义的理论体系,而是搭建起扎根于中国新闻实践和中国学术传统的理论旨趣上有共识、方法路径可通约、具体观点能互鉴的新闻学学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范式 互联网 本体论
原文传递
作为财产的隐私:数字化社会中隐私商品化的双向机制与风险审视 被引量:4
4
作者 顾理平 王芊蕴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94,共19页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 作为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附着于个人肉身的隐私信息具备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产品”的商品属性,并以合法劳动成果的形式流通于双边交易市场。数字化社会中的隐私交易存在着集合挖掘与共享增殖的被动商品化形式与隐私披露的自我商品化形式,由此形成了双向商品化的交易机制。其中,用户数据隐私的权属争议与隐私披露行为中成本与收益的失衡成为隐私双向商品化的突出矛盾,导致隐私交易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焦虑症与群体性风险。隐私象征着人之为人的一种社会标识,只有融入隐私关切与数据合意的商品化机制,才能捍卫个人隐私以免陷入无私可隐的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社会 隐私 商品化 数字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从硬件到平台:乡村治理的平台化如何发生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海明 郭珂静 蒋可心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50,共23页
从广播、电视到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带来乡村社会互动与治理的转变。随着数字平台逐渐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乡村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更体现出国家对基层社会调控逻辑的转变。本文以智能摄像头及其背后的治理平台... 从广播、电视到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带来乡村社会互动与治理的转变。随着数字平台逐渐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乡村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更体现出国家对基层社会调控逻辑的转变。本文以智能摄像头及其背后的治理平台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应用程序走读,辅以相关新闻报道和政策文件的分析,管窥当下数字平台所带来的乡村治理实践。研究发现,智能摄像头在国家政策、经济活动、传统社会关系与现代技术的互动中进入乡村并逐渐日常化;在与乡村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智能摄像头功能的“去中心化”与数据的“再中心化”既为村民家庭生活的自我管理提供可能,又使其服务于政府的治理;而智能摄像头不只是狭义的物质硬件,其背后是一个由国家和通讯运营商合作开发运营的物联网平台。因此,安装智能摄像头以后,进入乡村的不仅是一个硬件设备,还是一个物联网平台,该平台能够将村民、资本以及政府相连接,从而带来家庭活动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摄像头 乡村治理 平台化 物联网 智能家居
原文传递
论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保军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共16页
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交叉新闻学四大分支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其中,历史新闻学是根源,应用新闻学是基础,理论新闻学是灵魂,交叉新闻学是延伸。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标识概念是... 当代中国新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由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理论新闻学和交叉新闻学四大分支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学科结构,其中,历史新闻学是根源,应用新闻学是基础,理论新闻学是灵魂,交叉新闻学是延伸。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标识概念是由四大分支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构成的。本文主要从理论新闻学三大分支--新闻本体论、新闻业态论、新闻关系论--出发,初步分析了当代中国新闻学标识概念的基本构成情况。论文提出,在新闻本体(新闻本身)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正面事实”“正面新闻”“整体真实”等;在新闻业态论视野中,标识概念主要有“党媒”“耳目喉舌”“党性”“人民性”“马新观”“新闻舆论”“正面宣传(报道)”“正确舆论”“舆论引导”“全媒体”“媒体融合”等;在新闻关系论视野中,当代中国新闻关系的典型表现模式是“偏向型”模式--宣传偏向、政治偏向与社会偏向,标识概念主要有“人民中心”“新闻手段”等。尽管每一板块拥有各自的标识概念,但由于新闻理论本身是体系化的存在,因而三大板块的标识概念本质上也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新闻理论的标识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理论 标识概念 基本构成 主要关系
原文传递
“扩红”运动的图像话语生产与流动——以《红色中华》为中心 被引量:3
7
作者 汪金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56,共21页
“扩红”运动是中央苏区各地方政府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的一项大型社会运动。《红色中华》作为当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利用图像对“扩红”进行了有效的视觉传播与历史书写。《红色中华》图像对“扩红”话语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境接合... “扩红”运动是中央苏区各地方政府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的一项大型社会运动。《红色中华》作为当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利用图像对“扩红”进行了有效的视觉传播与历史书写。《红色中华》图像对“扩红”话语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境接合、符号表征以及文本互文。《红色中华》图像激活了当时中国紧迫的社会情境,通过描述社会现实、与参军竞赛相连接等方式,与“扩红”运动进行接合,共同搭建了“扩红”话语出场的合理性。《红色中华》图像通过对女性、青少年、旗帜等意象进行征用和再造,并与场景、动作以及道具等符号一起,共同组成了“扩红”话语的符号系统,并为话语释义提供了情感框架。最后,图像与语言通过隐喻等释义原则共同完成了话语的语义生产,并且通过图像的跨媒介互文,完成了话语的生产与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红”运动 中央苏区 图像修辞 视觉话语
原文传递
从隐私计算到转换意愿:基于“风险—效用”的交互效应和隐私关注的中介效应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曾润喜 朱星橦 黄若怡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96,共20页
