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文化、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
1
作者 王健忠 高明华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95-110,259,260,共18页
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家进行创新决策的关键因素,在“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本土环境,挖掘并弘扬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激发并促使企业家能力转型意义非凡。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家能力指数”的人力资本、社会... 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家进行创新决策的关键因素,在“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本土环境,挖掘并弘扬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激发并促使企业家能力转型意义非凡。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家能力指数”的人力资本、社会责任能力、战略领导能力和关系网络能力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儒家文化的价值维度、规范维度和关系网维度,研究企业家能力视角下的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论表明:儒家文化对企业创新具有积极的影响,并正向调节了企业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关系。具体而言,儒家文化降低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关系网络所存在的负效应,加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正效应。利用地区灯光数据作为儒家文化的工具变量、书院数量作为儒家文化的替代变量等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儒家文化促进企业能力的释放主要是通过降低代理冲突对企业创新的不利影响(治理效应)、降低企业家离职的业绩敏感性(安全网效应)和改善政府与市场关系(关系网效应)三种途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三种效应在国有企业并不成立。因此,通过保护和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和激发企业能力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企业创新 治理效应 安全网效应 关系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深层逻辑的学理地位及其现代意义观察——基于中西哲学视角的比较
2
作者 程少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34-244,276,277,共13页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心。《周易》基于关系的价值逻辑哲学具有独特的学理内涵,归属于实践理性学理体系。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拥有优越的学理地位,是时空结合、面向未来的价值理性哲学,具备对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性进行定性判断的逻辑权柄和学理高度。中国哲学学术空间深邃广博,在容纳一切现代科学体系进展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的逻辑空间以及推理途径。中国哲学所具备的学理高度与广大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用于提高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可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 价值逻辑 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实践理性 德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为圣贤:儒家榜样传播观念的形成机理与运作机制研究
3
作者 谢清果 包文静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30-240,265,共12页
圣贤崇拜是中国从先秦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文化现象,这一观念的背后体现着中华文化致力于“学为圣贤”的榜样传播观念。“学”之本义及其指向的行动范畴包含着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与教育理想。儒家榜样传播观念的形成经历了道德因子逐渐赋... 圣贤崇拜是中国从先秦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文化现象,这一观念的背后体现着中华文化致力于“学为圣贤”的榜样传播观念。“学”之本义及其指向的行动范畴包含着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与教育理想。儒家榜样传播观念的形成经历了道德因子逐渐赋予的过程,并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融入古代政治、教化与礼乐传播的具体实践当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圣人”与作为现实效仿榜样的“贤人”“君子”,不仅是“榜样”在道德伦理层面的代表,并且在构建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传播活动中分化出“为学”与“为政”两种目标取向的行为路径。“学为圣贤”的榜样传播观依托于礼乐制度与伦理基础,以制度化和生活化的方式不断形塑着当代中华民族的交往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榜样 传播机制 榜样教化 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商人的儒商精神
4
作者 黎红雷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95-101,271,272,共9页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 春秋战国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解体和儒家学派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先秦商人将儒家学说与经商之道相结合,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包括子贡“赐不受命”的开拓精神、“亿则屡中”的经营谋略、“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范蠡“与时逐利”的经营策略、“诚信立世”的经营原则、“富好行德”的仁义情怀,白圭“智与权变”的经营策略、“勇以决断”的经营战略、“仁以取予”的经营方略、“强有所守”的经营原则等,为中国传统儒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儒商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商人 儒商精神 子贡 范蠡 白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人合一”宇宙观看管理理论的底层逻辑
