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03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往与交流: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民族美术”学术会议综述
1
作者 王晓天(文/图) 谭妙可(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105-112,共8页
通过梳理“交往与交流: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民族美术”学术会议的基本内容,归纳了来自北京、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湖南等地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认为中国民族美术在交往与交流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交融并共同凝聚了中... 通过梳理“交往与交流: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民族美术”学术会议的基本内容,归纳了来自北京、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湖南等地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认为中国民族美术在交往与交流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交融并共同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美术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赖于各民族美术创作者和研究者源于生活、发乎情感、基于学理的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与交流 民族共同体 中国民族美术 学术会议
原文传递
水色相生塑新疆质感
2
作者 隋立民(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水彩艺术研究中反复出现和论证的“多元化”和“地域性”概念,以及地域风格的研究对推动水彩艺术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显示出一种符合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个性气质,这是在它特定的地缘文化土壤滋养下产生的。... 水彩艺术研究中反复出现和论证的“多元化”和“地域性”概念,以及地域风格的研究对推动水彩艺术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显示出一种符合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个性气质,这是在它特定的地缘文化土壤滋养下产生的。水彩以“水”为媒,以“色”为介,通过水色的融合、传递、延伸出水彩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但通常概念上水彩的水色淋漓、氤氲交融的视幻感与新疆苍涩、厚重、旷辽似乎有着某种不相匹配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彩艺术 地缘文化 个性气质 水色 地域风格 地域性 多元化 地域环境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人尹定邦设计教育思想探析
3
作者 吴卫(文/图) 武姣姣(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88-94,共7页
该文探析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的设计教育思想。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回顾尹定邦的艺术经历,总结其设计教育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把握时代机遇,勇于尝试创新”“强调产学研动,教学联系实际”和... 该文探析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的设计教育思想。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简要回顾尹定邦的艺术经历,总结其设计教育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把握时代机遇,勇于尝试创新”“强调产学研动,教学联系实际”和“注重团队合作,加强人才培育”三个方面。尹定邦倡导和开创的广州美术学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其设计教育理念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定邦 现代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思想 产学研 设计实践
原文传递
古滇国铜鼓及鼓形贮贝器平面图纹研究
4
作者 王梦笔(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古滇国铜鼓及鼓形贮贝器上的奇巧造型以及器物上丰富多彩的图纹装饰,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滇国青铜文化与艺术。从文化价值上来看,其中蕴含古滇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产、军事、习俗等诸多方面。从艺术价值上来看,这些刻范铸花工艺... 古滇国铜鼓及鼓形贮贝器上的奇巧造型以及器物上丰富多彩的图纹装饰,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代滇国青铜文化与艺术。从文化价值上来看,其中蕴含古滇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产、军事、习俗等诸多方面。从艺术价值上来看,这些刻范铸花工艺,经过阴文细线刻花,进而在器物表面呈现出长卷式,且具有故事情节的画面。因此对青铜器图纹艺术形式的研究,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美术史、美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对这些图案纹饰进行分析和梳理,并且列举丁衍庸与来楚生对少数民族美术“印外求印”的作品,认为少数民族美术给当代的图形印创作取法素材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其应用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滇国 铜鼓形贮贝器 平面图纹 文化意蕴 图形印
原文传递
运河故事的舞台艺术呈现路径研究
5
作者 王卫华(文/图) 孙佳丰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6-13,共8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探索多样的艺术路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文明标识的精神象征意义。讲好运河故事是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要途径。运河流域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这些承载民间记忆的运河故事,是传承运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探索多样的艺术路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文明标识的精神象征意义。讲好运河故事是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重要途径。运河流域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这些承载民间记忆的运河故事,是传承运河文脉的记忆基点和文化依据。集中了美术、舞蹈等视觉艺术的舞台表演,与民间文学有文化共通性,又有独特的表达优势。用舞台讲述运河故事,把口头语言转化为形象的舞台艺术形式,是运河文化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运河故事 美术与舞蹈叙事 艺术路径
