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48篇文章
< 1 2 2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治理中“基于风险的方法”:理论、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7,共12页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一系列规制挑战,而传统的“基于权利的方法”难以有效因应。“基于风险的方法”主张根据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式,平衡技术创新与有效治理的...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一系列规制挑战,而传统的“基于权利的方法”难以有效因应。“基于风险的方法”主张根据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式,平衡技术创新与有效治理的关系。这是一种符合人工智能风险特性和发展规律的治理方法,以风险社会、适应性治理和回应性规制等理论为指引,以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分类、风险控制与监督、风险沟通与参与作为制度构成。在基于风险的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欧盟、美国和中国分别采取“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混合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人工智能治理中“基于风险的方法”也面临批判和质疑,应当构建多元共治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体系,并建立动态适应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机制,同时搭建开放协作的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于风险的方法 回应性规制 风险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权力在治理体系中的产生与规制 被引量:2
2
作者 许晓东 邝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算法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则并影响了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转逻辑。算法在治理体系中的嵌入实质上是一种与制度相互型构的过程,算法强化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推动平台权力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行政人员职...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算法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规则并影响了整个治理体系的运转逻辑。算法在治理体系中的嵌入实质上是一种与制度相互型构的过程,算法强化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推动平台权力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行政人员职能替代的同时,既有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也塑造了算法官僚这种新的组织形态,并形成了算法权力这种新的权力形态。这种权力算法化的运转逻辑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在权力配置、运转等方面引入了新的治理风险,可以基于权力理论从制度制约、伦理制约、权力制约和权利制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治理 算法权力 技术嵌入 权力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的逻辑嬗变、主要类型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志章 李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1,共8页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成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在各项战略政策实施见效、科学...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趋势日渐明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成为优化我国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城镇体系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在各项战略政策实施见效、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的市民化逻辑发生了嬗变:空间层面上由单向流动转变为“城乡两栖”,职业层面上不再需要完全脱离农业,身份层面上城镇户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观念层面上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现代化生活方式等。空间、职业、身份和观念四个方面的传统定义不再适用于县域市民化,农民的收入成为其是否市民化更为科学的判断标准。当下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主要有产业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婚姻城镇化等多种路径,产业城镇化路径下的县域市民化相较于其他两种更易获得成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县域市民化还应主要致力于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降低他们的生活支出,并立足县域实情大力发展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县域 逻辑嬗变 农民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认知的情感控制研究——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薇 丁宇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 国家间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大国博弈中作用显著,也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基于“寰球民意指数”(2023)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美国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的比较性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情感控制论的认知框架下,受访者对中国大国地位评价越积极,越认可中国的科技实力,但这种认知呈现出内部分裂的特质,积极与消极并存。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政策的损己效能显著影响公众对中美科技实力比较的认知,国际事务关注度则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知具有消极影响。研究勾勒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科技实力和形象认知的民意轮廓,为我们思考跨文化情境下国际公众的情感政治基础提供了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实力 科技形象 情感控制论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空间智慧探论 被引量:2