5
作者 吴照云 黄金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13,255,共13页
现代管理实践的难题无法在丰富的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到答案,面对如此困惑,追问和反思管理学的底层逻辑成为解惑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底层逻辑与牛顿力学的底层逻辑相同,现代管理理论是由牛顿宇宙观决定的。而后,本文从“天... 现代管理实践的难题无法在丰富的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到答案,面对如此困惑,追问和反思管理学的底层逻辑成为解惑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现代管理学的底层逻辑与牛顿力学的底层逻辑相同,现代管理理论是由牛顿宇宙观决定的。而后,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内涵出发,提出“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更宏大的宇宙观,其含融牛顿宇宙观。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凝练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表达形式——宇宙观_(无-有),宇宙观_(无-有)并不是对牛顿宇宙观_(有)的扬弃,而是一种升维与扩容。换言之,宇宙观_(无-有)是牛顿宇宙观的母宇宙观。进而可将管理理论置于更宏大的宇宙观_(无-有)视域下,突破在现代管理理论和逻辑中找不到答案的困境。宇宙观_(有)只涉及现象,而宇宙观_(无-有)触及本质,以宇宙观_(无-有)审视管理理论的底层逻辑,旨在通过充分吸收宇宙观_(无-有)的智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管理学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宇宙观_(无-有) 管理理论 底层逻辑 宇宙观_(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本土管理学之儒家化——人本主义的视角
6
作者 巩见刚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30-140,27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对本土管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这个新需求,本研究对本土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认为,既有的本土管理学是难以承担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种种要求的。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些需求,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对本土管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这个新需求,本研究对本土管理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认为,既有的本土管理学是难以承担中国式现代化所提出的种种要求的。为了更好地契合这些需求,未来本土管理学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学术范式转移,借鉴儒家文化本身蕴含的管理学范式,实现学术范式的儒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管理学 儒家 传统文化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儒家“性善论”与西方管理学之人性论比较研究
7
作者 巩见刚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42-254,265,共14页
人性假设在相关管理理论的建构中往往居于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传统儒家很早就形成了以性善为核心内容的主流人性观。然而,管理学界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理解。基于此,本研究对儒家传统性善论的内容及其深刻性进行了介绍,并与西方管理... 人性假设在相关管理理论的建构中往往居于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传统儒家很早就形成了以性善为核心内容的主流人性观。然而,管理学界对此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理解。基于此,本研究对儒家传统性善论的内容及其深刻性进行了介绍,并与西方管理学中的诸人性假设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儒家对于人性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其对何为人心与何为人性进行了严格的辨析。相比之下,西方管理学因为没有做出这一点而使得自己对于人性的种种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于传统儒家的性善论,本土管理学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人性 儒家 孟子 西方管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管理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动力
8
作者 余焕新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07-217,264,共12页