平台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会影响用户的平台转换意愿,但心理过程机制尚待明确,用户对于隐私“风险-效用”的权衡是否会改变或抵消转换意愿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具有移动购物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PROCESS模型分析隐私风险感知... 平台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会影响用户的平台转换意愿,但心理过程机制尚待明确,用户对于隐私“风险-效用”的权衡是否会改变或抵消转换意愿也值得关注。本文对具有移动购物APP使用经验的用户进行数据收集,使用PROCESS模型分析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及其交互项对隐私关注和转换意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显著正向影响转换意愿;两者交互项影响转换意愿和隐私关注;隐私关注在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对转换意愿的作用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明确了“隐私计算-隐私关注-转换意愿”的心理过程机制,证实了隐私风险感知和隐私效用感知的交互项对转换意愿存在挤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风险 隐私效用 隐私披露 网络购物 媒介伦理
原文传递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本概念“Kommunikation”“Verkehr”的翻译与马克思的传播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力丹 闫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1,共26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大量使用了Kommunikation(传播)、Verkehr(交往)等概念进行论证。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交通运输,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消息传递、电报往来、人际传播和关系建构等等。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依据,将其中这两个词以及相关的Transport(运输)一词的原词、派生词、复合词共计1213处,对照约1200万字的现有《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中译文,制作各种比照表格和写出分析文字约50万字。确认相当多的Kommunikation、Verkehr被译为“交通”“交通运输”,而当代汉语“交通”主要指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无形中造成马克思丰富的传播观被遮蔽。本文对这种情况从五个角度切入做了全面梳理,努力回归马克思论证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KOMMUNIKATION Verkehr 交往 传播 交通
原文传递
文化学研究的范式建构:跨学科语境的多维视角——对安斯加·纽宁教授的访谈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璟薇 景嘉伊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不同于英美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当代文化、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议题的特点,德国文化学研究以语言学为根基,既关照历史也立足于当下,融合了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对相关文化现象进行多... 不同于英美文化研究主要关注当代文化、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议题的特点,德国文化学研究以语言学为根基,既关照历史也立足于当下,融合了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对相关文化现象进行多元异质化分析,试图建立一个跨学科合作和对话机制,并以文化作为中介来建构一种新的“问题解决型”学科范式。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文化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在学科反思、重构和重塑的同时,也关注难民、危机和气候等全球性问题,在国际化、多元化研究视野和跨国研究方法中寻找学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 媒介 文化研究 冲突 福柯
原文传递
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基于社交平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丽丽 姜红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76,共23页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数字囤积的概念,结合深度访谈,探察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所关联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囤积的数字内容指向“有用”的自我优化实践和“有趣”的数字体验实践,前者源于个体应对社交空...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数字囤积的概念,结合深度访谈,探察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所关联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在社交平台中囤积的数字内容指向“有用”的自我优化实践和“有趣”的数字体验实践,前者源于个体应对社交空间及现实生活的双重绩效内卷的焦虑,后者则指向个体获取积极情感能量的需要。我们认为当下青年群体普遍性的数字囤积行为是一种形式上遵从、行动上怠惰的消极绩效主义实践,其心理驱动是自我剥削与他者剥削的叠加效应,也可以看成是功绩主义精神政治阴影下一种摇摆的“进取式躺平”实践,反映出青年群体情感与行为中的内在矛盾。此外,需要警醒数字囤积现象背后的“悬浮”心态,数字囤积有可能会放大数字实践与现实脱轨的风险。消极绩效主义的数字囤积实践如何应对并粉饰当下社会中的结构主义困境,是我们在这个研究个案之外需要持续深思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囤积 消极绩效主义 情感流通 悬浮 进取式躺平
原文传递
“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的学理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天策 伍晨阳 +1 位作者 周润哲 聂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90,共21页