5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 道德空间是指个体以道德规范来调节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起来的价值空间。它体现为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状态。在以往伦理学理论体系中,道德空间并非显性范畴,但这并不能表明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就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智慧。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就隐藏着丰富的个体道德空间智慧:一是“养浩然之气”和“慎独”学说蕴含的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养浩然之气意味着个体恰当安置身心于身心关系场域,慎独意味着个体自我内求道德并以合德方式谨慎把握身心关系,因此它们都是个体身心维度的道德空间建构;二是“仁”“礼”统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仁指爱人利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形成相互仁爱的人际关系,礼乃仁之具体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循礼而为所形成的礼和秩序,仁爱关系、礼和秩序都是个体人际维度的道德空间架构;三是“天人合一”学说蕴含的个体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智慧,其中天即自然界,人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天人合一意味着天人合德,而天人合德即意味着人以道德规范来协调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共生、共处,从而展现出人与自然维度的道德空间意蕴。这些道德空间思想智慧对于人们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平衡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调节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和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 道德空间 身心关系 人际关系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易斯转折点、缴费负担转嫁与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趋势——理论推断与实际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贾洪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7,140,共13页
高龄农民工特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50岁及以上劳动者。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大概出现在2010—2014年。与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相对应的刘易斯转折点前后,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 高龄农民工特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50岁及以上劳动者。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大概出现在2010—2014年。与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相对应的刘易斯转折点前后,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负担和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转嫁内在地决定着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刘易斯转折点之前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偏低,刘易斯转折点之后高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会增加,实证检验证实了这一理论推断。为了提高高龄农民工未来的养老保障程度,提出以帕累托改进原则推进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督促高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做好高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多样化的高龄农民工养老保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缴费负担 劳动力供求弹性 资本供求弹性 农民工养老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空间规划与治理的融合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娜 刘海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和谐、空间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关系凝聚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从“空间—社会”互嵌视角出发,解析乡村公共空间内涵,并...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和谐、空间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关系凝聚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从“空间—社会”互嵌视角出发,解析乡村公共空间内涵,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界定乡村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范畴。基于对乡村空间规划与治理的现实逻辑分析,从公共空间治理缺失视角总结双轨制乡村空间治理呈现的治理边界扩大、治理权责模糊及治理功能弱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公共空间为接点,回应乡村空间规划与治理融合的现实需求,并探索乡村公共空间管控与建设、公共空间治理共同体构建以及公共空间治理功能再造的实施路径,为实现乡村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乡村空间规划 乡村治理 治规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吸纳执法:乡镇行政执法何以运行——基于中部多个乡镇综合执法改革的经验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纪芳 褚明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5,共11页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治理重心下移,行政执法权下沉是其重要表现。以执法下沉为目标的行政执法改革旨在通过行政执法权的属地化配置缓解乡镇治理权责失衡的困境,促进基层治理规范化。但实践中,乡镇行政执法形成“治理吸纳执法”的运行特征...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治理重心下移,行政执法权下沉是其重要表现。以执法下沉为目标的行政执法改革旨在通过行政执法权的属地化配置缓解乡镇治理权责失衡的困境,促进基层治理规范化。但实践中,乡镇行政执法形成“治理吸纳执法”的运行特征,即行政执法作为“条条”体制下的一种专业化事权呈现出“块块”主导的属地化运作,这源于乡村社会的弱执法需求以及伴随多中心工作而来的乡镇治权弱化。行政执法下沉客观上为乡镇提供了新的治理工具,但并未带来预期的执法效益,也没有根本改变乡镇治权不足的结构性困境。乡镇治理权力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基于乡镇治理情景,具体分析行政执法权的性质,才能正确理解行政执法权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定位以及行政执法改革对乡镇治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治理 行政执法改革 综合执法 治理吸纳执法 乡镇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有、共治与共享: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之路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奇琦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并可能产生出新的弱势群体。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因为通过人民民主可以让那些新弱势群体在大模型技术发展过程中直接表达其诉求,通过温和谈判来缓和剧烈的利益冲突,同时用人民民主制度... 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并可能产生出新的弱势群体。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因为通过人民民主可以让那些新弱势群体在大模型技术发展过程中直接表达其诉求,通过温和谈判来缓和剧烈的利益冲突,同时用人民民主制度来保障大模型技术产生的效益被社会大众所共享。人民民主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共同参与政治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内容,体现在大模型技术领域就是大模型技术的共有、共治和共享。大模型技术的共有意味着其未来作为智能技术时代的基础设施而存在。为了防止大模型技术被资本吞噬,国家需要以某种方式介入,通过构建统一公共算力平台,并使得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大模型技术的共治意味着,要形成以积极公民为中心的行动者网络、去商品化的共治逻辑、国家的适度干预,并从新弱势群体中发现新的奇异吸引子。大模型技术的共享意味着,需要更多重视再分配、差别原则和再承认等核心内容。