近代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环,具有丰富的内容。近代管理对企业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曲折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后,中国企业紧随其后开始了科学管理的新探索,实现了企业组织变革、确立了新式会计制度以及在... 近代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一环,具有丰富的内容。近代管理对企业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曲折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后,中国企业紧随其后开始了科学管理的新探索,实现了企业组织变革、确立了新式会计制度以及在公司治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中国民族企业家一方面积极实践科学管理,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塑造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开始了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西方管理思想的牵引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驱动力、立足国情勇于探索的创造力构成中国近代管理的发展动力。近代管理思想中的企业家精神值得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东西方管理思想相互融合是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管理思想 企业本质 科学管理 文化管理 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敬与中和:儒家治道思想的根基
9
作者 蔡杰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01-213,275,276,共15页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 儒家的“中和”观念并不局限于心性范围,还可以从治道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和”的形式与目的根植于人性之中,但由于生命的形态最初不是现成饱满的,因而需要通过教化加以实现。根据《孝经》的记载,孔子主张通过礼乐形式使社会有序运作,调节天下百姓的性情,使之和睦而不生怨气,从而维持社会的“中和”形态。从礼乐到“中和”,是以人伦作为勾连,根源在于使民众在伦理生活中产生爱敬之心。爱敬是礼乐的实质内涵,也是施行礼乐的目的所在。爱敬观念背后有一个逻辑圆环:一方面,敬身的实质是敬亲,敬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敬天;另一方面,敬身向外推扩是从父母开始,由近及远至全天下的范围,这一逻辑圆环构成了天人系统的顺畅运行。施教者通过推扩爱敬,向百姓教敬教爱,引导与发掘民众本性中的爱敬潜质,使之在亲子关系中实现出来,由此维持天人系统的“中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教化 礼乐 爱敬 天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中国管理学派的理论基础
10
作者 吴照云 姜浩天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12,268,共12页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思想,上溯千年农耕经济基础、下延当代中国价值逻辑,是中国管理学派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人格介入性为边界,用“自然之天”与“类人之天”两大概念划分“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奠基思想,上溯千年农耕经济基础、下延当代中国价值逻辑,是中国管理学派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人格介入性为边界,用“自然之天”与“类人之天”两大概念划分“天人合一”思想的管理学表征:“自然之天”代表农耕经济与乡土社会下的有机系统观,象征“心物一元”的管理哲学本体论,从而在对客观规律的研究上重视观测体悟;“类人之天”则代表向上与向下两种管理模式,既需要工具理性的自我定位,又需要价值理性的同理交互,呈现出找平衡、求渐变、谋共生的行为特点,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理论体系构建找到理论支点,推动“天人合一”思想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管理学派 天人合一 自然之天 类人之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11
作者 周可真 戴昕萌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37-57,269,270,共23页
从管理学维度看,《道德经》所表达的管理思想可名之曰“领导智慧”。老子固然反对以智治国,主张不以智治国,但绝不认为治国不需要任何智慧,相反认为“御今之有”者须有“知古始”的智慧,这种智慧包含对宇宙普遍法则“道”的体认与运用... 从管理学维度看,《道德经》所表达的管理思想可名之曰“领导智慧”。老子固然反对以智治国,主张不以智治国,但绝不认为治国不需要任何智慧,相反认为“御今之有”者须有“知古始”的智慧,这种智慧包含对宇宙普遍法则“道”的体认与运用。“虚静”是获得这种智慧的心境条件,它具有“明体达用”的意义——虚以明道之体,静以达道之用。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树立“下知有之”的“太上”形象——有大智慧,但深藏不露,给老百姓以非善非恶的中性人形象。这种领导形象显示了道德理性中立与道德情感无私的“王”者气度。在治国理民的实践中,“御今之有”者应具“上善若水”的领导品格,既“为”又“不敢为”,“为”是养育万物、养育百姓,“不敢为”是不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不跟百姓争利,不违逆百姓愿望而擅自给百姓做主,并且从言语到行动都谦卑地对待百姓。更要有“不信者,吾亦信之”的“德信”领导境界,这在本质上乃是把握了善良之本体而达至于无条件地善待一切人的“德善”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管理思想 领导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世的庄子与庄子的经世——论钟泰对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开显
12
作者 郭敬东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82-93,271,共13页
历代解庄、注庄者在诠释庄子思想时,多将庄子视为岩穴之士,而忽略了其思想中所具有的经世之志与治理主张。钟泰则通过对《庄子》文本的分析,在梳理庄子形象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庄子思想中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与现实关照。他认为《庄子》内... 历代解庄、注庄者在诠释庄子思想时,多将庄子视为岩穴之士,而忽略了其思想中所具有的经世之志与治理主张。钟泰则通过对《庄子》文本的分析,在梳理庄子形象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庄子思想中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与现实关照。他认为《庄子》内七篇完整地阐发了庄子本人的内圣外王之道:《逍遥游》阐明了内圣外王之道的价值指向,《齐物论》为内圣外王之道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养生主》指出了内圣外王之道的修养工夫,《人间世》则阐发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智慧,《德充符》则诠释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关联,《大宗师》与《应帝王》则论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实施路径。以此内七篇为基础,钟泰分别细致剖析了庄子内圣之学与外王之道的具体含义,彰显了庄子经世思想的内在逻辑,为理解庄子治道思想开显了政治哲学视域下的诠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泰 庄子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家弱民思想本义及其管理学意蕴研究