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研究也持续升温,但一些基础性的学理问题亟待澄清。本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的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进行学理分析。... 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研究也持续升温,但一些基础性的学理问题亟待澄清。本文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暴力治理研究中的规范判断与理论依据进行学理分析。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对样本案例中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与司法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对案例中行为究竟是何种违法行为的认定,大多不符合规范判断的标准;将样本案例定性为网络暴力的理论依据大多似是而非,理论误用比比皆是。结果,论者对网络暴力案例中行为的定性呈现出扩大化、模糊化、片面化的倾向,不仅不能为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持,反而可能误导对网络暴力治理的政策导向与司法实践,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治理研究 规范判断 理论依据 学理分析
原文传递
世界的“铭文”:对基特勒“Aufschrei-besystem”的概念解析及其媒介理论再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海江 徐皞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91,共21页
值此基特勒所著Aufschreibesysteme 1800/1900即将出版40周年之际,本文返回该著,对其核心术语,也是贯穿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基础性概念——“Aufschreibesystem”进行解析。论文分析了英美学界将“Aufschreibesystem”译介为“话语网络”... 值此基特勒所著Aufschreibesysteme 1800/1900即将出版40周年之际,本文返回该著,对其核心术语,也是贯穿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基础性概念——“Aufschreibesystem”进行解析。论文分析了英美学界将“Aufschreibesystem”译介为“话语网络”的原因,从词源学上考证其真正含义为——“铭文系统”。本文梳理了该概念与香农—韦弗的信息论、福柯的“外部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德里达的文字学等渊源和关系,着重揭示出“铭文系统”包含的“铭刻”“转换”“表面”等具体意涵,并通过比较福柯、拉康和德里达的相关思想,勾勒出其“铭文”的世界图景。这不仅打开了基特勒媒介理论中长期被忽视和遮蔽的诸多面向,揭示其构建媒介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也为解析历史和当下留下了独特而重要的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系统 基特勒 媒介理论 媒介物质性
原文传递
社会阶层关系下网络新词的修辞变迁与概念“出圈”(2010-2021)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华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131,共22页
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的10年间,汉语新词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这些新词发端于网络,并快速地从网络回归线下公共生活。与任何历史时期的“新词繁荣”类似,这些新词大规模地参与了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网络新词在进入日常社交空间的同时... 自2010年社交媒体兴起的10年间,汉语新词出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这些新词发端于网络,并快速地从网络回归线下公共生活。与任何历史时期的“新词繁荣”类似,这些新词大规模地参与了社会建构和文化阐释。网络新词在进入日常社交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社会已有的阶层刻板印象,其阶层指涉并不仅意味着客观的阶层定位,而且在“阶层自我定位”中不断感染网民情绪,当情绪达到一定阈值之后,形成社会共识。在此之下,针对新词意义的全民论辩已经出现,社会群体以此获得共同体认同,从而建构抗争主体,但这种抗争意识是在承认“我弱”的背景下完成的,民间将其演绎为退出机制。“退出”作为消极情绪策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动员能力,通过无需“讲理”的方式获得共情,实现概念“出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网络新词 修辞 知识圈层
原文传递
患难之交还是天伦之乐?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15
作者 刘婵君 李爽 +1 位作者 林泳淇 刘焕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49,共24页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老龄化浪潮中最严峻挑战之一。互联网时代,破解城市空巢老人身体“空巢”与心理“空心”的双重困境,除呼吁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共同关爱,更离不开社交媒体辅助支持。研究聚焦城市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老龄化浪潮中最严峻挑战之一。互联网时代,破解城市空巢老人身体“空巢”与心理“空心”的双重困境,除呼吁家庭、朋友与社会的共同关爱,更离不开社交媒体辅助支持。研究聚焦城市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定在线社交活动,勾勒出城市空巢老人微信社群参与经由不同来源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孤独感的路径,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作用差异的深层动因。研究发现,朋友支持在城市空巢老人的微信社群参与度和孤独感之间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则呈现出疲软态势。这是微信社群属性、物理空间区隔、舆论导向、个体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逻辑耦合,但是,单一来源社会支持难掩空巢老人情感支持薄弱、社会保障缺位的现实隐忧,未来应搭建线上线下有效联动的社会支持体系,推动社会支持从单一失衡到多元均衡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社群参与 家庭支持 朋友支持 孤独感
原文传递
透视日常生活经验的权力网络: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的融通及实现进路
16
作者 姚建华 王洁 周孟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4-98,共25页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围绕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社会引发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这一趋势虽促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转向和代际传承,但却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工作流程和文化实践...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们围绕数字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社会引发的各种新现象与新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探索,这一趋势虽促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转向和代际传承,但却遮蔽了“人”作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工作流程和文化实践,使得“人”与“技术”一同陷入计算世界的窠臼中。