再承认的关键是,要使得那些新弱势群体在能力建设的基础之上获得其第二次降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民主 ChatG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方向及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2,共8页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养老服务需求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宗旨,以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 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养老服务需求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宗旨,以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基本目标,以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基本思路,并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从全局高度认识其重要性,营造人人参与养老服务发展的环境,鼓励新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以更宽广的政策视野、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更强劲的创新驱动、更坚实的基本保障、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创养老服务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服务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基本内涵 政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的实现:黑格尔与马克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自由的实现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共同主题,也是二者的分歧所在。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的原则,试图以理性国家统一普遍与特殊,调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统一。在一... 自由的实现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共同主题,也是二者的分歧所在。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的原则,试图以理性国家统一普遍与特殊,调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统一。在一个有机共同体中实现具体的自由,这一点成为后来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念的理论起点,也构成后者的原则高度。不同的是,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黑格尔理性国家的问题,把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推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进而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现实运动的批判这一总体性的视野中为黑格尔的伦理自由找到了一条通达现实的道路——共产主义及其现实运动。因此,作为观念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在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是自由的真正实现,即人类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自由 理性国家 真正共同体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信息传播犯罪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童云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9,共14页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社交网络恐怖主义”,已严重污染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刑法领域对网络暴力的规制,存在着网络话语替代规范话语、无形暴力等价有形暴力的趋势,这一趋势有自相矛盾和泛化因果关系的问题。从认识论、传播学和实践论等视角... 网络暴力作为一种“社交网络恐怖主义”,已严重污染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刑法领域对网络暴力的规制,存在着网络话语替代规范话语、无形暴力等价有形暴力的趋势,这一趋势有自相矛盾和泛化因果关系的问题。从认识论、传播学和实践论等视角,甄别网络暴力的(人身)攻击性不法信息肆意传播的本质,可为网络话语寻找规范依据。基于此,可以验证专设“网络暴力罪”的治理模式并不妥当。在既有刑法体系下,应当塑造网络暴力的信息传播犯罪规制模式,分别从网络暴力的信息制作者、信息传播者和传播辅助者等视角,贯彻网络暴力信息传播犯罪规制模式的实施方案。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标准,不宜坚守纯粹形式化的传播次数标准,应当坚守形式与实质并存的法益侵害程度标准,并以实质的“可控性”标准作为划定法益侵害程度的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信息传播 象征性立法 传播类犯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寻求“情绪价值”的时代症候、成因分析及引导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红玉 魏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0,共10页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表现形态,寻求“情绪价值”在青年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和思考。“情绪价值”的走红,主要受到加速社会的群体性孤独、风险社会驱动下的“计算理性”、社会思潮的隐性浸染及精准投送算法的隐性驯化等因素的影响,并由...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表现形态,寻求“情绪价值”在青年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和思考。“情绪价值”的走红,主要受到加速社会的群体性孤独、风险社会驱动下的“计算理性”、社会思潮的隐性浸染及精准投送算法的隐性驯化等因素的影响,并由此带来了诸如“搭子文化”“表格式婚恋”“数字狂欢”的时代症候。对此,应当以理性审视流量时代,针对流量至上进行“祛魅”;以真诚树立处世准则,提高人际交往的深厚度;以价值引领算法逻辑,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以文化形塑精神内核,沁润青年精神世界;以法治规约资本乱象,净化网络文化生态环境,鼓舞中国青年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情绪价值 社会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迁徙视角下我国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多重影响因素探究--基于CGSS 2017年数据的AMOS结构方程分析
15
作者 刘瑞生 刘姿君 王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4,共12页
青年农民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对我国的政治生态、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影响,是政治参与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研究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有两个视角值得关注:宏观上,从动态的社会变迁层面关注城乡迁徙的流动性,这是青年农民工群... 青年农民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对我国的政治生态、民主发展和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影响,是政治参与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研究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有两个视角值得关注:宏观上,从动态的社会变迁层面关注城乡迁徙的流动性,这是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特征;微观上,关注城乡迁徙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媒体使用的变化,这是对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动机、态度及行为产生持续影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这两个视角探讨媒体使用和社会关系网络对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的调查数据,本文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迁徙年限和不同的媒体使用与社会关系网络对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除纵向社会关系网络对意见流法定政治参与具有显著负效应外,横向、纵向社会关系网络在其他方面均表现为显著正效应,这表明在城乡迁徙时空格局中,横向、纵向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化”作用,对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这对提升新时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水平和优化社会治理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迁徙 青年农民工 政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史、问题域与当代性——《资本论》政治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