原文传递
中原青铜铸造工艺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6
作者 胡飞(文/图) 徐雨(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52-59,共8页
中国古代青铜范铸工艺在龙山时代(4300-3800 BP)的豫西、晋南地区初见端倪,经历了二里头时代(3800-3600BP)、二里岗时代(3600-3300 BP)青铜工匠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商周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在“金道锡行”南北要道上的南铜(锡)北运与北人南... 中国古代青铜范铸工艺在龙山时代(4300-3800 BP)的豫西、晋南地区初见端倪,经历了二里头时代(3800-3600BP)、二里岗时代(3600-3300 BP)青铜工匠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商周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在“金道锡行”南北要道上的南铜(锡)北运与北人南下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中原青铜铸造工艺逐步传播至长江流域,再经过巴蜀、荆楚以及吴越等地区的诸侯国逐步被输送到云贵高原、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腹地,南方各民族群体对其进行借鉴、吸收、融合与创新,并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南方青铜文化。秦汉以来,中原王朝不断地向南扩张与文化输出,直接加速了中原与南方各地的经贸往来、人口迁徙以及文化交融,中原青铜铸造工艺也快速在云贵高原、岭南腹地落地生根,南方贵族制作了大量铜鼓、铜钟以及贮贝器等为代表的青铜礼乐器,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的青铜礼乐制度达到鼎峰,古滇国、夜郎国以及瓯骆等百越族群用中原青铜工艺创造的铜鼓及其铜鼓文化影响深远,加速了南方社会对华夏青铜文明的文化认同及其华夏化进程,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青铜铸造工艺 南方青铜文化 铜鼓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原文传递
运河记忆与中华文化符号的民间叙事构建
7
作者 毛巧晖(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14-19,共6页
中华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统一、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符号以凝聚力、号召力与吸引力感染民众,凝聚共识。中华文化符号在口头、书面与空间中的转化与流动,唤醒及激活了存续其中的运河记忆... 中华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统一、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符号以凝聚力、号召力与吸引力感染民众,凝聚共识。中华文化符号在口头、书面与空间中的转化与流动,唤醒及激活了存续其中的运河记忆,彰显了中华文化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记忆 中华文化符号 民间叙事
原文传递
美术因素的“物质化”与美术作品的“文化化”——以辽宁锦州满族刺绣为例
8
作者 巫达(文/图) 于子千(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锦州满族刺绣依靠丰富的刺绣工艺与丰富的美术图案获得诸多青睐。作为辽西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2008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财政与市场的双重支持下,锦州满族刺绣逐步成为推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产业... 锦州满族刺绣依靠丰富的刺绣工艺与丰富的美术图案获得诸多青睐。作为辽西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2008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财政与市场的双重支持下,锦州满族刺绣逐步成为推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产业。满族刺绣传承人对刺绣技法、美术因素加以传承,并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特色加以创新,在拓展满族刺绣受众的同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产业转型,以产品拓展市场,服务乡村振兴。满族刺绣中展示的萨满图腾、花鸟纹饰等美术因素依靠精细的刺绣技术与实用的刺绣作品吸引诸多关注。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创新内容等方法,满族刺绣独特的美术因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自身的“文化化”,并依靠其文化内涵赋予刺绣作品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以此为基础,锦州满族刺绣美术因素的“物质化”与“文化化”成功推动满族刺绣从单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带动当地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州满族刺绣
原文传递
论西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民艺之美”与生产性保护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明远(文/图) 熊永松(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1期6-15,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通过促进其生产销售、推动其创造经济效益等途径,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实现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西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西藏人民的生活智慧,经过世...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通过促进其生产销售、推动其创造经济效益等途径,以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实现对其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西藏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西藏人民的生活智慧,经过世代传承展现出独特的“民艺之美”。本文探析西藏传统手工技艺中蕴含的“民艺之美”及其背后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智慧,讨论西藏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和审美因素,期望为其生产性保护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传统工艺 民艺之美