13
作者 王宏 贾利军 +1 位作者 贺达豪 徐韵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42-156,273,274,共17页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企业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并将其深植于厚重的社会文化根基之中。然而,由于偏离发展轨道、非理性否定和独立性丧失等原因,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现象广泛存在。本文强调了理论创新和中华优秀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企业开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并将其深植于厚重的社会文化根基之中。然而,由于偏离发展轨道、非理性否定和独立性丧失等原因,对传统文化的误读现象广泛存在。本文强调了理论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解决当代经济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经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揭示了在现代汉语及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认知体系上的古今异义现象。此外,还探讨了法家思想在经济与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强调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性。最后,对法家思想中的“弱民”概念进行了字源分析,归纳了“弱民思想”的整体视角内涵,并探索了其在管理学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思想 弱民 传统文化 文化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气之道:就业能力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路
14
作者 贺达豪 贾利军 +2 位作者 李琦 鲍俊逸 徐韵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57-65,257,258,共11页
世界观的分野决定着中西方对于“能力”认知的本质差异,也将就业能力的研究引向殊途。在原子论世界观规制下的能力概念逐渐由简入繁,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在“人-岗关系”之上一再迁移,莫衷一是;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有机整体论关照下,能... 世界观的分野决定着中西方对于“能力”认知的本质差异,也将就业能力的研究引向殊途。在原子论世界观规制下的能力概念逐渐由简入繁,随着社会经济变化在“人-岗关系”之上一再迁移,莫衷一是;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有机整体论关照下,能力于个人而言并非单一要素,而是个人生命状态的全息投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哲学本质相通。重新认识、挖掘“气”在个体生命管理中的哲学意涵与构成要素,不失为逐渐困顿的就业能力开发研究领域的新进路。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就业能力研究要从“人-岗关系”的认知囹圄中走出,在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有机整体论的关照下注重贯穿社会之气、校园之气以及个人之气等多维度能力涵养进行就业能力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就业能力 有机整体论世界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怀伦理与企业管理
15
作者 沈洁 李志祥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85-93,258,259,共11页
求利是一种经济价值,关怀是一种伦理价值,以求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是否应该具有关怀精神,这始终是企业管理的难题。解开这一难题的症结在于深刻理解企业的义利统一性。对于企业来说,“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基于... 求利是一种经济价值,关怀是一种伦理价值,以求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是否应该具有关怀精神,这始终是企业管理的难题。解开这一难题的症结在于深刻理解企业的义利统一性。对于企业来说,“义”和“利”并非绝对对立,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基于关怀的义举能够赢得关爱对象的价值认可和积极反馈,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具道德含量的更高利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过于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对于员工、用户、社会和环境的合理关怀,这不仅侵犯了员工、用户、社会和环境的合法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怀伦理融入当代企业管理,着力培养关怀型管理者,构建内外协同管理机制,形成关怀型企业文化,促进员工的自我成长,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健康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伦理 企业管理 义利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友善”的传统渊源与价值辨析
16