本文在考察和梳理建制民族志的创建背景、理论发展、基本观点和研究步骤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建制民族志在研究传统、旨趣、对象和目标方面的共通之处。一方面,这些共同点为二者的融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融合二者的研究取径可重新建立微观个体、中观组织与宏观权力之间的多元联系,以及社会结构与“行动中意义”之间的动态关联。另一方面,探索实现二者融通的主要进路,特别是围绕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平台劳动、数字游民和乡村传播等社会议题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这些融通及实现进路为我们超越理论与方法的简单接合提供了新的可能,并孕育出一系列崭新的、开放的学术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政治经济学 建制民族志 常人社会学 方法论 数字游民
原文传递
从赵占魁到焦裕禄:穆青典型人物发现及其报道的“暗靶”逻辑
17
作者 方提 尹韵公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3,共12页
本文以延安社会生态为背景,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业化历程,以及由此产生赵占魁及其“赵运”的现实土壤,并阐释了延安罢工事件错误诉求的症结,进而深刻揭示了穆青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暗靶”逻辑及其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 本文以延安社会生态为背景,详细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业化历程,以及由此产生赵占魁及其“赵运”的现实土壤,并阐释了延安罢工事件错误诉求的症结,进而深刻揭示了穆青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暗靶”逻辑及其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基础。这一独特而创新的观点,对我们提升典型人物发现与报道的规律性认识,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更有所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占魁 延安时期 唯物辩证法
原文传递
从“社会人儿”到“精神小伙”:网络主播、江湖表演与男性气质
18
作者 吕鹏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53,共21页
作为“社会工厂”实施空间的短视频/直播,在数字传播的特定情景中复制并生产了社会生活中特定的男性气质,并将其符号化和表征化,以服务于营利的目的,由此这一特定的男性气质便由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视频化的文化生产。本文通过数... 作为“社会工厂”实施空间的短视频/直播,在数字传播的特定情景中复制并生产了社会生活中特定的男性气质,并将其符号化和表征化,以服务于营利的目的,由此这一特定的男性气质便由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视频化的文化生产。本文通过数字民族志对快手中的男主播及其文化生产进行研究,探讨历时性的男性气质话语从“社会人儿”到“精神小伙”转变过程中,底层生活、江湖文化的表演以及国家与平台治理之间的勾连及张力。通过分析男性气质的复制和生产与虚拟世界的短视频/直播及消费传播之间的关系,以期窥探和揭示底层男性及男性气质实践与文化再生产的一隅,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字裂变中的当代中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主播 男性气质 江湖 表演 短视频/直播 底层
原文传递
非实存的媒介唯物主义:重新审思基特勒意义上的媒介物质性
19
作者 郭小安 宋继文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92,共22页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非实存的唯物主义。从话语网络1800到1900的断裂,也即从语音的物质性到铭写的物质性的转向中,基特勒所关注的媒介,始终存在于非实存的意指机制,并建构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物质性的...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的媒介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非实存的唯物主义。从话语网络1800到1900的断裂,也即从语音的物质性到铭写的物质性的转向中,基特勒所关注的媒介,始终存在于非实存的意指机制,并建构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的物质性的理解。在话语网络1800,语音的“最小所指”与意义、主体直接关联,意指无需媒介居中“调解”,媒介此时尚未存在;而话语网络1900的断裂,先验所指被技术媒介、反形而上学以及心理物理学实验否定,意指必须经过作为能指的媒介,并在能指的滑动中成为无意义的能指游戏。而媒介在物质性的断裂中出现,又重复显现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经验性领域,其中便包括有形的、固实的媒介物。基特勒所谓媒介物质性,并非媒介的物质性,而是语言的物质性断裂产生了媒介及媒介物。当我们追溯基特勒意义上媒介物质性的本真意涵,厘清物与物质性、媒介物与媒介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便会发现,在基特勒那里,媒介物质性是某种非实存的语言结构、符号形式或意指机制的物质性。正是基于非实存的媒介唯物主义观,能真正丰富我们对物质性的想象,从物质性角度理解当下的媒介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特勒 非实存 媒介物质性 话语网络 (后)结构主义
原文传递
中介化的距离:农民工与主流群体的亲近性与差异性建构
20
作者 刘国强 周彩云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70,共21页
本文以陈直事件的媒体文本为分析对象,考察传媒如何中介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揭示其中的叙事、话语策略及其影响。研究发现,最初发布的非虚构写作以及后续大多数评论文本在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创造了一种建立在“追求意义”之... 本文以陈直事件的媒体文本为分析对象,考察传媒如何中介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的距离,揭示其中的叙事、话语策略及其影响。研究发现,最初发布的非虚构写作以及后续大多数评论文本在农民工与主流群体之间创造了一种建立在“追求意义”之普遍人性基础上的亲近性设定,它将阶层差异收编为平等主义视阈下的身份差异,掩盖了不平等的物质面向。在亲近性设定之外,少数文本通过重新书写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展现了不同的距离构造方式,勾画了媒体定位公众及其道德坐标的另类图谱。借鉴西尔弗斯通“适当的距离”,本文认为上述三类文本实践,即去差异化书写、对个体差异与阶层差异的重新书写,充分体现了远方他人的中介化作为一项政治、道德事业的复杂性。媒体文本道德力量和政治效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附近的我们”与“远方的他人”之亲近性与差异性的不断协商与开放讨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中介化 距离 阶层差异 媒介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