原文传递
边疆题材的水墨山水画艺术
10
作者 田希军(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86-91,共6页
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语境下,传统艺术的精神得以延续和变革,然而水墨自唐代以来,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东方审美的价值观念,水和墨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图式语言,人、自然、山水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发了中国人理想化的山水观。水墨的当代性是... 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语境下,传统艺术的精神得以延续和变革,然而水墨自唐代以来,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东方审美的价值观念,水和墨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图式语言,人、自然、山水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发了中国人理想化的山水观。水墨的当代性是我对山水画的思考,既有传承的根脉,又有时代的风向标,靶向性的修复与完善,在边疆视域下的景物中寻找自我的山水画图式。我身处祖国西部新疆,生于斯,长于斯,对边疆辽阔壮美的景物铭记于心,熟记于手,使我对边疆视域下的山川物象有着极其强烈的表现欲望,这决定了我创作的主题,以水墨抒发边疆题材的山水画。天山雪峰的雄伟与壮阔,南山葱郁挺拔的雪岭云杉,南疆绵延不断的干山丘壑,还有无垠的沙漠戈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山水画 图式语言 山水画图式 东方审美 雪岭云杉 寻找自我 表现欲望 沙漠戈壁
原文传递
文殊图像系统与维摩诘朝向关系探析
11
作者 张润童(文/图) 付爱民(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现存古代绘画、雕刻作品中,可见向左与向右两种朝向的维摩诘形象,初观之下似皆承经典,并无规律。随着大乘法华、华严思想盛行,菩萨信仰体系的完善,文殊地位空前提高,文殊信仰在民间盛行,逐渐形成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三尊佛像样式,... 现存古代绘画、雕刻作品中,可见向左与向右两种朝向的维摩诘形象,初观之下似皆承经典,并无规律。随着大乘法华、华严思想盛行,菩萨信仰体系的完善,文殊地位空前提高,文殊信仰在民间盛行,逐渐形成了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三尊佛像样式,文殊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确立进而影响了维摩诘的位置与朝向。本文探讨了佛教艺术中维摩诘朝向变化与文殊图像系统的关系,列举了维摩诘在不同朝代中的位置转换,揭示了佛教信仰内涵的演变和艺术创作的灵活性。总的来说,佛教艺术在取材于大乘经典的同时,也深受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变相 图像志研究 华严思想 法华思想 菩萨信仰 文殊信仰
原文传递
西藏民间工艺的概念辨析及特性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永松(文/图) 赵明远(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6-17,共12页
西藏民间工艺是中华传统工艺的重要支脉,既有一般民间工艺的涵义,又有区别于其他西藏工艺的边界,包括与民族工艺、宗教工艺、传统工艺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既有一般民间工艺的共有属性,又有区别于其他民间工艺的特有属性,包括材料和技术... 西藏民间工艺是中华传统工艺的重要支脉,既有一般民间工艺的涵义,又有区别于其他西藏工艺的边界,包括与民族工艺、宗教工艺、传统工艺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既有一般民间工艺的共有属性,又有区别于其他民间工艺的特有属性,包括材料和技术流程的高原地域性、工艺学和审美观的稳定耦合性以及典型工艺品内涵的神圣性等地域文化特征。探析西藏民间工艺的概念与属性问题,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理论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工艺 工艺美术 西藏工艺 工艺属性 神圣性
原文传递
图像叙事视角下红色美术作品的共同体意识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诗媛(文/图) 熊帝骅(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26-33,共8页
红色美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认同是中华民... 红色美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红色文化在文化认同里占据重要地位,红色美术在表现红色文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红色美术通过图像叙事来进一步加强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美术 文化认同 民族共同体 图像叙事
原文传递
凉山彝族漆器纹样及其族群互动关系探析
14
作者 余奕楠(文/图) 杨筑慧(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漆器是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其髹饰纹样与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记录了其与周边各族群互动往来的历史,是具有叙事功能的纹样符号。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纹样的视觉特征... 漆器是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独具风格,其髹饰纹样与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记录了其与周边各族群互动往来的历史,是具有叙事功能的纹样符号。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纹样的视觉特征为切入点,在叙述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漆器纹样中展现的族群互动关系。羌族、藏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在历史上都与凉山彝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互动往来,在文化交融与血缘融合中,族群间的互动也通过漆器纹样呈现出来,反映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漆器纹样 文化内涵 族群互动
原文传递
东昌府木版年画的造型语言与文化符号探析
15