作者 金雪琴 姚新中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75-84,258,共11页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汲取了传统儒家朋友观的优秀思想资源。要深刻地阐释“友善”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就必须回归到“朋友”概念本身。朋友的指称历经变迁,从兄弟相爱、乡邻互助推扩为社会性的普遍交往关系,而朋友的...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汲取了传统儒家朋友观的优秀思想资源。要深刻地阐释“友善”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就必须回归到“朋友”概念本身。朋友的指称历经变迁,从兄弟相爱、乡邻互助推扩为社会性的普遍交往关系,而朋友的内涵则由“友爱”“友助”走向“友善”。这一转变标志着朋友概念的成熟,其统摄范围也由私人领域走向熟人领域进而扩展到公共领域。通过厘清“朋友”概念的传统渊源可知,当代“友善”价值观继承了传统儒家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切,突出表现为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社会法治与人情的平衡以及倡导互利共赢的社会和谐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友善 友爱 友助 朋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本论”在中国哲学中的逻辑起点诠释
17
作者 芮飞军 范建刚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45-254,277,共11页
人类最初的符号(或概念)是怎么来的?描述世界的概念范畴有什么用?以黑格尔式的现代哲学逻辑来解读中国古代思想的逻辑起点,会发现《周易》的“天”或“天意”概念具有显著的思想起点意义。以现代哲学思维来提炼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普遍性... 人类最初的符号(或概念)是怎么来的?描述世界的概念范畴有什么用?以黑格尔式的现代哲学逻辑来解读中国古代思想的逻辑起点,会发现《周易》的“天”或“天意”概念具有显著的思想起点意义。以现代哲学思维来提炼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普遍性的“天”或“天意”,探析其概念褪去宗教色彩的原生态过程,并以此中国人信仰思想起点来理解,从而发掘中国哲学宝库中深邃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 逻辑起点 天本论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为己治人思想细绎——以《仲尼曰》重读《论语》“古之学者为己”章
18
作者 郭云鹏 方朝晖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25-34,256,共11页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一章,历来存在争论,有关异说可总括为三种。新出文献安大简《仲尼曰》作“古之学者自为”,可证“为”字当训为“治”,“自为”“为己”即修身。结合孔子对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的批评,可知孔子主张“为己”先...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一章,历来存在争论,有关异说可总括为三种。新出文献安大简《仲尼曰》作“古之学者自为”,可证“为”字当训为“治”,“自为”“为己”即修身。结合孔子对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的批评,可知孔子主张“为己”先于“治人”。这一发现可以贯通《论语》中其他相关诸章的理解,进而认清孔子为己治人思想的基本结构:治人本于治己,安人高于治人,始终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孔子对“仁”的基本主张亦蕴含其中,而“慎独”实即为己之学的切实功夫。孔子为己治人思想上承西周德位观念,并在孔门后学手中得到不同向度和不同程度的继承、发展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己 治人 孔子 《论语》 《仲尼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技艺观视域下的元宇宙技术治理
19
作者 缪书豪 魏福明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47-56,257,共11页
元宇宙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虚拟世界,是人为构造的“玄境”,同时又可能是人类未来切身体验的生活世界。本文以道家技艺观为基本视角,揭露元宇宙在资本和权力的掌控之下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又发掘元宇宙“... 元宇宙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数字虚拟世界,是人为构造的“玄境”,同时又可能是人类未来切身体验的生活世界。本文以道家技艺观为基本视角,揭露元宇宙在资本和权力的掌控之下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又发掘元宇宙“技近乎道”的超越向度和技术潜力,探讨了元宇宙由高科技转化为“适生”科技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元宇宙作为适生性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应秉持的治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技艺观 元宇宙 适生科技 技术治理 治理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
20
作者 卢毅 刘小平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2期123-139,260,261,共19页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明显张力,现有主流观点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差序格局和现代法治不能并存。差序格局有差序性和人文性两重内涵。差序格局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出现人文性的价值式微,使得法治出场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整合。但是法治出场... 差序格局与现代法治之间存在明显张力,现有主流观点认为在公共领域中差序格局和现代法治不能并存。差序格局有差序性和人文性两重内涵。差序格局在当代社会转型中出现人文性的价值式微,使得法治出场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整合。但是法治出场并不必然蕴含着差序格局的消亡。现代形式法治存在着法律工具主义等功能局限,而差序格局“根据中国”的人文性价值恰恰暗合主体性中国的理想图景,从而有助于推动差序格局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基于塔玛纳哈的法治模型,现代社会蕴含个人权利、正义和社会福祉的人文价值要素,预设差序格局与法治相融合的可能性,并逐步迈向一种实质法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形式法治 实质法治 现代社会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