16
作者 高广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0,共9页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也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自觉中解读《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更需要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建构的理论语境,激活《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思想史、问题域和当代性分别在“纵向”“横向”和“坐标系”的意义上,构成推进《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当代阐释的三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哲学 思想史 问题域 当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转向视域中的伦理学知识重建
17
作者 付长珍 王九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沉思传统的解构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的质疑。沉思传统以思辨逻辑建立起关于终极真相的世界观,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承认真正有德性的生活在于理性地沉思。从理论的演进来看,沉思传统遭遇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时期... 沉思传统的解构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的质疑。沉思传统以思辨逻辑建立起关于终极真相的世界观,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承认真正有德性的生活在于理性地沉思。从理论的演进来看,沉思传统遭遇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时期建构的伦理学知识丧失了其存在论的根基。因此,重建伦理学知识必须构建一种新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秩序。后形而上学的实践转向,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封闭体系,将伦理学知识的重建置于多元文明传统对话之中。海外汉学的研究为重建伦理学知识提供了多元文明的借鉴,但这仍是以西方的核心议题观照中国伦理传统,因而有必要唤醒中国伦理传统中的标识性概念,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伦理挑战、推动伦理学知识的转型创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伦理学知识 实践转向 沉思传统 “事”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性方法论中的美学研究实践--评林季杉的《美学前沿问题研究》
18
作者 荣光启 杨金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 《美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通过独特的间性方法论研究美学问题,它以美学的存在为基点,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一系列追问,即何谓美、何谓美感、美何以致。其中,对美何以致的思考须进一步延伸至何以实践美、提升美的维度。该书作者将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方法论,实现了美学研究方法论和思想意识的同构性,将认识论转向存在论、本质论转向生成论,通过建立独特的美学间性方法论结构,以展开对美学存在之意义的沉思,引领人抵达美学的必然与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 方法论 存在论 对象主体 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符号消费游戏差异化编码的意识形态功能
19
作者 王国富 钱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3,共7页
欧美发达国家物品丰盛的社会景观似乎为人的自由平等提供广阔空间,但随着物品消费狂欢现象的兴起,人的精神却越来越陷入媚俗化的境地。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依托社会价值编码系统建构超真实的符号空间,塑造规训消费者集体无意识的文化... 欧美发达国家物品丰盛的社会景观似乎为人的自由平等提供广阔空间,但随着物品消费狂欢现象的兴起,人的精神却越来越陷入媚俗化的境地。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依托社会价值编码系统建构超真实的符号空间,塑造规训消费者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空间,实现日常生活游戏版本的完美升级,导致人们即使逃离追求物质享受的虚假需要,仍然会陷入追求社会角色扮演的符号消费游戏。符号消费游戏揭示资本借助符号消费的阶层区分功能,把统治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在差异化竞争中彰显符号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表明资本与现代传媒全面入侵人的社会交往领域的社会操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消费 社会角色 资本逻辑 现代传媒 差异化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权益保障、政府信任与高龄农民工的城市融合
20
作者 孟颖颖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基于调研数据,本文考察了劳动权益保障对高龄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工资拖欠、工伤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劳动权益受损事件均会显著影响高龄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对劳动权益纠纷解决过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第一,劳动权... 基于调研数据,本文考察了劳动权益保障对高龄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工资拖欠、工伤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劳动权益受损事件均会显著影响高龄农民工城市融合程度。对劳动权益纠纷解决过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第一,劳动权益受损事件发生后,当高龄农民工对维权过程解决较为满意时,其城市融合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发生过劳动权益纠纷者;第二,政府部门主导解决劳动权益纠纷对高龄农民工城市融合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当高龄农民工对维权解决过程满意时,解决过程中的政府干预会显著提高其城市融合程度;当其对维权解决过程不满意时,解决过程中的政府干预反而使其城市融合程度下降的幅度更大。因此,本文认为应健全源头预防,杜绝劳动权益纠纷事件发生;建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协调机制;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属地监管、多部门协同,发挥政府在高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农民工 劳动权益保障 政府信任 放大效应 城市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