作者 贾玥(文/图) 周岩(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因其所在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民俗文化的浸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探索传统年画发展脉络,深入研究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艺术规律,本文运用图像分析法,对其深... 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因其所在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民俗文化的浸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探索传统年画发展脉络,深入研究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艺术规律,本文运用图像分析法,对其深入解读。从视觉元素、图像构成、图案符号等方面对年画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造型规律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了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版年画 东昌府 民间美术 图像分析 造型规律
原文传递
中国仙侠剧的国际传播:神话叙事和文化认同
16
作者 田雯丹(文/图) 石嵩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传播中已初具影响力,观看数量和口碑质量持续性走高,出海渠道从单一的“借船出海”转向多元的“造船出海”。在众多中国电视剧类型中,仙侠类电视剧往往拥有更多的海外播放量和话题讨论度,这与仙侠剧独特的神话叙事风格... 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传播中已初具影响力,观看数量和口碑质量持续性走高,出海渠道从单一的“借船出海”转向多元的“造船出海”。在众多中国电视剧类型中,仙侠类电视剧往往拥有更多的海外播放量和话题讨论度,这与仙侠剧独特的神话叙事风格和极高的文化认同度息息相关。神话叙事母题、叙事思维、叙事原型、空间架构和仙侠小说的互文性叙事塑造了仙侠剧中的“仙”;中国文化内涵中的伦理、哲学和美学思想熔铸了仙侠剧中的“侠”。将中国仙侠剧的优势继续扩大且加强宣传或能将其塑造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块“金字招牌”。同时,中国仙侠剧中蕴含的神话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仙侠剧的国际传播能够将神话故事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传递到世界更广泛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仙侠剧 国际传播 神话叙事 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月饼印模的工艺及意涵考释——以河北三立堂民间收藏馆藏品为例
17
作者 夏懿(文/图) 张亚杰(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月饼印模承秉工艺和实用的双料价值,通过舌尖上的艺术铺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长与融汇,展现着工艺之美、文化之美、礼俗之美与生命之美。本文从物与文化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月饼印模的形质、纹绘、意涵三个方面,分析月饼印模的技巧构图... 月饼印模承秉工艺和实用的双料价值,通过舌尖上的艺术铺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长与融汇,展现着工艺之美、文化之美、礼俗之美与生命之美。本文从物与文化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月饼印模的形质、纹绘、意涵三个方面,分析月饼印模的技巧构图、文化空间、艺术情感以及生命观照,进而提出印模研究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饼印模 形质 纹绘 中华传统 意涵
原文传递
贵州苗族挑花服饰技艺及其传承特征调查研究
18
作者 王倩倩(文/图) 周梦(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文采用实物观察、田野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苗族服饰挑花技艺及其传承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家庭内部的传授与邻里之间的互学为其技艺的主要传授形式,“母花”作为传授的“教材”保证了苗族挑花技艺的代际延续。并基于... 本文采用实物观察、田野调查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苗族服饰挑花技艺及其传承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家庭内部的传授与邻里之间的互学为其技艺的主要传授形式,“母花”作为传授的“教材”保证了苗族挑花技艺的代际延续。并基于苗族挑花技艺的“惯习”方式、传承与创造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制作主体在传承过程中所追求的个人实践与集体认同的统一,是其技艺得以稳定发展的深层传承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挑花 服饰技艺 文化传承 苗族“母花”
原文传递
为国求贤:科举文物所见科举制度对民族“三交”的历史推动
19
作者 高睿泽(文/图) 陈祥军(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40-51,共12页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取士人数最多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贡献了制度力量和文教支撑。从科举制度史中诞生的科举文物承载...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取士人数最多和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贡献了制度力量和文教支撑。从科举制度史中诞生的科举文物承载着文物基本价值、科举文化内涵和科举制度史实,其中一部分实证了科举制度在思想统一、情感认同、社会教化和阶层流动等方面对民族“三交”的历史推动作用。通过对相关科举文物的系统解读,能够探明科举制度与民族“三交”内在联系,从而掲示科举文物在民族研究中的外延价值与学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科举文物 科举文化 民族“三交”
原文传递
从差异性到共同性:“滇夷图”对云南民族描绘的变化
20
作者 常坤羽(文/图) 苍铭(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60-68,共9页
通过选取清代官方不同年代绘制的4部云南民族图册,对图册所绘图像的主题、内容、构图以及图说文字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清人对云南的认知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体性认知,“滇夷图”的绘制经历了从“突出差异性”到“强调共同性与整体... 通过选取清代官方不同年代绘制的4部云南民族图册,对图册所绘图像的主题、内容、构图以及图说文字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清人对云南的认知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体性认知,“滇夷图”的绘制经历了从“突出差异性”到“强调共同性与整体性”的显著变化,这种边疆民族认知的变化,反映了清王朝大一统国家的文化建构。同时,“滇夷图”所展示的云南民族共同性与整体性,也反映了清代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与政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 滇夷图 云南民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